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王之囿1文王之囿原文繁體字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裡,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裡,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裡,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裡,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裡,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文王之囿原文简体字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
2、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文王之囿22 注解 1、文王:指周文王。2、囿:养禽兽种花木的园子。古时称苑囿。这里指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3、诸:相当于“之乎”4、传:书传,文字记载5、之:代词,代指“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这件事。6、是:指示代词,如此,这样7、其:表推测语气8、刍:割草9、荛:砍柴10、雉:野鸡11、宜:应该12、境:国境,边境。这里指齐国的国境13、 郊关:四郊的门.14、麋:鹿的一种,学名叫麋鹿,俗称“四不像”15、阱:词类活
3、用,名词作动词,设置陷阱16、于:在17 、乎:语气词,用于疑问句结尾,相当于“吗”18、方,正19、至:到20、犹:依然 21、若:真的文王之囿33 翻译 齐宣王问道:“(听说) 周文王有一个方圆七十里的捕猎场,真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 宣王)问:“这真有那么大吗?”(孟子)说:“可百姓还嫌它太小呢!”( 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才方圆四十里,可百姓还觉得太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用场所。百姓嫌它小,不是很合理吗?我刚到达(齐国的)边境时,问清国家的重要的禁令以后,才敢入境
4、。我听说在国都的郊野有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 (如果有谁)杀死了场地里的麋鹿,就跟杀死了人同等判刑,那么,这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所,就等于在国内设置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大陷阱。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同样合乎情理吗?”4 思想感情 从国君之乐与百姓之乐的关系来看,如果国君与民同乐,君之乐与民之乐利益保持一致,甚至百姓同样可以享受应有的快乐,那么,国君的享乐之地再大,百姓也不会以之为大,反而会以为太小;假如国君之乐与百姓之乐完全背离,甚至完全把百姓应有的权益置入法令禁止的条文之中,那么,君乐之地再小,百姓都会觉得太大。 与民同甘共苦,再宽的猎场也不过分。独享再小也过分。体现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文王之囿有体现孟子“仁政“的学说;网上的说法是有“矛盾对立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