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诗句的来源.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125743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食诗句的来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美食诗句的来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美食诗句的来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美食诗句的来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美食诗句的来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美食诗句的来源1、 苏东 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 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 、“东坡豆腐”、“ 东坡玉糁” 、“东坡腿”、“ 东坡芽脍”、“东 坡墨鲤”、“东坡饼” 、“东坡酥” 、“东坡豆花”、“ 东坡肉” 等等。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 鸠胸脯丝。后称东坡春鸠脍。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

2、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秋来霜露满园 东,芦菔生儿芥生 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 敌莼羹” 。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

3、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 28 字,勾画出 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小 饼如嚼月,中有酥和 饴“时绕麦田求野 荠,强为僧舍煮山羹“长 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 觉笋香”“明月几时有,把酒 问青天” ,“ 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 ,“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爱好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 更是与另一首 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苏东坡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

4、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2、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人 间定无可意,怎 换得玉脍 丝莼” 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 炀帝誉为“ 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金齑玉脍” 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 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 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天上苏陀供, 悬知未易同” 即是 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 苏陀(即酥)一样。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 的做法: “以菘菜、山药

5、、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并诗日:“ 老住湖边一把茅, 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东门买彘骨,醢 酱点橙薤。蒸 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彘”即“ 猪”,“彘骨” 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 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 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 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食粥:“世人个个学 长年,不悟 长年在目前。我

6、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鲈 肥菰脆调羹美,(麦 乔)熟油新作 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色如玉版猫头 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 贫。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何 时一饱与子同 ,更煎士茗浮甘菊“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3、唐代诗人杜甫 虽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许多关于美食的诗。丽人行中有“紫驼之峰出翠釜 ,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餍饫 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的诗句,即为“ 八珍“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

7、 。“蜀酒浓无敌,江 鱼美可求“ 。“无声细下飞碎雪 “,“放箸未觉全盘空“描写唐代厨师加工鱼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春日春盘细生菜 “鲜鲫食丝脍,香芹碧 涧羹“ 。问答未及已 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梁(赠卫八处士)甲第纷纷厌梁肉 广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饔子左右挥双刀 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 汉阴槎 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 既饱欢娱亦萧瑟(观打鱼歌)4、郑板 桥不仅 是有名的画家,而且 对吃也有一定的研究。郑板桥有“夜半酣酒江月下 ,美人纤手炙鱼头“ ,“扬 州鲜笋趁鲥鱼 ,烂煮春风三月初。“惟有莼鲈堪漫吃 ,下官亦为啖鱼回“家家户户剥春笋 “白菜青盐糙米

8、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其它人也有许多,如:张志和的渔歌子中不就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句宋代诗人秦少游的“秀色可怜刀切肉 ,清香不断鼎烹龙“唐宋诗人杜牧曾著有“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 ”等等。1、东坡肉: 苏轼贬 官黄州时,写下猪肉诗一首: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2、羊肉泡馍: 苏轼写诗:“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古代称羊肉泡馍为羊羹。3、腌笃鲜 :金 农有诗:“夜打春雷第一声,满山新笋玉棱棱; 买来配煮花猪肉,不问厨娘问老僧。”腌笃鲜 是江浙一带 著名的本帮菜.4、种菜烹调:宋人有 词:

9、“自种畦中白菜,腌成瓮里黄齑 (读 j 音,指酸菜)。肥葱细点,香油慢煼(同炒),汤饼如丝。早晚一杯无害,神仙九转休痴。”这是描写在自家菜园自得其乐的画面,其乐融融,令人向往。5、撒子:陆游在 剑南诗稿中曰:“陌上秋千喧笑语,担 头粔籹簇青红。” 粔籹读 j n音,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撒子,由中原传到东莞后,为莞人喜爱并成为东莞传统贺年食品之一。其中陆游所说“簇青红” , 说明人们还把部分糖环还加上花米 红染成好看的红色以示喜庆。6、刀削面:民间有顺口溜形容“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 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7、酸梅汤:清代的郝懿行写得都门竹枝词写到“底须 曲水引流觞,暑到燕山自

10、然凉;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老北京们在儿时常听到手敲冰盏的清脆声音,“ 泠泠有声,清远而浏亮”,那是卖 冰梅汤的在走街串巷。在炎热的夏季喝上一碗,“ 透心沁齿,如甘露洒心一般”。8、驴打 滚:北京 传统小吃,用豆面、糯米粉、和红糖豆沙馅制成,燕都小食品杂咏:“红 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 团 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 诙谐。”9、 煮干 丝和水晶肴肉: 说起扬州,除了传说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的风光,还有扬州大厨们引以为傲的大秀刀功的煮干丝,将豆干劈成片再切成丝的过程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俗语说扬州人早晨皮包水,就是指扬州人早晨去茶楼喝茶再吃上一碗煮干丝。望江南词中写道:“扬州好,

11、茶社客堪邀。加料千毕堆细缕,熟铜烟袋卧长苗,烧酒水晶肴。” 这首词说得正是扬州人日常生活的写照。 跟名人传说而来的食物1、东坡肉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东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菜品起源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1080 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东坡肉”

12、最早在徐州创制,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东坡肉”美名便慢慢传遍全国。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

13、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2、水晶肴肉水晶肴蹄,又名水晶肴肉,是江苏镇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 300多年的历史。水晶肴蹄成菜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称。食用时,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腻、酥香嫩鲜等特点,佐以姜丝和镇江香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有诗赞曰:“风光无限数今朝,更爱京口肉食烧,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肴肉传说肴肉传说在镇江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次张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请柬,请他去瑶池赴蟠桃宴。半路上,张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仔细一看,原来是水晶肴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馋虫挠心,便变成一个老头买了一些,饱餐一顿,继续上路。快到瑶

14、池时,忽然对赴蟠桃宴没了兴趣,心想水晶肴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于是掉转毛驴,打道回府了。3、腊味合蒸腊味合蒸是湖南传统名菜之一,是取腊肉、腊鸡、腊鱼于一钵,加入鸡汤和调料,下锅清蒸而成。徐睿称,腊味是湖南特产,主要有猪、牛、鸡、鱼、鸭等品种,将三种腊味一同蒸熟即为“腊味合蒸”,吃时腊香浓重、咸甜适口、柔韧不腻,是用来送饭的首选。“腊味合蒸“以各种腊熏制品同蒸,风味独特,是湘菜中传统风味名菜。此菜腊香浓重,咸甜适口,色泽红亮,柔韧不腻,稍带厚汁,且味道互补,各尽其妙。相关典故腊味合蒸是湘菜中的一道名菜,它的成名相传还与一位乞丐有关。从前,在湖南一小镇上有家饭馆,店主刘七为逃避财主逼债流落他

15、乡,以乞讨为生。一日来到省城,因时近年关,人家就把家里腌制的鱼肉鸡拿点给他。刘七见天色已晚,早已饥肠辘辘,便把腊鱼、腊肉、腊鸡等略一洗净,加上些许调料装进蒸钵,蹲在一大户人家屋檐下,生起柴火蒸开了。此时大户人家正在用餐,且席上嘉宾满座。酒过三巡,菜已上足,忽又飘来阵阵勾鼻浓香。主人忙问家童,还有何等佳肴,快快端来。家童明知菜全上完,怎有遗漏?但还是跑进厨房,真的闻到一股浓香从窗外飘来。他赶紧打开后门观看,只见一乞丐蹲在地上,刚掀开热气腾腾的蒸钵盖,准备受用。家童二话不说,上前端起蒸钵就走。刘七一急,紧追而来。一客人见刚出炉的蒸钵,忙伸箸夹进嘴里,连说好吃。却说此客人乃当地富翁,在长沙城里开一大

16、酒楼。于是当面问明刘七身份,带他回去在自家酒楼掌勺,挂出“腊味合蒸”菜牌,果然引得四方食客前来尝鲜。从此“腊味合蒸”作为湘菜留传下来。4、飞龙汤飞龙又名榛鸡,产于兴安岭。飞龙汤是将榛鸡脱毛去掉内脏后,用高汤煮熟即可,汤中不需放任何调料以保持汤原汁原味。飞龙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适合用作滋补汤品。飞龙(榛鸡)是盛产于兴安岭山林中的一种较小的飞禽。鄂伦春人用飞龙氽汤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洗净剁成小块的飞龙肉放进已加盐的沸水中煮,约二分钟就须将汤从吊锅子里倒出来,再放上一点“俄欧特“-野葱末后即可食用。另一种是先将盐末撒在飞龙肉上,待吊锅子水滚开时,一手拿着飞龙,另一只手不停地用勺子将吊锅子里的沸水

17、掏出来浇在飞龙肉上,边浇边转,烫至六分熟时,再将整个飞龙连同野葱末一块放进锅里,在沸水中煮十来秒钟就可倒出食用。无论是那一种氽法,事前都必须把吊锅子擦洗干净,使其不沾一点油性。为了使飞龙汤保持原有的鲜味,不得加入任何调料或酱油。菜品特点“飞龙汤”是东北的“食中珍品”。在东北民间,曾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所谓龙肉,指飞龙肉而言。相传,飞龙是曾受过封的一种专给皇帝进贡的山珍,世上罕见,其肉细嫩,味鲜美,早在 14 世纪就闻名于世。此菜汤清见底,汤中红、白、绿、黑四色相间,其味鲜咸异美。此菜以飞龙(榛鸡)为主要原料,配以口蘑,汤呈乳白色,味极鲜美。三味同食,极富营养,是滋补之美味汤菜。5、

18、无为熏鸭无为熏鸭是沿江菜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也是享誉中外的徽菜传统名菜。它又名无为板鸭,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无为县志记载:“民俗婚筵多用鹅后改为鸭”,至今当地还留传著这样的风俗。无为熏鸭,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据传,清乾隆三十九年,安徽无为县厨师采用先熏后卤的独特方法烹制鸭子,成菜色泽金黄油亮,滋味鲜美可口,其制法与口味均独具一格,因而全县闻名,故称“无为熏鸭”。后来传至各地,到清末已闻名全省,销往各地,成为安徽省人们最喜爱的特色菜肴之一。菜品特点用肥鸭熏制而成。成菜色泽金黄,皮脂厚润,肉质鲜嫩,气味芳香,别有风味。菜肴简介无为熏鸭名贯古今、盛誉不衰的原因为二:一是鸭好,无为县地处长江沿岸

19、,乃半丘陵半圩之地势,鸭以在野外放养,多食小鱼、小虾等活食,收稻后,鸭于水稻田裏觅食,故鸭成长快、体服壮、肉嫩、脂厚;二是制法精良,操作细,成品体形完美,色泽金黄油亮,皮酥肉嫩,味鲜醇,并有烟熏幽香。若醮醋食用,风味尤佳。无为熏鸭最初的由来还跟朱元璋有关系。原来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时候家穷,给人家放牛。但是东家不给他吃饱肚子,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便干起捉野鸭子的活计来了。他们不敢带回家去吃,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起火来熏烤。有时烤不熟,便埋在火灰裏,等第二天扒出来,鸭肉又香又烂,好吃极了。后来,这一做法在民间流传开来,并由安徽省无为县卖牛肉的回民马常有发扬光大,还摸索出用锯末熏鸭的独特制作工艺,

20、从此无为的马常有清真熏鸭生意做大了,而“无为熏鸭”成了风靡全国的地方风味食品。6、麻婆豆腐麻婆豆腐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中的名品。主要原料由豆腐构成,其特色在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八字,称之为八字箴言。菜品来源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一说名陈富春)之妻刘氏所创制。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1909 年成都通俗报社出版的成都通览(清傅崇矩著)已将此店及“陈麻婆之豆腐”,列入与包席馆正园、钟汤圆等店齐名的 23 家“成都之著名食品店”。锦城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清末诗人冯家吉锦城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麻婆豆腐由于名声卓著,已流传全国,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