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玉米侵染性病害的识别及综合防治1.1 种子腐烂种子腐烂通常是由镰孢菌、腐霉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该病在玉米播种后遭遇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发病较为普遍,是玉米缺苗的主要原因之一。(1)症状:玉米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遭受土壤或种子携带的真菌侵染,引起种子腐烂或根腐。(2)防治方法:选用良种,测定发芽率。发芽率低于85时要更换种子或加大播种量。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土壤表层510cm地温稳定在1012,土壤含水量在60以上,方可播种。选用含杀菌剂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提倡采用地膜覆盖。引自:李少昆. 玉米抗逆减灾栽培M. 金盾出版社,2010(1)1.2 根腐病根腐病是由腐霉菌、立枯丝核菌、轮枝镰孢
2、菌、禾谷镰孢菌等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是苗期玉米根部或近地的茎组织腐烂的总称,不同地区病原菌组成因生态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一般在36叶期发病,当玉米播种后遇到降雨,造成土壤积水,则易发生根腐病。(1)症状:腐霉菌引起的根腐病,主要表现为中胚轴和整个根系逐渐变褐、变软、腐烂,根系生长严重受阻;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幼苗死亡。由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病斑主要发生在须根和中胚轴上,病斑褐色,沿中胚轴逐渐扩展,环剥胚轴并造成胚轴缢缩、干枯。病害侵染严重时,可导致幼苗叶片枯黄直至植株枯死。由镰孢菌引起的根腐病,主要表现为根系端部的幼嫩部分呈现深褐色腐烂,组织逐渐坏死;与籽粒相连的中胚轴下部发生褐变
3、、腐烂;植株叶片尖端变黄,病害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2)防治方法:采用含杀菌剂的种衣剂进行玉米种子包衣处理。播种前用杀菌剂拌种。1)对于镰孢菌和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可以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也可以用卫福(萎锈福美双)拌种剂直接拌种。2)对于腐霉菌根腐病,则应选择杀卵菌纲药剂,如58甲霜灵锰锌(10甲霜灵和48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绿亨l号(恶霉灵)拌种剂等药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也可用木霉菌和假单胞杆菌处理种子,均可收到较好防治效果。引自:李少昆. 玉米抗逆减灾栽培M. 金盾出版社,2
4、010(1)1.3 干腐病(1)症状:受害的幼苗及幼根产生褐色,干缩病斑,有的不能出土,能出土的幼苗,生长瘦弱。病穗下端或全穗籽粒皱缩,呈暗褐色,粒间常有许多干燥紧密的菌丝体,粒耔上有很多黑色的分生孢子器。苞叶与穗间充满白色的菌体,互相粘连,不易剥离。(2)防治方法:实行检疫。实行轮作。可与花生、大豆、甘蔗、红薯类实行2-3年轮作。消灭菌源。玉米收获后,彻底收获残株烧毁。在无病区建立留种田,在留种田选无病果穗做种。种子消毒,用200倍福尔马林液浸种1小时,然后洗净晒干播种。加强田间管理,摘除老叶,减低田间湿度。引自:1. 陈国琨,周至宏. 玉米小麦病虫害防治图谱M.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
5、992. 王琦,李欣,杨明进. 玉米病虫害识别与防治M.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1.4 玉米炭疽病(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斑梭形至近梭形,中央浅褐色,四周深褐色,大小2412(mm),病部生有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后期病斑融合,致叶片枯死(2)防治方法:选用垦粘2号、渝糯1号、西玉7号、白粘早玉米、黄粘早玉米等优良品种。 实行3年以上轮作,深翻土壤,及时中耕,提高地温。 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用种子重量0.5%的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必要时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引自:吴华新,吴代平,盛仙俏.芋薯类
6、蔬菜及鲜食玉米病虫原色图谱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1.5 玉米倒伏玉米倒伏有茎倒、根倒和茎折断等三种类型。玉米倒伏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给玉米造成较重的损失,倒伏发生的程度对产量的影响也不同,轻者5%-10%,重者减产30%-50%,个别严重情况近乎绝产。(1)起因:拔节期水肥过猛。如拔节期水肥过足,出现生长偏旺,植株节间细长,机械组织不发达,易引起茎倒伏。 根系不发达。磷肥不足,根系原生长不良,或整地质量差,根系入土浅,气生根不发达等,一旦浇水后遇风或风雨交加出现根倒。 抽雄前生长过旺。抽雄前若玉米生长过旺,茎秆组织嫩弱,遇风即出现折断现象。 密度过大。片面追求高密度增产,株行距过
7、小或间苗不充分,引起株间拥挤,节间细长,组织疏松,引起茎倒或茎折断。 病虫危害。拔节期间或抽雄前病虫危害茎秆也易引起倒伏(2)防治方法:合 理 密 植 。 依 据 地 力 和 品 种 特 性 , 合 理 密 植 , 充 分 利 用 光 能 , 可 减 少因 根 系 少 而 浅 及 节 间 过 长 引 起 的 倒 伏 。 合 理 施 肥 。 根 据 玉 米 计 划 产 量 和 土 壤 供 肥 量 , 实 施 氮 、 磷 、 钾 配 方 施肥 , 并 结 合 玉 米 需 肥 规 律 , 确 定 适 宜 的 时 期 和 施 肥 量 , 可 有 效 防 止 倒 伏 。 肥 地 蹲 苗 。 对 水 肥
8、较 高 田 , 拔 节 前 采 用 控 水 肥 蹲 苗 方 法 , 促 根 下 扎 和茎 秆 健 壮 防 倒 。 选 用 矮 秆 抗 倒 品 种 。 育 苗 移 栽 。 移 栽 玉 米 由 于 有 缓 苗 期 , 茎 秆 墩 实 粗 壮 , 抗 倒 能 力 强 。 药 剂 防 治 。 一 般 在 玉 米 56片 叶 时 , 喷 洒 0.015的 多 效 唑 , 亩 用 药 液 50千 克 , 也 可 起 到 防 倒 作 用 。引自:王琦,李欣,杨明进. 玉米病虫害识别与防治M.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1.6 苗枯病该病是一种重要的苗期病害,由轮枝镰孢菌、禾谷镰孢刀菌、玉米丝核菌等多种真菌单
9、独或复合侵染引起,是苗期玉米根部或近地茎组织腐烂的总称。种子可带菌传播,病菌也可随病残体越冬成为未来的初侵染。低温高湿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近年,随着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技术及不抗病品种的推广,玉米苗枯病发生有加重趋势,已对生产造成很大影响,感病品种的病苗率达3040。(1)症状:玉米苗枯病一般在苗期发生,先在种子根和根尖处产生褐变,后扩展到整个根系,根毛减少,无次生根或少有次生根,并向上引起茎基部水浸状腐烂。叶鞘变褐色撕裂,叶片变黄,叶缘呈枯焦状,心叶卷曲易折。后自下而上叶片逐渐干枯,无次生根的则死苗,有少量次生根的形成弱苗。危害轻的幼苗地上部无明显症状,多在叶尖处发黄,并逐渐向叶片中
10、部发展,严重的心叶逐渐青枯萎焉。(2)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培育壮苗,提高抗病能力;雨后及时划锄,打破土壤板结,增强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枝败叶,减少越冬病原菌。种子处理。采用种衣剂包衣或用三唑类杀菌剂等拌种、浸种。及时喷药。可选用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等药剂喷雾防治,重点喷施玉米苗基部或根部。引自:李少昆. 玉米抗逆减灾栽培M. 金盾出版社,2010(1)1.7 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1999年曾在全国玉米种植区造成大面积危害,蔓延较快,对产量影响较大。近年粗缩病发病重主要与小麦玉米间套作
11、面积大、田间管理粗放、品种不抗病及暖冬有利于灰飞虱越冬有关。(1)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侵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至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正面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簇生状如君子兰,病株生长迟缓、节间粗短、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9至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雌穗短,花丝少,结实少,多数在玉米抽雄期即死亡。(2)防治方法:在生产上主要采取避开灰飞虱的迁飞高峰
12、期、切断其侵染循环中的链条为主的综合技术措施,包括:农业防病措施。采取适当的种植形式,播种期应使玉米幼苗感病期避开第一代灰飞虱成虫盛期,夏玉米推广铁茬直播;蒜茬、油菜茬等半夏播玉米推迟到6月中旬或改播其他作物。结合分期间定苗拔除病株,清除杂草,加强肥水管理等。在病区,夏玉米应尽量改套种为直播。选用较耐病的品种。药剂防治。1)玉米苗期喷施病毒抑制剂如菌毒清和病毒A等。2)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深埋,并喷施赤霉素等制剂,促进玉米快速生长。3)在传毒灰飞虱迁入玉米田的始期和盛期,及时喷洒3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并在药剂中加入5菌毒清100ml/亩,杀虫的同时,也起到一
13、定的减轻病害作用。4)在病害重发区:i可于玉米播种前或出苗前在相邻的麦田和田边杂草地喷施杀虫剂,如亩用10吡虫啉10g喷雾,也可在麦蚜防治药剂中加入25扑虱灵(噻嗪酮)20g兼治灰飞虱,能有效控制灰飞虱的数量。ii若玉米已经播种或播后发现田边杂草中有较多灰飞虱,以及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都有种植的地区,建议在苗期进行喷药治虫,以10吡虫啉30g/亩+5菌毒清100ml/亩喷雾,既杀虫,也起到一定的减轻病害作用,隔7日再喷1次,连续用药23次可以控制发病。iii采用内吸性杀虫剂拌种或包衣,如100kg玉米种子用10吡虫啉125至150g拌种,或用满适金(咯菌精甲霜)100ml+锐胜(噻虫嗪)100g
14、拌种,有效控制灰飞虱在玉米苗期发生量,从而达到控制其传播玉米粗缩病病毒的目的。引自:李少昆. 玉米抗逆减灾栽培M. 金盾出版社,2010(1)1.8 玉米矮花叶病 在我国,该病病原是甘蔗花叶病毒。由于生产上长期大面积种植含有旅大红骨血缘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造成了玉米矮花叶病在全国普遍发生。90年代以来危害严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症状: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感病,尤以苗期受害最重。玉米三叶期即可显症,最初在幼嫩的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纹,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一的条点,随着病情发展,症状逐渐扩展至全叶,在粗脉之间形成几条长短不一颜色深浅不同的褪绿条纹,脉间叶肉失绿变黄,
15、叶脉仍保持绿色。随着玉米生长,病情逐渐严重,病叶叶绿素减少,叶色变黄,从叶尖叶缘开始逐渐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病株黄弱瘦小,生长缓慢,株高常不到健株的1/2,穗小、籽粒干瘪不饱满,严重的不能抽穗而提早枯死。感病时期越早,植株矮化越显著。(2)防治方法:选用抗病、耐病品种。调节播期,使幼苗期避开蚜虫迁飞高峰期。治蚜防病。在矮花叶病常发区,可用内吸杀虫剂包衣,以控制出苗后的蚜虫危害。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和定苗前,用10吡虫啉30g/亩+5菌毒清100ml/亩喷雾,既杀虫,也起到一定的减轻病害作用。引自:李少昆. 玉米抗逆减灾栽培M. 金盾出版社,2010(1)1.9 玉米条纹矮缩病玉米条纹矮缩病
16、简称玉米条矮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玉米条纹矮缩病毒侵染引起的病害,是玉米的一种重要病害。(1) 症状:病株节间缩短,株型矮缩,初期上部叶片稍硬、直立,沿叶脉出现连续的及断断续续的淡黄色条纹,自叶基部向叶尖发展。后期,叶脉向上产生坏死斑,呈灰黄色或土黄色,病叶提前枯死,病株上部多向一侧倾斜。叶鞘、茎秆、雄花的小梗及苞叶均可受害,产生淡黄色条纹及褐色坏死斑。(2) 防治方法:同玉米粗缩病。引自:李少昆. 玉米抗逆减灾栽培M. 金盾出版社,2010(1)1.10 大斑病玉米大斑病原是大斑突脐孢菌,有性态为大斑刚毛球腔菌引起的以叶部产生大型病斑症状为主的玉米病害,又称条斑病、煤纹病。近年随着栽培技术的不
17、断变革、遗传基础狭窄的单一抗性品种大面积种植,以及病菌生理小种发生变异并趋于多元化,大斑病又有回升趋势,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达到3050。(1)症状: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严重时苞叶和叶鞘上也可见连片病斑。常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灰色斑点,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 一般大小为50100mm510mm,有些病斑可长达200mm。病斑中央常有纵列,叶片上病斑多时,常导致整叶枯死。湿度大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2)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减少
18、菌源。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株底部病叶并带出田间销毁;秋收后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促进植株残体腐烂。 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玉米抽雄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l次。引自:1. 李少昆. 玉米抗逆减灾栽培M. 金盾出版社,2010(1)2.李探林. 常见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1.11 小斑病小斑病的病原菌为小斑离蠕孢。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玉米南方叶枯病,主要发生在气候温暖潮湿的夏玉米产区。发病
19、田块一般年份损失1020,严重年份可达30以上。(1)症状: 玉米小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但也侵染叶鞘、苞叶、果穗。叶片上病斑比大斑病小得多,但病斑数量多。初侵染斑为水渍状半透明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不同形状的黄褐色病斑。受病原生理小种和寄主抗性影响,叶片上常见症状有3种: 一是典型症状为病斑受叶脉限制,椭圆形或近长方形,黄褐色,边缘深褐色,大小为1015mm34mm;二是病斑不受叶脉限制,多为椭圆形,灰褐色;三是病斑为小点状坏死斑,黄褐色,周围有褪绿晕圈。(2)防治方法:选种抗病品种。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2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OO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d喷l次,连续喷23次。引自:李少昆. 玉米抗逆减灾栽培M. 金盾出版社,2010(1)1.12 灰斑病(1)症状: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上,条件适宜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具褪色晕圈,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至褐色长条斑,这些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边缘有褐色线。病斑大小为0.530mm0.54mm,病斑不透明,到中后期多数病斑结合后叶片变黄枯死。病斑后
21、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形成的灰黑色霉层。(2)防治方法: 种植抗病品种。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在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粉剂500倍液,或25戊唑醇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喷雾防治,710天后再施1次药。引自:李少昆. 玉米抗逆减灾栽培M. 金盾出版社,2010(1)1.13 圆斑病(1)症状: 玉米圆斑病为害叶片、果穗、苞叶和叶鞘。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为圆形或卵圆形。为害果穗时先在果穗顶部或穗基部苞叶上发病,逐渐向果穗内部蔓延扩展,可深达至穗
22、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籽粒变黑、干秕、失去生活力。后期在籽粒表面和苞叶上长满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上的症状与苞叶相似,但形状不规则,表面也产生黑色霉层。(2)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加强栽培管理。药剂防治。在玉米吐丝盛期,即5080果穗已吐丝时,向果穗上喷施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次。对感病的自交系或品种,于果穗吐丝期喷施2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福星(氟硅唑)乳油50008000倍液,隔510天1次,连续喷施23次。引自:李少昆
23、. 玉米抗逆减灾栽培M. 金盾出版社,2010(1)1.14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又称拟眼斑病、黑霉病,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由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引起的侵染性病害。2008年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零星发生,许多地区可以在田间见到病害,但发生较轻。(1)症状病斑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一般从上部叶片向中下部蔓延,病斑在叶片上分布较均匀,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初侵染病斑为水浸状褪绿半透明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由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形成的灰黑色霉状物,感病品种叶片密布病斑,病斑结合后叶片枯死。(2)防治方法选
24、用抗病品种。如中单2号,冀单22号,丹玉13号等。清洁田园。加强管理。适当轮作,适当早播,施足基肥和追肥。药剂防治。天气适合发病、田间发病率达10时,用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600倍液喷雾防治。引自:1. 李少昆. 玉米抗逆减灾栽培M. 金盾出版社,2010(1)2. 城乡统筹综合服务平台网1.15 玉米褐斑病玉米褐斑病为玉米专性寄生菌,在寄主的薄壁细胞内寄生。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玉米产区大面积流行,危害十分严重,已经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与秸秆大面积直接还田、品种抗病性较差、种植密度增加及气候条件适宜等有关。(1)症状:整个玉米生长期间均可发病,一般从6叶期开始到抽穗期为显症高峰。病斑主要发生在果穗以下的叶鞘和叶片上,以叶鞘和叶片连接处发生最多,常密集成行,严重时也侵害茎节和苞叶,病斑多从叶鞘开始发生,随后向叶片基部蔓延,最初为白色到黄色小斑,渐变成褐色或紫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成疤状。严重时在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后期病斑的表皮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