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面时代的镜子记得 1997 年 4 月,我还在新民晚报担任总编辑的时候,得知香港大公报即将举行 95 周年报庆活动,曾提笔写了一份贺电,开头两句是:“九五报中花,九七迎春开。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今天已经是百年大庆了。 阅读这几天的大公报,我想每一个大公报人,一定会处在激奋和自豪之中;作为同行和读者,我也十分感佩。不是吗?我们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从江泽民主席到李鹏委员长,都题词祝贺大公报百年华诞;应邀参加大公报百年庆典酒会的嘉宾,都是来自内地和世界上一些国家与地区的政要、同行、专家、学者,多达千余人;我国新闻界两位重量级式的人物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和人民日报社社长许中田,都在大公报主
2、办的世界报业发展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这一切,就国内报坛而言,不说绝无仅有,恐怕也是十分罕见的。 创刊于 1902 年 6 月 17 日的大公报,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一张报纸能够持续出版 100 年,而且历久不衰,仍然显示出旺盛发展的态势,自然有它的根基和理由。这是一个博大的课题,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翻一翻中国新闻发展史, 申报 、 新闻报 、 大公报 、 新民报,等等等等,许许多多优秀的报纸,都经历过查封、关闭、勒令停刊等方式的处罚,遭受过各种各样的打击和挫折。再加上政治的、经济的、人员的等种种原因,能够挺立下来,发展下去,方针不变,报名不变,2历时百年坚持出版至今的,大公报当为报中之
3、花了。 “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 ,这是大公报报名的阐释,也是大公报百年来一脉相传的办报宗旨。我认为,这可以作为办报之共识,报人之箴言。这兴许就是大公报与时并进、百年不衰的奥秘所在。所谓“忘己” ,是对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高度概括。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新闻工作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他从此就注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一切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以新闻事业为重,以致达到忘我的境界。所谓“无私” ,是对大众传播媒介报纸的本质属性的归纳。报纸的“无私” ,就是报纸的客观和公正。没有客观和公正,报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因为它不可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接纳,更不可能得到历史的认可和接纳。所以
4、, “忘己无私”这四个字,既是大公报办报方针的精髓所在,也是大公报代代相传的无价之宝。正因为大公报有一批“忘己无私” ,把自己所从事的新闻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并将这种大公精神代代相传,才使几代人共同铸造了大公报这块金字招牌,谱写了大公报的百年辉煌。 大公报是一面时代的镜子。在 100 年的办报历程中,大公报亲身经历了、同时也亲笔记录了百年间的风云变幻,其政治价值,我们且不去研究,那是政治学家的事情;在 100 年的办报历程中,大公报将一部风雷激荡的中国现代史浓缩在版面上,刻印在铅字里,其历史价值,我们且不去研究,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情;在 100 年的办报历程中,大公报以自身的发展和创新,
5、为我们写就了一部篇章齐全、内容丰富、理论精深的新闻教科书。这,正是值得我们报人花大力气去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3学习是最好的纪念。大公报百年报业,百年开拓,百年争先!这当中,必定有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也必定有重要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值此大公报百年华诞的喜庆时刻,我认为,新闻界的同行们,特别是奋战在新闻事业第一线的晚辈们、后生们,最重要的不在庆,而在学,在思,在取,在进。 我国的新闻传播业,是一项“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崇高事业,肩负着推动历史前进的神圣使命。我们在学习、研究大公报办报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份创造了百年辉煌的报
6、纸的办报方针以及成功要素融汇到我们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共享这份难得的财富,共同为我国新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 百年大公报,成功的经验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有这样几点: 一是客观公正,忠实记录。常言说:“新闻是历史的草稿” ,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在这方面,大公报当之无愧地承担了记录百年历史,见证时代风云的任务。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说得好:“大公报的 100 年可以涵盖中国的 20 世纪,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 ”大公报的实践表明,要做到忠实记录历史,就必须坚持用事实说话,就必须做到客观公正。在这方面,大公报堪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在风雨如晦的年代,当客
7、观公正受到压制和胁迫时,大公报人态度鲜明:报纸宁可停刊,记者宁可封笔。1937 年,大公报上海版因为拒绝接受日军的新闻检查而自动停刊,停刊社论称:“我们是中国人,办的是中国报,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 “我们是中华子孙,服膺祖宗明训,4我们的报及我们的人义不受辱。 ”要坚持用事实说话,记者就必须亲临新闻发生的第一线。1919 年巴黎和会期间,大公报的胡政之是派往法国采访的唯一一名中国记者;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公报的萧乾是唯一驻守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在东京湾米苏里号战舰举行的日本投降仪式上,大公报战地记者朱启平写下了经典名作落日 ;在波茨坦会议现场,在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的现场,在联合国成立大会的
8、现场,都有大公报记者的身影。改革开放以来,大公报也莫不如此。在香港报纸中第一个报道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就是大公报。我们说,深入采访第一线,抓取第一手材料,视真实为生命,脚板底下出新闻,这是新闻记者最起码的素质要求,看似简单,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 二是主持正义,为民立言。代表正确舆论导向的言论,是一张报纸的旗帜和灵魂,丢弃了言论阵地,也就是丢弃了报纸的立场,丢弃了报人的社会责任。大公报在百年中,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探索出了一条从“文人论政,文章报国”的办报宗旨,到“贴近时代、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由于历史和认识上的局限,大公报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总体上是一份站稳民族立场,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依归,知错
9、能改,与时并进的爱国爱港报纸。在大公报的发展历程中,正因为坚持正义,不畏强权,为民直呼,曾经 5 次被查禁和勒令停刊。大公报之所以拥有百年读者,与它的仗义执言,针砭时弊是分不开的。前不久,我参与了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大公报一百年社评选中关于香港回归前后部分社评的点评工作,更深切感受到大公报在重大问题上所持的立场和扮演的角色是旗帜鲜明、光明磊落、问心无愧的。大家知道,香港回归后,5一些人的立场、思想以至感情并没有变,个别传媒甚至“逢特必反“、 ”逢董必骂“,在业内造成了一种极其恶劣的气氛,但大公报在新闻报道和言论上,能自始至终坚决支持特首,支持特区政府,支持落实“一国两制”方针,这是一件极不
10、简单的事。而且,大公报的社评既坚持原则,又把握适度,做到立论公允,分析透辟,逻辑严密,言简意赅,很有说服力。 三是薪火相传,人才辈出。新闻事业是优秀人才的事业。新闻事业主要不是拼体力,拼勇敢,而是靠智慧,靠才干,靠胆识。大公报以“忘己无私”的大公精神,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献身中国新闻事业的杰出人才,被誉为“新闻界的黄埔军校” 。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近代 108 位杰出新闻工作者设立了专门辞条,其中大公报人占了 13 条。名列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界名人”栏目的大公报人有 50 名之多。人们常说,新闻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今天,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以及我国入世后海外媒体的渗透和影响,新闻传播业的竞争渐呈白热化的趋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目前新闻竞争的主战场,并不完全在内容的竞争,形式的竞争,资产的竞争,财力的竞争,而是围绕人才问题所展开的一场纵深战、攻坚战。这方面,大公报在人才吸纳和培养上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当然,大公报成功的经验还有许多,诸如报纸的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等等,都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和学习。总之,我们需要吸取大公报百年成功的精髓,需要分析大公报长盛不衰的要素,需要寻找自身存在的差距,需要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是我们对大公报百6年华诞的最好的庆贺。 (2002 年 6 月 1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