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的技术引进观探微(修正版).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114840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洋务运动时期的技术引进观探微(修正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洋务运动时期的技术引进观探微(修正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洋务运动时期的技术引进观探微(修正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洋务运动时期的技术引进观探微(修正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洋务运动时期的技术引进观探微(修正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洋务运动时期的技术引进观探微陈飞飏(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摘 要:洋务运动是指在 1861 年至 1894 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时期是指 1861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到 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本文主要是根据洋务运动时期的时代特征,从技术引进思想角度角度切入。关键字:洋务运动 技术引进 洋务派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清统治集团部分成员自上而下地提倡了洋务运动。“当世立国之要,必以富强自保伟首务” ,谋求自强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这个过程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任总理衙门大

2、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先后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丁日昌(先后任江南制造局总办、江苏巡抚、福建巡抚) 、沈葆桢(任江西巡抚)为代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洋务运动三十多年,从学习语言文字到制船造炮之法到天文算学、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从军工企业到民用企业到航运业、架电线、修铁路,无不是实用思想的推动,并未培养出非常之才,以效用天下。但历史地看,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接受新思想的现代科学技术人才,积聚了社会变革的力量,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1那么我们从技术

3、引进这个角度,分下洋务运动时期技术引进过程的特点。技术引进过程中我们引进的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意识形态的技术,我们可以称之为“技” ;一种是实体形态的技术,我们可以称之为“器” 。学界有的人把技术分为三类: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 2 我们这里分之为两种,把经验形态的和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归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一、洋务运动时期如何引进“器”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工具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技术引进过程,对于“器”的引进也就成了是多是少的问题的。洋务运动时期的技术引进过程中不乏对“器”的引进,也就是对西方的一些实物的引进。在这过程中,有的“器”虽然不是主动引进,但是在客观促进了

4、自身的技术发展。(一)普通之“器”的引进实物的引进是科技传播的最初形式,近代西方科技向封闭的中国封建社会传播,首先是借助于器物上具有的明显优势。早在明末清初,西方器物通过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传播,如自鸣钟等西洋小器物就得到清宫的喜爱,因此皇宫里增加了制作、修理自鸣钟的作坊。到了晚清,望远镜、西洋乐器、照相机等,经由多人逐次绘声绘色描述传播,进而直接和间接进入普通群众。如照相机及照相技术就是由英国传教士德贞带入并得以传播的。德贞于 1860 年来华后,在北京开办医院,用照相技术为人治疗,并到宜武门大街当众表演,引得许多人好奇观看,一时之下,京城内外广为传播。守旧人士斥其为异端邪术,认为照相是取“目睛

5、之水” 、 “人心之血” 。但有许多人亲自向德贞求教,并形象地逐渐向下传播。后来他出版脱影奇观一书,使照相技术正式传人中国。(二)军事之“器”的引进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护清王朝统治。洋务派看到国外的“坚船利炮“的厉害,自然会在这个过程引进这些军事之“器” 。“师夷长技以制夷”本为魏源思想的核心。按照魏源的说法, “长技”主要是指军事科技,即战舰、火器与养兵练兵之法。魏源强调西方先进军事科技的引进,成为洋务派的理论先导。 3洋务运动时期最昂贵的实物引进应该是北洋水师军舰的采购,其主力舰造价根据历史资料可知:定远(1699500 两) 、镇远(1699500 两) 、来远(86500

6、0 两) 、致远(845000 两) 、靖远(845000 两) 、济远(620000 两) 。晚清政府花费白银亿两计打造了世界第八的舰队,从科技传播的角度来看,军舰的使用、保养、维修都需要大量的掌握科技知识的人员,这些军舰的采购大大促进了驾驶、测量、造船、军火等军事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因此,实物的引进大大刺激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二、洋务运动时期如何引进“技”(一)改革教育制度,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还一改过去单一的封建教育制度,大力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并造就了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创了近代文化教育的先河。洋务派首先在国内创办了一批新式学校,如福州

7、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等。据不完全统计,洋务派共创办各类新型学校共 24 所,这些学校第一次将西方科学知识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和翻译等方面的人才,如严复于 1867 年就学于船政学堂的后学堂。二是洋务派派遣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到西方各国较全面的接受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学生回国后,绝大多数热心报国,成为栋梁之才,如京张铁路的设计者,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就是留学美国的学童。(二)创立近代企业,刚柔并济,在与洋员洋匠引进与交流中得到提升洋务派为了“内堪自立,外堪应变” ,鼓吹“自强” ,而“自强”又必需“

8、求富” ,于是开始兴办起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企业。在这个过程由于自身技术的缺少,很多机器引进过来都无法使用,就必然需要引进相关的洋员和洋匠等,需要他们的丰富的经验形态的技术。洋员洋匠的任用使洋务派能够迅速地建起近代企业。以福建船政局为例,在正式投产后的六年里,船政局以每年生产 2.5 艘轮船的速度进行生产,其间若没有外国技术人员完成设计与指导生产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又如船政局1888 年为福建水师建造的“龙威”号(1890 年加入北洋水师改名“平定”号)巡洋舰,排水量 2100 吨、船长 59.1 米、船宽 11.85 米、吃水 3.96 米、马力2400 匹、航速 14 节。可见此时

9、的福建船政局已具有一定的制造水平。对比没有雇用洋员洋匠的四川机器局,1887 年 12 月,刘秉璋令演试四川机器局所制后膛枪,结果是:“枪筒枪弹均不一律” 、 “其子路之及远与准头之取中,比较外洋所购实已远逊,以更贵之价铸之枪殊不合算” ,于是他下令该局停造各项洋枪。正如刘秉璋所言:“局中所用司事、匠皆中国之人,不雇洋匠,以致铸造各项究未得其真诀” 。引进的洋员洋匠在培养中国近代科技人才上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在船政局生产一线上的洋员洋匠有 35 人,他们培养的中国科技人员达155 人之多。而在船政学堂里接受培养的科技人员则更多,仅 1874 年在船政学堂中学习的学生就达 193 名。正是由于有了

10、洋员洋匠的指导与培养,再加上中国科技人员的勤奋与才智,到 1875 年时,船政局已可以自行设计建造轮船了。4诚然雇用洋员洋匠也有负面影响,如有些洋员洋匠徒有虚名、傲慢恣肆、嚣张跋扈。最为重要的是洋员洋匠不利于晚清军事工业情报的保密,这就使地方督抚不敢任用。于是转而大力培养本国技术人员。到了七、八十年代,当中国已经培养了本国的一代工程技术人员时,多数洋务派地方督抚就都愿意依靠中国技术人员。对技术人员的重视和尊重,大大提高了人们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热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三)官方翻译文书,主动接触西方先进思想官方译书主要指洋务派主导的翻译西学,这一时期从事翻译工作最著名的机构是同文馆(北

11、京,1862)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上海,1868) 。同文馆是以培养外交人才为主,因此,所翻译之书多为各国历史、国际法和有关时论为主,自然科学的译著数量不多,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影响来看,其影响不如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书主要以应用科学为主,中国译员有徐寿、徐建寅、华衡芳、舒高第、赵元益、李凤苞等,外籍译员有傅兰雅、伟烈亚力、秀耀春、林乐知、金楷理、卫理、藤田丰八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在近四十年间共翻译 151 种图书,其中军事科学 35 种、工艺制造 21 种、工程 4 种、船政 8 种、矿学 11 种、数理化 35 种、农学 9 种、医学 11 种、社会科学 20 种。这些图书除

12、供应江南制造局本身使用外,还向外发售。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向全国各地发售各种译书达 15 万册,影响甚巨。 5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地方洋务派也设馆译书,如: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水师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北京海关税务司等。这些机构不仅是学堂,同时也译刊西书,这样就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官方的译书系统。官方译书主要是指洋务派为了“图存、求富” ,开始大量翻译西学,主要以应用科学为主,重点是在军事知识、制造技术、采矿技术和自然科学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内只有外国历史、地理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书受到重视,这和“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三、小结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

13、的道路,未能挽救在对外战争中失败的命运和阻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我们探究洋务运动时期的技术引进观,主要是从他的进步意义角度去考量,给我们现在的技术引进提供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篇文章只是涉及到洋务运动时期技术引进观的一角,很多问题都没有能够展开。很多人的关于技术引进思想都深入,这里只是做一个初步的探讨。参考文献:1王玉仓. 科学技术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137页2黄顺基(主编).自然辨证法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 188 页3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331页4施渡桥. 晚清军事变革研究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年:第 59页-第 77 页5 陈志勇 .译书与中国近代化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2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