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学做人做事做学问(4).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13903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孔子学做人做事做学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与孔子学做人做事做学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与孔子学做人做事做学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与孔子学做人做事做学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与孔子学做人做事做学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与孔子学做人做事做学问()一 作为教育家,孔子很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从中总结出深刻的道理。比如关于颜回在学习中的表现,孔子是这样思考的:“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有感而发说:我给颜回讲一整天的课,他从来不会反驳我,也不提不同意见,就如同蠢人一般。但当他回去却反复思考,常常有很多新发现,这说明颜回一点都不愚笨。 从表面上看,颜回听老师讲课,一言不发,不提出不同的观点,不发表不同的意见,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脑子不开窍,一点反应都没有,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人很愚笨。但是下课后,颜回却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并且能从老师讲的内容中悟出许多道理,有很多新的发现,所

2、谓举一反三,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是笨人呢?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 。 孔子从表面现象和实际事实两个方面的对比分析中,对颜回作了“如愚”和“回也不愚”两种完全不同的评判。这似乎是孔子的自言自语,但我们更有理由认为这是孔子用颜回的例子说明事物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差异。为什么这样讲?用两个例子来证明:其一,是孔子的一段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凑巧,这段话与孔子议论颜回的学习在同一篇)。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接受知识而不思考就会在学2习中迷茫失去方向,而一味强调思考而不注意吸收新知识就不会取得进步。以此来衡量颜回,可以发现颜回既善于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又能够在课后认真思考,他没有犯学而

3、不思和思而不学的错误。因此孔子才十分肯定地说颜回其实并不愚笨。其二,孔子让子贡和颜回两相比较看谁更好一些。子贡谦虚地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较” 。为什么,因为在子贡看来,颜回在学习时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强,他很善于思考,达到了“闻一以知十”的地步,而子贡认为自己充其量只能“闻一以知二” ,与颜回差距太大。孔子同意子贡的判断。以上两个事例说明孔子其实很了解颜回,对颜回有很具体准确的评价。有人说是颜回用自己的表面现象蒙蔽了老师以至孔子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于情于理都讲不通。 当然,在今天来看,一个人在学习时,总是一言不发,不提问题,不发表意见,也不宜提倡,因为气氛太沉闷,容易造成“死读书,读死

4、书”的局面,还是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勇于提问,勇于思考。这大致也是孔夫子的希望和要求。 在学习上,除了学和思的关系,还有不断复习所学知识的问题。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有的知识过程中能够有新的发现,获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为人师表、堪为人师。 二 温故而知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被广泛宣传和运用。但是,作为一般原则,温故而知新应该还有更多的作用。书要常读,常读3常新, “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知识要不断地思考总结,常会有发展创新;过去的事情要常反思,就会知道今后的路怎么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不能轻易忘记,因为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等等。所以说,温故

5、而知新不仅仅是教育思想,其实还可以作为处事原则。 孔子十分注意自己的教育效果,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能不懂装懂。他对学生子路语重心长地说:“由!诲女知之乎!”子路啊,我教给你的你都弄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明白就是明白,不懂就是不懂,不理解就是不理解。只有这样,才算得上真正明白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就是孔子的为学要求。学习知识,既有如何教的问题,也有如何学的问题。老师把该教的知识传授给了你,但你掌握的如何呢?聪明学生很清楚自己有多少已经理解和掌握,还有多少不明白或一时搞不清楚;还有一些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哪些理解了哪些不理解心中无数,平常也提不出问题,这样的学生算不

6、上笨学生;只有那些不懂装懂、一知半解的人,才是最,笨的人,因为学习知识来不得耍小聪明,那是要吃苦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所以说,学问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掌握,只有真正理解的知识才是自己的学问。 三 人与人的交往是经常的,但许多人感觉到真正认识一个人却是很不容易的。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 ,也说明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很难。 4孔子总结自己与人交往、了解他人的心得体会,在今天看来很有借鉴意义。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庋哉?”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关注他所做的事情,观察他做事的行为方式,体察他做事的心态。这样一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掩盖的了。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想把自己的

7、内心甚至缺点隐蔽起来是很困难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可以了解一个人,方法也很简单:听他说什么,看他做什么,这叫“听其言而观其行” 。再加上分析他的心态,这样由言而行而心,从外到内,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就都掌握了,一个人也就没有什么可隐瞒的了。 人们对此都会有自己的体会,也能坚持用“听其言而观其行”的判断标准。但孔子胜人一筹的地方在于他更善于体察一个人的心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一个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是其精神境界的反映。所谓“言为心声” 。一个人的语言可以伪装,行为也可以伪装,但其精神境界和生活态度是没法伪装的。这一点,用在对人才的招聘上很有价值。常常有人为了争取到好的岗位,特意

8、打扮,从衣着到言谈甚至体态、表情等都演练再三,终于通过了考核,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就被辞退。原因何在, “日久见人心” ,你的伪装失效了。 要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谈话的形式“听其言” ,也可以通过做事的形式“观其行” ,而要达到孔夫子所谓“察其所安”的要求,则必须实地考察或实境模拟。真正做到观察你做什么,如何做,以怎样的心态来做。这样看来,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应聘者,都应该把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一面镜子。 5四 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成为君子的基础,对此问题孔子一直给予高度重视。 首先,提出“君子不器”的思想。就字面意思讲:“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只是一种器物

9、。当然对“君子不器”有多种解释,似乎也都有道理。 君子历来被看成是有理想人格的人,有人格魅力的人,超凡脱俗的人,近乎于完人的人。这样的人完全能够承担“修、齐、治、平”的任务。显然,这样的人,应该博学多才、心胸开阔、志存高远、能力出众、才华过人,适应性强、有亲和力、临危不惧、处惊不变、喜怒不形于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试想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像某件器物那样只有一种用途呢? 君子不器,还应该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即君子善于因变而变、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不拘泥,不受限制,不会墨守成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不仅要追求君子的人格修养,更要学习君子的行为方式,敢于并且善于打破

10、常规,寻求发展创新的途径。 其次,提出君子的处事之道:行动走在语言之前。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求教怎样做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先做了再说出来。 这里的一问一答十分简单。学生问老师怎样做才算得上是君子,老6师回答“做了再说” 。这样的解释与孔子提出的“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一贯主张相吻合。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行动比语言更重要。说一百遍,不如亲手去做一次。行为是最好的证明。在孔子看来,君子不应夸夸其谈、只说不做,而应该既说又做,甚至应该做在先、说在后,这样才能取信于人。 再次,提出了区分小人与君子的标准。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1、 ”孔子认为:君子和群而不与人勾心斗角,小人相互勾结而不和群。 孔子把是否与人勾结搞阴谋诡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个观点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做君子就要有君子的胸怀、君子的修养,然后才能有君子的作为。别的不说,首先要能够与大多数人建立友好关系,与大家融洽相处,有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拉帮结派、搞小团体、另立山头,与个别人结党营私。坚定地站在大多数人一边,始终与大多数人团结在一起,坚持依靠大多数人的力量,这才是君子所为。如果在单位里只能与个别人合得来,只与个别人打交道,这是很危险的事情:要么是你的人际交往能力有问题,要么就是你的品质有问题。孔子的这一观点,后世人也有解释为“君子和而

12、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样的说法,都强调君子在与人交往中既融合又保持自己的独立。 最后,提出君子如何避免犯错误的建议。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贻,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7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向孔子求教为官之道,学习做官的学问。孔子说:怎样做才是好的为官之道呢:一定要多听,不清楚的先搁置起来,对其余的也要少说,这样就不会有大的过失;其次要多观察,有疑问的也搁置一旁,对已经看清楚的要谨慎采取行动,这样做就不会有太多的后悔。言语上没有过失,行动中不做让人后悔的事,你的官职俸禄就有了。 君子当是有所作为的人,是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君子当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且要避免

13、犯错误。怎么办?孔子通过解答学生问题、给学生开列为官之道这件事,明确地表达了做官的基本原则,而且与他一直强调的君子修养完全一致,这就是:多听少说,谨言慎行,多思考慢表态,切忌思想简单,行为鲁莽。君子与居官为政者,就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既是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组织负责任的表现。多听少说有助于了解情况,谨言慎行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应该本着对百姓负责的态度,要避免“心中无数决心大,情况不明主意多”的现象发生。 深刻体会这一观点,还可以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为官之道,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社会科学系,7100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