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附一:专题教育走近古代犁具开发和实施的成果。1、制作网站和 powerpoint 幻灯片2、制作犁具进行实地操作,并纂写论文。(附操作图:) 23.附学生实践活动问题:生产工具的革新是古代中国农业进步的重要因素,但长期以来却没有革命性的进步。而且许多传统的工具到今天还在广泛使用,如镰刀、铁犁、连枷、翻耙等。你见过、使用过吗?请你利用身边的资源,到农村的亲戚家走访一趟,或在假日郊游、社会实践时到农家观察一下今天农村的生产状况,问问他们生产生活上的变化。写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比如你认为与西方国家的农业相比中国农业的前景如何、应向什么方向发展、应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锻炼你对社会的思
2、考能力、对世界整体发展的感知能力及社会责任感。附二:专题教育走近古代犁具的经验案例。1、基本背景:设计理念和思路:1、设计理念和指导思想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创设问题让学生参与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犁具、引导学生分析犁具发展变化背后的历史、犁具发展变化对社会带来了的巨大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我将这节课设计为走近古代犁具这样一个主题,目的是让学生走近古代犁具,了解古代犁具背后的历史,了解古代犁具变化给社会的影响
3、。让学生打破固有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展开历史想象,主动获取知识。2、专题分析本课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中经济部分,把“犁具”作为一个专题来讲,本专题分三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和制作古代犁具;第二课时分析犁具变化的 原因;第三课时分析犁具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特别是犁具变化原因分析作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来处理,基于以下原因:一是犁具在农具中的核心地位;二是犁具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的需求,它的出现和改进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透过犁具看历史,它也反映和表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如秦汉、隋唐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得力的农业政策、君王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动和
4、智慧的结晶对犁具的推动。 ) 。这节课重在借助计算机创设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犁具变化的原因,在探究中体会犁具变化给社会带来的作用。3、学生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的历史,并且还通过网上资料和有关书籍制作出古代犁具和网页,有的 同学到农村采风以及课外用犁具耕地的实验,这些都为在计算机环境下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知识基础。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不高,对犁具比较陌生认识,理解犁具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一定难度。这节课老师设疑问题利用网络创设丰富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有利于学生理解认识犁具发展变化的原因,同时也认识到它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的进步。2、实践过程:教师活
5、动 学生活动 媒体 打开网站首页 (含古代犁具图片和背景音乐)导入:出示设问:这是什么? 这上面的字你认识吗? 用甲骨文中的“犁”导入。说明犁具的历史悠久。引出课题走进近古代犁具。一、犁具发展过程课前把同学分成五组,分别是原始社会、夏商西周社会组、春秋战国组、秦汉组、隋唐组让各组制作人分别展激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据常识说出是甲骨文中的犁字。展示犁具模型(制作人说出犁具的计算机课件演示用6示各自犁具模型。设问:谁能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排列这些犁具?归纳学生的发言。并让各组制作人把模型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播放犁具动画。设问:这些犁具发展中变化比较大的在什么时期?老师给予评价。归纳学生发言。材料变化比较大
6、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引导学生看网页)结构变化比较大的是秦汉时期;(引导学生看网页)功能变化比较大的是隋唐时期。(引导学生看网页)这三个时期为什么有如此大变化?进入下一问题的探讨。一、 春秋战国设问:春秋战国的历史特点?争霸的目的?及时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出示材料:据管子 一书记载,齐国人有了铁针,农夫使用铁锄,工匠备有铁锤。齐国人用铁农具开沟挖渠,恳荒翻地,国家五谷丰收,桑麻遍地。 在国家富强的基础上,齐桓公开始了争霸天下的历程。管子设问:齐国用的农具是什么?农具跟前一时期在材料上有什么不同?铁农具的使用给齐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强调:为当霸主,当时各国注重经济的发展,都注重先进工具和先进耕作技术的
7、的普及和推广。指导学生阅读春秋战国网页,探究问题。设问:农民与奴隶在政治、经济的比较?农民为给自己留下更多的产品,名称、材料、并在事先准备的土上介绍和演示使用方法。 )自由发言。据常识说出犁具发展的顺序。(意图:了解犁具的发展过程。 )观察、判断并回答。联系知识回答问题。(意图:巩固基础知识。 )自由发言, ,根据材料来回答问题。(意图: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 )的土模型计算机课件计算机课件(犁具动画)计算机课件(春秋战国网页)7他们在农具上会采取什么措施?给予评价。小结: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为了 国家强大,人民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产品,他们都注意到了犁具为代表的农具的改进。而铁器、牛耕的使
8、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它的普及和推广又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二、 秦汉、隋唐指导学生阅读网页,探究以下4 个问题。1、秦汉与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的特点?2、汉唐时期经济发展情况?3、汉唐时期经济上有何共同特点?4、曲辕犁出现的地点、原因。组织、参与学生的交流。及时对学生作出评价。归纳学生发言。政治稳定、农业政策、科技进步、君王重视等都是生产工具改进、变革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曲辕犁的出现更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智慧的结晶和非凡的创造力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出示“袁隆平材料”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本年度世界粮食奖 。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
9、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四大发明之后的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 引导:古代发展经济注意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现在,在信息和科技时代要注意科学的发展。 设问:透过犁具看历史,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上网查阅资料回答。(意图:培养搜集有效知识信息的能力。 )学生分组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并记录有关信息。进行交流。(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搜集资料能力。 )自由发言,交流探究。计算机课件计算机课件(秦汉、隋唐网页)计算机课件8总结:政治稳定、农业政策、科技进步等都是生产工具改进、变革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
10、会带来更多的创造和发明,而发明应用于生活中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拓展思维:犁具的发展变化告诉了我们什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见附页) 充分思考,各抒己见。(意图:通过谈感受,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性。 )课后网上交流。 课后反思(略) 。3、实践效果:一是有针对性。针对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每节课都要有一个中心内容,即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问的设计应围绕其展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浅中见深、理清头绪,化难为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二是有启发性。善于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且能更加深入探究所研究现象的本质的各种问题,亦既有启发性。只有设问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
11、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真正被诱发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积极探究,多方面思索,摘下思维的甜果。三是符合学生探究的实际情况。下面是附学生自做的犁具在实验的场景:94、实践成果与创新-论文创设思辩的课堂 我在设计走近古代犁具这一专题时分三课时讲授。第一课时学生通过网上资料和图书馆对古代犁具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分组制作不同时期的犁具;第二课时探讨犁具材料、形状、功能变化比较大的三个时期原因的分析;第三课时讨论犁具变化对社会影响,本课选取的是第二课时,所以对犁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为什么春秋战国、秦汉、隋唐这三个时期犁具变化较大的原因,学生却是陌生的、具有挑战性的。如果这节课采取老师讲学生听
12、、老师分析概括学生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那样学生可以获得知识,但损失的却是进行问题探究的方法和经验,只有把知识教学和方法教学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探究,这就需要设计一个又一个探究情境。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落实尤为重要。上完走近古代犁具这一课后,给我留下最深刻的思考就是:课堂中怎样确实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这也是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惑,虽然我先后设计或参考过多个方案进行个别学生小范围的试讲,但在教学目标落实上还是遗憾。现将教学目标列举如下并进行分析。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能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列犁具;能说出不同时期的犁具的变化;能归纳出犁具变化背后影射出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农业政策和
13、人民辛勤劳动等因素。通过对网上资料、图片的观察分析,使学生获得细致观察能力和图片资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历史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分组搜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并制作模型,初步学会搜集、整理有效信息的方法和动手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组合作、网10上查阅资料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从网上图片和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课堂分组探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学习本课内容中,能认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智慧的结晶和非凡的创造力及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清楚社会发展需要带动发明,而发明用于社会中,给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14、推动社会的发展。以上是我对走近古代犁具一课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抓住目标进行教学。上课时通过第一课时对犁具的了解并让各组制作人分别介绍各自犁具的材料、名称、使用方法等,然后让学生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序,这时又让制作人将各自犁具的小图片相应的贴在黑板上。这样通过这一环节教学正确认识和排列不同时期的犁具的目标已落实。之后老师通过动画演示不同时期犁具的变化使学生加深印象,并让学生讨论分析犁具在材料、形状、功能变化大的三个时期的目标也落实到位。但在分析三个时期犁具变化原因中学生回答分散,落不到点上,概述如下:一在分析春秋战国犁具变化时,教师从当时背景入手,从齐桓公为代表争霸和当时奴隶地位的变
15、化两方面分析得出生产力的发展犁具的变化正是这两方面的体现,诸侯国想当霸主,农民想得到更多的剩余产品他们都注意到了农具的改进和创新。在这点上学生基本能分析和领悟。二是在秦汉与隋唐犁具变化时,首先让学生讨论这两个时期政治、经济的相似点。教师在强调这两个时期犁具的变化汉朝时犁具安上了犁壁,唐朝时出现了曲辕犁。让学生上网进入秦汉馆、隋唐馆重点看汉和唐时的经济措施。由于网上资料过于庞杂、资料过于分散、文字资料叙述过多,学生上网时间短、思考不到位等原因。学生在回答是老是回答不到点上或者老使围绕休养生息这一个措施上,思维根本没打开。以至于引导对曲辕犁(江东犁的由来)分析学生从认识上很突然。在最后谈体会和认识
16、中学生要回答到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犁具变化的三个时期它反映了诸侯国要想争霸、统治阶级要想长治久安、农民想获得更多的剩余产品和过上好的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都注意到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而犁具在众多农具中占有核心地位。这时要上升理论高度得归纳分析出国家、人民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需要即是社会的需要推动了农具(犁具)的改进和创新;而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得力的农业政策、君王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又是农具(犁具)改进和创新的有利条件。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才有发明,而这发明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它又创造巨大的财富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学生在这点认识上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具体谈到和认识到。
17、为什么回出现这种现象呢?我深刻分析了有以下几点:网上资料太多,没有做到精选;给予学生上网时间太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平时对学生思维素质培养太少。要从敏捷性、整体性、创造性、特别是创造性是席位中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将历史问题中的信息鉴别、归纳、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分析,并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来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在本课学习中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分析归纳出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发明社会进步上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的多加引导,同时注意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1这更加使我坚定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启发学生思辩的能力。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创设思辩
18、的情境,疏通思考的渠道,激发思考,启迪学生去认识矛盾,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之中。.如:秦始皇兵马俑是许多学生熟悉的,可以设问:秦始皇陵园的兵马俑本属于随葬品,但它对研究秦的历史有很大价值,请你试从史学研究角度,谈谈兵马俑出土的价值。学生讨论分析可以得出再现了秦时的军容,体现了高超的雕塑艺术,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成就,说明秦时雄厚的物质基础等。这样使学生突破惯有思维定势,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的空间。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对其终生学习是大有帮助的。其教学要素如下:激发、促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教学目标设计要落实到位,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要有针对性:针对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
19、学生年龄特征。每节课都要有一个中心内容,即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问的设计应围绕其展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浅中见深、理清头绪,化难为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二是要有启发性:善于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且能更加深入探究所研究现象的本质的各种问题,亦既有启发性。只有设问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真正被诱发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积极探究,多方面思索,摘下思维的甜果。三是要符合学生探究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网络课,在 45 分钟内得出结论,这就要老师适时恰当引导,同时网上资料要精,选材得当,要符合学生的探究的实际情况。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除落实这些要求外,还更应该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磨刀不误砍柴工”平时练到了,自然在遇到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 虽然有遗憾,但我也发现了我的不足,这促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思辩的课堂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争取更大的进步。形象性的教材教师以情境暗示学生激发、促进在活动学习中培养能力120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