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独鹤的言论思想与风格.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12799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严独鹤的言论思想与风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严独鹤的言论思想与风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严独鹤的言论思想与风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严独鹤的言论思想与风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严独鹤的言论思想与风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严独鹤的言论思想与风格严独鹤先生是民国时期新闻界的著名报人,他原名严桢,字子材,别号知我、槟芳馆主,独鹤是他的笔名。1914 年,严独鹤进新闻报编副刊快活林(后改为新园林)近三十年,赢得赫赫声名。时人玖君在报人外史中曾说:“严先生在新闻界的地位,一似梅兰芳之于菊部,顾曲周郎,没有不知梅大王的,读报人士,没有不知严主笔的。 ”“然而,严独鹤在新闻史上的地位却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淹湮无名,个中原因十分复杂,需专文另述。这里仅指出其中一点,那就是严独鹤更多地被后人视为小说家,而这个小说家的身份又被贴上了“鸳鸯蝴蝶派”的标签,成为解放后国内主流文学史贬斥打击的对象,这多少祸及,至少是遮蔽了严先生的报人

2、身份。 当然,严独鹤的确写过一些小说,并且结集出版了严独鹤小说集 。而且由于编辑副刊,他与一大批后来所谓的“鸳鸯蝴蝶派”作家交往颇多。但是,他一生的事业与心血却在新闻界,小说只是他的兴趣或副业。即使不强调他在新闻业界工作近三十年的人生经历,历任新闻报副刊编辑、副总编辑、 新闻夜报总编辑等职务,仅从作品创作上看,他在快活林“谈话”栏中发表的近万篇、几百万字的言论,都足以让他在新闻史上留名。这些言论远远超出了他的小说数量,却由于是新闻作品,多年来没能被好好收集整理,渐渐被人遗忘,这对严独鹤来说是不公平的,对当前中国2新闻业汲取前人的办报与言论创作经验,也是一种遗憾。所幸,2009 年由严独鹤先生家

3、乡桐乡市政协文教卫体与文史委员会编辑的严独鹤杂感录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收录严独鹤从 1945 年 12 月到 1948 年12 月间所撰文章四百余篇。由此,我们可以重新阅读思考严独鹤的言论作品,还原他在新闻史上的报人身份与地位。 一、副刊中的言论,言论中的“品牌” 严独鹤初进新闻报时,副刊名为庄谐录,主要刊载古诗文词或者风月文章,从语言叙述到题材选择,都脱不了旧式文人的道学酸腐气,枯寂而沉闷,这也是当时报界副刊的通病。严独鹤将庄谐录改为快活林后的一个首创之举就是开辟“谈话”言论专栏,每天就读者关心的各类时事问题撰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打开一个副刊编辑与读者思想情感交流的窗口。这个栏目由此也成

4、为快活林的特色,不仅深受读者欢迎,而且为其他报刊所效仿,申报?自由谈就是其中一例。玖君曾这样评价他的“谈话”:“严先生新硎初试,主持副刊,正牌挂出,每日谈话开锣戏,一似名伶压轴,生旦净丑,五音联弹,精彩纷呈,叫座魔力,获意想不到之效力。读报者打开报纸披阅,不约而同,急找报屁股上第一篇谈话,看他老先生有何高见,什么奇妙譬喻,麻将赌经如何设局,生花妙笔,写成屁股文学,同道效颦。二十余年来,副刊谈话、闲话、小言第一篇文字,为编者应有之义,推源其始,严先生开山祖师咧。 ”# 3副刊中出现言论专栏,当时为严独鹤的创举,而今天各大报副刊也有类似“谈话”的言论专栏,可惜办得好的并不多。严独鹤的“谈话”之所以

5、能够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配合性与针对性很强,即它立足于新闻报的读者定位,同时结合副刊特点,为自己也为新闻报赢得更多的读者。 新闻报作为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日报,虽然设有自己的时评与短论,但言论并非其所长。它主要以经济新闻取胜,后又增加了社会新闻的报道量,借此避开与申报 大公报的读者竞争。于是,新闻报的读者多为工商界人士,这不仅包括工厂、公司、洋行的高级职员,更多的则是澡堂、理发店的一些小店员,乃至政府部门的小公务员。所以它的读者定位主要是中下层上海市民,教育程度不高,理解能力也不强。 新闻报头版的时评或短论往往由总编辑李浩然执笔,风格古朴清丽,内容多针对大的政治、经济事件,或者是时局的变化

6、走向,代表报馆从宏观层面高屋建瓴地发言,目的在于树立报纸形象,为报纸赢得高层次的读者。到了副刊版面的“谈话”栏,最明显的变化首先是语言。头版半文半白的时评立刻变成了清新生动的白话短文,这在上世纪 20 年代实属不易。因为当时即使是一些倡导白话文革命的新文学家写出来的白话文都还摆脱不了文言的腔调,所以有人称严独鹤为“中国最早一代以白话写短文的大家”是不为过的。其次是内容的变化。评论的对象一下子变得十分具体琐碎,无非是米价涨得太快,房子贵得买不起,交通拥挤混乱、公务员的工资应该调整等市民们普遍关心的衣食住行等芝麻小事,且都依托近日发生的新4闻事件,有据有理,一点都不落空。譬如谈中美关系这样的外交问

7、题,严独鹤在逍遥法外一文中第一句话就点明事实与观点:“美军侵占黄金案,我国法院,因为依据中美协定,对被告(现役军人)无审判权,不予起诉,如行追偿,将由外交途径处理,假使处理没有下文,这个美军官真是逍遥法外。 ”$接下来又联系前不久发生在上海、震惊全国的“美水兵击死人力车夫臧大二子案”,指出中美邦交不平等,不符合公道。 此外,严独鹤不仅首开副刊办言论之风,而且还以今天的品牌理念来经营这个栏目,这种意识体现在“谈话”的延续性与持久性中。 “谈话”栏自 1914 年快活林创刊始,每日一篇,其间因日本人攻占上海停断过几年外,直到 1949 年上半年仍在坚持。虽然后期由于严独鹤太忙,又请了其他编辑帮忙写

8、,但“谈话”这个栏目的风格却始终保留了下来,成为快活林最吸引读者的名牌栏目之一。 “谈话”前十几年的文章几乎全由严独鹤执笔,他一个人为该栏目奉献了将近三分之二的文章,这就有助于栏目形成特定的风格与影响力,进而形成自己的品牌,吸引长期固定的读者。这也让我们看到,一个言论品牌的形成,虽然与刊物和栏目的定位有关,但决定性因素还在于个性的体现。而个性的形成,最佳莫过于让记者编辑本人发挥自身优势。他们不仅比媒体外部人员更具有行业的敏感性,更懂得自己的读者,对所依托的媒体也更具归属感。而且优秀的新闻从业者,往往同样具有吸引人的个性,媒体为他们提供个性发挥的空间,既能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还可以加强他们对媒体

9、的认同归属感。严独鹤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报人,能在新闻报工作近三十年,直到解放后新5闻报遭改造才被动离开,这也是“谈话”留给今天的宝贵经验。 二、 “但求无愧我心”的批评原则 1947 年 9 月 1 日记者节,严独鹤写了一篇名为想起一副旧对联的短文。在这篇文章里,严独鹤提出了新闻记者(这里指一切新闻从业者)“安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职业伦理要求。他说,“新闻记者对人对事,必须为忠实的报道,作公正的批评,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 。但“要忠实,要公正,就无法尽如人意,也万不可尽如人意” 。因为“新闻记者如果不眼光看准,主见确定,随时随地,只以博取人的如意为能事,不仅实际上决做不到,纵使做到,也

10、不是忠实而是歪曲,不是公正而是阿附,便失去了公众的信赖” 。所以忠实报道、公正批评的标准只能是“但求无愧我心”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无愧”与“我心”,这两个词其实也是严独鹤言论创作的主要特征,贯穿其新闻职业生涯始终。 严独鹤解释:“所谓无愧并非在本身的职责上,在本位的工作上,发现了过失,铸成了错误,便把问心无愧四字来作为掩饰词和挡箭牌,却是要真正的和永远的从不违良知不被初衷之中,得到心灵上的修养,也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在心灵上却因为无愧,而保持一片光明,于此光明的心境中,领略到人生超然的真义与自然的乐趣,于此真义与乐趣中,才会感觉到新闻记者,是明知其不可为而或有所为。 ”%“谈话”的“无愧”就在

11、于它始终站在普通市民的立场看待思考问题,积极为他们代6言。所以严独鹤敢于批评当局的各项政策,揭露美苏大国对中国的欺压,乃至勇于批评自己。严独鹤常为后人提及的一个故事是,1918 年徐世昌被北洋军阀推选为“大总统”时,他讽刺说:“徐娘半推半就之姿态,未必能博得人又惊又爱也。 ”湘南饥荒导致吃人肉的惨剧上演,一贯温文尔雅的严独鹤也忍不住愤怒指责:“这不是敷衍门面,专说空话的时候了”;.某日参观完蒉延芳先生的医院后,严独鹤“深深地觉得惆怅和惭愧” 。/ 当前不少评论研究者与创作者常常将个人主观情绪的表达视为言论写作的大忌,因为评论讲究的是以理服人,越客观越好,主观情绪往往意味着偏见与盲目。严独鹤却不

12、然,反而以“我心”取胜,无非因为这样的“我心”是无愧的,是人同此心的。所以,严独鹤的言论作品除了以理服人的善外,还多了一份以情动人的真。如今报刊的评论写作竞争激烈,挖空心思从各方面说理的层出不穷,以致有人将当前的时评写作斥之为“脑残文体” 。话虽讲得刻薄,但多少反映了当前评论创作的某种困境,那就是“真”的缺乏。无论是时评,还是社论或者其他评论员文章,我们越来越善于说理,可同时我们也越来越不能像严独鹤这样表达“真性情” 、 “真人格”与“真感受”了。其实,丝毫不带“真”的理最终是难以服人的。 三、 “读者至上”的创作原则 “读者至上”原则说起来人人都懂,但真要落实到笔下,却不是每个言论创作者都能

13、做到的。严独鹤却不仅真正做到了,而且做得十分出色。9实事求是地说,他的“谈话”如果不是广受读者欢迎,是坚持不了那么久的。同理,如果“谈话”不以“读者至上”,它的寿命也不可能那么长。“读者至上”对严独鹤来说并不是一句说给读者听的口号,并以此为幌子去取得读者的信任;也不是一种刻意为之的理念,那样就变成讨好读者了。而是一种平等亲切的态度与言说方式,每一篇“谈话”的字里行间,乃至每一个细微处,读者都能感到作者对自己的尊重与关切。所以,严独鹤不担心暴露自己的主观情绪,也不害怕批评读者。可以说,他所有的“谈话”都是在跟读者真诚地交换想法。 严独鹤的笔下很少见到读者的字样,当他代表读者批评政府或某些事情时,

14、总是用“我们”,或者是“人民” 、 “大众” 、 “市民”乃至“上海人”等一些词,只是这些词在严独鹤那里并不是空洞抽象的虚指,虚张声势般以表人多势众,而是实实在在、又真又活、需要吃饭活命的中下层百姓。譬如他谈到“米油煤糖”必须保持限价与配售时说:“米、油、煤、糖能照常配售,人民对于吃的问题,便有了相当解决,至少是可以活命了。大众只要能够活得下,就不至于这样神经紧张,心情慌急”0;他有感于难民的苦楚,“只觉得麇集在上海的难民,假使其不能得救,固然是难民的悲哀,也实在是上海人的耻辱”1;当市场上缺米,市民不得不违法购买黑市米时,严独鹤为他们辩护:“上海虽说不是好地方,然而上海市民,安分守法的,到底

15、还占着多数。要让他们能在守法中求生,在求生中永不至于违法,这便是最好的办法。 ”2 严独鹤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想人民之所想,说人民之想说,自然容易走进读者的心灵,赢得他们的信赖。据说曾经有10一位读者因为特别喜欢读“谈话”,以致觉得自己的精神受到了严独鹤的控制,竟然向他行刺。后来证明此人得了精神病,严独鹤又出钱将他送入医院治疗。3 1929 年的一段时间,“谈话”栏时有时无,以致许多读者写信来问,不久只好又恢复每日一篇。严独鹤在 1929 年 6 月所写的回家以后(二)解释说:“我为尊重阅者的意旨起见,自然不能不做,可是一方面仍依照前一言,不一定天天做,遇到了实在无话可谈的时候只好不谈。关于这

16、一层,希望阅者诸君给我一点自由,不要再将谈话定为一种日常功课来催促我。”4 可见读者对严独鹤的喜爱,以及严独鹤对读者的重视。 前文已经提及严独鹤的白话文写作居时代前沿,摆脱了文言的束缚。从“读者至上”的原则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严独鹤的白话是“大白话”,是摆脱了欧化束缚的通俗白话。严独鹤曾就读于广方言馆,学的是英文,在中华书局工作时还编过英文教材,他的语言应该比一般文人更容易受欧化的影响。可贵的是,他的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没有任何拗口晦涩的痕迹,今人读起来都十分轻松。我们从上面的一些引文就能感受到这点,他的笔下没有长句,没有生僻的概念字词,所以时人称赞“严独鹤的谈话文字深入浅出,一篇谈话,如白居易诗老妪都解,工商业小伙计,略识之乎。严先生平铺直叙谈话,如啖谏果,读之?v?v 有味” 。5 心中没有读者,笔下如何能达到此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