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谈乡村题材电影的情感价值摘 要新世纪以来,关于都市空间及都市文化的研究日益兴盛,其大多聚焦于传统都市人的异化和现代都市的转型,而“乡村”便成为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空间。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农村人不远千里来到城市,而繁华的景象和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既好奇又感到紧张。城市因为农民工的到来平添了一抹新鲜的“乡村”元素, “乡村” 与“都市”的交锋就此开始,成为导演眼中崭新的题材。而这些乡村题材电影则反映出乡村传统化与都市现代化的文化对抗、交织与融合的过程。 关键词乡村;情感共鸣;原初梦想 “乡村” ,作为与城市相对立的一个空间,形成了与都市截然不同的一种文化氛围。乡村题材也作为电影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
2、,吸引了众多导演的目光。因此,城市与乡村成为相互依存、彼此对立的文化阵地,各种思想在这里交汇融合。 一、城乡的情感叙事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便于国家管理,对国家人口进行合理的社会分工,进行经济建设,政府把我国的人口分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两种。于是,这两种人口分别属于不同的活动空间,也就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文化氛围和思想观念,恪守着来自不同地域影响的道德准则。长久以来,这两种空间的人是彼此独立的,且有严格的界限划分。在过去人们看来,城市人口可以不用下地劳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青年2上山下乡,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还可以拿到粮票、油票、肉票,他们几乎没有失业的忧虑。而农村人要想成为
3、城市人,或者考上大学(“文革”期间取消了高考制度,截断了农村人进城的一条道路) ,或者当兵转业进工厂。凡此种种,让城市人有了一种优越感城市先进,农村落后;城市人精明,农村人无知。起初,很多人一直就有这样的想法,且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了很长时间。城市与乡村的对立,越来越明显。这就造就了电影中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两大题材。这种现象,在丰富了中国电影题材的同时,也使生活内容简单化。要么是单一的都市生活,如小字辈 瞧这一家子等;要么是单一的乡村生活,如李双双 甜蜜的事业等,二者很少出现于同一部影片中。纵观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以乡村生活为背景的影片,多反映乡村人的淳朴、善良;或者展示有些农村人的狭隘自私、小
4、心眼,但乐观向上是乡村生活的主色调,如李双双 喜盈门 咱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以城市生活为背景的影片,重在反映城市人思想的多样性或进取向上、或自私落后、或阿谀逢迎。当二者置于同一空间里,这种对立有明显的倾向性农村人更为朴实,城市人处事圆滑。相对来讲,农村比较封闭,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农村人哪怕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他们更多的是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与外界接触,几乎没有进城的机会也没有必要进城。所以,农村题材多反映农村人的落后保守、淳朴善良又有些自私狭隘的一面。城市生活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所以,生活在这里面的人们见识多,思想呈现出多样性的一面
5、。当两者生活在同一空间的时候,二者的对立,就非常3明显城市人对农村人的偏见、农村人的热情好客,如朝阳沟 。更多的是对农村生活、农村人的歌颂,当然,这种倾向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历史的原因。农村,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民风淳朴;城市是众多人等交汇的地方,人际关系相对复杂。这也许是以上倾向的原因所在。在人们眼里,城市让人变得圆滑世故,琳琅满目的生活容易让人迷失自我,不自觉地滑向堕落的深渊;农村延续着善良和淳朴,城市容易造就罪恶与堕落。这种对立,其实就是两种文化、两种观念的对立。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人有了进城的机会,城市和乡村有了大面积的重合,二者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如陈焕生上城 胖嫂进城 上车,走吧等一系列
6、电影,更多地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冲突。农村人的卑微落后以及对新事物的新奇(如陈焕生上城 ) ,城市人的势利、自私、偏见(如上车,走吧中的小巴司机“大头” ) 。在这一系列电影中,依然不能摆脱传统的模式。在众人的印象中,城市让很多人迷失,包括来自农村的人,如上车,走吧里来自农村的打工妹“小辫子”的堕落可怜的收入,让她走进歌厅当陪唱小姐,甘愿被大款包养,等等;农村人是淳朴的,但是依然保留着某些陋习,这在影片中有很多的表现,在此不一一列举。 当然,导演这样安排设计是为了引起我们的重视,也是引发我们对现实的反思。这种冲突不再是简单的两类人的冲突,而是两种文化、两种思想的冲突。这种冲突的背后是对社会问题的揭
7、露。比如,有的农村暴发户来到城里发展事业,结果输得一无所有。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导演的设计是为这类现象寻找答案。如电影世界从细微之处,去观4察农村人的“城中生活” , “不追求他们的经历具有怎样的传奇色彩,也不恣意叙述遭受的苦难,只是以旁观者的眼光,观察他们在城里的生活而已,用并不起眼的生活片段,描绘他们遭受的心灵创伤。这些微乎其微的伤痛,并不被人重视,正因为是日积月累而成,这伤痛更为惨重” 。到城中谋求生存发展的农村人不缺乏进取的勇气,但是身份的卑微、与外部世界的距离、价值观的迥异,种种因素造成了他们在城里的生活注定要以悲剧而宣告结束。 上车,走吧中的高强适应不了北京的生活,加上和他产生爱
8、情的川妹“小辫子”因为迷恋都市生活而将他无情抛弃,这样的打击让他选择了离开北京,回到了老家胶东地区娶妻生子,开始了放弃闯荡后的“原始生活” 。 二、空间的情感传递 研究城市生活,必须不放过城市生活的每一个元素,每一个画面,哪怕是一个极为狭窄的空间。进入 21 世纪之后,导演把这两种生活交叉的空间,进行了精心设计,甚至用空间作为影片价值取向的表征。导演常常把一个相同的空间分隔成截然对立的两个活动空间,并通过这种对立,反衬主体活动者的生存状态,进而反映乡村传统化与都市现代化的文化对抗、交织与融合的过程。 还是以上车,走吧为例,来自胶东地区的两个年轻人到北京打工,最初以开“小公共”为生。他们独具特点
9、的家乡口音博得了乘客的喜欢,为此他们也有了比较不错的收入。导演把他们置于大的都市空间。但是,收工之后,两个年轻人又回到了低矮狭小的平房里,打发枯燥的、与乡村别无二致的时光。同样是北京大都市,一个空间是二人谋生的繁5华街道,一个是代表收入地位的廉价出租房。他们是生活在北京的人,但是繁华的场面与他们并无关联,他们与都市生活、都市文化格格不入。这就是一种悲哀相同的主体,却生活在异质的空间。他们只是繁华空间的过客而已。同样是开小巴的人,来自都市的“大头” ,尽管并无正当职业,正是凭借“北京人”的身份,享受着大都市带给他的优越感他可以恣意地欺负那两个“外地人” ,也可以骂他们“土老帽” 。一样的空间,因为属于不一样的人群,就具有不同的特质。同样命运的是影片中的一个女孩“小辫子” ,晚上出入于灯红酒绿的夜总会,白天只能活动在廉价的出租房内这就是来自乡村的人群在都市的生活现状。两相对比,悲惨的境遇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