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场历时三年的新闻采访“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以奋斗的精神拥抱生活。执法无私,立身有责;恪尽职守,勤勉为公。在这片土地上,红柳凝聚水土,你滋润心灵。 ” 在 2016 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有一位来自哈密的维族老人阿布列林?阿不列孜。 远在新疆的阿布列林与河南很有缘分。 这个缘分首先来自于他与焦裕禄精神的不解之缘。打从年轻的时候,阿布列林就成为焦裕禄的“铁粉” ,1968 年,他来到兰考虔诚拜谒焦裕禄陵墓,探访焦裕禄家人。 此后,在他人生的漫漫长途中,焦裕禄精神宛若指南针,时时指引着他前进的方向。阿布列林在平凡的岗位上缔造了自己的精彩,树立了一位焦裕禄式好干部的先进形象。 其次,他与河
2、南的缘分来自一场偶然的邂逅。 作为一名援疆干部,河南日报记者李黎祥在入疆工作的第三天,就因一封信的原因与阿布列林偶遇,在不经意的交谈中,一段感动中国的鲜活故事就这么被挖掘出来。 从率先报道阿布列林先进事迹到数次深入挖掘、重磅推出,河南日报记者李黎祥前后历时三年跟踪报道;其间,阿布列林也从一位默默无闻的维族老人继而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直2到 2017 年 2 月 8 日登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领奖台。 本刊特刊发一场历时三年的新闻采访一文,让当事记者详解阿布列林先进事迹报道始末,以及他缘何能够当选 201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对一个人物的先进事迹,从率先报道到数次深
3、入挖掘、重磅推出,前前后后历时三年,其时间跨度之大,在我 20 多年的新闻生涯里是第一次;其印象之深刻,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不时浮现。 一、700 字小稿“引爆”新疆 2014 年 3 月 10 日,我作为第八批援疆干部、河南日报驻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记者站站长,来到祖国的西北边陲哈密。第三天,前方指挥部领导告诉我,一位维吾尔族退休干部给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写了一封信,想让指挥部转交,约好 12 日下午 4 时到他的办公室。他建议我也一同见见这位维吾尔族老人。 下午 4 时整,一位手拿信封的维吾尔族老人,准时出现在我们面前。老人告诉我,他之所以要给焦守云写信,是因为 2 月中旬,哈密地委邀请焦守云到
4、哈密作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报告,他因为已退休没能现场聆听。当他从哈密日报维文版上得知焦守云到哈密的消息时,焦守云已返回河南。 老人从信封里拿出信和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有焦裕禄的母亲、妻子和儿女,还有几位维吾尔族青年学生。老人说,他上高中时读了穆青等人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被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深深打动。1968 年,他和几名同学专程到兰考拜谒焦裕禄同3志陵墓,察看了焦裕禄生前带领群众战风沙、治水涝、堵风口的地方,最后,他们找到焦裕禄的家,和焦裕禄的母亲、妻子、儿女合了一张影。老人说,从兰考回来后,他下过乡,当过工人,在哈密市检察院和法院工作过。但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以焦裕禄为榜
5、样,干一行、爱一行,下乡时他是优秀知青,在哈密市农机厂当工人时他是优秀职工,1979 年,作为优秀职工,他被选拔到哈密市检察院工作,后来调到哈密市法院。在检察院和法院工作的 30 多年里,他两次荣立三等功,是全国优秀刑检干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进工作者。 老人深情地告诉我,他之所以能从普通的知青、工人成长为优秀的检察官和法官,是因为焦裕禄精神深深地扎根在他的脑海中。46 年来,他搬了八次家,不少东西都遗失了,但那张照片始终被他珍藏着。他把那张照片当成了焦裕禄精神的化身,看到它就有用不完的力量。 老人半个世纪如一日忠实践行焦裕禄精神的高尚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由那张照片牵出的故事强烈地吸引了我,什
6、么是典型人物?什么是典型故事?我当时甚至有点激动。新闻界有一句话叫做好新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面对送上门的好新闻,第一时间推出去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几乎是没什么改动就把老人告诉我的故事用文字整理成一篇 700 字的小通讯,并以一位维族老人与焦裕禄家人的故事为题,发回报社编辑部,刊发在 2014 年 3 月 17 日的河南日报3 版。据报社的同志讲,这一天的报纸被第一时间送到正在兰考指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习近平总书记那里。 如果说,遇到这样一个好新闻让我感到有点意外;那么见报后的反4响,更是让我始料不及。18 日晚,哈密地委宣传部告诉我,已经和新疆日报社说好,该报一版要全文转载我写的文章并配
7、发那张老照片。19 日,新疆日报、新疆电台、新疆电视台等新疆主流媒体均派记者到哈密采访老人;随后,中央驻疆新闻媒体也纷纷派记者到哈密采访。不久,我到乌鲁木齐出差,听新疆日报的同行讲,新疆所有的纸质媒体全部转载了我写的那篇文章;回到哈密后,阿布列林也告诉我,他在新疆各地工作的朋友、亲戚、同事纷纷来电话询问, “李黎祥是做什么工作的?他写的这篇文章怎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他们甚至用“精神原子弹,引爆全疆” ,来形容一位维族老人与焦裕禄家人的故事在新疆产生的巨大反响。 一篇 700 字小稿瞬间产生的反响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惊异,更有不少深深的思考,联系到焦裕禄精神在边疆的传播弘扬,联系到广大维吾尔族同
8、胞内心蕴含的强大正能量,尤其是联系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我想这也许就是这篇 700 字的小稿为何能产生巨大反响的内在原因吧。 二、配合阿布列林重返兰考的跟进报道 一篇报道由于众多媒体的转载而引起巨大反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自然在情理之中。当年 4 月份,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夏杰邀请阿布列林重返?m 考。对于阿布列林重返兰考,河南日报编委会高度重视,时任河南日报总编辑赵铁军亲自打来电话,要求马上着手准备材料,做好撰写深度报道的准备,全力配合好这次活动,明确要求深度报道要在阿布列林到河南的当天见报。时任河南日报副总编辑的王亚明主动出谋5划策,建议用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焦裕禄的四种精神为主线进
9、行采写。 领导的指示明晰、详尽而又具体,我的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抓好落实。第一篇报道发出后,我和阿布列林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职业的敏感告诉我,关于阿布列林的报道才刚刚开始。在做好援疆报道的同时,我有意识地与阿布列林接触。作为一个在政法战线工作了 30 多年的干部,阿布列林的政治意识也很强。他主动给我介绍了不少他过去的一些情况。譬如当知青时,他是如何经受住繁重的体力劳动的考验、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农活的十八般武艺,以及他怎样与汉族知青交朋友,互相学习汉语和维吾尔语。我据此写过一篇听阿布列林的汉族朋友说 ,发表在哈密日报上。 当时他母亲病重,在哈密地区中心医院住院治疗,河南援疆医生用精湛的医术,几次挽
10、救了他母亲的生命。对此,我采写过一篇“是河南援疆医生救了我母亲的命” 。 接到领导的指示后,在原来掌握的材料的基础上与阿布列林进行过几次较为深入的交谈,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焦裕禄的四种精神,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大致分类和总结提炼,尤其是考虑到,哈密与河南相距遥远,焦裕禄与阿布列林身为汉族和维吾尔族,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素不相识却又心心相印,尽管时间和空间反差巨大,却在理想信念上高度一致,这时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这几个字在我的脑海中油然而生。随着酝酿的成熟, “一个强烈的愿望到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看一看”“一个不懈的追求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一种天然的亲情各族群众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一个不变的操守
11、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6做事”等反映阿布列林传承焦裕禄精神的四个小标题呼之欲出,一个5000 字的长篇通讯也随之敲定。 这篇报道于 2014 年 6 月 16 日,即阿布列林到达河南的当天,在河南日报一版头题配评论、配照片隆重推出。由于紧贴焦裕禄精神,这篇报道不仅有力地配合了阿布列林重返兰考,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哈密地委领导就这篇报道专门召集哈密各新闻单位负责人进行研讨,就进一步宣传阿布列林出谋划策、集思广益。不久,人民日报驻新疆分社社长戴岚到哈密采访阿布列林,哈密地委领导指定由我全程陪同。 三、细节的力量彰显信仰的力量 就在我考虑对阿布列林先进事迹进行进一步深入挖掘时,奉报社党委会之命,我
12、于当年 8 月回到报社工作。9 月,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中央十六家主要新闻媒体,均派记者到哈密采访阿布列林,其报道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开哈密地区新闻报道之先河。阿布列林也随着中央媒体报道的全方位推出,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引起中央各部委的高度关注:全国民族团结模范进步个人、最美基层干部、入选中国好人榜、最高人民法院给他记一等功等,国家级荣誉如雪花般飘落到阿布列林的身上。 2015 年 12 月,为全面深入地报道阿布列林的先进事迹,哈密地委宣传部给河南省委宣传部写来邀请函,希望能派我到哈密完成这一使命。 在飞往哈密的航班上,我就开始思考,如何完成省委宣传部和报
13、社领导交给我的这一任务。我回忆起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发表后,哈密地委领导召集哈密各新闻单位负责人,研讨进一步深入报道阿布列林7先进事迹时,地委书记刘剑所说的,阿布列林之所以能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忠实践行焦裕禄精神,关键是信仰的力量在起作用,是坚定的信仰,使他能矢志不渝、始终如一。我认为这个认识很深刻,可以作为深入报道阿布列林先进事迹的主线。主线有了,怎样才能生动地再现呢?原来看过的优秀新闻作品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浮现。穆青等人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之所以能感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固然是因为焦裕禄精神的伟大,然而穆青等人彰显伟大精神的手段尤其是?节的挖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像为抑制肝癌
14、的疼痛而被顶出一个大窟窿的藤椅、冒着漫天大雪看望双目失明的老人、 “我活着没把沙丘治好,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等感人的细节和话语,至今仍然直击人的心灵、感动人的肺腑。正是这些令人难忘的细节和话语,支撑起了伟大的焦裕禄精神。我想阿布列林能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忠实践行焦裕禄精神,肯定有不少感人的细节和话语。就这样,在飞机上我就确定了采访的主线和重点。 按照信仰这个主线和深挖细节这个重点,在阿布列林的全力配合下,我们来到他当年当知青时的农场,听他讲述激情满怀的青春岁月;在他农村的老宅里,听他详细描述他是怎样面对歹徒明亮的斧头,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在阿布列林的邻居阿皮孜家,听阿皮孜讲阿布列林是如
15、何在熊熊大火中救出阿皮孜瘫痪在床的妻子和一个被大火吓得嗷嗷乱叫的三岁小男孩;在阿布列林家,听他妻子讲述阿布列林为了把每一个案件办成铁案,面对手拿嫌疑人母亲送来的核桃不撒手、当时仅有 4 岁的女儿,阿布列林是如何毫不犹豫地一巴掌打在女儿脸上通过对这些发生在8不同时期的典型细节的深入挖掘和对阿布列林半个世纪主要事迹的反复提炼,归纳为, “把敬仰化作一张照片” “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炼” “铁案是这样办成的” “公家的钱一分不能占” “各族同胞都是兄弟姐妹” “尾声”等六部分,用信仰的力量作标题,就这样一个忠实记录阿布列林半个世纪忠实践行焦裕禄精神的近万字的长篇通讯得以完成,并发表在哈密日报上。 感人的
16、细节,展示了阿布列林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坚定与执着;感人的细节,真实地再现了阿布列林丰富的内心世界。正是这些感人的细节支撑起了阿布列林坚定的信仰,彰显了信仰的巨大力量。据哈密地委宣传部负责人讲,2016 年阿布列林被中宣部评定为时代楷模,依据的就是信仰的力量这篇通讯。 四、感动中国就要聚焦感动点 2016 年,哈密市委(前身是哈密地委)要推荐阿布列林参加当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按照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栏目组的要求提供文字材料,他们希望我能承担此项任务。于是,他们还是以哈密市委宣传部的名义给河南省委宣传部发来邀请函。在河南省委宣传部领导和河南日报编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再次来到
17、哈密。 这一次的写作任务很明确,就是寻找感动点。为此,我认真回忆了我过去采写的反映阿布列林先进事迹的文章,仔细阅读了中央媒体和新疆媒体发表的关于阿布列林的文章,对阿布列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组合,力求把最感人的情节以最明晰的文字和形式表达出来,以方便中央电视台使用。 按照这一思路,我把阿布列林的事迹分为9几块内容,一是工作成就,二是思想形成,三是英雄气概,四是廉洁奉公,五是民族团结,六是义务普法。 在工作成就这一块,我把阿布列林在检察院和法院 30 多年中所办案件全部是铁案作为核心,将办案中的感人事件和感人细节整合起来,把最感人的事实做成小标题。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感人,就容易打动
18、人。于是就有了“办案近千件 件件是铁案”这个展示阿布列林工作成就的小标题。 在思想形成这一块,我的考虑是,做任何事情,思想都是先导,都处于支配地位。阿布列林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关键是他心中有榜样、有信仰,于是我提炼出“心中有信仰 行动有力量”这十个字作为小标题,讲述阿布列林为何能够几十年坚守如一,忠实践行焦裕禄精神。 公正办案是阿布列林践行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容,而公正办案是要付出代价的。在英雄气概这一块,我把阿布列林在 35 年时间里为把每件案件都办成铁案,经历的扔黑砖、烧房子以及面对歹徒高高举起的寒光闪闪的斧头等情节集中起来,并以此提炼出“岗位当阵地 斧头何所惧”这一
19、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小标题,让人们一看标题,便会对阿布列林的英雄气概肃然起敬。 廉洁奉公是焦裕禄精神的底色,也是阿布列林践行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容。像父亲重病,用公家的车他按价掏钱;在老宅上盖房子,他有钱就盖,没钱就停,前前后后盖了八年;他当法院院长 5 年,提拔了几十名科级干部,唯独没有把各方面都符合要求的自己的?H 妹妹提起来。10我把这些廉洁奉公的内容提炼为“凡是公家钱 一分不能占” ,让人一看即明。 身为少数民族干部,生活在多民族地区,搞好民族团结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阿布列林看来,各族同胞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为此,他不辞劳苦地为汉族同胞追讨欠款;他尊重民族习惯,给汉族农民工送去他们喜欢吃的食物;熊熊大火中,他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两条人命。为此,我把这一块内容提炼为, “奉献是本分 火中救俩人” ,集中展示阿布列林的为民情怀。 退休后的阿布列林来到哈密市惠康园社区,利用自己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办案经验,当起了义务法律讲解员,为居民解决了许多法律纠纷,深受居民爱戴。以此为依据,我用“社区忙普法 居民乐开花” ,概括阿布列林深受居民欢迎的程度。 随着阿布列林被评为 2016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并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隆重推出,对阿布列林先进事迹的采访画上了一个句号,但这场历时三年的新闻活动将会对我今后的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为河南日报社理论部副主任)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