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教育的四大缺失.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12113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新闻教育的四大缺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新闻教育的四大缺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新闻教育的四大缺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新闻教育的四大缺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新闻教育的四大缺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我国新闻教育的四大缺失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教授介绍,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和传播学专业统称新闻学类专业点)开始了“超常规”发展。据统计,1994 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 66 个;1995 年1999 年,5 年共增加 58 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 10 个左右;2000 年2004 年,5 年又增加 335 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 70 个;而目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供的最新数据表明,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 661 个,即,最近一年新增 202 个专业点。新闻教育热为新

2、闻媒体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也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据笔者初步观察,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着四大缺失,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专业基础薄弱 陈力丹教授最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许多媒体需要的不是万金油式的新闻传播学毕业生,而需要各种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毕业生,因为新闻报道变得愈来愈专门化了,经济新闻需要学经济学的,法律新闻需要学法律的,科学新闻需要学自然科学的;电子媒体需要艺术专业和广播电视专业的等等。 ”笔者对此深有同感。新闻专业毕业生之2所以常常被视为“万金油” ,根本问题就在于缺乏深厚而扎实的专业底蕴或专业基础。 新闻人才的专业基础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

3、看来,这个专业基础就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动向及其规律的了解。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对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既能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又能高瞻远瞩,把握方向,才能真正担负起作为社会观察家、时代?t 望者的职业使命。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说,新闻教育要造就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就必须大力加强专业基础教育。 落实到课程设置中,加强专业基础教育就是要加强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与政、经、法等社会科学的教育。美国学者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一书中介绍,将新闻学开拓成为一个合法的大学学科的“老爸”布莱尔,20 世纪初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对新闻学教育作了如此设计:在一个 4 年期的大学课程中,新闻学方面的课程只占四

4、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都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课程。布莱尔的这种课程结构观,最终成为美国大部分新闻学院所接受的“基本的鉴定标准” 。而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我国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动向,就是削减专业性课程,压缩到五分之二左右,同时加强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性课程,增加到五分之三左右。这可以说与布莱尔的课程结构观一脉相承。反观我国内地的新闻教育,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新闻系纷纷独立成为学院,于是,新闻专业课急剧膨胀,越开越多,越开越细。譬如,单是新闻写作,某知名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开设了3消息写作、通讯写作两门必修课。再加上传播科技日新月异,新闻专

5、业最近几年又充实了若干传播新技术课程。与此同时,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1998 年以后本科专业的学时总数大大压缩。在学时压缩的情况下,学校公共课如外语、马列原理等不能减,可以减的一方面是某些课程的学时,另一方面就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础课。除了基础课数量太少以外,这些课程的教学又往往由新闻专业的教师兼任,大大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专业基础薄弱,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怎么可能不成为“上手快,后劲不足”的“万金油”呢? 当然,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新闻专业基础薄弱的缺失,有些院校开始采取措施加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教学,以便夯实新闻传播的专业基础。具体操作方式便是按学院招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进行专业大平

6、台课程的教学。从理论上说,这的确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然而,专业大平台教学模式的推行,首先涉及到人才培养理念的调整与课程结构的重组。恰恰在这样一个基点上,不少院校还没有完成教育理念的转变,因而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二、技能训练不足 谁都知道,新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技能,是新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专业技能训练不足,已成为目前新闻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4或许有人不以为然,甚至反诘道:你不是说新闻专业课在 20 世纪 90年代以来越开越多、越开越细吗?且不论这种做法是否削弱了专业基础教育,至少应当是加强了专业技

7、能教育,怎么说专业技能训练不足呢?是的,专业课的确在膨胀,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技能训练得到了加强。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的确出现了专业课膨胀而专业技能训练不足的悖论。原因何在?多种多样。 首先是专业课教学讲多练少。在新闻工作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能力主要是一种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培养既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实践的锻炼。从教学角度看,所谓实践锻炼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练习性(或模拟性)的,一是实习性的,前者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完成,后者通过在媒体单位的专业实习来体现。由于专业师资紧缺,加上教学工作的考核是以学时为计量单位,专业课教师在繁重教学任务的压力下,只好将本应有的大量练习性实践环

8、节减少到最低限度。其次是专业课教学浅入浅出。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深入浅出是最基本的要求。对新闻专业课教学来说,要做到深入浅出并非易事,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熟悉有关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求教师洞悉新闻工作如何做得出色的奥秘。然而,近年来大量充实进师资队伍的青年教师,既缺乏新闻实践经验,又缺乏深入的新闻理论研究,在讲授专业课时即使不是照本宣科,也往往停留在举例说明有关专业知识的层面。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对专业技能望其门墙,接受一点皮毛,难以升堂入室,真正掌握新闻业务的技能技巧。 5再次是实验设备不足,动手机会太少。新闻传播是一个高科技支撑的领域,传媒的采、写、编、评、摄等业务活动已与现代传

9、播科技密不可分。这就必然要求新闻教育要有充分的技术实验条件,以保障实验教学的需要。可是,目前国内大多数新闻院系都存在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造成学生动手机会太少,得不到应有的模拟性实践锻炼。 此外,专业实习指导不力也是技能训练不足的一个原因。由于连年扩招,新闻专业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专业实习只能让学生分散各地,无力派出教师进行指导。在放任状态中,学生实习期间的兴奋点又是趁机找工作。这样一来,学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能有多少收获,就只好听其自然了,而通过专业实习来提升专业技能的教学宗旨,也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实现。 三、不读新闻文本 据笔者了解,绝大多数院校新闻专业的教学计划,都没有“新闻作品选读”或“新闻文

10、本研究”之类的课程,近年来才有少数院校开设“新闻作品评析”或“媒介批评”之类的课程,但仍然偏重于“理论性”的讲授。这样,新闻学生不研读新闻文本,俨然成为新闻专业教育的“传统” 。 新闻专业教育不研读新闻文本,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首先,从受教育的角度看,最好的学习是模仿,不研读新闻文本,就失去了系统学习中外新闻发展史上代表性文本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了观摩那些新闻6精品的机会,难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自己学习与借鉴的新闻范本。其次,新闻宣传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优秀的新闻文本总是典型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某一值得关注的问题,不研读新闻文本,就不能通过新闻文本来深入分析与探求新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难以

11、让学生积累起研究与观察社会问题的具体而生动的感性经验,提高观察与探究社会问题的能力。再次,从认识规律上说,一般是先有感性认识而后再向理性认识升华,不研读新闻文本,就会让包括新闻史论与新闻业务在内的各种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显得既教条又空疏,难以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新闻文本就是实际) ,并从而深刻领会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 也许有人会说,新闻文本结构简单,语境低度,语义封闭,语言明确,连社会上的一般人都看得懂,有何必要让学生去认真研读,甚至将新闻文本研讨作为课程计划与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尽管新闻文本明白如话,易于通晓,但这并不能成为新闻专业学生不研读文本的理由。对于中文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古今中外的大量

12、文学作品,特别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不是也没有什么语言障碍吗,为什么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文学课程时要研读大量的文学文本呢?事实上,正是通过研读大量的文学文本,中文专业的学生才能对文学的内涵与规律、文学与人生、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历史等方方面面的认知领域,形成真切可感而又融会贯通的体认。简直不能想象,没有文学文本研读的中文专业教育会是什么样子。 因此,在当前的新闻专业教育改革中,有必要大力加强新闻文本的研读。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开设专门的“新闻作品选读”或“中外新7闻精品研究”之类的课程,让学生充分领略前辈与时贤在新闻实践中的创造智慧;二是改革采、写、编、评等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将新闻文本研读充实到有

13、关课程教学之中,将理论性的讲授、文本性的研读、技能性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专业教育水平。 四、专业理念淡薄 随着传媒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新闻人才的专业理念即新闻专业主义日益受到重视。几年前,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就曾疾呼:“市场化办报,不能脱离新闻专业主义” , “脱离新闻专业主义的市场化报纸,就有可能陷入黄色报纸的泥潭” , “这是我们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 。 何为新闻专业理念?据陆晔和潘忠党的研究,新闻专业主义主要包括以下五项原则:(1)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3)他们以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作为价值取向;(4)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

14、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基础上的职业规范,接受行业自律。 显然,作为培养未来新闻从业者的新闻教育,不仅要教导学生操作传媒的技能技巧,更要养成学生的新闻专业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要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弘扬社会正气,鞭挞社会丑恶,发挥传媒为人民服务的作用;要树立学生的职业伦理,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秉持新闻工作8的价值立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努力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专业主义理念教育在我们的新闻教育中还相当薄弱。前段时间一项针对我国新闻专业理念的调

15、查表明:“采编人员的职业伦理道德主要是受家庭成长环境、交往过的老新闻工作者以及专业领导、同事、同行等的影响,教育部门包括中学和大学的老师却明显居于次要地位” 。 造成新闻专业理念教育薄弱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对新闻专业理念研究得不够。近些年开设的新闻职业道德课,也大多停留在宣讲准则的水平上,并未真正深入到专业主义理念的层面。 如果缺失新闻专业理念教育,新闻教育也就缺失专业灵魂。这是因为,新闻专业理念不仅是从业者的思想引擎,引导着他们的新闻追求,而且是从业者的伦理方向盘,规范着他们的新闻实践。因此,加强专业理念教育,是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我们不仅要在专门的新闻职业道德课中深化新闻专业理念,更

16、要将其贯彻到所有的专业课程之中,尤其要通过中外名报人、名记者、名编辑的优秀业绩、典范作品来加以启发熏陶,让所有的专业教学内容都浸透着专业理念的精神。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注释: 陈力丹:论市场经济对我国新闻人 才的要求 ,ht tp:/w w w.mediachin a. net 9参见(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第 2024 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年版 参见杨保军:新闻文本的个性特征 ,载当代传播2004 年第2 期 转引自莫继严:重提新闻专业主义从媒体报道高枫事件说起 ,载当代传播2003 年第 1 期 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像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 ,载新闻学研究2002 年第 71 期 吴飞、吴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 ,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 年第 6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