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耕作制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农业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生产部门,是人类食物、畜牧业饲料以及多种工业原料的给源,它以独特的生产手段与生产方式使农业具有与工业等其它国民经济生产部门迥然不同的性能 1。揭示农业生产本质,探查农业得以世代绵延和持续发展的共同规律,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任务。我国耕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一个逐步完善的历史进程,这是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1.耕作制度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是指一定区域内作物的耕作方式、种植安排及与之配套的技术措施的统称。包括作物的种植方式、程序、轮作、茬口安排、复种休闲、施肥、灌溉等的农田经营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地采用科学的耕作制度, 可
2、以充分地利用和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 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耕作制度逐渐向科学化与系统化方向发展。我国农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原始耕作制度、传统耕作制度和现代耕作制度 3 个阶段。丰富和完善的耕作制度是提高土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性战略措施。1.1 耕作制度现状近些年,现代耕作制度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1.1 种植方式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突破复种和间作套种是我国现代农业种植方式区别于国外的基本特
3、点。特别是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种植方式集中体现在复种和间套作的突破性进展。例如西南丘陵地区的“麦玉豆”新三熟高效种植模式,广西地区的木薯与西瓜、花生、大豆等作物间作种植模式,华南地区的“菜稻菜”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华北地区的“玉米小麦”轮作种植模式,东北地区的“林粮(经) ”间作复合生态种植模式等,对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1.2 作物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发展“九五”开展的“区域农业综合开发与中低产田的攻关研究” “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从自然、经济、社会大系统出发,结合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提出的区域农作制度调整优化理论得到发展和实践应用。针对沿海发达
4、地区、粮食主产区、西部干旱地区及山区、城郊地区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区域,应用生产力要素结合及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提出了适宜不同区域农作制度持续高效发展的理论、模式及技术体系 2 。1.1.3 土壤耕作制度的优化及发展多种形式的旱作耕作制度近些年,各地提出一些适应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土壤耕作技术。例如东北平原地区的深松耕作技术、浅旋耕作技术等,有利于蓄水保墒、提高抗旱能力,南方地区的少免耕技术、土壤轮耕技术等,不仅能促进作物增产,而且能防止土壤流失。半干旱区在强调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注重增加作物单产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结合。例如东北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内蒙古地区的粮草轮作、甘肃和宁夏地区的砂田
5、耕作制度等。1.1.4 轮作制度向高产高效化方向发展及适于机械化的耕作制度的提升在轮作制度改革上,各地把高产高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例如黑龙江垦区的玉米大豆轮作,在改善了大豆连作障碍的同时,培肥了土壤地力;双季稻地区的稻菜轮作,既有利于双季稻换茬,又能肥田和增加农民收入;稻田的水旱轮作,解决了连续淹水种稻造成的耕层变浅、土壤板结等问题,又达到了节水增产的目的;华南地区的水稻与甘蔗、蔬菜、香蕉的轮作,既改善了土壤的性能,又提高了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机械化的耕作制度。全面机械化作业是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除了技术问题需要研究和试验外,还要改变生产管理(耕
6、作栽培)和育种技术 3。另外,耕作制度理论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如关于多熟制、土壤轮耕体系、连作、保护性耕作等问题,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实和完善。总之,我国耕作制度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逐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地区优势,提高复种指数,在耕地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使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了稳定,促进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全面协调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2.耕作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耕作制度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矛盾中。1.2.1 复种指数持续下降与国家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是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与粮食增产的问题。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复种指数提高了近 30
7、 个百分点,但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南方的“冬闲田”面积持续增加、蔬菜产区的“夏闲田”面积逐渐扩大,据农业部最新统计,南方 16 省市区的冬季种植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 60%,冬闲田面积有 2亿多亩;在华南、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地区的蔬菜集中产区的“夏闲田”面积超过 5000 万亩。我国是人口大国,未来 10 年要增产 500 亿斤粮食。因此,如何协调好复种指数持续下降与国家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是耕作制度面临的首要问题。1.2.2 机械化发展与耕作制度革新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农机农艺配套难的问题。尽管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程度提高缓慢。目前,全国机械化耕地、播种和收获
8、作业的水平分别为 57%、33%、27%,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为 41%,但由于耕作制度对机械化作业的主动适应性不够,加上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无法实现连片机械化操作,因此,如何协调好机械化发展与耕作制度革新之间的矛盾是耕作制度存在的重要问题。1.2.3 耕地质量下降与地力培育之间的矛盾。耕地质量下降与地力培育之间的矛盾是用地与养地的问题,长期连作、耕层变浅、有机质下降、肥力不均、水土流失等是我国大部分农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合理的轮作换茬、土壤耕作、合理施肥等技术的集成配套,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因此,如何协调耕地质量下降与地力培育之间的矛盾是耕作制度存在的另一重要问题。1.2.4 气候变化与
9、耕作制度适应性之间的矛盾。气候变化与耕作制度适应性之间的矛盾是农业气象灾害与耕作制度适应性的问题,中国在过去的 50 年中,由于气候变暖造成了全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北移以及干旱、洪涝、高温、低温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增大,熟制的变化和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必将带来不同区域耕作制度的相应变化,因此,如何协调好气候变化与耕作制度适应性之间的矛盾是耕作制度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耕作制度作为农业生产的综合技术体系,几乎涵盖包括了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合理轮作等传统农业的所有精华,耕作制度的发展仍然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核心的现代耕作制度,将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
10、矛盾和难题,为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2.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概念, 是相对现代发达国家农业走过的历程而做的表述 4。其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几个阶段, 原始农业阶段劳动工具简单 , 劳动方式以人为主, 主要通过自然循环恢复土壤肥力; 到传统农业阶段劳动工具是铁犁、牛耕, 耕作方式是农牧结合 , 通过农家肥恢复土地肥力 ; 现代农业采用的是机械化生产, 肥料主要从石油中提炼。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不断丰富和扩展。上世纪 5060 年代, 农业现代化一般概括为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 目前, 人们又通常用现代科技、现代机
11、械、现代信息化管理、现代农民来概括现代农业的内涵。我国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 对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实施内容形成了阶段性共识, 即农业现代化就是“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5。由此可见, 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就是要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化, 只有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才能彻底突
12、破我国资源和市场需求不足的双重束缚。我国农业一直具有显著的传统农业的特点, 其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土地、化肥等要素投入的增长, 但由于物质和能量的低层次循环, 其内部发展的潜力有限, 新增加的生产要素投入对生产的促进作用逐步递减, 从而造成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低下, 而且由于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改变, 在现有资源不足、市场供过于求的总体环境下, 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 就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替代稀缺资源 6, 从而才能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13、 实现农业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3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因素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还存在着诸多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土地分散经营制度阻碍农业现代化我国农村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是把土地按人头或劳力均分到每个农户, 优、中、劣搭配, 因此致使每户分到的土地面积狭小, 再加上家庭分户、继承, 土地不断分割, 细碎化趋势严重。据国家农调队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每户农民平均持有土地不足 0.6hm2 每块地不足 0.067hm2, 这种土地承包制度虽然照顾了 “公平”, 但由于耕地面积狭小 , 农民无法形成规模经营, 不仅使得投入成本高,
14、无法取得规模收益, 而且也无法充分发挥机械化生产的优势, 无法形成农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需求, 客观上排斥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 成为阻碍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 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缺乏有效的流转、转让机制, 农民无法通过这一机制“ 心安理得”的扩大耕地经营面积。尽管中央提出了允许农地有偿转让的政策, 但缺乏相应配套的法律文件和可供具体操作的规范章程。目前农户之间出现的自发、无序转让, 产生了许多矛盾和经济纠纷, 部分省市试行的土地流转机制” 尚处于尝试摸索阶段 , 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3.2 农业科技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农业教育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需
15、要农业教育来提高。现在我国农业教育供给不足, 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短缺,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 特别是严重缺乏农业职业教育。上世纪 60 年代, 我国台湾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就已高达 60%,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技术人员比例高, 每 10 万人中拥有农业技术人员 79 人 7。广东是我国的农业强省 , 但现在每 10 万人拥有的农业科技人员还不到 1 人, 而且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高层次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短缺。我国农业经营是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 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接受过系统职业教育的农民还不足 5%”8, 这势必会影响
16、到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推广。目前农业教育供给不足的直接原因是农业教育与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相互脱离, 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针对性差, 不适应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突出表现在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缺乏, 另一方面却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 即使就业的也是大多数用非所学。农业教育单位办学模式僵化, 学生毕业就业难, 从而又影响了其举办农业教育的积极性, 以致很多农业院校产生了“去农化”倾向, 并由此造成恶性循环。此外, 农村农业职业教育严重缺乏, 在现有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 开设的专业和课程几乎都与农业科技应用无关, 无疑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科技教育有效供给的不足。3.3 有效农业科研成果有限, 现有成果转化不
17、足农业科研成果的来源有自主研发、完全引进或在引进基础上加以改良三条渠道。其中农业科研成果引进投资少, 见效快, 但审批检验手续繁多, 再加上外来物种环境适应、本地生态保护等风险因素的限制, 农业科研部门对引进积极性不高; 农业科研成果的自主研发来源于国内的课题研究, 但由于现在的课题研究普遍存在少、小、散、浅等问题, 课题结项后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很少。引进优良品种后加以改良, 这一途径由于缺乏自己科研力量的培育, 品种退化现象严重。因此, 真正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农业科研成果供给不足, 不能支撑我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与此同时, 在现有农业成果的转化应用方面, 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的
18、推广率不足 30%, 真正形成较大规模推广的成果只有 20%, 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滞留在实验室、实验田里, 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近年来, 我国屡屡发生假种子、假农药坑害农民的事件, 不仅挫伤了农民寻求技术进步的积极性, 而且严重影响了优秀农业科技成果的大规模推广普及。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业科研成果供给不足的矛盾。3.4 国家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我国全社会农业科研投入增长缓慢, 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偏低是农业科研经费不足的主要问题。在 19881999 年间, 我国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年平均增长率为- 2.47%, 平均投资强度为 0.193%, 1997 年后有所增加, 2002 年投资强度达
19、到 0.339%, 但 2003 年又下降到 0.312%, 还不到 1981-1985 年期间 0.76%的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也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 0.35%的平均水平 9。政府农业科研投资不足, 使得农业研究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 难以进行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具有很强社会效益的农业科研项目研究, 这是导致目前我国农业科研课题研究普遍存在少、小、散、浅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农业科研经费的短缺,使一些科研单位被迫从事与农业科技进步毫无关系的工作, 甚至变为纯粹的商品提供者, 这进一步削弱了农业科研单位对有效科研成果的供给能力。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
20、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以发展现代经济为基础, 城乡统筹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曹承忠,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2): 788- 7903.耕作制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增长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效解决“结构、品种、质量、效益”问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 “九五”期间,我国农作物栽培与耕作制度研究,
21、一方面继续围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挖掘作物高产潜力等技术进行攻关和技术集成;另一方面,开始在农作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同时,在区域耕作制度调整和综合发展等方面都取得新进展,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出巨大效益。3.1 耕作制度对减轻现代农业污染的作用在现代农业中经常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农产品的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尤以化学污染为重。 特别是农药大部分残留在环境中,它挥发到空气,流入水体,沉降聚集在土壤中,严重污染农畜渔果产品, 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转移到人体 ,对人体产生危害,这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董 鹏14 认为好的农业耕作技术变革将
22、大大降低农业污染物产生量,而每一项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对农业生产过程污染物的产生量大小会随着生产者科技素质水平、应用熟练程度及农业耕作水平有所改变。3.2 耕作制度对现代农业中的生态农业的作用由于当时历史的局限性,在盲目追求提单位面积产量的情况下,许多人片面地把“科学种田”理解为“机械化” 、 “化肥化”加上“农药化” 。机械、化肥的不当使用,在单位粮食产量提高的过程中生产成本(购买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工业产品的支出)增加、农田土壤团粒结构损坏,土地地力退化,农药的滥用导致农村生物种群和生态链失衡、断裂,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环境趋于恶化。现代农业通过“科学化”体现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通过集约化、商品
23、化体现着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特征,同时必须体现人们通过对历史反思获得的哲学思想进步的成果,而“生态农业”则集中体现了这些要求,保障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维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遵循生态科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学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以集约化产业化为特征的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耕作制度的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区域,应用生产力要素结合及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有助于生态农业建设可以把农村的脏乱差问题解决在生产生活内部,将农作物从太阳那里得到的能量和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材料
24、的输入,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牧、副、渔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寓污染防治于农业增效之中13。由此可见,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环境显著改善,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和持久繁荣开辟了新的路,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示了美好前景,将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3.3 优化种植结构对现代农业的作用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取决于年内降水分布状况。通过定量分析作物产量与降水因素的关系,降水总量与产量相关性不大,而与降水季节分布状况高度相关12。这就要求必须调整种植业结构满足现代农业要求,建立一种能适应各
25、种干旱气候类型的、稳定的、立足于抗旱减灾、趋利避害、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的稳定性种植制度以促进现代农业,也就是建立与区域水资源状况的相吻合的作物布局是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各地在稳定农业,稳定粮食的前提下,采用农林结合、农牧结合、用养结合的原则,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粮粮型、粮饲型、粮经型、粮药型、粮菌型、粮鱼型等种植结构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少种植模式达到了“吨产千元”或“千斤千元”田。因此,因地制宜的作物种植制度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有重要作用。3.4 耕作制度对现代农业发展搞好集约经营的作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特别是人们生活水
26、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要解决 13 亿人的吃饭问题,应做到尽快培育高产优质品种并实行良种良法,完善良种配套技术还要由粗放种植向集约种植发展。我国耕作制度能使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不断提高,传统精细农艺与现代科学密切结合,集约水平不断上升,施肥技术经济合理,节水灌溉技术更为科学,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连续获得丰收和对我国现代农业的集约经营发展有重要作用。3.5 耕作制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现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原来的农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把重点解决农产品总量不足的矛盾逐步转移到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27、和效益,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针对比重较高的第一产业及比例较低的二三产业,未来二熟耕作区应该提高二、三产业产值与从业人员的比重。一是在第一产业内部,适应养殖业的发展的需要,逐步实现由传统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 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 三元” 结构的转变 ,使饲料作物生产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二是大力调整品种结构。粮食作物要确保总量稳定增长,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积极压缩不适应市场需求和质量差的品种,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食生产。重点是更换或更新水稻、小麦和玉米品种。平衡发展农林牧渔,继续增强畜牧业,使种植业的产品增值;改变原有的单一型种植结构,发展粮经饲
28、“三元”结构。例如,刘桂华15 认为,贵州省耕作制度和种植模式的发展是围绕着市场经济进行的,农民对耕作制度和种植技术掌握越好,对市场经济适应能力越强,种植模式的变化也就越多、越快。耕作制度的发展也与农业结构调整这个主题密切相关。1 彭珂珊 耕作制度发展矛盾及其对策 2000 年 4 月 第 14 卷 第 2 期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 陈 阜 我国农作物栽培与耕作制度科技新进展 耕作与栽培 2001 年 第 6 期 3 张世煌 徐志刚 耕作制度改革及其对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 2009 年 1 月 作物杂志 李林杰, 王红涛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现代化研究 第 29 卷
29、第 2 期 2008 年 3 月 4 麦广慧.浅述农业现代化J. 农业经济, 2006( 10) : 49- 50.5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 人民日报, 2007-01-30.6 庞柏林.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农村土地制度创新J. 商业研究 ,2006( 4) :181- 183.4 王桂荣, 王慧军 , 陶佩君.河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结果与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6( 增刊) :306- 309.5 蒋和平 , 苏基才.1995- 1999 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1
30、( 5) :12- 13.6 季伟峰, 杨志勤.如何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J. 农村经济与技术 ,1997( 7) : 30- 31.7 林 凌.统筹城乡改革的“三保障两放弃”N.中国经济时报,2007- 10- 26。.8 李国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思考J. 南方农村,1996( 4) :11-15.9 万明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持续发展J. 甘肃科技 ,2006( 1) :12- 14.12黄文秀.农业自然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81-100.13丁 溪 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2010 年 2 月 学 术 交 流 总第 191 期 第 2 期 14 董 鹏 耕作制
31、度的变革与农业污染的关系探讨 第 33 卷 增刊广西大学学报 2011 年 6 月15 刘桂华 贵州耕作制度及种植模式新进展 2002 年 第 1 期 耕作与栽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使我国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 21 世纪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切实把科技进步放在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大力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科教跨越式发展,用科技的强大动力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组装配套,产生新的生产力,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比较富裕;农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各项配套制度更加完善,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赵其国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线与发展战略 生态环境 2008, 17(5): 1721-1727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前提下, 必须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各地实际情况出发, 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用安全的质量标准生产现代农产品, 遵循客观规律, 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现代农业稳步健康发展。曹承忠,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2): 788- 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