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现代版的迅哥和闰土为了让糖这篇小说读起来更加饶有趣味,不得不摘引一段鲁迅写自故乡的一段感慨: “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 迅哥和闰土是从小的友谊,经过世间沧桑以后,两个成年人再见面的隔膜也正是故乡所要表达的,有意思的是“我”貌似发达了,闰土却在生活的重压下麻木生活,而糖中的“我”却是个困苦的人,李舍发达了,不同的视角阐释成年后“我们之间已经隔
2、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迅哥那个时代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闰土)像一个木偶人了,或许可以掩盖人变成木偶的实质,而今的“我”,有鲁迅所渺茫希望的新生活,有他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为什么我们之间还会有这样的障壁? 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心里不痛快,牢骚满腹的主要原因是李舍第一次请吃饭竟然吃没油水的农家饭,“日子过得清汤寡水的”和李舍吃腻了的国际大饭店显然是两个层次的生活,我们之间竖起的第一道屏障仍然是经济条件,闰土时候的贫苦,只不过没有那么苦罢了。 2然而第二次李舍请吃饭是在国际大饭店,满足了那一阵暴殄天物的吃欲之后,还到水上餐厅消遣了一次,本该我们之间的隔阂没有了,但
3、当李舍津津乐道地讲着茶经时,“我”特别冲动地泼了李舍一脸茶,在那堆满横肉的脸上尿一般地淌下茶水,可见内心地的厌恶有多强烈。为此稍有不解,为什么李舍谈茶,“我”却大为光火? 这里提两个细节就会恍悟:每一次李舍要忆苦思甜地时候,“我”都不配合他,李舍说起小时候在一起时候的生活会动情,甚至眼泪汪汪,而我却认为他“大言不惭” 、 “那么做有些矫情,对他的眼泪不为所动” 。吃着李舍的饭,心里想着要大宰他一刀,“对我来说他的声音是陌生的,我努力地去想十年前离开 A 市时的那个李舍,但我的脑海一片混沌” 。李舍的内心泛滥的是对往日的惜旧,而我却对往日模糊不清。第二个细节是李舍还惦念着初恋,特别兴奋地想要“我
4、”猜猜那个我一定想见的女人,当我知道了这个也是“我”初恋的女人离婚独居的时候,“我”的表现却很冷漠,“都是那年的事了,见不见有什么意思。 ”“我”着力的视野还是在当下的生活。 “我”和李舍之间更深层次的隔膜来自于双方处在不同的心理空间,一个着眼于当下的柴米油盐,一个着眼于往日的深情脉脉,不同的心际,才是造成这层障壁的主要原因。 小说并没有简单的图解人心的复杂,李舍发迹的原因是内心执着的坚忍,“为一口饭活着”而会铤而走险,不择手段。为了三个包子,宁可放掉一切尊严去像狗一样舔着一块铁,鲜血淋漓的舌头丝毫没有阻挡他对欲望的追求;而“我”和另外两个哥们却不可能为了一张嘴而放弃那点残存的自尊,也不会为了
5、讨到李舍的便宜去低三下四的求他。当下与过往,欲望3与尊严,形下与形上的变动不居,曲折地展示了心态的复杂,隔膜似乎不可避免。也只有当人们的心际处于同一界标之内,相互之间才会有“糖”般的甜蜜。 小说最后的结局印证了这样一份共通。李舍要被枪毙了,我们商量着要给李舍买点吃的东西是包子,“我们大口吞咽着包子,居然吃出了眼泪。我不知道我们这次去能不能见到李舍,还有他能不能吃上我们带去的包子,就算他吃上了,等我们去了,那包子也凉了。我觉得光带包子还不够,还应该带一块糖。这样想着我向路边的一家糖果店走去。 ”一个包子、一块糖,承载着“我”回归过往的路程,贫穷困苦和享乐消遣这对天生的冤家似乎此刻不再龃龉,消散在
6、“我”买的那块越来越小,但坚硬的糖里,我们之间的隔阂也融化在过往的亲切的友情中。 故乡中的迅哥在重见闰土的时候,“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最终也只能说些无关紧要的话。现代版的迅哥和闰土说出了对往日的眷恋,情感上有了共鸣,也就会像吃糖一样甜蜜修复破碎的友谊。但达到糖最终的效果,却要以死亡枪毙为切入口,似乎却也太决绝,难道意味着对这共通情感的绝望? 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节制,无需笔墨的地方毫不浪费。李舍离开 A 市后又遭遇了什么?怎么会突然间出现,又对往日的好友举杯相邀?怎么找到了初恋女友,发生了什么事要枪毙?那个女友怎么样,为什么离婚?甚至我见到李舍之后会怎么样等等一大串的问号都被作者故意省略掉,如果这样铺展开来,完整的情节预示着对内涵的削弱。而在彰显内涵,“我”内心4的抱怨,“我”困顿的生活有机会在大饭店消遣的畅快却细细编织,可见作者对语言的节制特别在意。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