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本细读和思想史论的结合我最近读了韩振江博士的新著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11 月),深感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作品。 其一,该著的选题很有意义。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斯洛文尼亚的哲学家,拉康传统最重要的继承人。他长期致力于沟通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精神分析、主体性哲学、意识形态理论和大众文化熔于一炉,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立场。近 20 年来,齐泽克已跻身当代世界思想巨擘的行列,西方学术界对齐泽克的研究呈趋热之势。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学术人物,国内的学术界反映有些延迟。直到 2002 年季广茂译介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出
2、版,中国的齐泽克研究才算有了一个起点。此后,对齐泽克进行介绍的文章渐增,零散的研究文章也有了一定的数目。然而,真正对齐泽克进行全面研究的专著却迟迟难以出现。韩振江的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出版则标志着国内学界系统研究齐泽克的开始。这部著作不是对齐泽克理论的简单归拢,而是抓住齐泽克理论的精神分析学根基,以“欲望图表”为核心系统梳理了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取得了纲举目张的阐述效果。 2其二,该著的研究视野很有立体感,既有对齐泽克理论文本的细读,也有思想史意义上的对齐泽克的理论定位。 阅读齐泽克是困难的。对于齐泽克的文本,韩振江并没有急于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而是细读了齐泽克绝大多数重要著作后把它放置
3、于具体语境中予以理解。对于齐泽克的阅读,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事情,因为他有拉康精神分析学的背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积淀、当代左翼思想的对话,还有对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政治和文化现象的复杂观照。齐泽克的具体表述比较繁复晦涩,齐泽克的思想基调却是相对统一的。故此,解读齐泽克可以本着舍局部而求系统,离形而得神的原则去进行。其次,齐泽克对我们来讲是生疏的,马克思却是我们所熟悉的;故此,解读齐泽克可以用马克思等理论家作为桥梁,因熟而知生,举一而反三。韩振江的系统地把握文本、举一反三的对话式文本解读法,的确有一定借鉴意义。 该著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能够把齐泽克放置在较为广阔、丰富的思想参照系中进行一种思想史论的定
4、位。 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绝不是单纯地从齐泽克到齐泽克,就齐泽克论齐泽克。因为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以拉康的精神分析为理论工具的;所以,在专著中屡屡论述到齐泽克与拉康的思想参照关系,在强调齐泽克与拉康后期思想整体同一性的同时,也注意厘清二者在微观上的差异性。由于后期的拉康是以“回到弗洛伊德”为信念的,作为拉康后期思想传承者的齐泽克也就无法绕开弗洛伊德;因此,在这部专著中,弗洛伊德与齐泽克之间的思想位移也就占据了相3当的叙述份额。由此,在拉康和弗洛伊德这两座精神分析学界碑的标示中,齐泽克在精神分析学说史上的地位就基本得以廓清。与拉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临床倾向不同,齐泽克的学术兴趣在于对林林总
5、总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意识形态分析。精神分析对于他只是方法论,意识形态才是操弄这方法论的宗主。因此,作为一个写作问题,确认齐泽克在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中的地位就比厘定其在精神分析学说史上的地位更具有主题性的分量。由韩振江所论可知,齐泽克对于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绝不逊于马克思和阿尔都塞对这一理论的历史性综合。马克思开辟了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模式,阿尔都塞则通过揭示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使这一批判模式获得了真正具体的可操作性。这两个人都企图绕过意识形态幻象而抵达真理。齐泽克却在后期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指导下把梦幻性上升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定性。这也就是说,齐泽克根除了批判模式的乌托邦冲动,使得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模
6、式变得更彻底了。 由于个人阅读兴趣和能力的限定,我只能从该著中发现这些优点。肯定还有不少的优点是在我的认识限定之外的。不过,在自惭的同时我又不禁对韩振江的著作有所“抱怨” 。在我们国内,心理学对于大学文科出身的人来说是不在专业学习范围内的,而只是公共课粗略介绍的理论知识。我的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决定了我对该著中那些繁复的精神分析理论范畴啃起来很吃力,至于那些意识形态论域的概念则会让我轻松畅快一些。我的这种情况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还希望韩振江有机会重新修订该著的时候能够考虑一下类似的阅读需要。另外,对于国内读者来说,令人感兴趣的4恐怕并非齐泽克,而是斯洛文尼亚的齐泽克。这位前社会主义国家出身的思想家能够以什么方式赢得中国读者的称誉呢?这位候补的和边缘的资本主义国家出身的思想家是凭借什么进入西方理论话语的中心的呢?这些饶有兴味的问题也许不是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这部专著所能承担的,还希望韩振江博士能在以后的研究和写作中把这些问题回答好。从他现在的这部专著所展示出来的可能性来看,我想这份希望会在不远的将来得到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