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章 细菌学概论1. 肽聚糖:是原核微生物真菌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由单体聚合而成的大分子网状结构。LPS:位于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侧的一层结构,主要由脂质 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三部分组成。中介体:间体,是一种由细胞质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结构,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囊泡。菌株:由不同来源分离的同一种、同一亚种或同一型的细菌。标准菌株: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落。生长因子:是指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且本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借助外源加入的、微量就可满足细菌生长繁殖的一类有机物质。培养基:人工配置的满足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选择培养基:是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
2、要求或其对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鉴别培养基:是指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培养后发生某种变化,从而区别不同的微生物或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由单个细菌大量繁殖所形成的细菌群体。细菌生化反应:毒力: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宿主的防御功能,进入机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放线菌:是一类呈分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革兰染色多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 细菌大小的测量单位是微米 。细菌的的基本的形态包括 球状, 杆状和螺形状 。3. 比较 G+菌和 G-菌细胞壁的异同点。答:G+ 细胞壁:较厚,其化学结构简单,由肽聚糖和
3、磷壁酸组成。G-菌细胞壁:较薄,化学组分复杂,除了含有较薄肽聚糖外,还有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组成的外膜。4. 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答:形成原因:菌种的自发突变或通过人工施加某种压力等。按导致细胞壁缺失的因素和缺失程度分:L 型细菌、球状体、原生质体。5. 细菌特殊结构的概念及功能。答:概念:不是细菌生活所必需的,包括荚膜、芽孢、鞭毛、菌毛。功能:荚膜:保护细菌能贮藏一定的营养物质附着作用芽孢:对热、干燥、辐射、化学药物及其他不良环境的抗性方面均有较强的抵抗能力。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菌毛:与细菌的黏附性有关(普通菌毛)F+与 F-菌株借助性菌毛进行结合传递遗传物质。6.
4、 根据碳源、能源及电子供体性质的差异将细菌的营养类型主要分为 光能无机自养型 ,光能有机异养型, 化能无机自养型 和 化能有机异养型 四类。7. 细菌生长繁殖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 充足的营养物质 , 适宜的温度 , 合适的酸碱度和 一定的气体环境。细菌的繁殖以 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8. 根据其生长与氧气的关系,细菌可分哪几类?各有何特点?2答:专性需氧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链,以有力的分子氧作为最终氢受体才能完成有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的环境下生长。微需氧菌:只能在较低的氧分压下才能正常生长,通过呼吸链并以氧为最终氢受体而产能。耐氧菌:可以在分子氧存在下进行厌氧生活的厌氧菌,不具有呼吸链,只能以发酵产能
5、。兼性厌氧菌:无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发酵,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无氧环境中生活。9. 按照其物理状态,培养基可分为 液体培养基 , 固体培养基 和 半固体培养基三类,最常用的凝固剂是 琼脂 。10. 何谓细菌的生长曲线?典型的生长曲线可分几期?各有何特点?答:描述细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细菌群体生长规律的曲线称之为生长曲线。分为:延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特点:延缓期:细菌细胞不分裂,菌数不增加,生长速度接近于零,但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内合成代谢旺盛,此期易产生诱导酶,对外界不良环境敏
6、感。对数期:细菌以最大的生长速度生长和分裂,繁殖速度最快;对外界因素作用敏感,代谢活性最强,酶活性高且稳定,生活能力强。稳定期:细菌分裂增加的细胞数等于死亡的细胞数;细胞贮存贮藏物,次级代谢产物开始积累。收获细菌的代谢产物、观察芽孢多选择该期。衰亡期:菌体死亡速率超过繁殖速率,活菌数呈几何级数下降,细胞形态发生显著改变出现衰退型或菌体自溶,释放氨基酸、抗生素、酶和内毒素。11. 化能营养型细菌主要的产能方式包括 发酵 、 无机物氧化和呼吸,其中呼吸可分为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两种类型。12. 细菌与医药学相关的重要合成代谢产物有哪些?各有何应用价值?答:热原质:能引起机体发热的物质。因为外源性热原
7、质是细菌在合成代谢中产生,能导致感染机体发热的物质,所以在注射药品的生产中药特别注意防止热原质污染。毒素与侵袭性酶:毒素有毒,侵袭性酶损伤机体组织,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细菌素:有特异性,用于细菌的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色素:用于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抗生素:能选择性杀死其他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维生素:供给人体吸收。13. 比较细菌内、外毒素的特性。答:内毒素是多数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组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后才大量释放到菌细胞外。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其化学成分为蛋白质。14. 细菌感染类型包括 隐性感染 、 潜伏感染 、 显性感染 和
8、带菌状态 。15. 全身细菌感染有哪几种常见类型?各有何特点。答: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并未在血液中繁殖产生毒素,无明显中毒症状。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机体出现全身严重中毒症状。3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不进入血液,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脓毒血症:化脓性致病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机体的其他组织和器官,引起心的化脓性病灶。16. 革兰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和意义。答:原理:同过复染色法可以将不同种类的细菌或同种细菌的不同结构部位染成不同的颜色,既可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结构,又有助于对细菌进行鉴别。方法:将细
9、菌涂片、干燥和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经碘液酶染,后用 95%的乙醇脱色,最后用苯酚复红或沙黄复染,干燥后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判断:镜下呈紫色的为革兰阳性菌;呈红色为革兰阴性菌。意义:有助于细菌分类。了解细菌的致病性。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17.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 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 直接涂片镜检 、 分离培养、生化试验 、 血清学鉴定 以及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18. 放线菌的基本形态、繁殖方式和菌落特征。答:基本形态:多数具有发育良好的分枝状菌丝体,少数为原始丝状的简单形态。繁殖方式:无性繁殖菌落特征:气生菌丝型:菌落圆形,有时呈同心环状。幼龄菌落很像细菌菌落;当孢子丝成熟
10、时形成大量包子不满菌落表面,使菌落呈现颗粒状、粉状或绒状。产生色素:幼龄时,颜色较浅;孢子成熟时,为孢子堆的颜色。基内菌丝型:菌落较小,与培养基结合不紧密,粉状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转座子(Tn):是一类分子量较大的转座因子,一般大小约为 225KDa插入序列(IS):最简单的转座因子,不携带任何已知与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区域,两端反向重复序列R 质粒: 即耐药质粒噬菌体:是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或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因为噬菌体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前噬菌体:即整合在宿主菌核酸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2. 与微生物遗传变异有关的遗传物质包括 核酸 、 染色体 、 质粒 和 转座子 。
11、3.质粒的概念、基本特性及医药学中有重要意义的质粒。质粒:染色体外的的遗传物因子,能自主复制,环状闭合的双链 DNA,赋予微生物特殊的生物学性状基本特性:1.绝大多数质粒是 ccc 双链 DNA 分子,分子量 11000KDa2.能自主复制,为复制子,分严紧型质粒和松弛型质粒3.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4.可自行丢失与消除,频率低5.转移性,有接合型质粒和非接合型质粒6.有相容性和不相容性医药学中有重要意义的质粒:1.致育质粒(F 质粒) 2. R 质粒(耐药质粒)3.Col 质粒 4.代谢质粒4. 根据其与宿主菌的关系,噬菌体可分哪两类?各有何特点?41.烈(毒)性噬菌体(virulen
12、t phage)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2.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菌核酸中,随宿主菌核酸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也称溶原性噬菌体5. 微生物与医药学相关的变异株有哪些?各有何价值?1.高产突变株2.抗性突变株 抗噬菌体突变株:噬菌体吸附位点变异 抗药突变株:常用作菌株间杂交的选择标记3.条件致死突变株 在许可条件下,突变株表现出野生型的表型,而在限制条件下致死。如温度敏感(Ts)突变株,常用作遗传学研究的选择标记4.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微生物经突变后,失去对某种生长因素 (维生素、氨基酸或核苷酸) 的合成
13、能力,必须依靠外界供应才能生长,这种突变株称为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可用作遗传学研究和菌种选育的重要手段,用作氨基酸的生产菌种,氨基酸,维生素含量的生物检定,Ames 试验中用于检测某种新药是否具有诱变作用5.毒力变异株:卡介苗、狂犬病疫苗6. 微生物基因突变的特性。1.自发性和稀少性:自发突变率 109 10 6 2.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3.可诱发性:诱变可提高变异率 1010 5 倍 4.独立性:某一基因突变不影响其他基因的突变率5.可遗传性6.可逆性: 野生型菌株 突变株 回复突变基因内(外)抑制突变7. 微生物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和重组主要有哪
14、些方式?各有何特点?1.转化:受体菌直接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供体菌游离 DNA 片段,从而获得了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转化是细菌中最早发现的遗传物质转移形式。2.接合:指供体菌和受体菌通过性菌毛直接接触,遗传物质自供体菌转移入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广泛存在于 G-,少数 G+,链霉菌3.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内,通过交换重组,使受体菌获得供体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转导现象在自然界比较普遍,它在低等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很可能是产生新基因组合的一种重要方式。4.噬菌体转变(溶原转变):由于温和噬菌体感染,前噬菌体整合入宿主菌染色体而使其溶原化的同时,
15、使宿主菌的表型特征发生改变的这一过程,也称溶原性转变。5.原生质体融合: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彼此融合的过程。第十二章 常见的病原性细菌1. 可引起人类感染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包括 葡萄球菌, 链球菌 , 肺炎球菌 , 5脑膜炎奈瑟菌 和 淋病奈瑟菌 。其中革兰阳性球菌为 葡萄球菌 , 链球菌 和 肺炎球菌 ;革兰阴性球菌为 脑膜炎奈瑟菌 和 淋病奈瑟菌 。2. 葡萄球菌菌体呈 球状或椭圆形 ,革兰染色阳性 ,典型排列呈 葡萄串状 ,可产生 脂溶性色素 ,所以其菌落常呈金黄色、白色或柠檬色。根据色素、生化反应等,可将葡萄球菌分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 、
16、表皮葡萄球菌 和 腐生葡萄球菌 三种,其中致病性最强的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 ,所致疾病包括 侵袭性 和毒素性疾病,后者主要包括 食物中毒 、 假膜性肠炎 和 烫伤样皮肤综合症 与其所产生的 肠毒素 、葡萄球菌溶素 和 脱毒素 等毒素有关。3. 凝固酶、SPA 的概念。(1)凝固酶:是指能使含有柠檬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包括游离凝固酶和结合凝固酶两种。(2)葡萄球体菌 A 蛋白(SPA):存在细胞壁的单链表面蛋白,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株有此抗原。临床上用特异性抗 Fc 段抗体与葡萄球菌 SPA 结合作为诊断试剂,检测微生物抗原,这种建议、快速的诊断方法称为协同凝集试
17、验。5. 链球菌按细胞壁多糖抗原不同,可分 20 群,其中致病菌种大多属 A 群,所致疾病主要有 各种化脓性炎症 、 中毒性炎症 和 链球菌毒素休克综合症 。6. 肺炎链球菌革兰染色 阳 性,菌体 矛头 状,多数 成双 排列,在体内或含血清培养基上形成 荚膜 。其主要致病因子为 荚膜 ,主要引起人类 大叶性肺炎 。7. 脑膜炎奈瑟菌是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革兰 阴 性, 肾或豆 形,常 成双 排列。常用 巧克力 培养基培养,菌落呈 露滴 状。8. 淋病奈瑟菌 是淋病的病原菌,成人通过 性接触 感染,新生儿可经 母亲生殖道 感染,引起 淋病奈瑟菌性结膜炎 。11. 志贺菌是 引起人
18、类细菌性痢疾 的病原菌,革兰 阴 性 杆 菌,其主要致病物质包括 侵袭力 、 内毒素 和外毒素等。12. 人类沙门菌所致感染类型包括 肠热症 、 胃肠炎 和 败血病 等。13. 霍乱弧菌 是霍乱的病原菌,菌体呈 弧形或逗号形 ,革兰 染色 阴性。菌体一端有 单鞭毛 ,所以运动活泼。其主要通过 摄入污染水或未经煮熟的食物 传播,主要致病物质为 霍乱肠毒素 。14. 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厌氧芽胞梭菌主要包括 破伤风梭菌 , 产气荚膜梭菌 和 肉毒梭菌 。其通过产生 毒素 和 侵染性酶 致病,可引起 人类破伤风 、 气性坏疽 和 肉毒中毒 等疾病。P21322. 梅毒的病原是 梅毒螺旋体 ,成人间可通过
19、 性接触 传播,引起 梅毒 ,病程可分 3 期;胎儿宫内感染可引起 流产 早产或死胎或生出梅毒患儿 。P22815. 抗酸杆菌:分支杆菌属革兰染色一般不易着色,若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而着色后,能抵抗强盐酸乙醇的脱色,故又称抗酸杆菌。16. 卡介苗(BCG)是用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培养基中经过 13 年 230 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广泛用于结核病的预防接种。物源性细菌:以动物作为传染源,能引起动物和人类发生人畜(兽)共患病的病原菌,称6为动物源性细菌。17. 支原体概念、菌落特点及所致疾病。支原体: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边形、能通过细菌滤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
20、物。21. 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概念。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有多种血清型,能感染人和动物,引起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 。第十三章 真菌学1. 真菌、菌丝、孢子、菌丝体、假菌丝的概念。真菌:真菌是一大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高度分化,有核膜和核仁,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细胞壁由几丁质或纤维素构成,无叶绿素,不分化根、茎、叶。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结构,由生殖菌丝产生。菌丝体:多细胞真菌成熟的孢子在适宜环境下长出芽管,芽管进一步延长成丝状,称为菌丝,菌丝继续生长并分枝,交织成团,形成菌丝体。假菌丝:单细胞真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类似酵母型的
21、菌落,在深部因出芽繁殖后芽管延长,但不与母细胞脱离,形成假菌丝。2. 真菌可分哪两大类?其形态结构各有何特点?真菌可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单细胞真菌:又称为酵母菌,对人致病的主要有新生隐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这类真菌以出芽方式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个体。多细胞真菌为多细胞的丝状物,是由菌丝和孢子两大基本结构组成,菌丝伸长分枝,并交织成团,称丝状菌又称霉菌。多细胞真菌的菌丝和孢子,随真菌种类不同而异,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3. 多细胞真菌的菌丝按其功能可分为 营养菌丝体 、 气中(生)菌丝体 和 生殖菌丝体 ;按其结构可分为 无隔菌丝 和 有隔菌丝 。4. 真菌的菌落有哪几种类
22、型?各有何特点?1) 酵母型菌落:大多数单细胞真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出类似细菌的圆形菌落,柔软而致密,光滑湿润,大小在 23mm 左右,显微镜下可见单细胞性的芽生孢子,无菌丝。2) 类酵母型菌落:单细胞真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类似酵母型的菌落,在深部因出芽繁殖后芽管延长,但不与母细胞脱离,形成假菌丝。假菌丝向下伸入培养基中,形成的分枝看似丝状菌落,故名为类酵母型菌落。3) 丝状型菌落:多细胞真菌在培养基上可形成形态、颜色与大小不同的丝状菌落,菌丝一部分向空中生长,形成孢子,使菌落呈絮状或绒毛状。低倍显微镜可观察到菌落中的菌丝结构、龅囊梗或分生孢子梗和各式孢子。丝状菌落的形态和颜色可作为鉴别真菌的参考依
23、据。75. 真菌所致疾病主要有哪几类?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致病性真菌感染,机会致病性真菌感染,真菌性超敏反应,真菌毒素中毒,真菌毒素与肿瘤。6. 皮肤癣菌概念:是寄生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可引起皮肤癣,以手足癣最多见。皮肤癣菌大约有四十多种,分属于 3 个属,即:表皮癣菌属、毛癣菌属、小孢子癣菌属。在沙保氏培养基上,于 25培养时则可形成特殊的丝状菌落与分生孢子。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形态,可对其进行初步鉴定。7. 机会致病性真菌主要有哪几种?(5 种)假丝酵母菌属、隐球菌属、曲霉属、毛霉属、肺孢子菌属8. 简述白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特征及致病性。生物学特征:菌体呈圆形或卵圆
24、形,直径 36m ,革兰染色养性,以出芽方式繁殖,在组织内易形成芽生孢子和假菌丝,培养后可见厚膜孢子,白假丝酵母菌在普通琼脂、血琼脂及沙保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37需氧孵育 23 天,形成灰白色或奶油色、表面光滑的类酵母型菌落。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通常存在于人的皮肤及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生殖道黏膜,在机体的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失调时,菌体得以大量繁殖或异位寄生,造成机会性感染,引起各种白假丝酵母菌病, ,如在脑脊液、尿道、肾脏或血液内发现此菌,表示机体已受到感染。常见的感染有:(1)皮肤黏膜感染:皮肤感染好发于潮湿、褶皱部位,形成有分泌物的糜烂病灶,还可引起甲沟炎及甲床炎。黏膜感染则常见新生儿鹅
25、口疮、口角糜烂、外阴与阴道炎等;(2)内脏感染: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肠炎、膀胱炎及肾盂肾炎等,偶尔出现败血症;(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及脑脓肿等,多由原发病灶转移而来。9. 简述新生隐球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疾病。形态特征:新生隐球菌为圆形酵母型真菌,直径在 412m,菌体外周有一层肥厚的胶质样荚膜,比菌体可大 13 倍。该菌以出芽方式繁殖,但不形成假菌丝。用墨汁负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在黑色背景中的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菌体。在血琼脂或沙保培养基上,2537培养数天后,可形成酵母型菌落,表面光滑黏稠,由乳白色逐渐转变为棕褐色。此菌不能发酵糖类,具有尿素酶,能分解尿素,该特性可与
26、假丝酵母菌相区别。所致疾病:新生隐球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荚膜多糖,具有抗吞噬、诱发免疫耐受等作用。其传染方式主要是经呼吸道感染,偶尔也可经由皮肤、伤口及胃肠道侵入。菌体自呼吸道进入后,在肺部引起轻度炎症,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从肺部播撒至全身其他部位,如骨骼、 、心脏、皮肤等,但最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慢性脑膜炎,如不及早诊治,常导致患者死亡。隐球菌病有些有自限性,患者的病症局限于肺炎,预后良好。第十四章 病毒学1. 病毒体: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缺陷病毒:病毒因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发生改变,病毒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若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
27、需的酶或能量等必要条件,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8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的增值可以抑制另一种病毒增值的现象。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人。垂直传播:指病毒从宿主的亲代向子代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产道或乳汁传播。CPE:指在溶细胞性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值后,引起细胞发生的形态学改变。包涵体: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与正常细胞结构不同的、大小形态位置不等的、嗜酸性或嗜碱性的斑块。PFU:将 适 当 浓 度 的 病 毒 悬 液 接 种 于 敏 感 的 单 层 细 胞 中 , 经 一 定 时 间 培 养
28、 后 , 在 细胞 上 覆 盖 一 层 融 化 的 半 固 体 营 养 琼 脂 层 , 待 凝 固 后 继 续 培 养 。 可 见 单 个 病 毒 增 殖 使感 染 单 层 细 胞 脱 落 , 形 成 病 毒 数 。血凝试验:某些病毒能凝集鸡、豚鼠、人等的红细胞,称凝血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凝血现象能被相应的抗体所抑制,称凝血试验。2. 试述病毒的基本结构。答:由核心和衣壳构成核衣壳,无包膜病毒的核衣壳就是病毒体。3. 试述病毒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答:1、核酸:携带病毒全部的遗传信息,是决定病毒感染。增值、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2、蛋白质:保护病毒核酸;参与感染过程;具有抗原性,能诱导特异性体液
29、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3、脂类和糖:保护病毒;介导病毒吸附、穿入易感细胞;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可用于病毒分类。4. 何谓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哪几个主要步骤?答:从病毒体进入宿主细胞到子代病毒生成并释放这一过程称为复制周期。五个步骤: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5. 试述病毒的感染类型及特点。答:1、隐性感染:感染者不出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在体内增殖并向外排泄,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携带者;2、显性感染:病毒进入机体大量增殖,造成细胞破坏和组织损伤,出现临床症状;3、急性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宿主在出现症状后数天或数周内病毒被消除,并获得特异性免疫力;4、持续性感染:
30、病毒在机体持续存在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或不出现症状,体内病毒长期存在,称为重要传染源。可分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6. 试述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答:1、杀细胞效应: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成熟后,短时间内释放大量子代病毒,造成细胞裂解死亡,称为杀细胞效应。其机制包括:病毒抑制细胞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病毒的衣壳蛋白质对细胞有毒性作用;病毒感染破坏细胞的溶酶体,释放的水解酶引起细胞自溶;细胞病变效应。2、稳定态感染:有包膜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时,所致病变轻,细胞短时间内不被溶解与死亡,称为稳定态感染。其细胞变化主要有 :细胞融合;细胞膜上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使受
31、感染的细胞成为特异性 T 细胞的靶细胞。3、包涵体的形成: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与正常细胞结构不同的、大小形态位置不等的,嗜酸性或嗜碱性的斑块,称为包涵体。其本质可能使病毒颗粒的聚集或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94、细胞凋亡:病毒感染诱发宿主细胞凋亡5、病毒基因整合:病毒的遗传物质直接插入到宿主细胞染色体 DNA 中,其方式有两种:全基因整合和病毒 DNA 片段随机整合。6、细胞转化:某些病毒感染后将其核酸插入到细胞的染色体中,引起细胞某些遗传性状的改变。细胞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触性抑制。7. 简述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答:光学显微镜检查:用于检查病变组织或脱落细胞中特征性
32、病毒包涵体;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病毒颗粒的形态结构;免疫标记技术:主要有免疫荧光法、酶免疫法、放射免疫法等;分子生物学法:常用的有 PCR、核酸杂交、基因芯片和基因测序。8. HA、NA、抗原性漂移、抗原性转换答:HA 由第四节段编码,呈柱形,由三条糖蛋白链以共价形式连接成三聚体,占病毒蛋白的 25%; NA 由第六节段编码,呈蘑菇状,由 4 条相同的糖蛋白链组成四聚体,具有酶活性。抗原漂移: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是核酸序列的点突变累积造成,致使 HA 或NA 的变异率小于 1%,可能引起流感的中小流行;抗原性转换: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是由核酸序列的突变积累或外来基因片重组所致。HA 或 N
33、A 的变异率 2%5%,产生新的亚型。由于人群原有的特异性免疫力失效,因此可以引起大规模的流行。9. 流感病毒为什么容易引起大规模流行?该如何预防?答: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是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是流感病毒经飞沫、气溶胶传播,传染性很强,传播快,所致的潜伏期短、发病率高。流感期间避免与人群接触;公共场合可用乳酸进行空气消毒;疫苗注射,但因流感病毒抗原易变异,及时掌握变异动态及选育毒株,使疫苗的抗原与流行株相同或近似极为重要。10. SARS、SSPESARS 是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原体,属于变异的冠状病毒;SSPE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12. 可引起人类急性胃肠炎的病毒包括 轮状病毒
34、 、 肠道腺 、 和 杯状病毒 等,其中 肠道腺病毒 是婴幼儿重症腹泻的最重要的病原,而 轮状病毒 是急性病毒性胃肠炎暴发流行的主要病原体,可累及任何年龄组。13. 人类肝炎病毒有哪几种?其传播途径和致病特点各有何不同?答: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致病机制:HBV 在肝细胞增殖,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宿主的免疫应答是造成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可分为细胞免疫介导的病理损伤,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伤三类。传播途径:a、经血液传播:极微量带病毒的血液通过破损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课造成感染;b、接触传播:由于 HBV 可存在于体液中,家庭成员可通过密切接触和性
35、接触感染,造成乙肝感染家庭聚集的现象;c、母婴传染胎儿经胎盘受染后多成为表面抗原携带者。14. 试述乙肝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抗原组成。答:形态和结构:a、大球形颗粒:呈球形,直径为 42nm,具有双层衣壳;b、小球形颗粒:直径 22nm,无核酸,成分为 HBsAg,一般含少量的 Pre-S1 或 Pre-S2 抗原;c 、管形颗粒:长 100-500nm,直径 22nm,亦存在在于血液中。这种颗粒是由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 。15. 试述乙肝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防治原则。传染源:患者或无症状 HBV 携带者;传播途径:经血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防治10原则:严格筛选献血员,手术器械及患者排泄
36、物等要经严格消毒,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对高危人群及 HBV 阳性母亲婴儿应采取特异性预防措施。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治疗措施。16. HBV 抗原抗体的检测主要检查血清中 HBsAg 、 抗-HBs 、 HBeAg 、 抗-HBe 和 抗-HBc ,即俗称的“两对半” 。17. 试述 HIV 的基本结构。答:HIV 病毒体成球形,直径约 100-120nm。电镜下病毒最外层为蛋白包膜,其中嵌有包膜糖蛋白 gp120 和跨膜糖蛋白 gp41,包膜与衣壳之间有一层内膜蛋白,衣壳呈 20 面体立体对称,主要由衣壳蛋白(p24)组成。核心为子弹头状,含有两条完全相同的 RNA 链,其上紧密结合
37、核衣壳蛋白(p7) 、反转录酶(p66/51 ) 、整合酶(p32)及蛋白酶(p11)18. 试述 HIV 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临床过程及防治原则。答:传染源:无症状 HIV 携带者和 AIDS 患者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临床过程:a、急性感染期:HIV 初次感染人体后,引起病毒血症,出现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b、临床潜伏期:病毒复制和机体的免疫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或轻微,外周血中 HIV 抗原含量很低而用常规方法不易检出;c、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早期有发热、盗汗、全身乏力、体重下降及慢性腹泻等前驱病随后出现淋巴结肿大,口腔感染,皮疹,合并各种机会感染,最终
38、发展为艾滋病;d、典型艾滋病:感染者血中 HIV 呈阳性,CD4/CD8 比列倒置,出现 AIDS 痴呆综合征、周围神经炎等中枢神经疾患及严重免疫缺陷,易发生各种条件致病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或并发肿瘤。防治原则:1、综合性防治原则:广泛展开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认识其传染源、传播方式及危害性,杜绝性滥交;建立 HIV 感染和 AIDS 的检测系统,对高危人群和患者进行检测和管理;对供血者进行 HIV 抗体检查;加强国境免疫,严防传入。2、特异预防;3、抗病毒治疗。19. 人被狗咬伤后,为预防狂犬病,应采取的措施包括伤口处理 、被动免疫 和 免疫接种。第十五章 微生物的分布与医学微生态学1. 何
39、谓正常菌群?有何生理作用?在何种条件下,正常菌群可成为条件致病菌?答:正常菌群: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的微生物群,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这些微生物群称为生理作用:通过微生物菌群之间的拮抗作用使病原菌不能定居和致病合成一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抗肿瘤抗衰老致病条件:寄居部位的改变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2. 微生态制剂包括 益生菌 和 益生元 。第十六章 微生物的控制1. 灭菌:是采用理化因素杀灭和消除物质上所有微生物的过程。2. 消毒:是采用理化因素杀灭物质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3. 抑菌:是采用抑菌剂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4. 生物安全: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5. 生物安全实验室:是指通过防护屏障和配套管理措施,达到生物安全要求的生物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