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活”文本.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13325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要读“活”文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要读“活”文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要读“活”文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要读“活”文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要读“活”文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要读“活”文本文本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语文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灵动的生命,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多解、质疑等多种途径,在互动、合作的平台上激活文本,读“活”文本。 一、要善于联想 学生面对文本要善于联想,读“活”文本,拓宽视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课文语句拓展延伸,由此及彼,或联想生活中的实例,或联想学过的课文,或比较或归类,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化理解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在讲授与朱元思书时,笔者引导学生归类分析“表示江水清澈”的句子。有的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

2、碍。 ”有的说:“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有的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峡)在相互比较中,学生思维得到扩展。在学习一篇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联想:有没有同题的作品,有没有同内容的作品,有没有内容相反的作品,拿来读一读,比一比,这样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探究学习有了丰厚的底蕴。 联想时要跳出文本看文本,要把文本作为一个联想点,联想到与此2相关的观点、事例、名言等,注重把这些内容整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拓展延伸,以把文本读深、读透,读“活” 。 曹刿论战一文开头强调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我引导学生以此开展联想。有同学说孟子的观点“得道

3、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是取信于民的表现。有同学联想到共产党领导的三万红军之所以能打败国民党军队,关键就在于共产党能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人民利益为重,取信于民,因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拥护。有同学联想到现在党中央实行的亲民政策富民政策就是取信于民的表现。人民安居乐业,国家久泰平安,通过这一连串的联想,学生把曹刿论战这一文本读“活”了,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了“取信于民”这一观点,既活学文本,又超越了文本。 二、要善于多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读“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允许学生多元理解,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以本为本。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

4、题,综合地看问题,让阅读成为一个文本再创造的过程。笔者在教学马说时曾要求学生发表阅读的感想。开始时,学生大多在“封建社会埋没人才”上兜圈子,不敢越雷池一步。通过启发诱导,他们的思维得到拓展,感受各各不同。有的从“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出发,认为千里马既然没有用武之地,就该弃暗投明,提出了人才的合理流动问题,有的认为“伯乐相马”只3用眼睛看,而且由他一捶定音,难免产生偏颇,于是得出了相马不如赛马的结论,触及了人才的公平竞争问题。有的从“食之不能尽其材”上得到灵感,呼吁社会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触及了人才的培养问题。自出心裁的理解体现了学生的阅读个性,大大激发了思维的活力,闪烁着创造的光辉

5、,这实在是对文本的灵活理解。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尽一切可能引导学生对文中内容或人物形象进行发散思维,多元思考,不以一个标准答案来裁定。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让学生探究思考:于勒真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流氓无赖吗?你能从文中找出根据说说你的看法吗?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与文本静默对话之后,独特的感悟就自然而然生成。有说他是流氓无赖的,有说他是有点良心的,有说他两者兼而有之的。这种多元理解,使得学生全面认识了于勒这一特殊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对课文的理解,也张扬了学生个性,读活了文本。 三、要善于质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对教材仰慕、赞叹、崇拜是一种学习,质疑、挑剔、批判何尝不是一种学习

6、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是一种更深刻,更具个性和更富创造性地学习,是读“活”文本的重要体现,读课文既要接受书中的思想、观点,也要以批判质疑的眼光来,审视课文,敢于挑战大胆质疑,不盲目相信别人的观点:文章作者说的是不是正确的?真有那么一回事吗?他的说法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在读书中读出疑惑,多问4几个“对不对” “为什么” “怎么样” ,就表明自己多了一层思考,学会了辨证思考和分析,培养了自己不唯书和质疑求实的精神。 绿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艺术精品,文中用了大量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雨潭绿的特点。在学习该文时,笔者诱导学生以疑惑的眼光来读课文,敢于向大作家质疑探究。有同学说,文中比喻句的

7、喻体多是女性意象,如少妇、少女、舞女、歌妹等,特别是“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 ,使人觉得不可思议,似乎有低级趣味。有同学说,文中比喻用得太多太滥,有卖弄学问、堆砌词藻之嫌。细细想来,学生的这些“疑惑”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反映了学生既钻入课文,又跳出书外,静观默想,辨别分析。笔者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又引导学生从课文注释中读出疑惑。一学生经过思考,对文中“悉如外人”中“外人”的注释颇有微词,他说:“外人不应该解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 ”笔者诱导他把理由说出来。 “桃源中的人与世隔绝好几代了,衣着不可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再说渔人如果看到洞中人的穿着与他没有什么两样,那就用不着感到好奇,用不着出洞后沿路处处做上标记。 ”听着他的陈述,其他学生若有所悟,纷纷思考“外人”应如何解释才妥当些。 学生不是文本意义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文本意义的主动生成者,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想像,张扬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语言活起来,读“活”文本。 (金坤荣,江苏省吴江市梅堰中学校长。) 5责编 张新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