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操作活动.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06260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操作活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操作活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操作活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操作活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操作活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操作方法要恰当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面积一节时,在演示长方体表面积

2、的操作过程中,有的教师是把表面积整体展开,得到一个组合的平面图形,然后分析推导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有的教师把三组相对的面逐次撕下来,贴在黑板上,然后分析推导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我认为以上这些操作方法不够妥当,因为无论是认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还是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都必须凭借三维空间才能实现。在分析探索长方体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和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的方法时,必须凭借“体”的形象或“体”的表象进行,让学生直观地看出,求这 4 个面的面积是用“长宽 2”和“宽高2” 。但如果离开“体”的形象,把两组对2面放在一个平面上考察、研究,学生往往会产生心理眩感求这两组对面的面积似乎是“长宽2” 。由

3、此可见,用展开法的操作方法探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可取的。在演示长方体表面积的操作活动前,应制作活动教具(可逐次展开相对的两个面,且可马上复原) ,操作时,凭借“体”的形象,用功态演示,突出感知对象,把一组对面先展开,展开时这组对面仍不离开“体” ,学生看清楚后,马上把这组对面复合“体”上。 这样通过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综合归纳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一般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二、操作过程要有序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

4、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如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主要是运用“凑十法”来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序实物演示,再让学生模仿老师操作进行“凑十” ,然后让学生想操作过程。 案例:9 加 2 的进位加法,教学程序分三步。 第一步操作:先拿出 9 个皮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 2 个皮球放在3盒子外面,问:现在把 9 个皮球和 2 个皮球合起来,怎样计算

5、呢? 第二步问:盒子里面已有 9 个,再添上几个就刚好成一盒 10 个?(再添 1 个)操作:把盒子外面的 2 个分成 1 个和 1 个。 第三步操作:拿起盒子外面 1 个放在盒内(学生说:9 十 1=10) ,老师再用手势表示盒内 10 个与盒外 1 个合并(学生说 10+1=11)这样教学,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所以操作活动要精心设计操作程序,要做到有条有理。三、感知对象要突出 心理学研究表明,加大感知对象与背景材料的差异,突出感知对象,对提高知觉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操作活动中要适当突出感知对象,一般可通过颜色、形状、动态、声音和强

6、度等方面来实现。 例如: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比较的操作活动。制作等底等高的无色透明圆柱、圆锥教具备一个。然后用红色圈把圆柱等分成三截;在圆柱中盛满蓝颜色水;将水分三次倒进圆柱,第一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到第一道红色圈;第二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倒满。这样操作,由于红、蓝的对比明显、感知对象突出,学生就能直观、清楚地看出: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 “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 “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

7、留下深刻的印象,4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

8、们创造性地思维。 四、注意发挥语言功能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在实践操作中,动作和动作之间,直观材料和直观材料之间,动作与直观材料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而这些联系,用动作或直观材料都是无法表示的,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揭示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合乎一定逻辑联系的思路。 案例:讲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分三步进行:操作: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将其中一半画上斜线。口述:阴影部分是正方形的 1/2 问:阴影部分的 1/3 相当于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操作后口述折的过程及结果,把 1/2 张纸平均分成 3

9、 份,其中 1 份是原5正方形的 1/6,操作: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 2/3,涂上颜色,再折出涂色部分的 1/5,口述:把 2/3 张纸平均分成 5 份,每份是原长方形的 2/15,推出 4 份是原长方形的 8/15,观察“折”的结果,1/6=11/23,2/15=21/35,8/15=24/315,师生共同归纳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后,通过学生的外部语言,完整地复述操作过程,然后通过分析归纳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达,促进外部活动的内化。 除此而外,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还要做到适时,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进行,操作活动可以引起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