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翻译.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120852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史公自序翻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太史公自序翻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太史公自序翻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太史公自序翻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文翻译(注释加横线的字)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译文:司马迁生于龙门, (小时候)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种畜牧的生活。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二十岁开始向南在江、淮地区游学,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嶷山,在沅水湘水之上泛舟;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在这之后司马迁出仕为郎

2、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的南部,往南经略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龙门】即禹门口。在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故名。 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会稽(山) 】在浙江省中部绍兴、嵊县、诸暨、东阳间。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与曹娥江的分水岭。近南北走向。主峰在嵊县西北。相传夏禹至苗山(或作茅山、防山)大会诸侯,计功封爵,始名会稽,即会计之意。春秋时越为吴所败,勾践退居于此。又传秦始皇登此以望南海,故又名秦望山。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九疑(山) 】 “疑”一作“嶷” 。又名苍梧山。在湖南宁远县南。相传虞舜葬此。 汉书武帝纪:“望祀虞舜于九疑。

3、 ”水经湘水注:“九疑山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 ”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沅(水) 】有南北二源,北源出贵州瓮安县,即潕水,亦曰镇阳江,南源为平越之猪梁江,都匀之马尾河,合流为清水江,二水东流入湖南境,合于黔阳县西,总称曰沅江,东南流至洪江口,会巫江,折而北迤,至辰溪县西南,会辰水,至沅陵县南,会酉水,又东北流经桃源、常德,分数道入洞庭湖,此水自常德以下,可通巨船,自桃源以西,经壶头之险,溯流至贵州镇远县,流急多滩,仅通小舟而已,两岸多金,沅潜、常德、黔阳、靖诸县,均为产金之区,有产于矿中者,有产于濒水沙中者。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

4、湘(水) 】源出广西兴安县之阳海山,兴漓水同源,曰漓湘,于县东之分漓湘酾地与漓水分离,东北流,至湖南零陵县西,潇水入焉,曰潇湘,曲曲东北流,会衡阳之蒸水,曰蒸湘,是为三湘, (或谓与沅水合曰沅湘,合潇湘蒸湘而称三湘, )又东北至醴陵之渌口,会渌水,到湘潭,涓水涟水先后来注之,水势大盛,成为良港,至长沙,左会靳水,右会浏水,又北纳沩水,经湘阴县西入湖,当夏秋水盛时,自洞庭湖上溯,可直达水源,并有空其舟拽入漓水,顺流由江西起码下广州者,尚江盛产茶,产额冠于湘省, 汉书地理志零陵县阳海山,湘水所出,北至酃入江, 水经注阳海山,即阳朔山,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江。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汶(

5、水) 】书禹贡青州:“浮于汶,达于河” ,即汉书地理志 、 水经入济之汶,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源出山东莱芜县北,西南流经古嬴县南,古称嬴汶,又西南会牟汶、北汶、石汶、柴汶至今东平戴村坝。自此以下,古汶水西流经东平县南,至梁山东南入济水;明初筑戴村坝,遏汶水南出南旺湖济运,西流故道遂微;清末罢漕运,今主流又西注东平湖,北入黄河。晋郭缘生述征记:“泰山郡水皆名曰汶。 ”水经注述牟汶、北汶时或简称汶。参见“五汶” 。汉书地理志 、 水经入潍之汶,今名东汶河。源出山东临朐县南,东北流至安丘东北入潍河。据水经注:桑泉水上源之一矍崮水,俗名汶水;宋元以来,遂通称桑泉水全流为汶水,今名东汶河。源出山东蒙阴县

6、西,东南流经县南,至沂南县南入沂河。辞海历史地理分册【泗(水) 】在山东省中部。源出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四源并发,故名。西流经泗水、曲阜、兖州,折南至济宁市东南鲁桥镇入运河。古泗水自鲁桥以下又南循今运河至南阳镇,穿南阳湖而南,经昭阳湖西、江苏沛县东,又南至徐州市东北循淤黄河东南流至清江市西南,注入淮河。全长千数百里,是淮河下游第一。大支流,故淮泗往往连称。金后自徐州以下一段,为黄河所夺,元后鲁桥、徐州间一段,又为南北漕运所经,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泗水之称,从此即局限于上游鲁桥以上一段,以下则故道虽存,而名称已变。明隆庆、万历间,先后开新运河于昭阳湖、微山湖东,下接泇河以通运。泗源既被引入新运

7、河,自南阳镇至徐州一段故道,不久即淤为平地。清咸丰五年(1855 年)黄河北迁,金、元以来为黄河所占夺的徐州以下一段故道,亦归淤废。此后,古泗水中下游在名实两方面都不再存在。辞海历史地理分册【齐】古国名。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在今山东北部,开国君主是吕尚,建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 。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成为霸主。前 567 年齐灵公灭菜,疆土扩到山东东部。疆域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盐山南) 。春秋末年君权逐渐为大臣陈氏(即田氏)所夺。前386 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田和传三代到齐威王,进行改革,国力强盛,打败魏国,开始称王

8、,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此后长期与秦国东西对峙。前 284 年五国联合攻齐,齐被燕将乐毅攻破,从此国力衰弱。前 221 年为秦所灭。地区名。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及胶东半岛地区,为战国时齐地,汉以后仍沿称为齐。辞海历史地理分册【鲁】古国名。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君主是周公旦之于伯禽,在今山东省的西南部,建都曲阜(今属山东) 。春秋时国势衰弱,春秋后期公室为季孙氏、盂孙氏、叔孙氏三家所分。战国时成为小国,前 256 年为楚所灭。地区名。今山东省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沭水流域,是春秋时鲁地。秦汉以后仍沿称这地区为鲁,近代又用为山东省的简称。辞海历史地理分册【邹】春秋邾国,鲁缪公时改为驺,

9、汉置驺县,即邾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二十六里。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峄(山) 】又名邹山。在山东邹县东南。 书禹贡:“峄阳孤桐” , 诗鲁颂閟宫:“保有凫、峄”的峄,皆指此。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 年) ,曾登此山刻石颂秦德。辞海历史地理分册【鄱(阳) 】旧县名。秦置番县,西汉改名番阳,东汉始作鄱阳。治所在今江西波阳东。三国吴移今波阳。南朝齐、梁、陈为鄙阳郡治所;梁、陈并为吴州治所。隋唐以后又先后为饶州、鄱阳郡、饶州路、饶州府治所。1957 年改波阳。辞海历史地理分册【薛】古国名、县名。任姓。祖先奚仲做夏代的车正,传为车的创造者,居于薛(今山东滕县南),一度迁于邳(今山东微山西北)。春秋后

10、期薛国迁到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 ,薛成为齐邑。辞海历史地理分册【彭城】古县名。相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春秋时宋邑,秦置县。治所在今江苏徐州市。元初废。秦、汉之际,楚怀王和项羽皆都于此;两汉、魏、晋、南北朝为彭城郡治所;三国魏以后又为徐州、北徐州治所;唐、五代又为武宁军、感化军节度使治所。辞海历史地理分册【梁(国) 】郡、国名。汉高帝五年(前 202 年)改砀郡为梁国。治所在睢阳(今商丘南) 。成帝永始中辖境相当今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权、安徽砀山等县地。其后辖境屡变。南朝宋改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县) ,北魏又复还故治,隋开皇初废。大业时又曾改宋州为梁郡。辞海历史地理分册【(

11、三)楚】古地区名。秦、汉时分战国楚地为三楚。 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按南郡与淮北诸郡隔绝,不应同属西楚,项羽都彭城称西楚霸王,则彭城当属西楚,货殖列传所载疑有误。 汉书高帝纪注引孟康音义称旧名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西楚约当今淮水以北,泗、沂水以西;南楚北起淮、汉,南包江南;东楚跨江逾淮,东至于海。辞海历史地理分册【巴】古族名、国名。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相传周以前居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廪君为著名首领,后向川东扩展。武王克殷。封为子国,称巴子国。春秋时与楚、邓等国交往频

12、繁,对鄂西、川东的开发有重要贡献。周慎靓王五年(前 316 年)并于秦,以其地为巴郡。族人在川境的,部分称*板楯蛮;南移到今湘西的构成武陵蛮的一部分;先后移到今鄂东的,东汉时称为江夏蛮,两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辞海历史地理分册【蜀(郡) 】郡名。古蜀国地,战国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 。西汉辖境相当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彭县、洪雅以西,峨边、石棉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大渡河与雅碧江之间康定以南、冕宁以北地。其后渐小。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益州为蜀郡。辞海历史地理分册【邛(都) 】古县名。西汉元鼎六年(前 111 年)以邛都夷地置。治所在今四川西昌东南,南朝齐废。两汉

13、、三国及南朝宋时为越巂郡治所。辞海历史地理分册【笮(都) 】汉时西夷, 史记西南夷传 “自嶲以东北,君长以十数,笮都最大,汉诛且兰,杀笮侯,以笮都为沈黎郡, ”故治在今四川汉泊县东南。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昆明】今云南曲靖一带。汉晋时,居住在滇西滇东和滇中山区的“编发,随畜行徙”的一些部族,叫昆明诸种,或昆明之属。是云南境内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的民族集团。当时,汉人把云南境内各少数民族又泛称为“夷”或“夷种” 。称大种曰“昆” ,小种曰“叟” 。与昆明人同时存在的还仍有嶲(音西) 、笮、邛等同族部落。属于 “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的原始社会时期。他们多次阻断了汉武帝寻求通身毒(印度) 的通道。东汉时,刘尚渡泸击“昆明诸种”追至不韦(今施甸) 并在洱海和保山地区设西部都尉 (后改为永昌郡),管理这一带的“昆明”人。住在滇池以东的“昆明”人,在他们住地都留有“昆明”这个地名。注:资料说明邛、笮、昆明都是西南少数民族部落名,在其分布区域衍生相关地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