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别让“本报讯”落伍.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11994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时代,别让“本报讯”落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网络时代,别让“本报讯”落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网络时代,别让“本报讯”落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网络时代,别让“本报讯”落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网络时代,别让“本报讯”落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网络时代,别让“本报讯”落伍“本报讯”或“某通讯社某地某时电”分别称为“讯头” 、 “电头” ,统称“消息头” ,是任何新闻消息的起头第一笔,是消息这种新闻文体的标识,是新闻消息的外在特征。本文探讨新闻大课题中一个具牵动效应但极易被忽略的课题新闻文本写作中,消息头的处理艺术及革新问题。 消息头:新闻业务研究的弱项 消息是所有新闻体裁中最重要、最基本、最快捷、最普遍的文体,更是当今信息时代最具新闻传播价值和信息价值的文体;消息文本还是电视、广播新闻的蓝本,是网络新闻的基本体裁。因而,对消息文本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新闻传播具有最为直接而实在的意义。 而消息头,作为消息不可或缺的置于文首的组成部分,

2、是消息写作中最先需要处理的项目。从新闻写作的优秀案例来看,消息头处理得出色,将凸显消息的新闻价值;消息头处理不当,则可能发生版权纠纷或涉嫌假新闻。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报纸最常用的讯头“本报讯”面临革新。 在汗牛充栋的新闻教科书中,消息头大多被忽略,或仅在导语部分简单提及。多个版本的新闻辞典中, “讯头” 、 “电头” 、 “消息头”的词条2也不多见,它大多被作为导语的组成部分一带而过。 新闻传播手册(邱沛篁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则单独列出了“消息头”这一词条: 消息头是消息正文新闻来源、发稿单位名称、发稿时间、地点、类别的交代,这是消息体裁的标志,其作用在于明确表明某条消息的版

3、权关系,强调其新闻价值。其表现形式一般为“某某社某某地某某日(时)电” 。由本报记者采访、写作、编辑、播发的稿件,其消息头可直接用“本报讯” 。 上述词条解释,罕见地将消息头与“强调新闻价值”直接挂钩。 消息头可有“讯头”和“电头”两种形式,历来的论者大多忽略两者的区分。 讯头用于“本报”发稿,其最基本最常见的格式是“本报讯” ,并衍生出“本报今天消息” 、 “本报某地讯” 、 “本报某地某时讯” 、 “本报记者某地某时报道”等格式。电头则用于通讯社发稿,其基本格式是“某通讯社某地某时电” ,并衍生出“某通讯社某地某场所某日某时电”等强调性格式。报纸的外地稿源,也多以电头形式处理,如“本报某地

4、某时电” 。关于消息头发轫、沿革、变迁、发展的研究甚少,笔者多方请教,尚未完全厘清,下列说法为笔者凭有限的阅读经验和资料推测,在此就教于方家 因为早期的报纸刊物不分,近似杂志,新闻不多,故消息头的出现,当与电报的发明及通讯社的出现有关。电报稿一般在文头标明发出的时3间地点;而通讯社出现后,又增加了发稿主体的成分;其后渐成体例,固化为新闻消息的标识。其出现年代,当为 19 世纪 40 年代:1844 年 5月,莫尔斯发出第一条电讯稿;1846 年 3 月,纽约州联合通讯社成立。在我国,1874 年 1 月,上海申报从洋行的往来电报存底中抄出一则电讯,发出中国报刊第一条电报新闻“伦敦电” ,尽管十

5、分原始,但这极可能是消息在我国采用电头的开始,也说明此时消息头已在世界上存在。其后,电报新闻与通讯社新闻快速发展:1882 年 1 月,上海申报首先采用访员从天津发出的电讯;1904 年 1 月,我国最早的通讯社中兴通讯社开始向广州香港两地的报纸发稿;1912 年,最先进入中国的外国通讯社路透社开始向中国的 18 家中文报纸发稿。其后,为区别外埠电讯及本埠新闻,并强调稿件信源, “本报讯”出现并固化为既定体例,它与报社开始重视展示自身的新闻采写能力有关。 经典案例分析:消息头需要创新 消息头的处理,常被记者编辑忽略,而单纯以通用的基本格式“虚应故事” 。笔者认为,对消息头, “运用之妙,存乎一

6、心” ,研究一些经典案例,可以帮助我们超越一般化处理,令其产生不可忽略的战斗力。 案例一: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 年 4 月)22 日 2 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21日已有大约 30 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 20 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下文略) 4点评:这是由毛泽东撰写的一则经典消息。其电头,每一个字都极为讲究,每一个词都蕴含力度。将其放在解放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的大背景下考察, “新华社”这一通讯社名,不但表明发稿主体,而且因其明确的政治归属,表明这则消息的权威发布性质。 “长江前线”是个极宽泛的地理概念,它既表明渡江战线的宽阔,又表明渡江战役仍在进

7、行中,涉及军事机密,不宜公布具体发稿地名。 “4 月 22 日 2 时”将发稿时间精确到钟点,一方面表明发稿时渡江战役已进行约 48 小时,让读者感受到战役发起的突然性;另一方面暗示战局正在快速变。试想,如果这一电头只是一般化处理为“新华社 22 日电” ,效果会怎样? 案例二:蒋方捏造“负伤” “牺牲”谣言,刘伯承将军一笑置之 新华社随刘伯承将军总部记者(1946 年 10 月)7 日电当记者往访刘伯承将军时,将军总部浸润在紧张而冷静的气氛中,发报机的马达隆隆作响,街上电线纵横,通讯设备极忙碌,刘将军在一幅巨大的地图前以电话指示机宜。记者以中央社捏造刘将军牺牲广播稿出示,刘将军一笑置之,仍继

8、续其电话指挥。他正在创造一惊人战果。 (下文略) 点评:这是邓小平口授的一则消息。其目的,是以刘伯承“正在创造一惊人战果”的事实,戳穿中央社关于刘已“牺牲”的谣言。 “新华社”的发稿主体,正与“中央社”相对,表明消息来自刘伯承所在战线,令消息具有权威性;“随刘伯承将军总部记者”进一步标明消息的发稿源头是“贴身”的,令消息具有内幕性;但它又不像一般电头那样明确标示地名,暗示“刘伯承将军总部”所在地的机密性。 “7 日”并非一般的时间概念,它还有明正视听的作用:刘伯承在中央社“牺牲”报道之后5的“7 日(当月 7 号) ”仍在指挥战斗。这则电头,其信息量的张力远远超出字数的 15 个字。 案例三:

9、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 记者剑文三峡梯调中心 1 日 9 时电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刚刚在这里下达了三峡大坝下闸蓄水的命令。从这一刻开始,中华民族“高峡出平湖”的百年梦想渐渐变成现实。未来 15 天内,蓄水将达 135 米高程。(下文略) 记者礼兵三峡大坝 1 日 9 时 20 分电此刻,大坝第 20 号导流底孔弧形闸门在强力液压启闭机作用下紧紧闭合了,刚才还巨流喷涌的 20 号闸室外已波平浪静。 (下文略) 记者忠贤葛洲坝 1 日 11 时电三峡大坝下闸蓄水两小时后,葛洲坝二江电厂中控室电脑屏幕显示:入库流量 3713 米秒,葛洲坝坝上水位 66米,坝下水位 394 米。 (下文略) 记者周芳秭

10、归港 1 日 11 时电温驯的江水已经漫过港口的 6 级台阶,比上午 9 时涨了约 1 米。 (下文略) 记者志兵归州 1 日 14 时电归州水位较上午 9 时上涨了 15 米。当靠江最近的副食店老板郑家运卖出今天第 4 包香烟时,江水终于淹没了原秭归县实验小学校址。 (下文略) 记者月波巴东港 1 日 15 时电尽管江水在迅速上涨,但巴东港并未受多大影响,西上东下的客船不时停靠。巴东旧城遗址已淹没大半,江面宽了 70 多米。 (下文略) 记者剑军巫山 1 日 17 时 30 分电由宜昌开往重庆的“江山 1 号”客6轮在长长的汽笛声中驶离巫山港时,港口通往县城的“人”字形路分叉部分已全部没入水

11、底,巫山水位较上午涨了近两米。 记者立新奉节 1 日 19 时电瞿塘江水已失去了往日的汹涌,只在江风吹拂下泛起涟漪。 (下文略) 记者礼兵三峡大坝 1 日 24 时电此时大坝中央控制室电脑屏幕显示:坝前水位 10889 米,过去 15 个小时蓄水 278 米。值班人员说,首日蓄水达到预期。 截至记者发稿时,蓄水仍在进行中。 点评:这是湖北日报2003 年 6 月 2 日刊发的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一则消息,在消息头的运用上,成功地进行了创新实践。消息全文由短仅 58 字、长不过 130 字的 9 条简讯构成,每条简讯都以电头格式标示记者发稿的地点和时间(精确到分钟) 。连续阅读下来,在时间上,

12、从“1 日 9 时”到“1 日 24 时(日报的截稿时间) ”共 15 个小时;在空间上,从三峡梯调中心、三峡大坝到葛洲坝、秭归港、归州、巴东港、巫山、奉节的广阔地域,伴随着三峡大坝蓄水的快速进程,电头显示的时间地点在不断变化,表明江水在抬高,时间在流逝,空间在转换;电头串连起时间和空间,就像文字组成的电影镜头在流动。电头标示的空间和时间,还令消息具有贴到眼前的现场感和即时报道的时效感。虽然见报是第二天早晨,但读者看来,仍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如果按照常规的处理,只在文头用一个“本报讯”带起这 9 段文字,其表达效果无疑将大打折扣。 上述几则典型案例表明,掌握消息头的运用艺术,可以令其在消息7

13、标识的基本功能之外,强调具有特别新闻价值的发稿时间、地点、场所或发稿主体,提升稿件的新闻价值,产生强力“附加值” 。 笔者在新闻实践中,也曾作过一些电头创新的尝试。作为记者,我曾以“本报北京今日消息记者陈朝旋人民大会堂现场报道”为电头发稿(刊于 2002 年 9 月 2 日羊城晚报头版) ;作为编辑,我在改稿中多次在需要强调处理时,将消息头加注具体时分或特别地点。例如:“新华社今天上午 11 时 19 分快讯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决定率团参加今年 10 月在台北举行的两岸农业合作论坛” (刊于 2006 年 8 月 2 日羊城晚报头版)当天最先看到羊城晚报的读者会发现,他看到的消息是约一小时之

14、前发出的,对报纸来说,时效可谓神速。 当然,假如借“创新”之名,滥用基本讯头,令有偿广告、虚假新闻披着“本报讯”的外衣出现在版面上,只会贬损了传媒的权威性、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所以,无论怎么创新,电头和讯头始终应该是新闻真实性的标志,传媒公信力的象征,我们务必十分珍惜。 网络时代:“本报讯”岂能一成不变? 报人中流传的一个经典笑话是:报纸编辑写情书,一下笔不觉就写下“本报讯”三个字。这则笑话表明, “本报讯”作为消息的标识,已成为报人的操作习惯。 笔者认为, “本报讯”作为立足“本报”的讯头基本格式,在网络时代需要改造、变革,向“某报(报名)讯”的电头格式靠拢。理由如下:81.网络令报纸的信息

15、产品新闻文本流动起来,报业组织趋于“通讯社化” 从信息采集、生产的角度看,通讯社是信息采集组织和信息供应组织,其新闻产品是向信息终端处理组织如报社提供的,因而电头首先要标注发稿主体,其次标注发稿位置和发稿时间。电头具有流动性、全球性,不拘于一个固定阵地。 而报纸,首先是信息终端处理机构,其次是信息采集机构,它直接面向受众,其新闻产品有固定的阵地,因此,讯头不具备流动性,它体现的是纸质媒体的本体立场, “本报”可以具体化为读者手中正在阅读的那张纸。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读者在网上大范围地选取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纸质媒体的信息产品新闻文本,已经不再固守“本报”这一本体,而成为如通讯社电

16、稿一样的流动产品。 这意味着,当今报业作为拥有国家赋予的采访权和发布权的媒体组织,事实上已趋向“通讯社化” ,具有信息采集组织的功能。同时,其新闻作品,已不再单纯依靠“本报”的版面,最大限度地体现品牌价值、影响力和公信力了。 消息头的出现,依赖于传播手段的革命电报的出现。互联网堪称电报之后又一传播手段的革命,它会否催生消息头中讯头的革新,使之向电头形式转变? 92.新闻上网, “本报讯”被消解 对于信息的阅览者来说,出现在电子阅读屏幕(包括互联网、手机报、手持即时接收阅读器、街头电子阅读墙等)的“本报讯” ,只能表明正在阅读的文体是消息体裁,而发稿主体“本报”到底是哪家单位,则是模糊的、不确定

17、的、被忽略的、被消解的。 因此,当传统报纸仍在坚守“本报讯”的时候,新兴的网络媒体都对自编新闻采取通讯社样式的电头处理,而非“本网”样式的本位化讯头处理。查阅者在网上可以大量看到这样的消息头:“搜狐 IT 消息” 、“新浪科技讯” 、 “天极网某月某日消息” 、 “hc360 慧聪网化工行业频道” 、“华奥星空讯”等等,无一不仿用通讯社发稿的电头格式,将网名置于文首。 当然,可以呼吁以至要求网站编辑将“本报讯”一律改为“某某报讯” ,但这样的改动毕竟需要增加劳动,其间还会产生出错的无限可能。为什么不能让消息在其生产的第一步骤,就以“某报(具体报名)讯”的格式出现呢? 3.千报一面使“本报讯”失

18、去张扬本报品牌的功能 在纸质媒体“一纸风行”的年代, “本报讯”具有强调纸媒品牌的功能。 “本报讯”的潜台词是:本则消息来自于本报自采自编,表明“本报”的新闻采集能力,及对消息来源负责的态度。 报纸发展到今天,其严重的同质化已为业界所诟病,却苦无良策应10对。由于千报一面, “本报讯”这一讯头,即使固守版面,其张扬品牌的“附加值”也已消失。 在受众的忽略面前,像通讯社电头那样标明发稿主体的讯头,已在纸媒出现。例如,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新快报,早在 1998 年创刊之初,就将其讯头确定为“新快报讯” ,至此, “本报讯”出现了创新品种。这一做法,有些近年创刊的纸质媒体也已经采用。这可以理解为新报纸品牌推广的一步棋,却正好在新闻“上网”的大潮中起到放大效应。因为一旦新闻文本在网际流通,这类讯头不需经过重新编辑加工,可以直接起到增加受众视觉接触的作用。并且,当新闻文本作为内容提供商的产品,登陆新的载体时(如大信息量的手机报) ,这类讯头将继续产生增加“视报率”的作用。 故此,笔者建议:“本报讯”可以衍化为“某报(具体报名)讯” ,必要时还可以增加发稿时间、地点、场合等等,使讯头“电头化” ,以直面网络时代新闻文本在电子媒体大流动的客观现实,适应其在多媒体的新空间生存发展的需求,并令其进一步担当张扬发稿主体品牌的功能。 (作者单位:羊城晚报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