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 ”意思是尽管“礼”是被用来处理上下、左右、内外各种事物的行为规范,往往被人们理解为主要功能在于区分,突出强制性,但是礼实施的最佳境界却是和谐。下面以乡射礼为例阐述儒家“礼宜乐和”的思想。 乡射礼是一种古老的礼仪活动,属于我国古代“五礼”中的“嘉礼” 。乡射礼源于原始社会为田猎、打仗而进行的体育训练活动,后来经过周公“制礼作乐”和先秦儒家的改造,演变为通过习射比赛观察德行,弓卜导人们尚德、修德的礼仪活动。历代多相继沿用,最盛行的时期是明代。明初太祖朱元璋大兴乡射礼,其目的是“寓武于教” ,侧重军事训练,但到成化年间,道德教化逐渐成为乡射礼的主
2、要功能;乡射礼一般由地方官吏或士大夫组织,按有无德行决定能否参加乡射礼。儒家提倡礼乐教化,主张通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手段使“民德归厚” ,以最终达到“德治天下”的理想状态。 本文认为乡射礼中的“和, ”体现在礼乐之和、人人之和、人与礼乐之和三个方面。 (一)礼乐之和 礼乐之和是乡射礼规范方面的“和” 。乡射礼是一种地方性的礼仪活动,举,办地为乡里民间,由地方官吏或下层士大夫组织,参与人群多2为下层火士。在乡射礼中有两次用乐,第一次是宾主酬酢之后有一段合乐,用的乐章是诗经?周南中的关雎 、 葛覃和卷耳以及诗经?召南中的鹊巢 、 采菜和采菜 。第二次是第三番射时;用的
3、乐章是诗经?召南中的驺瘭 。因为乡射礼中所用的乐章都来自诗经 ,所以也称“诗乐” 。我们发现乡射礼巾所用的乐都来自诗经中的“风”篇。而“国风”主要描写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风俗人情,如葛覃是描写已经出嫁的女子因看见黄雀聚鸣而渴望回家探望爹娘、同父母团聚的诤,其中蕴含了思念父母盼恩想感情, 关雎则是赞美民间爱情的诗。这样乡射礼的参与对象同所选用乐章描绘的对象是一致的;礼记?乐记说:“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 ”礼中有乐,使射礼过程富有节奏感,并与人的身心相和谐,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美好的艺术画面。 (二)人人之和 在乡射礼各个环节中,主人、宾、射者等人之
4、间都能谦虚礼让,一团和气,整个过程表现出和敬的修养。乡射礼最后有一个“旅酬”的环节, “旅”就是“众”的意思, “旅酬”就是参与射礼的人要饮酒。其中胜者要为败者敬酒,这一安排有这样几个意思:一是罚酒,射箭比赛输了说明失败者德行和射艺不如别人,应当给予惩罚,以鞭策其努力修德练艺;二是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谦虚而主动向败者敬酒,以谢“谦让”之意,这一点非常重要。与现在一些体育比赛不同,胜者往往会得到物质和精神的丰厚奖励,其形象被众人捧起进而演化出“追星”现象,如3果缺少谦虚的道德修养胜者就会更加自满;对于败者则出现了一种极端相反的现象,甚至出现此一比赛是胜者接受众人追捧而另一比赛失败后则会迅速被冷落的
5、反差。如果这样的风气蔓延,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就会滋长。相反,古代射礼给我们展现了另一种文化景象,胜者敬败者既可以警醒胜者戒骄戒躁,又注意在尊重失败者自尊心的基础上给予鞭策。因此举行射礼最重要的是明礼仪、修德行,传递为人做事的道理,而不是比赛决胜负。另外,当射箭比赛结束后,报靶者报告成绩时并不是直呼其名,而是以“某藕上射或下射”代替名字,一方面可能是古代等级观念强,射箭之人中有长者或地位比自己高贵者不便直呼其名,即使年龄和地位与报靶者相当,直呼其名也是不合礼的;另一方面又考虑到失败者的自尊心。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就是指君子以修身进德为本,不妄与人争。在
6、这里,乡射礼昭示人们传递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思想。 (三)人与礼乐之和 乡射礼要求射者在射礼中容貌体态要合乎礼乐规范。在乡射礼中,乡大夫要向围观的众庶征询对射手表现的评价。评价的项目有五条:一是和,二是外貌,三是射箭技术,四是和容,五是兴舞。这里的“和” 、“容”以及“和容”就是指射者的容貌和体态要合乎礼乐规范。在射礼过程中,司射会先为射者做一系列的示范动作,射者也要按照规定的动作做。射者站在射位射箭,先要扭头注视靶的中部,表示心志在射箭而不是心有它虑,然后俯身看双脚,调整步伐,最后开弓射箭。每个参与4射礼的人包括主人、众宾、司射、司仪、射者等都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只有使自己的身心状态合于礼仪
7、规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射箭时,如果动作要领把握不好就会射不中。除了使身体动作合乎礼仪规范外,身心还要合乎乐的节拍。第三番射与前两番射相比是难度最大,也是最有意义的,原因就是增加了乐,并且要求射者容貌和射姿要合于音乐的节拍,称之为“和容”和“兴舞” 。 儒家倡导礼乐教化。但是,儒家倡导礼的目的并不只在于约束人的行为,最重要的是通过礼的外在约束使人和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相处更具有规范性,使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能够良性远传。一味地强调礼容易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亲和感,变得冷漠无情,近代以来所批判的礼教就是如此。为了克服过度重视礼造成的不和谐局面,以恰当的音乐配谐相应的礼仪,使繁琐的礼节充满柔和亲切的节奏感,以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所以,礼具有外在的规范性,乐具有内在的自发性,礼教使人不会争斗,乐教使人心中没有怨恨。 “礼宜乐和”的乡射礼自始至终都遵循“和”的原则,即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