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的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05979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的研究作者简介:王亚辉(1981- ) ,男,湖南安化人,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师,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发展与管理。 【摘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领域的合作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双边旅游合作迎来了良好契机,然而相应的旅游合作理论研究十分匮乏,不利于双边旅游合作实践的推进。利用归纳法梳理了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理论,运用计量法和比较法从地缘、政治、文化和旅游资源互补性四个方面剖析了双边潜在的旅游合作基础,研究发现两方地缘基础虽薄弱,但禀赋改进空间;友好的双边关系、整体活跃的人文交流以及旅游资源(产品)的强互补性是推进双边旅游合作的坚实基础。最后,

2、从旅游线路的组织与设计、旅游产品的相互展示与宣传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的推进路径。 【关键词】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基础;路径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6.002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20 世纪 80年代以来,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一直是旅游研究的热点。杨进时(1981) 、东陆(1983) 、肖峰(1984) 、赵坚(1984) 、乔玉霞(1984)等提出的将“区域旅游合作”作为一种“改革思想”2-6,实际拉开了“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序幕,然而当时对“区域”的理解囿于本国范围内相互毗2邻的地域,这一时期的区域旅

3、游合作实践表现为国内相邻地域之间的联合。如:闽南三角地区的旅游合作(彭一万,1986) 7、沪港旅游合作(刘明信,1986)8、 “大桂林”旅游区建设(雷华生,1987)9以及京津冀地区的旅游合作(李登科,1988)10等。20 世纪 90 年代虽已出现跨国界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文献(沈彦蓉,199211;明庆忠等,199712) ,但旅游合作探讨的主方向依然是国内区域的旅游合作。直到21 世纪,跨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才逐渐增多,如:潘顺安(2008) 、黄爱莲(2011) 、陈红玲等(2011) 、赵明龙(2011) 、李馨(2012) 、罗文标(2012)等就中国与东盟的旅游合作进行了多方面的

4、探讨13-18;朴英姬(2008) 、姜真林(2010) 、杨燕(2013)探讨了中韩旅游合作问题;宋魁等(2001) 、孙晓谦(2008) 、A.尼库林(2009) 、初智巍(2012) 、李日欣等(2013)对中俄旅游合作进行了探索19-26。 虽少量成果触及到了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机制与路径(王屏,200727;于军,201528) 、合作现状(商务部欧洲司,200929;孔田平,201430) ,然以“旅游合作”为研究视角的文献却十分匮乏,中国-中东欧国家之间区域旅游合作理论研究的滞后,显然不利于双方“旅游合作实践”的推进。本文试图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的基础剖析入手,进而探讨

5、双边旅游合作的可能领域及路径,为中国与中东欧旅游合作决策提供依据。 一、 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 界定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乃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之一。薛莹3(2001)31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章程、协议或合同,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梁艺桦等(2004)32指出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具有区域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各个旅游主体单元与在它们之间流动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形成有机运行系统, 并不断促使系统“整合功能”日趋增强和发展的演化过程;莫帮洪等( 2005

6、)33 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旅游经济主体打破行政体制和区划的限制, 依据契约整合和优化旅游系统各个要素的配置, 从而提高该区域范围内旅游产品的整体质量, 以便获取最大综合效益的旅游经济行为;卢亮(2005)34认为区域旅游合作即是在保持原有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不被破坏的前提下, 对区域内各个旅游单体的人、财、物等资源以及相关要素进行合理、系统地规划与配置, 以期互惠共赢,并在达到临界规模之前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行为。综合上述概念,本文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和旅游行政主体,打破行政体制和区划的限制,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获取最大的经

7、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 (二)区域旅游合作的前提条件 众多学者就跨国区域旅游合作做过相当研究,并产生了系列成果。王娅萍等(2008)在中俄旅游经济浅析一文中指出中俄旅游合作的基础在于:政治基础好、地理位置毗邻、资源互补性强以及旅游市场规模大35;陈浩等(2010)36在国内外旅游合作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指出4区域旅游合作关系形成的最重要基础是地缘关系,或者是基于某种共同的目的,特别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姜真林(2010)通过中韩旅游合作研究归纳出中韩旅游合作的良好态势基于:已建成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政治基础牢固、经贸关系的蓬勃发展、文化交流领域宽以及空间距离较近;张晓兰等(2

8、012)37在中美旅游业合作的损益分析一文中提炼了中美旅游合作主要源于:中美双方构建了“中美省州旅游局长对话机制”等旅游促进机制,签署了中美旅游战略性合作框架倡议书 、中美旅游战略性合作协议 、 旅游友好省州关系协议书等一系列合作文件,官方和民间合作不断深化;郑敏(2012)针对桂林与东盟旅游合作对策研究发现:桂林与东盟旅游合作的基础在于桂林与东盟各国旅游资源、文化背景、交通、政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补性38;杨燕等(2013)在中韩旅游合作动力研究一文中总结了中韩旅游合作基础,除了姜真林提到的四个基础以外,还补充了两国旅游资源互补。 纵观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已有相关研究频繁提到的区域

9、旅游合作前提条件包括:(1)地缘基础。所谓地缘,即指合作双方地理位置的毗邻程度,一般而言,地理位置越靠近,合作基础越好。距离衰减规律认为,目的地旅游流随距离增大而衰减39,远距离国际旅游更是如此;(2)政治基础。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对和谐社会的高度概括实际表明了政治要素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谐友好的国际关系更是旅游业发展与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前提条件;(3)旅游资源(产品)互补性。资源禀赋又称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5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的丰歉(Heckscher 和Ohlin,1919;Ohlin,1933)

10、,其中包含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知识资源或技术资源)40,由此观之,资源禀赋更强调“量”的属性,若加上“互补性”则有“相互依赖”的考量。赵利虎(2001)认为旅游资源的互补是指旅游资源之间由于种类、规模、形状、文化内涵、时间序列、区位等自身要素的差异而形成的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41。因而,从定义的角度,旅游资源(产品)互补性强调的是因差异性而形成的相互补充关系;(4)人文交流。 “人文”一词在汉语语境中古已有之,其最早出现于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2。对于“人文交流” ,杨毅(2004)有过精辟的论述:人文交流强调的是

11、以人员交流、思想交流、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的跨国交流现象43。 上述关于区域旅游合作前提条件的梳理实质上为本文提供了一个分析很好的分析框架,本文将借此框架着重剖析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旅游领域存在的合作基础及可能路径。 二、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的基础 (一)合作现状是顶层已设计,实践欠务实 近年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以机制建设为基础,双方关系不断深化拓展,呈现出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主体上,形成了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模式,渠道上,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涵盖诸多领域的多元沟通交流方式;内容上,覆盖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2012 年 4

12、月,中6国与中东欧 16 国(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捷克、斯洛伐克、马其顿、波黑和黑山)领导人在华沙作出了加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战略决策,开创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新局面。2013 年 11 月,中国与中东欧 16 国共同发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 ,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规划了合作蓝图。2014 年 2 月,中国与中东欧部分国家就旅游、交通、新能源、汽车、医疗、科技等领域在内的务实合作所达成的共识则进一步明确了先期合作的领域。2014 年12 月,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贝尔格莱德举行,将双

13、方合作推向了新高度。上述这种顶层上的设计已经初步具备,但务实合作有待进一步推进。 (二)合作基础分析 1.地缘基础。 从地图上直观可看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地理位置不毗邻,根据克朗蓬旅游地引力模型(Crampton,1966)44,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与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其模型表达式为: (1) 该式(1)中,Tij 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G 为将要计算的重力指数,Pi 为旅游目的地资源与接待能力指数,Aj 为旅游客源地吸引力指数,Dij 为旅游目的地 i 与旅游客源地 j 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故从双边的空间距离来看,因双边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

14、必须做出较大尺7度的空间移动,必然造成旅游者在路途中花费较多的时间,同时造成旅行费用过高,从而导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旅游合作的地缘基础较薄弱,很难达到像中国东盟、中国俄罗斯那样好的地缘基础。 模型(1)中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究竟使用“地理距离”还是“经济距离” 、 “时间距离”和“费用距离” ,一直存有争论,有学者青睐“地理距离” ,亦有学者倾向于 “经济距离”或“时间距离” 。Edwards.S.L (1976)45和蒙灼(2008)46等主张使用经济距离度量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其模型表达式为: Dij=dijhr (2) 式(2)中,d 为目的地 i 到客源地 j 的空间直线距

15、离,h 为飞机飞行的每公里油耗,r 为历年的航油价格。郭为(2007)47、余升国等(2011)48、藏良震等(2011)49、张燕(2012)50使用了“空间直线距离”度量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变量。 鉴于上述考虑,本文采用“飞机旅行总时长(北京到中东欧 16 国首府飞机旅行总时间,包括中转时间) ”度量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地缘基础。使用这一变量有如下几点考量:第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相对较远,对于理性的旅游者而言, “航空交通”往往是他们的首选交通工具,根据距离衰减规律,我们可以认为,飞机旅行总时长越长,地缘基础相对越差。其次“飞机旅行总时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经济距离,其本

16、身隐含着(时间,金钱)组合选择,选择结果取决于旅游者的时间和金钱的共同约束。理性的旅游者会在两种约束下作出使其效应最大化的选择,很明显,旅游者有且愿意消耗更多的时间,他的选择可8能是耗时长的交通工具,反之,则选择耗时短的交通工具。 在旅游者由客源地前往目的地时,当时间相比于金钱成为主要约束因素时,理性旅游者可能以牺牲金钱为代价选择耗时短的交通工具。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旅游者恰好属于这种情况,因为如果选择飞机之外的其他交通工具将会耗费大量的旅行时间。通过对由北京飞往中东欧各国首府的“飞机旅行总时长”的比较(见表 1)发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的地缘基础较差。其原因是目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的直航

17、班机仅开通了北京波兰航线,中国游客欲前往中东欧其他国家旅游,需经由法兰克福、伦敦、巴黎、慕尼黑、维也纳、莫斯科、伊斯坦布尔等城市中转一次或一次以上才能到达。 表 1 北京至中东欧各国首府飞机旅行总时长(单位:小时) 起点 终点 中转 总时长 1 北京 黑山 是 19 2 北京 塔林 是 17 3 北京 贝尔格莱德 是 14 4 北京 斯科普里 是 14 5 北京 布达佩斯 是 13.5 6 北京 地拉那 是 12.5 7 北京 卢布尔雅那 是 12.5 8 北京 萨拉热窝 是 12.5 9 北京 萨格勒布 是 12 10 北京 索菲亚 是 12 911 北京 布拉格 是 11.5 12 北京

18、里加 是 11 13 北京 布加勒斯特 是 11 14 北京 布拉迪斯拉发 是 24 15 北京 维尔纽斯 是 10 16 北京 华沙 否 8 根据“去哪儿网”机票预定系统整理,总时长取所有可达航班中的时长最小值。如表 1 所示,北京至中东欧 16 国首府的飞机旅行总时长(含中转耗时)多在 10 小时以上(波兰除外) ,与北京、上海飞首尔大约 2 小时相比,劣势明显,但是,北京直飞波兰的“旅行总时长”与张家界飞首尔约 7 小时的时间相当。据资料显示,前往张家界的外国游客绝大多数是韩国人。这表明地缘基础薄弱并非意味着旅游合作基础的。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旅游资源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且能将飞机旅行总时长

19、控制在 78 小时内,就会大大增加旅游合作的地缘基础。 2.政治基础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与中东欧 7 国(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和斯洛伐克) 、朝鲜、蒙古和俄罗斯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建交时间长达 65 周年。其中 8 国分布在中东欧区域。建交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的频繁互访、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的共同发表、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的连续举办等一系列事件充分彰显了双方牢固的政治基础。 3. 旅游资源(产品)互补性 10(1)自然旅游资源的互补性。从气候类型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均有 5 种气候类型,除温带大陆性气候双方均有之外,其他

20、气候类型皆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气温、降水、旅游适宜性及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差异性。从天然湖泊与河流看,禀赋数量均较多,类型上有共性,互补性弱。从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看,中国禀赋有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鄱阳湖白鹤栖息地。鄱阳湖白鹤栖息地为世界最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乃世界独有。中国丹霞和雅丹地貌数量多、分布广,与中东欧国家严重缺乏形成鲜明对比;匈牙利虽禀赋少量喀斯特地貌,但在禀赋量与空间分布上均无法与中国媲美,详见表 2) 。 (2)人文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城堡、教堂、修道院及葡萄酒产区等人文旅游资源是中国所无法比拟的。如,波兰的条顿骑士团城堡、亚沃尔木结构教堂、罗日努夫木结构教堂,捷克的圣巴巴教堂、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匈牙利的千年本笃教团修道院和托考伊葡萄酒产区等均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资源;长城、明清皇宫、石窟、墓群、悬棺、人工运河、丝绸之路等旅游资源,是中东欧国家不具有或不可比拟的旅游资源,见表2。 表 2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旅游资源互补性 大类 基础类别 中国 中东欧国家 合作性 自然 旅游 资源 气候 (1)热带季风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