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9 月 27 日上午,上海新闻界青年骨干座谈会在市委宣传部举行。来自全市主要媒体的 14 位青年业务骨干,围绕“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的主题,结合新闻业务实践和日常学习思考,对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开展新闻舆论工作、做好世博报道进行了交流。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三项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宋超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座谈会指出,作为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优秀青年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新闻工作;要始终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创新新闻工作;要始终坚持深入、深入、再深入,求真务实,推进新闻工作;要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为新闻事业的新发
2、展、不断发展,勇当领头羊,发挥表率作用。 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市三项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贾树枚主持座谈会。 “上海优秀新闻工作者”获奖代表,中国新闻奖、上海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代表郭泉真、高渊、华伟、任荃、张裕、晏秋秋、薛慧卿、钱俊毅、杨叶超、王勇、汪晓波、朱琪、简光洲、黄银龙等青年记者、编辑参加座谈。会后,本刊编辑部又邀请另外 5 位上海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谭新政、马笑虹、孙向彤、陆梅、徐丽遐就座谈主题谈了心得,以下是发言及心得摘要。 努力做一棵山顶上的小草 2解放日报 郭泉真 工作八年,从锤炼文字、深挖内容,到渐渐懂得“主题、立意、使命”的“大学习”范畴,我现在日益清晰看到自己无知的外延在
3、扩大,发自内心觉得自己是一棵小草。但作为一棵有理想的小草,就要像前辈说的“学会胸怀大局,站在高处看风景”,要努力往山顶上去。要上山也没别的捷径,只能是通过学习。 提倡学习、深入不是今天才开始。如何坚持是一个现实问题。我的体会是不要从功利主义出发,不要仅仅把学习深入看成一种手段,而要真正看到这首先是一种基本态度、一种世界观。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条“中国特色”道路,都决定我们必然首先是一个学习者。学习深入不仅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为了使命的迫切需要。 学习、深入都体现作风,而作风正是解放日报的核心价值之一。对我们党报人来说,再学习再深入不仅仅是一个业务层面的要求,更是事关命运前途发展的大课题。 沉下
4、去,跳出来 解放日报 高渊 深入推进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我的体会是,关键要沉得下去、跳得出来。 沉下去,首先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去采访、体验、感受3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感受时代和群众的脉搏。而另一个层面的沉下去,是要在繁忙的采访编辑工作之余,拿出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在紧追热点的报道中,做到冷静判断、客观公正,保持一种深厚的底气。 而跳得出,是说在埋头采访、写稿、编辑的同时,还要抬头观察世界、了解社会思潮。只有了解这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才能认识我国发展的新机遇和挑战,也才能更好地做好我们的新闻报道工作。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可贵的大局观。我们要把重大新闻事件
5、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放在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加以把握。因为重要的不仅仅是具体的事件本身,而是新闻事件与社会、新闻事件与人的关系。 功夫在深入 解放日报 谭新政 参加四川地震灾区援建工作,是我生命中一次独特的新闻实践。援建重民生,每一个项目都要做到百姓心坎里;新闻重贴近,要为群众喜闻乐见,有力有效引导舆论。殊途而同归。 只有怀着对灾区人民的一腔热情,视都江堰为故乡,视当地群众为亲人,在思想上、感情上、心灵上与灾区群众零距离接近,才能使援建工作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不是“闭门造车” 。新闻亦如此,必须带着深厚的情感去采访写作,作品才具有鲜活蓬勃的生命力和直指人心的穿透力。 4在
6、灾区一年多,援建人员时常冒着余震、暴雨、塌方和泥石流等危险,深入重灾区了解群众的现实困难,研究群众的愿望诉求。因此,深入不是停留在嘴上,而是落实在脚上;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报道”,而是要到生活中摸“信号” 。作为新闻记者,只有最大程度地深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才能说出人民群众想听、要听、爱听的话。 虚心、专心、恒心 解放日报 华伟 以“虚心”激发内驱力。新闻工作者肩负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业内诸多前辈先进树立了旗帜标杆,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我们应对新闻工作可能达到的境界孜孜以求。工作中遇到困难和瓶颈,诸如本报讯写得乏味、主题开掘不深等等,与其归咎于外,不如多从自身
7、学习和深入不够上找原因,勇于承认不足,知不足而奋进。 以“专心”找准着力点。青年人有着广泛的学习兴趣,新闻界也越来越多样化,但作为党报工作者,还是应咬住青山、立定脚跟,矢志于为提高舆论引导力作出贡献。既要不断增强思想素养,又要提高专业能力,更要善于将两者结合起来,有所创新。 以“恒心”培育可持续性。瓶中的软木塞,一摁沉下去,一松浮上来。学习和深入也时常遇见类似的情况。凡事贵在坚持,唯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得实效。作为个体要有恒心,作为集体也要共同努力。近年来,解放日5报开辟“解放调查”和“学实活动在身边”等栏目,推行栏目工作小组与导师课题制,通过机制保障、栏目引导、团队学习等途径,形成了崇尚业务、
8、钻研业务的氛围,也为出作品、出人才营造了有利条件。 专业和敬业 文汇报 任荃 目前的记者编辑大都是学文科出身,对于科技有种天生的恐惧,科学素养普遍不高。为此,科技记者首先要补上科学知识的基础课,搞清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同科学家打交道。科学家是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生性严谨、为人低调、多数人不善于表达。如何与科学家交朋友既是学问,更是艺术,需要不断磨合,总结经验,才能最终用真心真情令科学家与媒体“化敌为友” 。 科技报道在带给读者新知的同时,更要启迪心智、发人思考,善于捕捉和学习鲜为人知的新观念、新思想,选择恰当的时机向公众传播。在这方面,掌握大量专家资源的科技
9、记者有天然优势,有责任领风气之先。 追求“穿透现实” 文汇报 张裕 去年,文汇报刊登了我采写的一篇文化新闻“文化包工头”垄断舞6台剧制作,引起文艺界的关注。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还为此写过一篇名为“穿透现实”的点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 我们要看到,日常现象并不提供更本质更真实的东西。现象经常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 “文化包工头”这条新闻之所以能在文艺界引起震动,在于它的穿透力。文章的思考,像闪电一样穿透了现实的厚墙,抓住了现象后面的许多更真实、更本质、更具有普遍性的东西。 面对这些溢美之词,我很惶恐,但也发现了新闻工作需要追求的目标。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做个好记者,不但要有新闻敏感,文字够漂亮,更
10、需要有丰富扎实的理论素养,不断穿透现象的迷雾,始终准确地抓住事物的本质。 借鉴是最好的学习 新民晚报 晏秋秋 对新闻工作来说,借鉴有时是最好的学习。今年人民日报改版后,有报社领导要求我每天都要关注,看看人民日报怎么做民生新闻。一开始,我不太理解,因为一直觉得人民日报比较“硬”,而晚报民生新闻的定位,是“以小见大”,“化硬为软” 。但看了一段时间,发现人民日报改版后的民生新闻,除了结合形势外,还面向基层,从内容到文风都比较清新,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由此我想到,对媒体从业人员来说,除了坚持理论、政策学习外,平常还应该多看其他报纸,多借鉴,学习他人处理新闻的思路、手法、技巧,7对自己新闻境界的提高,
11、会有好处。 深入采访,获益匪浅 新民晚报 薛慧卿 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写了很多本报讯,但仔细想想,那些或许值得一说的报道,几乎每篇都与深入采访密不可分。 深入采访是避免新闻失实的最有效办法。我负责采访报道的条线中有一块是关于消费维权报道,有时难免会触及一些企业和经营者的利益,甚至引发诉讼。这就要求记者对任何一篇批评报道尽量从两方面去核实,有把握再发,没把握宁愿不发。这段从事消费维权报道的经历促使我深入采访,不敢有丝毫闪失。事实上,深入采访可以帮助记者“沉”下去,而记者也能从中获益非浅。譬如,今年的获奖作品“上海奶奶捐房为灾区造学校”就是我在参加上海拍卖行业协会慈善义拍内部动员会上获得的消息,之后
12、一系列的连续报道丰富了“上海奶奶”的形象。 自觉、自省、自思、自立 新民晚报 钱俊毅 新闻从业 10 年,算是年轻“老兵”,当记者时日一长,最怕变为“兵油子”:高产而质低。因此,常将八字谨记脑海:自觉、自省、自思、自立,以求能永保一份进取不懈之心。 8自觉者,即是激情与热情。记者应对身边的事与物,常怀好奇之心,常有挖掘之念。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冷漠待之。 自省者,即是求真务实。记得初入报社之时,老同志谆谆教导:完稿后需细查细读三遍。一看错别字,二寻逻辑性,三查是否真的符合事实,有无错漏。如此方能对得起自己的署名,更对得起读者。 自思者,即求突破,求创新。这就要求记者不流于一般地采访和写作,
13、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挖出“独家”来,行文时也应求新求变,在形式上让读者耳目一新。 自立者,即重学习,重深入。一是立足学习,二是要立足深入,要真正沉下去,看清事物的本质,亲眼看到的东西,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最可靠、最真实的。 采写“真新闻”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播新闻中心 杨叶超 现在新闻竞争激烈,一些记者单纯求“快”但丢弃了“深”,只求抓到表面信息,交差了事,或者重视事件性,突发性的新闻报道,却回避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调查研究的采访,导致新闻报道热闹有余,但耐人思考、回味的好作品却较少。要改变这种状况,年轻记者就必须摒弃浮躁的心态,沉下心来挖新闻。 同时,如今社会阶层分化、不同群体的
14、利益诉求各异,表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年轻记者在社会阅历,新9闻从业经验等方面都还有不足,时常会出现报道不全面,重此薄彼等情况。这和“假新闻”性质不同,但造成的不良结果却相仿。所以,冷静思考,排除干扰,深入耐心,写出“真新闻”,是年轻记者们必须做好的功课。 提升宣传水平多出精品力作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播新闻中心 孙向彤 “学习、深入”是提升新闻宣传水平、多出精品力作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上海的新闻工作者,做好迎世博报道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要让世博报道鲜活生动、鼓舞人心,就需要记者不断加强有关世博知识的学习,同时深入世博工地、街道社区、深入人民群众、普通市民,不
15、断发现新鲜的线索和丰富的素材,感知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和利益诉求,用客观的态度去发现现实问题并善意提醒,用敏锐的眼光去发掘典型事例并弘扬传播,用真挚的情感去关注办博进程并加油鼓劲。 我们的优势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 心王勇 无论是今年的新疆 7?5 事件,还是去年西藏 3?14 事件,一些标榜“新闻自由” 、 “客观公正”西方媒体被政治偏见左右,或对照片刻意剪裁,或玩文字游戏,歪曲报道,让世人耻笑。 左右西方媒体舆论导向的则是市场利益,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报忧10不报喜,迎合受众的揭丑心理。然而,英国 BBC 网站最近所做的一项有关英国人幸福感的在线调查显示,许多英国人认为,媒体报道了
16、太多的负面新闻,让受众感到恐惧、担忧和疑虑。联想到去年 5?12 地震,中国国内的媒体,坚持宣扬军民团结,共渡难关,振奋了全国,为抗震救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党性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群众意识发挥了作用。这是我们的优势! 信心、爱、勇气 东方网 朱琪 信心,从来都是中国的互联网和网络新闻工作者所寻找和渴求的。网站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日益升级,但网站的新闻工作者依旧游走在新闻界的边缘。这里有介意于身份的资质认同、序列归属、观念演进等因素,更有扎根于业务的定位模糊、培养失位、体系杂乱等原因。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信仰的坚定。网络新闻工作者的信心来源,内化于心是对互联网新闻事业的皈依,外化于行是对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掌握。 爱,从来都是中国的互联网和网络新闻工作者所秉持和激荡的。没有哪种媒介形态,像互联网那样,把传播中传者和受者的距离拉得如此近,甚至可以互换角色。对网友的爱,从嘴角落到手边,只要做两件事:一是站在网友的位置上思考自己的内容生产,二是内容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努力尊重网友的体验。 勇气,从来都是中国的互联网和网络新闻工作者所拥有又缺乏的。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