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印刷术发明前中国诗歌的传播媒介初探任何信息的传递都必须借助媒介, 诗经?卫风?氓:“非我延期,子无良媒。 ”可见,无媒不足以传,无论物质还是信息。诗歌作为一种信息,它的传递当然也要借助媒介。然而诗歌传播媒介丰富而多样,人类传递信息所用到的各种媒介,在诗歌传播中大都可以用到。 诗歌的口语传播 人类有了语言才算真正有了传播活动,以身体为媒介的口语传播是诗歌传播的最古老形式。诗是群众的艺术,原始人类在图腾部落意识发达之后,在节日聚会,一起唱歌、奏乐、跳舞,或以媚神,或以引诱异性。诗歌的最初传播形式极具表演性,伴随着音乐、舞蹈等多样的形式,它是人类最本能、最灵活、最方便的传播形式,它的近距离、现场感
2、、亲切性即使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依然具有自身的优势。 在书面语言和印刷术发明后,口头传播依然是诗歌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如南史。江总传载,(江总)与后主所作的诗, “好事者相传讽玩,于今不绝” 。 南史?何逊传载,沈约爱吟诵何逊诗,并说“一日三复,又不能已” 。开元年间,入乐诗(和乐传唱的诗歌)盛行一时。据任半塘唐声诗推测,其时仅太常“为曲亦必在千至二午之间。宫廷如此,民间可推;有史以来,可谓空前,宜其称极盛耳。乃此时无论法曲,胡2乐,其所用之歌辞,十之六七皆为声诗” 。随乐而颂诗歌的盛行,说明在书面语言出现后,诗歌的口语传播依然具有非凡的生命力。 口语传播伴随着诗歌传播很长时间,至今依然活跃于
3、现代社会,然而即使人的脑容量和记忆力在不断发展,单纯的口语传播仍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凿一首诗歌从一个部落传递到另一个部落,或是世代相传时,它们势必失去了许多原有的意思和来龙去脉,最终变得不可理解,甚至成了隐喻。古老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提供了这样的例子,人们除了知道荷马是最著名的希腊诗人外,对他本人几乎一无所知。至少从罗马时代开始,学者就推定荷马描述的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和古代的地点大部分是虚构和寓言式的。然而,近几十年来,考古学家却以令人信服的证据披露,特洛伊城确实存在。可见,诗歌的口头传播历经岁月,很难确定其内容多大程度上经过后人润色。 诗歌的书面传播 单纯的诗歌口语传播有着不可弥补的
4、缺陷,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麦克卢汉说:“每一种媒介的产生都是人体的延伸,它的产生必将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文字产生弥补了口语的缺陷,文字克服了口语传播的转瞬即逝性,能够把诗歌长久保存下来;文字能够把诗歌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活动空间;文字的出现也使人类对诗歌研究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依据。 3墨子曾说:“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可见中国的文化遗产最初依赖竹帛、金石,器皿得以流传,而诗歌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瑰宝,也通过这样的方式保存下来。泽被后人。 为
5、了寻找优良的书写材料,古人进行了坚持不懈地尝试,从自然界的泥板、石头、树皮等到由人工制作的竹简、木牍、丝帛,再到便宜方便的纸张。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中国最早的文字,多用于祭祀、占卜和书写材料。甲骨卜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这极有可能是诗歌的雏形。 金属和陶泥所制器物,在中国古代皆用于记载文字。金文虽亦常见于黄金、铁和锡铅合金等器物上,而最普遍的记录当系青铜器上的铭文。以铜器记载文字,自商至汉络绎不绝。置于金属、陶器等器物上诗歌,能够历经岁月磨练。不被腐蚀,保存下来,给后人提供重要的历史资料。同时,器物上的诗歌不仅传播了
6、诗歌的内容,其形式本身也具有装饰的作用。刻有诗歌的器皿可以作为装饰置于家中,也可以作为礼物赠送与友人情人,比起甲骨卜辞更具艺术性、观赏性,传播的范围更广。 古代文字刻于甲骨、金石,印于陶泥,都不能称为书。直到竹简和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天书籍册页一般。在纸发明以前,竹木不仅是最普遍的书写材料,目,在中国历史上被采用的时间也较其他材料久远,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简牍依然继续使用。王充在4论衡卷 12 中曾说:“断木为椠,(木片)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1977 年安徽阜阳县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子夏候灶(公元前 165 年卒)墓中出土一批竹简,内有诗经 ,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竹
7、简木牍在当时是诗歌的重要传播渠道。 缣帛作为书写材料,其品质的优良远胜于竹木,不仅质地轻软,便于携带保藏,且易吸收墨汁。更胜于简牍;表面洁白光滑,可使书写清晰;其纤维的伸张力强,不易腐蚀;在水中的膨胀性极小,故比较竹木更易于保存。近年许多帛书出土证明,即使在地下的环境中,缣帛仍能长期保存。在纸发明以前,缣帛是最佳的书写材料。然而缣帛昂贵,难以推广,只能在官宦之家或是简牍不能胜任的场合才使用缣帛,因此诗歌赋于缣帛之上也只常见于钟鸣鼎食之家,如红楼梦中黛玉焚稿,所焚之稿即是丝帕。 纸在东汉时期已被宦官蔡伦大规模造出, 后汉书?蔡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历史:“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者,谓之为纸。缣
8、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纸的发明使人类真正摆脱长期使用的金石简牍等笨重的传播材料,传播活动更加快捷、方便,包括诗歌传播在内的文化传播变得更广泛、可靠、深入、持久。盛唐诗歌传抄领域很广。大部分的诗歌是在纸面创作,通过传抄流传的。如太平广记引仙傅拾遗曰:“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 ”而有些诗歌由于传抄引起了轰动效应, “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贵顿能高”就是描绘5这样的情形。李泌曾作长歌行 , “诗成,传写之者莫不称赞” ,也是描写这样的状况。纸张传播的效果
9、很明显。比如吴筠“所著歌篇,传于京师” , “每制一篇,人皆传写” ;高适“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等等,这些都反映了纸张传播的便捷性。 题写诗是诗歌特殊书面语言表达方式,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户外广告,具有“无足走天下”的效果。现存于中国的 10 个石鼓,其中一个石鼓有一首田猎诗歌,起首为:“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马缶。 ”最早的题壁涛见于南朝齐梁陶弘景的题所居壁 。到唐代时,题诗已经蔚然成风,成为传播诗歌的一种主要方式。如崔颢题于黄鹤楼矶上的黄鹤楼成为千古佳句,还有陆游写在沈园壁上的钗头凤等。题写于户外的诗歌不仅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便捷,也成为了璀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物。 在印刷发明前,诗歌传播的媒介是多元的,缣帛、竹简、木牍、陶瓷、金属等都曾被用作媒介,每一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也有缺点。人类在坚持不懈地完善中不断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媒介消失了,然而即便如此,还有一部分旧的传播媒介并没有消亡,或是被赋予另一种文化内涵生存下来,或是在改进后更适应信息传播的需要被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