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五元素.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13943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五元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五元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五元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五元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五元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五元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和谐的舆论环境支持;没有新闻舆论的和谐,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和谐舆论环境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辅相成。和谐舆论环境的建设就是要为和谐社会理性造势,以积极的、建设性形态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和谐舆论的营造,应更多体现民本思想,更多地追求人性化和理性化,而不是背离客观规律和新闻规律的情绪化与狂热化的虚张声势。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关键在于处理好五个元素。 一、主题的贴近性。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既是新闻规律的本质要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需要。因此报道选题立意必须观点正确,主题明确,符合客观规律,贴近现实实际,坚持服务大局,体现群众利益。

2、从发展的实际看,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十一五”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在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新闻舆论工作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实际,其着力点在于把科学发展观传播开来,高扬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在于理性发挥其动员和引导群众的功能,准确解读来自上面的重大决策部署,客观反映来自下面的群众呼声与需求,从而把人们的思想和精力凝聚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实际行动上来。从稳定的实际看,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10003000 美元时,一般是社会矛盾2尖锐化、社会问题多发和相对不稳定的时期。我国目前正处于这样的关键时期,这既是黄金发展期,

3、也是矛盾凸显期,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和困难不断涌现,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克服前进中的各种瓶颈和羁绊,化解社会的不稳定、不协调因素,调适某些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失衡心理,化消极为积极、化压力为动力,正是和谐、理性舆论所要肩负的历史重任。从舆论的实际看,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更加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各种思潮空前活跃,各种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主旋律间时有杂音出现,新传媒迅速兴起、信息传播日趋便捷迅速,会涌动一些不良、有害信息。由此,创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舆论,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也是新闻传媒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内容的健康性。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新闻内容应该是健

4、康的,其中首要的是新闻必须真实,不弄虚作假,不虚构浮夸,也与假大空绝缘,绝不充当“数字工程” 、 “形象工程”的“托儿” 。 虚假新闻眼下已经成为社会失“和” 、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冲击着人们的文明理念与行为,催生着社会的不和谐基因。2004 年 8月初,全国有数百家都市生活类报纸和数百家网站刊载“县廉政办主任跳楼身亡”的新闻:江苏某县纪委常委、廉政办主任(原文报道了地名和人名) ,纵身从县医院 10 楼跳下,当场身亡。后经过调查核实,这则消息存在明显失实,许多细节没有事实依据,而仅来自于道听途说或依据主观臆测,并带有明显的恶意炒作。廉政办主任自杀本身就是一3个抢人眼球的新闻点,再经过

5、作者、编辑和众多媒体的臆测、渲染和轰炸,那些隐藏在新闻背后的所谓看点就不言而喻了。正是因为这样的虚假新闻,给死者及其亲属,给地方党委政府,给党员干部的形象,给社会的稳定,都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当然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的舆论环境不仅要求媒体的“主体”部分,即新闻报道、评论以及专副刊等承担起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即使是广告也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某地工商部门对当地 7 家新闻媒体今年 1 月份发布的广告做了阶段性监测和统计,发现相当一部分广告夸大其辞或带有某种欺骗性,而医疗卫生广告约占重点商品服务广告的33%。打开电视和收音机,翻开报纸,医疗卫生广告铺天盖地,到处

6、都是医治肝病、性病和皮肤病之类的广告,而事实上其中虚假、欺诈的成分很大。由于广告反复刊播的特殊传播形态,使之产生的副作用尤为明显。新闻必须切实担当社会责任,尊重人,尊重人格,注重报道的人性化。那些把违反交通规则的人拉到电视上“亮相” 、作检讨的方式,动迁、“拆违”时铲车横冲直撞的场面,城管执法时“大盖帽” “横眉冷对”的场景,只能给人以厌恶、反感、恐惧,最终诱发排斥、对立和冲突。一些残暴的镜头、血淋淋的画面,一些渲染暴力、凶杀、恐怖和淫秽、色情的报道,都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都是与健康、和谐舆论格格不入的。 三、手法的平实性。新闻在语言、体裁、版式等形式和手法运用上,4必须保持平易、平实、平

7、静,中性、客观、公正;不说过头话,不搞绝对化;不狂躁、不喧哗、不空洞;没有偏激、没有“火气” ,也没有“妖魔化” 。基调既是积极的又是稳妥的,核心在于把握“度” 。抑扬顿挫,张弛有度;冷热适中,掌握火候;平心静气,和风细雨,给人以冷静,给人以平和,给人以理智。这样的舆论环境才是和谐的。 过去,我们曾经有过多次新闻舆论非理性化的教训。上个世纪 50 年代后期,我们想跳跃式跨进共产主义,于是便催生了人民公社,便有了“大跃进” 。当时那种全社会极度膨胀的狂热,与新闻媒体和舆论的狂热是分不开的,新闻舆论对“浮夸风” 、 “放卫星” 、 “共产风”之类的甚嚣尘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几乎所有媒体都为“人有

8、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摇旗呐喊,对“在我国实现共产主义已不是遥远未来”深信不疑。王泓先生在跃入“共产主义”的悲壮实践 (载读书文摘2006 年 3月号)一文中记述:河北的徐水县于 1958 年 8 月订出规划,要在 1963年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为此人民日报发表徐水人民公社颂 ,文中说, “徐水是全国粮食亩产 2000 斤的高产卫星县” 。 “徐水的人民公社将会在不远的期间,把社员带向人类历史上最高的仙境,这就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王国” ,明确宣示徐水要进入共产主义了。像这样的荒唐话、荒唐事在当时的媒体上随时可见、随处可见。到了“文化大革命” ,这种媒体和新闻舆论的狂热性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

9、步,报纸、杂志和广播差不多都变成了“大字报” ,标语、口号都成了一种歇斯底里的喧哗和喊叫。这样的舆论已经远远超越了鼓劲和造势的范畴,新闻特质及其自身所固有有的规律性消失殆尽,给社会带来的只有混乱和动荡,绝无5稳定与和谐可言! 四、基调的积极性。现在,新闻圈内圈外都有一种“潜意识” ,认为似乎只有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才是真正的新闻,才是替老百姓主持公道的舆论。而正面报道只不过是党和政府的指令,是“喉舌”在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其实这是对正面宣传的一种误读。新闻宣传强调正面宣传为主,正是和谐舆论环境的理性要求。首先,社会的主流始终是积极向上的,落后、腐朽、消极、阴暗的东西永远是非主流的,是极少数的

10、,否则,人类历史不可能创造出灿烂文明的文化。其次,人们始终崇尚、向往与追求美好生活与事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大众传媒,理所当然要把美丽的、阳光的东西展示出来,以此讴歌和倡导美好、光明的东西,形成健康昂扬的舆论氛围。同时,社会成员需要正面的典型做楷模、做示范。典型宣传是正面宣传的“三大件”之一。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从张思德、白求恩、黄继光、邱少云,到焦裕禄、王进喜、雷锋、孔繁森,再到徐虎、李素丽、张云泉、吴仁宝等等,一个个模范人物,通过新闻舆论的广泛宣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正面宣传的另一方面是批评报道或舆论监督。正

11、面报道与批评报道是新闻的一把“双刃剑” ,处理得当就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就会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处理失当或者只强调某一面,就会适得其反。强调正面宣传为主,但并不排斥舆论监督,相反,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好6舆论监督的作用,监督政府的执政行为、反映群众心声。舆论监督必须出以公心,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不能出于个人好恶和恩怨,借以泄私愤,也不能将个别现象替代普遍现象加以讨伐,更不能有意激化矛盾,使舆论监督报道变成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索”与“炸药包” 。 五、传播的透明性。新闻的透明度是为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过去,我们对一些重大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往往采取瞒、

12、捂、拖的办法,企图用时间来掩盖、消弭,以为时间一长就会事过境迁,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实质是担心让老百姓知道,担心由于新闻媒体的及时参与和信息发布,而影响社会稳定和地方形象,最终影响政绩和“乌纱帽” 。 2005 年 3 月 29 日晚,一辆载有约 35 吨液氯的山东槽车和一辆货车在京沪高速江苏省淮安境内相撞,导致槽罐车液氯大面积泄漏,造成 400多村民中毒住院,28 人死亡,2 万余亩农作物受损,近 9000 头畜禽死亡,高速公路关闭 20 个小时。 “3?29”特大交通液氯泄漏事故虽发生在农村,但事故发生后立即有目击者将这一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和互联网发了出去,并迅速引起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13、,来自境内外近 40 家新闻媒体迅速汇聚事发地淮安(还有近 20 家媒体采用电话等方式采访) ,中央电视台派出4 个频道 5 个栏目组的记者作现场报道,整点新闻适时滚动播出;新华社派出 10 多个文字、图片和摄像记者;大部分知名中文网站纷纷设立专页、专题,密集报道事故处置进展;在事故发生后的短短三四天内,各种媒体刊播“3?29”事故的报道就有万余件(次) 。对这起事故的报道,江苏7省和淮安市的决策者显得果断而开明,新闻舆论一开始就公开透明,不隐瞒任何事故真相和伤亡、受灾情况,使得这起突发性灾害事故及其处置的信息披露和舆论引导准确而顺利,没有过份炒作与误导,没有人说政府掩盖了真相,没有人给政府施

14、加压力,也没有引起当地老百姓的恐慌和社会动荡。公开透明的报道也有力促进了事故的顺利处置,有效体现了省、市党委、政府处置危机的能力和领导干部果断、务实、为民的良好形象。 “这次报道,使淮安成为多年来正面宣传“出镜率”最高的一次,被许多专家称为突发事件舆论透明的成功案例,采访报道事故的境内外记者,对此也给予了积极评价。 事实表明,不透明的信息,遮遮掩掩的信息,甚至刻意隐瞒真相,一定程度上恰恰是引起社会震荡的重要因素。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充分信任群众,充分信任老百姓包括受灾、受害群众的承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及时把突发事件的事实真相向公众说清楚,这才是传媒积极和理智的作为,才会将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降到最低限度。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经过长时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谐的舆论环境也并非一朝一夕便一蹴而就。新闻工作者只有准确把握建设和谐社会与营造和谐舆论环境的内在联系,以推进和谐舆论建设为己任,才能自觉担当起历史使命,才能以和谐的舆论增和谐、促和谐、求和谐、保和谐。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外宣办主任)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