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黟县的民俗风俗项康利 5090309575 F0903023我的家乡黟县地处皖南山区的中部, 黄 山 西 段 横 亘 县 境 中 部 ,由黟山(黄山)而得名。黟县交通体系一直没有建设完整,与外界的联系相对很少,而是从黄山旅游风景区建立之后通往各省市的交通也渐渐的完善起来。因此黟县的民俗风俗没有明显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仍然保留着一直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徽派建筑也较多的保存下来而且很多的当地居民任然住着这样的古建筑群。黟县民俗和文化是中国文化多样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应当让这样的文化继续保留和传承下去。一、黟县的历史概况黟县始建于公元前 221 年,距今已有 2200 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
2、黟县在秦汉时期,辖地广袤,今之安徽的休宁、祁门、石台及江西的婺源县均属于黟县属地。只是到了东晋以后,中原战乱频仍,大批达官显贵举家南迁,而黟县群山环抱,交通不便,实是躲避战乱的福地,故当权者将其一析为五。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称雄中国商界,黟县商人作为徽州商人的一支劲旅,他们用经商积累起来的财富,在相对闭塞的家乡建造了一栋接一栋的豪华住宅,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民居。至今仍保存了 3500 多栋清代以前的古建筑,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缩影”、 “古代建筑博物馆 ”。 其中宏村和西递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黟县的建筑建筑是一个地区文化的凝固,是一个地区文化的标本。建筑风格总是和当地的气
3、候、自然景观、经济状况、人文风俗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徽派建筑主要是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黟县的古名居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其中宏村、西递、屏山和关麓就保留着多数古名居且宏村和西递已经申请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黟县古名居建筑其主要的特征有两个,一是“讲究风水” ,二是“注重雕饰” 。一般而言古村落的选址是非常讲究的,不仅要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周密的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要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通常村落的选址都是依山傍水的,以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散列于山麓或丛林之中,浓绿和黑白相互映衬,山和水相互辉映。古民居的外观造型也颇具特色,除了一般中国古代建筑
4、的低层、坡顶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并且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步低落的形式,节省了材料,又有防火的功能,故又称为“防火墙” 。“天井”也是黟县古名居或者徽派建筑的一个建筑形式,几乎每一幢的古居民住宅都有天井。天井使得室内光线充足,而且通风降湿,天井的两侧建有廊房,通常还会修有排水的水沟,使室内居民宅与外部的水系统联系在一起。宏村村落就是一个用内部活水来贯通全村的村落,当然这个活水是后来人工建成的,并不是天然的。村中每一家的水都会联系在一起并且流过南湖和半月湖。走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听到水流声,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对于民居的雕饰
5、,有砖雕、木雕、石雕三雕。像木质的廊房等的窗户和门上一般都会雕有饰品,且都是取材于自然之景物如荷花、梅花竹子、石头、人物等等之类。而府宅大门则一般都会用石雕砖雕在门上方装饰以显示这户人家的社会地位。2黟县的建筑除了典型的古名居之外还有就是牌坊。但是现在保留下来的相对比较少,其中宏村和西递都有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黟县的商人在外经商获得财富之后都会回来修建牌坊来显赫自己的殷实财富。祠堂和石塔也是黟县建筑的一个类型,都是各具特色的。其中有云门塔、尚德堂、笃敬堂等等。三、按姓氏分布的村落黟县的很多村落是按照姓氏分布而居住在一起的。不同的村落有着不同的姓
6、氏,所以人们根据姓氏就可以大概知道他来自于哪一个村落的。西递是由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宏村是汪姓聚族而居之地,卢村是卢姓聚居之地,而且卢村的木雕工艺甚为有名,电视剧徽州女人就有在卢村的木雕楼取景拍摄。还有黄村是黄姓聚居之地,关麓是汪姓,古筑是孙姓,南屏是叶姓,太山是项姓,徐村是徐姓四、黟县的传统节日风俗黟县的节日也是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习惯的。下面选讲了了几个重要的节日和我们家乡的习俗。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我们称之为“过年”。除夕那天人们会早上去祖坟祭拜,表示一年结束了向祖先汇报这一年的情况,并且祈福来年好运。下午大家很早就贴好春联,然后鸣鞭再吃年夜饭,年夜饭一定会有道菜鱼,并且不能把它吃完,尤
7、其是留着鱼头和鱼尾表示“年年有余”。吃完晚饭人们换上新的衣裳出去窜门,小孩子去拜访长辈并且会收到“压岁钱”。然后回来守岁,现在很多人是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边守岁,也有玩游戏等活动。零时,由男子开门鸣爆焚香,敬拜四方神明,叫作“出行”。 早起,先烧香焚纸敬拜祖宗容像,后吃“锡格子茶”。 “锡格子茶”,是黟县春节期间的一种传统的早茶民俗。“锡格子茶制作技艺”如今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格”是装茶点的锡器工艺品,大年初一见“锡”就是见“喜”,有皆大欢喜之意。古往今来的黟县人家,欢度了除夕,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儿,就是享受“锡格子茶”。焕然一新的家人们互相拱手作揖、祝贺新禧之后,便按照辈分围
8、坐在厅堂中央八仙桌旁。八仙桌正中间,则高高矗立着一只圆圆的、扁扁的、周边雕有花纹的、层层叠加的塔形锡器工艺品,一般由一底、一盖、一提篮以及中间的四层组成,这就是那类似果盘的“锡格”,寓意为“步步高、年年高”。将锡格从塔形样式除去提篮、掀盖、去底再将中间四层分别搁置于桌上之后,你会发现,那四层里边分别摆放着黟县的地方特产茶点千张酥、寸金糖、芝麻糖(我们称之为“麻片糖”)和花生(或花生糖)。这些茶点都是当地人家进入腊月之后自己用土法制作或自产的,各自寓意为:多片酥糖、多层叠加、外边有五彩色纸包裹的“千张酥”步步高;外形既像金条又似元宝的夹心糕店“寸金糖”吞金进银,招财进宝;黑、白芝麻打制的片状糖“
9、芝麻糖”节节高;花生或花生糖生男生女、儿女双全。就着早茶品过茶点之后,就有一盘热气腾腾的五香茶叶鸡蛋端上桌子,一般每人必须吃两只茶叶蛋,寓意为“成双成对、好事成双”。有的人家还特地再上来一小碟又细又白的绵白糖,拿剥开的茶叶蛋蘸上吃,寓意“甜甜蜜蜜、好事成双”。吃过茶叶蛋之后,人们便一个个高高兴兴地相继离席,那四层锡格又被添加满糕点,连同底座和顶盖依次叠加成塔形,置于收拾干净的八仙桌上。至此,“锡格子茶”就宣布结束,“大拜年”、“走亲戚”、“访友朋”、“看大戏”等欢3度春节的帷幕便正式拉开。从此,在直到元月十五元宵节为止的整个春节期间,每逢家中来了拜年的客人,主人家都必须以此“锡格子茶”习俗招待
10、来宾。如此“茶俗奇葩”沿袭至今。我们家以前这些糕点都是自己制作的,后来渐渐的变成买现成品了。我的外婆家现在仍然在用“锡格”,也有很多人不用这种锡格了而是改用了塑料制作的类似于锡格的乘物盒子。而且现在里面装的吃的不仅仅是当地的特产,还添加了很多其他产品,但都是取其吉祥之意。 清明节这天,家家都要带上祭品登山扫墓,祭祀已故亲人,将坟地杂草清除并培土,整修坟包,然后插上纸钱(纸剪的钱串),俗称“挂钱”。大部分的“钱”都是自己家剪的,现在也有很多的直接购买。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家家会在门上插上艾叶,挂菖蒲用以驱邪。有些人家仍然保留着喝黄酒的习惯,小孩子挂蒜头在胸前但是这些习俗现在渐渐的淡化了。农历七月
11、十五的“鬼节”,又名中元节,家家会上祖坟祭拜祖先,但是不会跟清明节一样扫墓培土之类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挂钱”而已。中秋节现在只是保留了家家聚餐、吃月饼、赏月的习俗而已。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人们早上吃“腊八粥”,腊八粥跟现在的八宝粥有着类似的感觉,各家所放的原料不一样,但是基本上花生、豆腐、桂圆等各家都会放的。传说是托灶神爷在上天向玉帝奏本时,要说地上人家的清贫、节俭,俾求苍天明年赐福,给予一个丰收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全面打扫,俗称“扫尘”。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小年”是给逝去的祖先过的,相当于我们的“春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祖坟鸣鞭,“挂钱”,烧纸让祖先们在底下过年。有当地的老奶奶们说只有
12、让祖先们过完年我们在可以过好春节的。五、黟县的方言黟县的方言是她独特的一种文化,由于历史交通闭塞的原因,其方言一直延续了下来,而没有被北方的方言所完全同化。黟县方言具有很多特色。一种是,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原句的意思。诸如:黟县方言管太阳叫“热头”,月亮叫“月光”;晚上为“夜高”,睡觉说“困搞”;黎明为“蒙蒙光”等。再如吃早饭,我们叫吃“天光”,吃稀饭我们叫吃度(du去声),吃中饭叫吃“点心”或“钟点”,吃晚饭叫吃“老昏”。而另一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外人根本不知原句的意思,因为音译后的与原句意思,简直风马牛不相及。如黟县方言把挨骂,说成是“驮段”;称撒娇为“为奇”;称
13、少见为“奇数”;称正中下怀为“倒板一十六”。黟县方言的另一特色是,保留浓郁的古文化特色。诸如:黟县方言把妇女称为“老孺”,而“孺”是明、清时期,对妇人的尊称;而把打扰了、谢谢,说成了“聒噪了”,而“聒噪”是宋、元时打招呼的习惯用语;还有,黟县方言把窗子称作“槛”,把腌菜称着“盐齑”。这种带有古文化色彩的语言,曾使许多外人处于尴尬境地。传闻,一位黟县人因外地朋友仓促来访,准备出门张罗酒菜时,被朋友一把拉住,坚持只须家常便饭就行。主人解释说,不巧家中没别的菜,只有“盐齑”,客人听说大为高兴,连声说道:“嘿,有腌鸡还不行吗?,不瞒你说,我平生最爱吃腌鸡。”谁知上菜时,主人端出了一4碗腌菜,客人顿时感
14、到受到了捉弄。后来,过了很长时间,他才从别人那里了解到,黟县人就是这么文诌诌地把腌菜称着“盐齑”,让人听成是“腌鸡”,造成诸多误会。黟县方言还有一种特色是,同一语言,由于发音的微弱变化,使别人能准确领悟到你所言的物体大小、高低。诸如,山、屋、路、刀、碗、盘、桌、凳等等,道地的黟县人,完全能从别人的发音判断出它的体积、容积。这种发音的些微变化,很难使用拼音来注解,只有亲耳聆听,才能加以区别。黟县方言还能举出一些特色。比如:一些动物的名称是根据其声音来确定,黟县人把蝉叫成“嗯知”,纺织娘叫成“蜡箭”;而一些动作名称又是根据其形象来加以创造。比如,黟县方言中把打哈欠称之为“卖花也”,是因为打哈欠时的
15、口型,像是在喊“卖花也”。六、黟县的土特产说到黟县的土特产,就不得不说黟县的有名的关于吃的特产了。黟县的菜系是属于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系,在制作过程中重“色”,重“油”,重“火功”。黟县有名的特色食品有“宏谭豆腐乳”“烧饼”“腊八豆腐”“麻酥糖”“茶干”。“宏 潭 豆 腐 乳 ”产 于 黔 县 宏 潭 乡 。 腐 乳 白 里 透 红 , 鲜 艳 明 透 , 入 口 酥 而 不 臭 , 细 品 香 、甜 、 酸 、 辣 、 咸 五 味 俱 全 。 这 种 豆 腐 乳 并 不 是 每 一 家 都 会 制 作 的 , 但 是 却 是 全 黟 县 人们 都 喜 欢 的 吃 的 食 品 , 如 果 没 有
16、 菜 的 话 只 需 要 宏 谭 豆 腐 乳 就 可 以 吃 完 白 饭 了 。 而 且“宏 谭 豆 腐 乳 ”放 置 的 时 间 越 长 味 道 越 是 香 浓 美 味 。烧 饼 也 是 黟 县 的 名 小 吃 之 一 , 其 中 黟 县 的 黄 旭 烧 饼 最 为 好 吃 , 他 的 烧 饼 馅 制 作 独 特 ,里 面 的 梅 干 菜 制 作 的 口 味 很 好 , 而 且 馅 很 足 。 此 外 还 有 “宏 村 烧 饼 ”“屯 溪 烧 饼 ”等 , 每 个 地 方 的 烧 饼 都 带 有 一 定 的 地 方 特 色 , 像 屯 溪 烧 饼 就 有 很 多 种 的 馅 和 口 味 供
17、人 们选 择 。“腊 八 豆 腐 ”是 每 户 人 家 都 会 制 作 的 , 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家家户户开始晒制豆腐,当地人将这种在新年前晾晒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因为这个时候正是“腊八节”时间。他是用上等小黄豆做成的豆腐,再把豆腐抹以盐水,在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而成。“腊八豆腐 ”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透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辅料,则更加美味。它既可以单独成菜,也可与肉类搭配,或炒或炖,都是美味。“麻酥糖” 为传统名品,从南宋流传至今。它是用炒熟的芝麻研粉和糖加料制成,其味香甜、质感松软。用
18、一张小红纸包成长方形,小红纸上印有店家的招牌。麻酥糖中的精品称为“ 顶市酥 ”。顶市酥采用脱壳的白芝麻、白糖,配以少量的面粉或米粉,拌以饴糖精制而成。成品白中显黄,进嘴甜酥,满口喷香,不粘牙,不粘纸,老幼皆宜。除了名小吃外,黟县的茶叶也是很有名的。这里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制作茶叶,我们家的茶叶就是自己制作的。尤其是在农村里面,每一户人家都种有茶树,每一个人都是茶农。其中出名的有“五溪茶叶”。七、总结黟县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民俗特点既有中国民俗文化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黟县的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美丽,人文气息浓厚,方言独特具有研究意义。 注:5论文参考文献:璀璨的黟县历史文化 (中国文联出版 2009 年 3 月出版) 黄志坚 徽派建筑的特色 苗俊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