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与新闻报道良性互动.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12590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公开与新闻报道良性互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信息公开与新闻报道良性互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信息公开与新闻报道良性互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信息公开与新闻报道良性互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信息公开与新闻报道良性互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信息公开与新闻报道良性互动从 1999 年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发射升空,成功进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到 2008 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完成航天员太空行走任务凯旋,历时 9 年。若对国内报纸在历次“神舟报道”中的综合表现作一粗略的纵向梳理,可以发现,无论是从报道规模的渐趋壮大和策划投入的日益充分,还是对此类既属特别重大的新闻事件、又可归于标志性成就报道的新闻题材的认识,以及具体报道方法中展现出视角由远及近、由微知著诸多丰富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多方面的进步。 信源之道:单一向多元 1999 年 11 月 21 日,全国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神舟”号飞

2、船发射并成功返回的消息与图片。同时刊发的还有一篇反映我国技术人员自主创新科研攻关完成发射的通讯,均为新华社统发电稿。除新华社与人民日报之外,各媒体对于飞船报道几乎没有自己独家采访的新闻。 当时,在飞船发射成功之前,因为“信息保密” ,全国各媒体除极少数几家外,都对这一消息毫不知晓。即便知情,在发射任务取得成功之前,受宣传纪律所限也不可能提前发布预告。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2第一次飞行试验,在舆论把关上采取慎重稳妥的态度,直至发射成功再由国家通讯社统一发布权威消息,党中央机关报配发社论,各报再行刊用,这是那时对于重大新闻事件较为合乎情理的做法。 这种情况大致持续到 2002 年 3 月。在 3

3、月 25 日“神三”上天之前,文汇报、中新社等全国多家媒体在中旬都刊播了“中国第三艘无人飞船将于近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最快明年有望升空”的消息,虽然信息均为两会期间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在京披露,但获得信息的各报都采用了自家的电头以示独家。根据目前可收集资料显示,这大致可视为首次对于神舟飞船发射作出预告,并且是由各媒体自采信源而非统一刊用新华社电稿。这期间,只有解放军报 、 中国航天报等较为特殊的专业性报纸有为数不多的“神舟”独家报道零星出现。 到 2002 年底“神四”报道开始后,情况又为之一变。不少媒体发挥自身信源采集的综合实力与资源渠道优势,不甘人后,纷纷加入第一手信息报道者的行列

4、。如光明日报通过对发射指挥中心关键人员的接触采写的神舟四号在低温中发射 ,科技日报利用自身在科技报道领域的独特优势采写的“远望”号如何测控神舟四号 ,而如钱江晚报这样的多家地方媒体则派出记者赴酒泉发射中心一线,采写出目送宇航员瑞雪出征这样独树一帜具有现场感的报道。 2003 年 10 月 15 日,航天英雄杨利伟搭载“神五”飞天凯旋,迈出了我国载人航天飞行里程碑式的一步。对于“神五”的报道,也真正从以往信源相对狭窄、以新华社统发稿件“规定动作”为主流的报道状况,完全演进为信源充分开放、信息渠道多样、媒体各显其能的全方位、多3角度、全过程的新闻竞争局面。 在“神五”正式发射前,就有从中央到地方各

5、级媒体的庞大记者团队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据统计,在飞船升空时,经有关部门准许留守在发射中心观摩的“在编”记者就有 70 多名。不用说已经赶到酒泉开展采访、最后因受人数限制而未能留在第一现场的记者。这与以往历次“神舟”飞船升空时刻,仅有极少数新闻单位记者被允许进入现场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方记者每日发回见闻,后方充分挖掘与“神五”相关的各种采访线索和资源,充实新闻背景。如沪上多家媒体借“地利人和”与上海航天局发射队保持热线联系,获取大量第一手信息等。经过充分预热, “神五”还未发射就已先声夺人,形成高度关注的新闻热点。 “神五”飞天后,大量报道呈现井喷态势。需要说明的是,新华社关于神舟飞船

6、的专题报道在 4 年间历经 5 次发射,数量几度翻番,品种不断丰富,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集群规模。单以 2003 年 10 月 16 日当天的“神五”专题新华电讯稿而论,其总数超过 200 篇(件) ,包括消息、通讯、综述、特写、评论、专访、资料和图片、表格等,堪称琳琅满目。但是,即便如此丰富的报道数量,仍旧满足不了各报对于“神五”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需求。统计表明,多家报纸在“神五”报道期间的自采稿数量第一次超过了新华社稿,出现“以我为主”的报道格局。 而多家日报因为飞船发射时间未能赶上出报,或是普通的增扩版面手段无法容纳集中出现的大规模报道内容,纷纷采取号外形式来力图弥4补时效或是受日常

7、版面限制带来的缺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共有60 多家报纸推出了“神五”号外,也创下了新世纪以来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纪录。以解放日报和文汇报等上海报纸为例,因为前方有特派记者,后方准备充分,在采集通道顺畅、编辑制作技术水平均具相当实力的基础上,号外刊登的大部分稿件甚至图表等均以自采或据资料自制为主。 到 2005 年 10 月“神六” 、2008 年 9 月“神七”飞天之际,因为信源对媒体的进一步开放,同时也因为经过历次“神舟报道” ,尤其是投入“神五报道”的锻炼实践,全国各家报纸对于此类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经验、策划能力、版面处理水平都体现出更为明显的长足进步,报道规模、体量和充分程度呈现加速

8、发展的趋势。如“神五”报道时东方早报(上海)2003 年 10 月 16 日用 16 个版面报道同一专题的情况,到“神六”乃至“神七”时在全国省市级以下报纸中已根本不算罕见。仅以对省市级以下日(晚)报的不完全统计, “神六”报道期间刊出号外的就有武汉晚报、武汉晨报、半岛晨报(辽宁) 、大连晚报、开封日报、汴梁晚报、库尔勒晚报、惠州日报、滕州日报、青岛早报、兰州晚报、 、海峡都市报、呼和浩特晚报、重庆商报、潇湘晨报、华西都市报、苏州日报等。部分具有超前策划意识的媒体,不满足于以常规的报道者身份参与神舟飞船这一重大事件,还力图以种种创新手段扩大自身影响力。如 2005 年解放日报制作了丝绸报纪念特

9、刊 ,随“神六”飞天,以“人类历史上第一份进入太空的报纸”之焦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关注效应。 纵向观察 9 年来“神舟”飞船报道发展态势,体现出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即媒体对于重大特殊新闻事件的报道规模与水平,紧密跟随着信5息管制的趋向宽松、信源渠道的逐步开放而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这一特点,与“神舟”报道信息的特殊属性密切相关。它既是在国防科研技术顶尖层面具有相当保密需要、政府具有高度控制力的专业科技信息,同时又是社会公众热切关注、急欲了解更多的信息。因此, “神舟”报道信息的开放,必然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这一点,从“神一”飞天之际只有极个别媒体记者被准许进行采访获得信息,到“神二”至“神四”期

10、间少数耳目灵活的媒体记者借助各种渠道关系以非正式身份进入发射基地寻访,再到“神五”公开接受记者报名组织规模团队赴发射基地一线观摩,直至“神七”发射首次允许境外记者进入发射现场,可以得到明显体现。 这一演变的深层推动力,则不仅仅来自于航天或新闻某一社会领域和部门在机制运作方面的进步,而是源于一个日趋走向成熟的社会在公共信息传播领域整体进步带来的合力这 9 年,是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跨越重重节点、一步步走向成熟与自信的 9 年,是国内媒体采编实力不断增强、日益注重以自身影响力抢占信息市场一席之地的 9 年,更是社会生活领域公共信息传播一步步走向全面公开透明、信息公开制度得以基本建立的 9 年,是人们对

11、于社会公共信息需求不断高涨、公民知情的权益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的 9 年。 媒体之变:同一起跑线上的新挑战 在“神舟报道”信源日趋开放、采集渠道迅速拓宽的基础上,媒体6报道的范围从来源上得以大大丰富,报道的权威性、真实性、及时性大大增强,媒体对于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获得了较为充分的释放。同时,这也对媒体提出了新的命题与挑战。在现代社会的新闻运作机制下, “一个媒介所赖以赢得竞争、赢得对手的主要因素,决不只是靠具有原创性的独家新闻,而是靠独家的、具有原创性的信息加工标准、加工方式、信息处理手段及信息表现方式” 。 对于“神舟报道”而言,假如把“神五”报道视为信源开放度大大增强的一个节

12、点标志,那么,各类媒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后,谁能够率先获取关键的信息,谁能够在同样的信息中以与众不同的视角开掘出富有贴近性和吸引力的含金量,谁能够对于同等的新闻信息体量通过选择、优化、整合、再加工,体现出报道的多样化与立体性优势,谁就可能锁住更多的读者目光。在这场新闻竞争中,国内报纸相比较以往,同样体现出了多样的进步。 以平民视角切入专业性重大题材报道。重大科技新闻报道被称为“翻译的艺术” ,如何在把握好庄重得体的总体报道基调前提下,将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神舟”信息加以优化整合,再以浅显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传递给广大读者,尽量展现出“神舟报道”趣味与贴近的一面?各报纷纷贴近普通读者需要,在报道

13、方式上对“神舟飞船”这类重大科技题材作出了多样化的探索开拓。 比如,科技日报采用三维图释说明“神舟六号”的结构,结合航天员飞天期间进食、休息、如厕等生活细节将这一具有专业技术难度的话题向读者解释得一目了然;经济日报号外以大幅绘图刊登副总指挥揭7密“神舟五号”的分解示意说明,等等。许多报纸的报道语言力求走平民路线,从小处入手,如“顽皮”的太阳为神六飞行一路绿灯 , 费俊龙四个筋斗翻了 1400 公里等标题,足见采编者对于语言软化、生活化和大众化的精心提炼。 从人文情怀拉近读者与重大事件距离。各报在对于“神舟”飞天这样厚重宏大的新闻事件予以全面解读中,逐步开始注重对于人文关怀这一价值要素的凸显。因

14、为,受众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往往首先从对于新闻事件中具体鲜活的人物命运际遇的关心开始;而以人为载体来渐次展现深厚广阔的新闻事件背景,不仅是媒体新闻报道手法的演进,更体现出一种符合现代文明价值准则的新闻伦理观念进步。 在历次“神舟报道”中,将视角投注于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几代航天工作者幕后英雄的人物报道,已经显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从“神五”报道开始,各报对于新闻中心人物“太空第一人杨利伟”的集中报道,更加鲜明地表现出热切而丰富的人文关怀。从英雄家乡父老访谈、聚焦飞天生活细节、太空身体情况变化、与家人天地对话直至团聚心情(新华社统计“神五”专题报道中关于“杨利伟与家人天地对话”一稿为各报

15、采用率最高) ,为读者展现出一个饱满真实、可亲可敬可信的英雄人物形象。 “神六”报道时,各报在这一方面就更进一步。如湖北日报记者早早谋划准备,到航天员聂海胜家乡,通过对航天员青少年时期同学、老师、乡亲及家人的深入采访,采写出长篇通讯从枣阳走出的航天员 。仅看“摸鱼打工险些辍学” 、 “8 角钱一袋橘子看飞机” 、“为入选拉妻入圈套 ”等小标题,便可知作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独8家细节资料,报道于飞船发射当天见报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到“神七”报道时, 都是农家娃都是朴实人等聚焦航天员的这类深度报道已为各报普遍采用,以人为本、从人见事已经成为各报在此类重大新闻事件性报道中共同认可并广

16、泛应用的报道理念。 在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中凸显科学理性。伴随“神舟”七度飞天,五星红旗飘扬太空,世界目光聚焦中国。通过详细丰富的新闻报道,谱写一曲曲飞天路上的壮丽凯歌,充分展现我国改革开放 30 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喜人局面,鼓舞和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雄心壮志,无疑是“神舟”报道的最大主旋律。值得注意的是,在为中华民族探索梦圆太空的欢呼中,从许多媒体的报道不难感受到,在民族共同的骄傲与自豪中显现出科学求实的态度,在为国家荣耀的喜庆中保持着难能可贵的客观理性尺度。 比如, “神舟”系列是我国航天科技自主创新的重大杰作,媒体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神舟”

17、报道可谓数不胜数。而在“神七”报道中,有媒体在充分肯定“太空漫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的同时,也清醒冷静地分析“我国科技总体水平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仍须奋起直追,争取后来居上” ;在强调“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航天科技人员攻克飞天路上一道道世界级难题的关键”的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原始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学关系。再比如,在“神五”首次载人航天工程圆满成功之际,少数网络媒体在报道中兴奋难抑地作出“征服宇宙和自然重要标志” 、“国人飞天、世界仰望”等等评价。而实际上,载人航天应当被视为全9人类在探索自然中共同迈出的一步,科学的发展也永无止境,

18、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加快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才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那种有违国际公认的科学探索理念、单纯炫耀自身成就,甚至有人为“拔高”之嫌的报道心态,应该值得媒体自省。还是人民日报在“神舟七号”凯旋归来时刊发的社论说出了大家的共识:“太空迈出一小步,中国前进一大步。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改革发展任重道远。面对无垠的太空,中国人民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和平利用太空而继续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 9 年间, “神舟”几度升空,实现多重跨越。9 年来, “神舟报道”也经历了一番耐人寻味的发展过程,值得有心的研究者做更为系统的进一步分析。有理由

19、认为,正是信源的逐步开放,才是“神舟”报道逐渐走向丰富与成熟、在各个层面实现良好舆论引导效果的关键原因。而各类媒体全力投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报道,也正是一个信息流通日趋顺畅、传播规则日渐完善的现代社会,对于重大新闻事件应有的报道常态。有观点认为, “政府信息公开与媒体的影响是双向的,媒体的发展对于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力,而政府信息公开无疑将对媒体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对 9 年来“神舟”报道的这一番简略回顾,或许可以作为此说的一个例证。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解放日报编辑) 注释: 10任湘怡:璀璨胡杨见证飞天梦圆 , 新闻记者2003 第 11 期 闾丘露薇:我如何偷偷报道神舟升空 ,新华网 陆小华:整合传媒:传媒竞争趋势与对策 ,中信出版社 陈泉涌、袁志勇:脱掉科技新闻报道的长衫 , 新闻战线2008第 5 期 张金辉:由“神五“发射看科技新闻报道人文视角转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年第 1 期 王麦玲:互动双赢:政府信息公开与媒体发展 , 传媒2008 年9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