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字未安细推敲,一种情思古今同,荷塘月色作者调动一切艺术手法,着意创造一个诗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荷塘上月色,精于构思,巧于布局,善用比喻。,月下的荷塘,善用动词,不仅准确而传神地渲染和强化了诗情画意,而且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泻,浮,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照,泻,照,“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
2、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结论:,一览无余,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飘,浮,结论:,“浮”突出静态美,“笼”可与之对照。“漂”突出动态美,“笼”不能与之对照。,浮,轻飘柔美,“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朱自清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炼字大师,用“清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给我们
3、以巨大的审美享受!,一样“情思”古今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新诗改罢自长吟,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江湖苦吟士,天子最穷人,吟成五子句,用破一生心,炼字的小故事,清风,细柳,淡月,梅花,淡 月 失 梅 花,轻 风 扶 细 柳,“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摇”、“舞”也不合情理)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
4、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动词,活用的动词,形容词,副词,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与其他词义相近的词比较),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形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一字未安细推敲 语不达意誓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