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褐斑病.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21805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葱褐斑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葱褐斑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葱褐斑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葱褐斑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葱褐斑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葱褐斑病症状 葱褐斑病又称叶尖黄萎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生梭形病斑,长 1030 毫米,宽 36 毫米,斑中部灰褐色,边缘褐色,斑面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子囊壳。严重时病斑融合,致叶片局部干枯。病原 Mycosphaerella schenoprasi (Rabenh) Schret 和Mycosphaella tulasnei (Jancz) Lindau 前者称葱球腔菌,后者称图拉球腔菌,均属子囊菌门真菌。 M schoenprasi 子囊座群生或散生,球形至扁球形,大小 100170 微米,孔口直径 1820 微米;子囊长卵形至倒棍棒状,大小 50701522 微米;子囊孢子长卵形至

2、长椭圆形,双细胞,五色,大小 212869 微米。 M tulasnei 子囊座球形;子囊圆筒状,大小 1001501416 微米;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具 1 个隔膜,分隔处缢缩,大小 112949 微米;其无性态为 Cladosporium herbarum (Pers)Link var 1ablab Sacc称扁豆枝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褐色丛生,具分隔,单枝或稍分枝,屈曲,直径 57 微米,顶部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褐色单生或形成短链,形状大小不一,长圆形至卵圆形,具 13 个隔膜,大小101858 微米。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借

3、风雨或灌溉水进行传播。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此外种子也可带菌,引起叶片发病。气温 1825,相对湿度高于 85及土壤含水量高易发病,栽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生长势衰弱的重茬地发病重。南方终年均见为害,多雨高湿季节发病重。北方 510 月均可发生。防治方法 (1)选用高脚白、鸡腿葱、五叶齐、毕克齐大葱、章丘大葱等耐热品种。(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3)加强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葱地过湿,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抗病力。(4)发病初期喷洒 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或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

4、液加 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667 平方米喷对好的药液 50 升,隔 10 天左右 1 次,连续防治 23 次。采收前 7 天停止用药。葱叶霉病症状 为害葱叶,叶斑初呈水渍状,后变暗褐色下陷,上生黑色绒层,即病原菌子实体。病原 Heterosporium allii Ellis et Martin 称葱疣蠕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丛生,基部较粗,暗褐色,大小508034 微米;分生孢子圆筒形,单胞或具隔膜,表面生细刺,大小 4080910 微米。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潜伏在病部越冬,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靠气流传播蔓延,天气温暖及连阴雨或田间湿度大,偏施、

5、过施氮肥易发病。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2)适当密植,适时适量浇水,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3)发病初期喷洒 70%曹达甲托 1000 倍 40多硫悬浮剂 600 倍液、65克得灵(甲硫乙霉威)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采收前 3 天停止用药。葱白色疫病症状 又称白尖病。育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成株染病 叶鞘、叶身出现周边不明显的油渍状暗绿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 510厘米的大型油浸状青白色大病斑,病斑中央白色至灰白色,病斑扩展至叶端逐渐干枯下垂,就工株而言,该病发病初期多在同一高度位置上,别于疫病和灰霉病。病原 Phytophthora porri

6、 Foister 称葱疫霉,属卵菌。孢子囊倒洋梨形,大小 31822352 微米,偶具乳头状突起,产生游动孢子;藏卵器穿雄生或雄器侧位;卵孢子球形,大小 2239 微米。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借灌溉水或风雨传播,病斑上新产生及地表的游动孢子借雨滴溅射传播。一般 56 月始发,随雨季到来,病情加重,夏季连阴雨天气多易发病,暴雨过后排水不及时,地头积水、氮肥过多或植株徒长发病重。防治方法 (1)选用高脚白、鸡腿葱、五叶齐、毕克齐大葱、章丘梧桐等抗耐病品种。(2)发病地 23 年内不宜种植葱蒜类蔬菜,收获后注意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3)

7、采用高畦或起垅栽培,及时中耕培土,尽量避免葱秧与水接触。(4)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少追速效氮,以增强植株抗病性。(5)发病初期喷洒可杀得 3000 干悬浮剂l000 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或 72克抗灵可湿性粉剂、70霜霉疫净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隔 10 天左右 1 次,防治 1 次或 2 次。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时,可改用 50露克(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1000 倍液葱灰霉病症状 寄生在葱上,引致叶枯。发病初期葱叶呈枯白色,后变灰褐色,病部生出砖褐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 Botrytis porri Buchw称大蒜盲种葡萄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国内新纪录种。在

8、 PDA 上菌落灰色,气生菌丝不发达,分生孢子梗较多,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倒卵形,群体亮灰色,单个浅褐色,大小 10814.981108 微米,其特征是在 PDA 或其他培养基上形成大型不规则菌核,直径 2030 毫米。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或菌核越冬,随气流、雨水、灌溉水传播蔓延。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是发生和流行的条件。防治方法 (1)选用、培育抗病品种。(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防止病菌传播蔓延。(3)加强大葱田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主抗病力。合理密植,使葱田通风透光,防止高湿低温条件出现。 (4)发病初期 40嘧霉胺悬浮剂 800 倍液、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9、1000 倍液、隔 710 天次,共 34 次。由于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应尽量减少用药量和施药次数,必须用药时,要注意轮换或交替及混合施用。如喷洒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加 65克得灵粉剂 1000 倍液或 65甲硫乙霉威可湿性粉剂 10001500 倍液。有利于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延缓抗药性。采收前 3 天停止用药。葱黑粉病症状 葱黑粉病主要发生在 23 叶期的小苗上,染病葱苗长到 17 厘米高时,叶初微黄,12 叶萎缩扭曲,叶和鳞茎上产生稍隆起的银灰色条斑,严重的条斑变为泡状、肿瘤状,表皮开裂后散出黑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袍子团。病株生长缓慢,发病早的多全部枯死。病原 Uro

10、cystis cepulae Frost称葱条黑粉菌,属担子菌门真菌。寄生在葱叶、叶鞘、茎等各部位的冬孢子堆,深褐色至黑色粉状孢子团,由 1 至数个孢子紧密结合形成。孢子团球形或近球形,暗红褐色,直径 1627 微米,内含厚垣孢子 1 个,也有 2 个的,厚垣孢子球形,红褐色,直径 1116 微米,周围具一层浅黄色或黄褐色、球形至扁球形的无性细胞(不孕细胞)直径 48 微米,寄生于葱上。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附着在病残体上或散落在土壤中的厚垣孢子越冬,成为该病的初侵染源,种子发芽后 20 天内,病菌从子叶基部等处的幼嫩组织侵入,经一段时间潜育即显症,以后病部产生的厚垣孢子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

11、蔓延。播种后气温 1025可发病,最适发病温度 1820,高于 29则不发病。播种过深,发芽出土迟,与病菌接触时间长或土壤湿度大发病重。由于该病是系统侵染,田间健株仍保持无病,当叶长到 1020 厘米后,一般不再发病。防治方法 (1)选择没有栽植过葱类的地块育苗,以防葱苗带菌。(2)葱苗长到 15 厘米,病菌停止侵染,选无病苗栽植。(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4)重病区或重病地应与非葱类作物进行 23 年轮作。(5)对带菌种子可用种子重量 02的 50福美双或拌种双粉剂拌种,也可用 40福尔马林 50 倍液浸种 10 分钟后,冲洗干净再催芽播种。(6)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烧毁,并注意把手洗

12、净,工具应消毒,以防人为传播,病穴撒 12 石灰硫磺混合粉消毒,667 平方米用量10kg,也可把 50福美双或拌种灵 1kg,对细干土 80100kg,充分拌匀后撒施消毒,药剂防治用立佳欣 800-1000 倍葱菌核病症状 病株的叶和花梗先端变黄,逐渐向下扩展,后枯死下垂,后期病部变为灰白色,管状叶和根部长出白色至黑色不规则形菌核,有时数个菌核粘合成一片。病原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ert) de Bary 称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菌核初白色,后表面变黑色鼠粪状,大小不等11651135 毫米,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干燥条件下,存活 411 年,水田经 1 个月腐烂。520C,菌核吸水萌发,产出 130 个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系有性繁殖器官。子囊盘柄的长度与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适应,一般 315 毫米,有的可达 67 厘米,子囊盘柄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或肤色小芽,逐渐展开呈杯状或盘状,成熟或衰老的子囊盘变成暗红色或淡红褐色。子囊盘中产生很多子囊和侧丝,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高达 90 厘米,子囊无色,棍棒状,内生 8 个无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大小 1015510 微米。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除侵染葫芦科外,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