1、1时代情怀谱美景 画布瓷瓶显性情在贵州,陈石先生作为画家,声名鹊起,看看这几个能代表他艺术成就的身份就知道了: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美术院理事,中国画马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贵州画院名誉院长,贵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身份的背后则是一种对艺术不懈的追求和奋进。他常说书画只不过是业余爱好,这一“业余”就“业余”了大半生,每日勤耕不挫。 “业余”使得他的书画作品像是随意而做的散文,而这种散文则具备了诗和词的动人韵律,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这“业余”反倒正应了顺其自然、委运任化的人格心灵的体现。他画的马,自由奔放,无为任性,优雅中
2、透露着热情,细腻中带有点狂野;他画的山水,墨浓却不黯淡,色艳却不媚俗,每觉空灵,时感心静;他画的人物,古法入笔,体态美仪,心无旁骛,自在蹁跹。 陈石先生有一组水墨山水画,意象独特得很,浓墨重彩,层层推进,逐渐晕开的墨色将景中的深远、幽静慢慢显露。 “书之为妙,近取诸身” ,讲的就是艺术创作与创作者的心灵关系,似有“我”之境,却又不见“我” ,这种山水画的境界更能凸显艺术创作者的“大情怀” 。 在贵州,陈石先生也曾身居要职,在“大时代”的感召下,积极向上,充满激情,这样他的创作始终呈现出透彻、明朗的风格。他创意的雄狮雕塑作品日出 ,意味着迎接希望和曙光;他的国画作品雄风 ,2意味着对生命和自然的
3、热爱;他的山水画苗寨 ,意味着美好和灵动。身处一个风雷激荡、变化万千的“大时代” ,为人生、为艺术都应该关注时代的整体风貌,不让自己陷入肤浅的生活细节中,表现出对于“大时代”的理想与憧憬,这是陈石先生从政、从艺的执着追求。 繁忙的工作让他一生辛勤,书画倒也成了很好的调节。因为兼具了两个身份,所以谈起艺术来,他对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创作规律更具洞悉力。双剑合璧产生出来的化学反应,让他更能大胆创新,从艺术创作到艺术鉴赏再到艺术收藏,他总能出其不意。一个偶然的机会,陈石先生看到了一本 200 年前的册页,册页里用画笔记录了贵阳这座城市曾经的面貌,他为之一震,如果能将这些具有“过去价值”的古老景物还
4、原在更具“当下价值”的艺术品上,岂不美哉!从纸到画布再到各种可以作画的载体,最终,他将目光对准了瓷瓶。将贵阳山水的美丽动人画在三维立体的瓷瓶上,这不正是他一直想寻找的“过去价值”与“当下价值”的完美体现吗。 在瓷器上作画,想来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景德镇的大师们常年不也做着这样的工作吗?那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哪个不是美艳动人,让人爱不释手。可你要说这些东西出自哪里,恐怕多数人会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有出处”三个字在收藏界来说,那可是十分重要。收藏品不仅仅要具有年代感,更要拥有当下价值,这个化学反应早就在陈石先生这里迸发出火花了。 “有出处”就必须获得文化认同感,这是一个具有文化自觉的艺术家不得不
5、探究的问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3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贵州文化从来都是蕴藏丰富,在原始之初,贵州因为自然条件比较艰苦,因此有了野性十足的山地文明,造就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种胸怀正契合了当下文化自信的价值取向。多样的、包容的,带来了审美的诗意内涵,让贵州文化成为一种清新的能让人心灵回归的栖息地。同时,多样和包容也带来了创新,深厚的原生资源,能产生更新的力量。陈石先生十分希望能在贵州文化的原生性中找到艺术的本源,所以,与其说他对 200 多年前册页是偶然发现,不如说他其实寻觅已久。册页的作者是清朝乾隆初年的贵州学
6、政邹一桂,他在册页中画下了当时贵州的真山真水,一下子将陈石先生带进了无限的“乡愁”里。在谈到这些瓷瓶的创作时陈石先生用到了“穿越”一词,让人顿感生动了起来。他说,他就是想“穿越”到百年前,与那时候的学人对话,将贵阳的古貌还原在瓷瓶上,用“今生”记录“前世” 。东山的俊秀,黔灵山的灵动,照壁山的魅惑,涵碧潭的春色,葛镜桥的悠然,白水河瀑布的肆意,花溪河岸的斑驳。他充分发挥了瓷瓶坚硬温润的特点,尽力去追求遵守法度前提下的自由,笔画端正温雅,极尽变化,有美皆臻。 从画布到雕塑,从山水到人物,从平面到立体。陈石先生一直走在为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之路上。心中有大气象,手中才能挥洒自如;心中有大追求,手中才能变换万千;无论是栩栩如生的马,还是意象独特的景,或是“再现”历史的瓶,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陈石。愿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的陈石先生,能在这种有益的尝试中获得更多的成就。 4(作者系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