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课件.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120603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耕作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耕作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耕作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耕作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绪论 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2.耕作学研究对象:耕作制度3.基本任务:建立合理耕作制度是耕作学科。4 合理耕作制度:是指应能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还以农林牧协调发展为前提,以农田作物种植制度为中心,以用地和养地相结合为原则,通过科学组织生产,实现农田作物,持续增产、逐步达到稳产、高产、低成本、高效益为目的一整套综合农业技术体系。5.耕作制度的组成: 种植制度 养地制度 护地制度耕作学任务和内容任务 揭示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阐明农业持续增产增收的基本规律探讨农业生产的决策技术并制订优化方案研究不同条件下的用地、养地、护地技术体系的最优组合研究

2、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规律及其改革途径。 内容:1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技术体系 耕作制度发展演变规律及其改革途径6. 农业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构成农业资源。7. 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与能量来源。8. 农业资源按其来源分类 )自然资源 ) 社会资源9. 农业资源按其重复利用程度分类 )恒定性资源 ) 可更新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10 .农业资源按其是否具有可存留性分类 )可存留性资源) 不可存留资源 )半存留资源 第一章1.农业生产的实质: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变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3、供人类需要。2.农业生产的特点 1.强烈的地域性 明显的季节性 生产的持续性展资源的分散性 5 系统的开放性 6 经营的综合性3,农业生产体系:植物栽培 动物饲养 土壤管理4微廉斯认为,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是农业生产的两大任务5.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可能性1.地力是可以培育的 2 农田作物增进地力的作用 3 人类农耕活动的培肥作用6.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必要性: 1 植物产品输出耗用了土壤营养物质2 农业耕作促进了有机质的耗损3 土壤侵蚀严重损坏地力7.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8.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9.作物布局是种植业较

4、佳方案的体现者:“天尽其时,地尽其力,物尽其用”10.作物布局的原则1)人的需要是前提 2)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3)经济效益与可行性 4)多样性与专业性11.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12.休闲:是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内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13.多熟种植:是同际上 常用的概念,指时间和空间上的种植集约化。它包括复种、套作14.撂荒:指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期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2方式 生产实践中,当休闲年限在两年以上并占到整个轮作周期的 2/3 以上时,称撂荒。15,复种条件 1)热量条件- 决定能否复种的首要

5、条件 2)水分条件-是复种可行性中关键条件3)地力与肥料条件 4 )劳畜力、机械化条件 5)经济效益的大小16.复种的技术(一)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和品种,这是复种能否成功的首要问题。(二)采用套作和育苗移栽。 (三)抢时播种,春播作物成熟时要做到夏收、夏耕、夏播的“三夏”生产,抢收、抢耕、抢播的“ 三抢生产”。 (四)采用促进早发早熟的技术。17.种植模式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条件下,在同一耕地上形成的规范化的种植方式。 18 作物结构:就是作物在一年内,同一块地里的配置19.作物种植模式的基本类型就是由种植熟制和作物结构来决定的。 20.基本类型: 单作一熟型 多作一熟型 单作多熟型

6、(复种或接茬种植) 多作多熟型21.单作多熟型类型:两茬复种 三茬复种 四茬复种 再生种植多作一熟型:间作 混作多作多熟型:套作22. 间作:在同一块地里成行或成带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的作物。混作在同一块地里同时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的作物,但没有明显的行排列。套作:一种作物收获之前,把后作物套种进行。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23. 土地当量值:间混套种中各个作物的产量分别与它们单作产量之比。24. 种植指数(%)=100*种植面积/ 耕地面积复种指数(%)=100* 播种面积/ 耕地面积25.种植模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1、种植指数 2、复种指

7、数 3、土地当量值26.间作套种的基本原理:1、异质效应 2、密植效应 3、边际效应 4、时空效应 5、补偿效应27. 间作套种技术 1)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2)田间结构配置 3)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28. 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将不同种类的作物,按一定顺序在一定年限内循环种植。29茬口:是指在轮作或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30.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作物生态学特性及其栽培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31. 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指农区与牧渔业相适应的种植制度,是种植制度的一种类型。即种植业的结构、产品、种植方式能相适应一定水平的牧渔业的数量与

8、种类。32.农牧结合的意义 1)促使更多植物产品更有效地转化为动物产品。2)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33.地力:是在特定的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下,由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与作物生长相适应而具有的生产能力,或称土地生产力。34. 地力的类型:提高型 维持型 减退型 枯竭型35. 多途径农田培肥技术体系是:以地力动态平衡为基础,在建立良好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同时,以人工施肥为核心,通过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工程的、防护的措施构成多维养地,全面调控地力的技术体系。36. 生物途径-藉助于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生物固氮作用增加的氮素营养,连同家畜粪便含有的营养物质投入农田,能显著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

9、氮素等营养物质化学途径- 通过施用化学肥料、土壤改良剂,强化农田物质循环,增进地力,是现代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培肥地力的重要标志。3物理途径-藉助于土壤耕作、灌溉与排水农田工程等农业措施,改善耕层构造,协调耕层土壤水分、空气和养分的矛盾,改善肥力条件,促进肥力因素有效化防护途径-建立综合的农田防护体系,控制因水蚀、风蚀和草害导致农田肥力因素的非目标性输出37.产生水蚀的主要因素: 降雨因素 土壤因素 地形因素 植被因素 耕作因素38.水蚀 :雨水或融雪水形成地面径流对土壤的冲刷,而引起的土壤流失。39.防风蚀的农业技术措施 1)农艺措施-建立由植物、残茬和其他的有机残余物组成保护

10、层来固定土壤为基础 2)建立防风障40,风蚀:土壤颗粒被风吹失、移动、降落,破坏土壤的过程。41.影响风蚀因素:土壤侵蚀因素 ( 土壤颗粒的大小 土壤质地 土壤有机质含量)垄体粗造度 气候因素 田块宽度因素 植物覆盖因素42.农田杂草:是指生长在农田中的一切非有意识栽培的植物。43.农田杂草的种类:(一)旱地杂草分类:一年生杂草( 早春杂草 晚春杂草) 越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寄生性杂草 (二)水田杂草分类(水分是决定水田杂草种类的重要因子)旱生型 沼生型 水生型 漂浮型 藻类44, 农田杂草的综合防除 -农田杂草的综合防除措施,包括了农业防除、化学防除、生物防除和物理防除。一、农业防除清除感

11、染来源,防止杂草进入农田。 建立与健全杂草检疫制度 精选种子 腐熟粪肥 其它预防杂草感染的措施。合理安排种植制度,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合理运用土壤耕作 早春整地,诱发杂草 播前封闭除草 作物出苗前耙地除草 中耕除草合理运用农田排灌措施。二、 化学除草-利用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不同农田应选用不同的化学除草剂。三、生物除草- 利用天敌(寄生物、捕食者、病原物)抑制有害生物所造成的危害作用,被称之为“生物防治” 。四、物理除草 -应用物理方法除草,如激光除草。物理除草,不会污染环境,又能兼制病虫,还可以与其它农业技术措施综合,适应范围较广。 最早应用物理方法除草,是在六十年代开始试验的“火焰除草”。4

12、5. 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的阶段性及其特点撩荒耕作制(原始耕作制)包括生荒制和熟荒制两个阶段特点:生荒制与熟荒制无实质性区别,都是依靠自然植被来恢复地力,用地也极为粗放。生产力水平极低,以“刀耕火种”特征。、休闲耕作制始于春秋时期。在我国主要是“易田”休闲耕作制。其主要特点是:耕种后的土地,保持年轮休时间。休闲期间,有的可能是休而不耕,等到播种时再耕而种之;有的进行耕耘,以消灭杂草和熟化土壤;居民点附近的休闲地,有结合施肥耕作的情况。以“休闲”为特征,仍无明显的人工养地手段,土地利用率较低。4、轮种耕作制(常年耕作制)以豆类作物,并配合土壤耕作、施肥等养地手段与谷类及工业原料类的大田作物轮换种植

13、体系,、集约耕作制 包括栽培集约化(一熟地区) ,种植集约化(多熟地区) 。集约耕作制是一种高度用地与养地结合的一种耕作制。 “种植集约化”与“栽培集约化”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上的年总产量。集约内容可以分为劳力集约,资金集约,技术集约,在我国主要实行劳力和技术集约,通过栽培达到多种多收,勤劳多收。在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实行资金集约。46. 耕作制度的发展规律社会需要是耕作制度的发展动力土地利用率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标志。用地养结合是耕作制度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条件的改善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必要条件各地区耕作制度发展是具有不平衡性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发展的重要原则 47 三、我国耕作制度的改革、展望、总趋势耕作制度改革的一般原则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充分而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农、林、牧结合并协调发展 保证作物产量得以持续增加 利于农田培肥 有助于生产效益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