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姚恒璐“人生乐历”创作杂谈 2007 年 10 月 24 日,姚恒璐主持了整场长达 3 个小时的音乐会,整场音乐会的作品有着三十余年的时间跨度(1975-2006) ,以 1989 年姚先生赴英国留学为界分成上下半场。上半场“旧曲拾遗” ,以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姚先生在山西学习工作期间的创作为主。下半场“小品识趣”则集中了 90 年代末至最近的作品。 开场两部作品均为作曲家学生时代的创作:钢琴伴唱晋剧龙江颂选段和弦乐钢琴五重奏京剧龙江颂选段(1975) 。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也可以看出学生时代不可避免的模仿痕迹, “在和声上还没有什么个人的追求” 。而接下来的三首选自钢琴套曲
2、雁北印象 (1981)的小品,已可以听到作曲技法上的探索和创造,具有一定的现代元素。三首精致小曲性格鲜明,通过对雁北地区的民间生活、自然景观和民间习俗的生动展现,描抹出一幅形象意境感十足的风俗画卷。其中乡间行表现了农民手推独轮车行走在乡间的情景, 恒山高描绘出深邃、空旷、广漠的恒山雄景,而闹红火表现的则是热烈的欢庆场面。 随后是七首声乐独唱曲和一首钢琴曲。其中有三首歌曲分别运用云南、新疆、福建的民间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对此姚先生解释说:“学习歌曲写作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熟悉各地区不同2的地方音乐曲调、风格。 ”另一首中华之恋则结合了大小调和中国的雅乐调式。 下半场的作品写于作
3、曲家从英国学成归来之后,从作品的构思到作曲技法都已非常成熟。民乐四重奏杏花天影 (1999)是为姜白石歌曲而作,我个人感觉扬琴略嫌突出。 为汪国真词作艺术歌曲二首 (2002) ,音乐语言含蓄,调性转换频繁,富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哲理性。古诗词艺术歌曲二首古言乐语 (2006)选用刘长卿、苏轼等古代诗人对于音乐评论式的诗篇谱曲。而且在弹琴一曲中,表演者不用常规的美声唱法,而采用一种吟诗般抑扬顿挫的演唱方法,浓浓的古韵飘然而出、氤氲诗人的几多惆怅,几多豪放,足见作曲家和表演者的独运匠心。 我个人更喜欢下半场的几部器乐作品,也是整场音乐会现代性最强的作品。两首为自由低音手风琴与大提琴而写的作品,将两种
4、音色融合、结合,或突出其尖锐的对比,或挖掘其相互谐调的可能。第一首盘丝缠 (2002) ,根据作曲家的解释,标题一语双关:“盘”为食, “丝”为衣,衣食为生存之所必需;而从乐器的角度, “盘”为键盘乐器(手风琴), “丝”为丝弦乐器(大提琴) ,点出作品所要描述的两种音乐实体。第二首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2003)则更多地体现出两乐器一定程度上的相融与配合。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同名歌曲为素材,运用对位手法,听来也别有一番新意。 同样选用观众熟知的旋律、但创作更为成功的是钢琴组曲北京童谣四首 。作品写于 2000 年至 2006 年之间,作曲家已年过半百,因而作品显然具有一种追忆色彩。我个人最喜欢丢手
5、绢和打花巴掌 ,这3两首乐曲也最能体现作曲家的创作理念。熟悉的旋律碎片“闪回”与新颖的发展变化手段相互交替、相互渗透,儿时的记忆若隐若现。尤其是打花巴掌 ,用突出节奏特征的手法,配合原歌谣的说唱特点,极为巧妙。 本场音乐会的压轴大戏,在音响、乐曲规模、技术含量上都最为重量级的作品双钢琴曲两首双磬 (2004)和啊,我们叫它(2006) ,真正使这场丰盛的音乐大餐升级为饕餮盛宴。昂贵的蓓森朵芙钢琴也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双磬 , “将两架钢琴用作两座古代的石磬” ,音响铿锵而古朴,厚重却洪亮,一声声震在耳际,砸在心头。除却模仿磬声外,那些相对较有流动性的段落则刻画出古人奏磬的虔敬狂喜神态。啊,我们叫它原本是作曲家应国外乐团之邀,所作管乐队作品的钢琴缩谱,是以晋陕民间曲调为基本旋律,通过西方音乐各个时期、流派的和声、织体、特征节奏、乐思发展手法等创作技法的结合、对比、交替、渗透,创作出的一场听觉的狂欢之作。在晋陕民间风格旋律的加花装饰中“发现”疯狂的“李斯特” ,在极不协和的现代和声音响中突然流出一段纯净的“莫扎特” ,但马上就被诙谐调侃的爵士“贫嘴”淹没:耳朵忙得不亦乐乎! “喧嚣”过后,纯洁悦耳典雅的女声合唱留下君之爱 ,有如“餐后甜点” ,为音乐会划上了令人“心满意足”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