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星星和鲜花的故事有机会看到一份原汁原味的新加坡小学语文教学教案。仔细研读,倍感耳目一新。先来看这份教案。 科目:儿童文学 课文:诗歌鲜花和星星 年级:小二 节数:三节 (90 分钟) 课题:儿童诗阅读与仿写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前半部分教师中心(讲授) ,后半部分学生中心(小组协作及个人活动) 评估工具:语言(书面) 评估方式:语言(书面,四页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到诗歌语言的优美,从而引发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爱。 4.学生能够按照所提供的语言模式“我最喜欢_:这里一_ ,那里一_ ,真比_ ” ,
2、仿写两段话。 5.学生学会做四页小书,并把仿写的两段话写在小书上面。 2教学设计 一、引起动机 老师提问:大家好!现在是白天,你们看看天空,可以看到什么?(云、太阳等)那么到了晚上我们又能够看到什么呢?(星星、月亮等)老师总结:大家都很聪明。 老师用电脑出示一幅星星的图片,问学生几个问题: 1.这是什么?(星星) 2.你们觉得星星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 接着老师出示鲜花的图片,问学生: 1.这又是什么?(鲜花) 2.你们觉得鲜花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 3.你们知道鲜花和星星有什么联系吗?(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一首儿童诗,这首诗会告诉我们鲜花和星星的联系,这首诗叫做鲜花和星
3、星 。 二、朗读课文(“扶” ) 老师播放音乐,先把课文范读一遍。学生一边看这首诗,一边听老师朗读。 3接着老师让全班同学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一遍课文。学生朗读完以后,老师给评定朗读得好的标准(清楚、流利、有感情)来让学生自评。然后全班同学在音乐声的伴奏下再朗读一次。最后老师点一名同学进行朗读。 三、上段诗歌的理解(“扶” ) 老师提问: 1.作者喜欢什么?(夏天满地的鲜花,要是学生没有说夏天满地,老师则继续问:喜欢怎么样的鲜花) 2.作者在说喜欢的时候加了一个字来表达她的感情,请问是哪一个字?(最,老师告诉学生“最”用在这里就表明作者非常地喜欢鲜花) 3.你能看出作者是怎么样写鲜花的吗?(这里
4、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4.那“这里一朵,那里一朵”说明鲜花怎么样?(鲜花多)比什么多?(比天上的星星多) 5.作者说鲜花的时候,是说“一”什么鲜花?(朵,让学生知道“朵”是可以修饰鲜花数量的量词) 四、下段诗歌的理解(“扶” ) 4让全班同学一起把下半段诗歌读一遍。 老师提问: 1.现在作者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晚上的事情)从哪里可以看得出?(到了晚上) 2.那就是说她写的上半段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白天的事情)3.那到了晚上,花儿在做什么?(花儿睡觉了) 4.花儿睡觉了,那作者在做什么?(数星星) 5.那“这里一颗,那里一颗”说明星星怎么样?(星星多)比什么多?(比地上
5、的花儿多) 6.作者说星星的时候,是说“一”什么星星?(颗,让学生知道“颗”是用来修饰星星的量词) 五、学习仿写(“放” ) 老师说:“今天老师要教你们进行诗歌的仿写。那么什么是仿写呢?仿写就是我们按照它原来的样子进行写作。不过今天我们只仿写这首诗的一部分。现在我们一起把第一节读一遍。 ” 我最喜欢 夏天满地的鲜花: 这里一朵, 那里一朵, 5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老师说:“老师已经把这个段落的一部分帮你们写好了。你们仔细想一想,能不能在横线上面填入你自己想写的呢?老师要你们找两个你们喜欢的东西来写,也就是说你们要写两段。 ” 我最喜欢 _: 这里一_ , 那里一_ , 真比_。 我最喜欢 _
6、: 这里一_ , 那里一_ , 真比_。 (提示:在“我最喜欢”的后面,学生要填写上哪里的什么东西,在接下来的两个横线上,学生要填写量词,最后写上一个作比较的东西,可以写比什么多,比什么美等) 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进行参考。让学生说出其他的量词。 (注:在仿写之前,学生自己先说) 六、教学生做小书 6老师说:“今天老师要教你们做一本小书,是一本四页的小书。 ”(老师在前面做示范) 步骤: 1.将纸张直放,先将纸上下对折一次。 2.再上下对折一次。 3.纸张打开后,再左右对折一次,打开后即出现八个格子。 4.将纸依第 1 步上下对折,拿剪刀沿着中间的折线处往开口处方向剪一格。 5.拉住纸张对折
7、处,将纸张立起来。 6.抓住纸张两侧向下折,让纸张重叠。 7.整理一下折痕,让书在合起来时能更加工整。 8.作品完成了。 七、完成小书(“收” ) 学生在小书的封面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也可以给小书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写在上面。 在小书内页的第一页上面写下仿写的第一个段落,然后在空白处画上想画的画。在第二页上面写上仿写的第二个段落,然后在空白处画画。在第三页学生可以进行自由的创作,可以写下自己读了诗歌的想法或者画上喜欢的东西,也可以又写又画。 7注:学生没有做完的可以带回家完成,下一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八、总结 提问:今天上课,我们做了些什么事情呢?(指明学生回答) 教学点评 一、这节课是努力开发
8、课程资源的课 据了解,新加坡小学生的来源很广。有的来自讲华文的家庭,有的来自讲英文的家庭,还有一些来自英国、韩国等在新加坡定居的外国家庭,学生的华文程度参差不齐。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有些不同。根据新加坡教育部的大纲要求,程度不高的学生要学习“中心教材”中的“导入单元”和“核心单元” ,程度高的学生则学习“核心单元”和“深广单元” 。为了更好地照顾学生的学习要求,教育部在给定“中心教材”的同时,也给了学校的华文老师更多的自主权老师在教“中心教材”的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编写或者运用其它的阅读教材。 这节课老师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华文程度一般的学生。该教案阅读材料选用的儿童
9、诗是中国大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课文,是执教教师结合学生需求,开发的课程资源。 通观这份教案,教师为了让学生接触“量词” ,选择的并不是“中心教材”中的内容,而是独立开发的课程资源。而且教师开发的课程资源又非常契合儿童文学的四个基本特质:儿童性、文学性、趣味性和教育8性。首先,它符合儿童性。因为它是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关的,以儿童的口吻来写的。其次,它也符合文学性,它有文学的语言和儿童的节奏,也包含了儿童的美学。再则,这首诗也有儿童的趣味性,让学生有发现的乐趣。同时,让学生进行仿写,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最后,它也有教育性,是对学生一个情感的教育,让他们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从而让学生认
10、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好的事物,自己要懂得去发现和欣赏。最重要的是教师开发的课程资源,是以生为本,真正作到了因材施教。 当前,我们的教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常常是教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对教材内容的增、删、改都很少见,更不用说独立拓展、开发课程资源了。唯教材而教材,完全忽视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不因材施教,不因人而异,把所有的学生当成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机械地生产,是我们教学的通病。什么叫以人为本,什么叫以学生为主体,这位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就已经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二、这节课是大力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一节课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 在教学过程当中,该教师采取了“扶、放、收”
11、三个过程。 “扶”主要是带领学生理解和探究这首诗, “放”是让学生对仿写的段落,用口头表达的方式,说出自己想写的内容。 “收”则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写在四页小书上面。教学中,学生先感知课文中量词的用法,体会运用量词的好处。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仿写。仿写时,教师给出了语言模式,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进行参考,让学生说出其他的量词,最后形成学9生自己的语言实践。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有共同的创作,也有独立的体验和思考。可以想象,学生的创作一定异彩纷呈。仿写之后,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并没有结束,教师又利用制作小书的环节让学生进行巩固。 “在第三页学生可以进行自由的创作,可以写下自己读了诗歌的想法或者画
12、上喜欢的东西,也可以又写又画。 ”学生的语言实践有很大的伸缩空间,有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有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课改以后,我们的教师对语言文字训练似乎不再热心。过分地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忽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成为了当前课堂的常态。结果,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在文本的肆意解读下,被搁置了起来,成为课文学习中无足轻重的部分,甚至成了学生课外作业。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利用这个例子,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语言文字训练,在训练中习得语言,在训练中经历语言学习的过程,掌握语言学习的方法,达成培养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份教案无疑又给
13、我们传承语言教学的优良传统上了触目惊心的一课。 三、这节课是一堂大力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课 制作小书的环节既是对文本学习的巩固和深化,也是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以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沟通、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活动,体现听说读写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首先,它体现了语文性,其落脚点在于“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10成和发展” 。通过制作小书,学生对量词的掌握,对句式的运用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其次,它体现了综合性。在学习内容上,注重了语文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在学习方法上,运用了发现学习、小组合
14、作、独立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在学习功能上,不单追求智育目标,而是注重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学生爱上了这种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了,也爱上自己精心制做的书了,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语言学习,必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第三,它也体现了开放性。学生的学习时空开放了,学生没有做完的可以带回家完成。学习的目标开放了,语言的创造性学习是一个目标,动手实践、艺术构想也成了学习的目标。教学评价也开放了。评价注重过程,不追求唯一目标的实现。 第四,它也体现了实践性。学生亲身经历,亲身实践,在探究、表达、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发展了实践能力。 最后,也体现了自主性。制作小书,是一个充满个性化创造的学习活动,写什么,画什么,怎样写,怎样画均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解决。 当前,结合文本,有创意地进行综合性学习,我们的教师缺乏实践,或者缺乏这种意识。这节课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麻水小学) 责编 /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