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理清本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313141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三理清本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三理清本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三理清本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三理清本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三理清本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专题三 理清本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 学生 了解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提出过程,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形成过程,掌握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及其特点 。 理解和领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及深刻内涵;了解我党关于发展的思想。 了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三步走”战略。了解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内涵 。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小康社会;中国梦 难点: 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发

2、展现实、发展阶段的联系。 教学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和学生课堂讨论发言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 第一个问题:怎样正确认识 社会主义 的 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和科学内涵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是 “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关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既为解决“两个没完全搞清楚”提供了理论指导,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又一次解放。 (一)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 的提出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反复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揭示出来的,是从批

3、判“四人帮”的“贫穷的社会主义”开始的, 从 1980 年邓小平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 ”,到 1992 年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明确的概括,中间历时 12 年。 我国的改革是以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为突破口的。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但也存在着尖锐的分歧。这表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遇到了姓 “社 ”姓 “资 ”的争论。改革的实践, 把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1980 年 5 月,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

4、质。 ” 这里,邓小平首次提出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一概念,并把发展生产力和增加人民收入作为社会主义的两条根本标准。 1984 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著名论断,突破了把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 传统观念。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邓小平突出地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1985 年 4 月,邓小平说: “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 同年 8 月,邓小平针对国外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会不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的

5、两种评论发表谈话,指出: “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 ” 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邓小平得出了两个相互联 系的结论: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二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1986 年 9 月,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 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型。 1986 年底,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又说: “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 ” 2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我国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关于姓 “资 ”姓 “社 ”的争论严重困扰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的实 践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要求改革的理论有大的突破,从根本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一方面在理论上驳斥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点,指出: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另一方面又强调: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

7、东西。 ” 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计划 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命题所作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二)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和显著特点 较之 20 世纪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所理解和奉行的社会主义理论,较之把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有着鲜明的科学内涵

8、和特点。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一个内容相互关联、逻辑严密的整体。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具有首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发展生产力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因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建立之后,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否则,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点。尤其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一点更加重要。“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只不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根本的是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 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解放生产力之所以是社会主义

9、的本质,是因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建立什么样的体制来发挥这一制度的优越性,还有一个过程。如果所建立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甚至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那就必须“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备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否则,由于体制问题,生产力还是不能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解放生产力,才能发展生产力。所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又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他为后者的实现创造物质条件和公有制生产关系的社会条件。有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避免剥削制度的复辟,和两极分

10、化的出现。 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对此,一方面要从制度层面加以理解,即社会主义必须是没有剥削制度的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而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之所以不同于资本主义而得到广大劳动群众拥护,体现了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基本方面。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又和社会主义的另两个 方面结合起来。不是孤立的、仅仅是制度方面的。它必须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必须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联系起来。因为,没有解放、发展生产力这个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是难以长期的现实。“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

11、有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过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经验教训,就是片面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制度层面,忽视了它的前提,结果导致了贫穷基础之上的平均主义。所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必须和共同富裕的目标结合起来,才不会导致平均主 义的社会主义,才会激励、动员全体人民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得到共同富裕而斗争。 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主要特征和终极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人类追求社会主义,共产党领导人民搞社会主义,当然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要通过解放、发展生产力来确立和建设社

12、会主义,当然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实现社会主义的人道3 主义,进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来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根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也不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否则,就不可能把社会主义和平均主义的社会主义、原始的共产主义区别开来。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因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都要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都要作为手段,来为共同富裕服务。正因为如此,这个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当然,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也

13、是鼓舞全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共同富裕的目标的一步步实现,转而成为解放生产力,发 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有利条件。因为它有利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并以二者来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保证剥削制度消灭和两极分化的消除。 总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一个的严密的整体。其中,每一部分都和其他部分关联着,成为其他部分的条件和目的,同时,每一部分又都在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整体中,有自己的特定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 解放 ” 、 “ 发展 ” 、 “ 消灭 ” 、 “ 消除 ”

14、、 “ 达到 ” 都是动词,把实现社会主义本质 看成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步到位。 二、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论断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又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到列宁、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都做过不同方面的论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在继承前人的社会主义观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 20 年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改革开放以 来新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

15、上升到“本质”的高度作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概括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论短的提出,剔除了对社会主义本质或特征的种种错误认识。使党和人民充分理解了单一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独有的特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根据。这样就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切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从生产力和共同富裕两个方面规定社会主义,就必然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设应该以有利于解放、

16、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要求,从而改变僵化的旧体制和旧的经济运行方式,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改变单一的所有制,建立既不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又符合我国社会生产力基本状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里,体制、经济运行方式、基本制度及其结构归根到底要以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为转移 。 第二个问题: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是什么 一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一)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提出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曾经提出,群众性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

17、级斗争已经过去,我们的任务是搞文化革命、技术革命,向自然界开战。党的八大在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后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但是后来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以阶级斗4 争为纲”取 代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更是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 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因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

18、根本任务,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 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更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的首要的任务。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它的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51 页)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生

19、活水平,实现社会安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只有社 会主义的发展,才能使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逐步相信社会主义,使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进一步坚信社会主义。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在改革开放前的 20 多年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邓小平指出,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他认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空讲

20、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社会主义决 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重要的结论。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有利的。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 会大大增强。不仅维护世界和平需要中国的发展,而且

21、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也要中国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和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社会政治稳定。中国的发展,既关系中国自身,也关系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将造福 13 亿中国人民,也将为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市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世界各国经济互利合作、相互依存的加深,必将给全球经济增长创造更加美好的前景。从这个方面看,中国的发展具 有全球性的战略意义。 二 、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判断一个政党历史地

22、位的标准。他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079 页。)邓小平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根据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进一步从党长期执政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江泽民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

23、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5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新世纪新阶段,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首先,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 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因为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

24、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把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并通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使社会主义更好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也只有靠发展,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心。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其次,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

25、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江泽民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无论国内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 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党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会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

26、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新的世纪,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 , 提出 了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 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

27、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 、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 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

28、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上层建筑,确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制度,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 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总之,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

29、发展。 6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现阶段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生产力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 发展先进生产力。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0、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此必 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江泽民指出,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

31、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 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形成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开创人才辈出并能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32、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党必须 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责任。 四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提出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 “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 , “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

33、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 的 。”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 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

34、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 ,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以电力技术革命为7 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

35、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1953 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1956 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 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1958 年初,毛泽东又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并要求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来。但后来由于“左”的思想的发展,中断了这一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

36、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后,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面对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强调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

37、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为此,党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二)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历史经验 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个决策是 1995 年 5 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来的。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8、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 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进入 21 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胡锦涛强调,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 第三个问题:如何实现

39、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梦 “ 两个一百年 “是党的十八大会议中提出的一项奋斗目标,和 “中国梦 “相辅相成,是我们国家 和 我们党未来的发展、奋斗目标 。 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时 (2021 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 第二个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 (2049 年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8 代化国家,这是中国梦的第

40、二个宏伟目标。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基础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动力基础就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 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对于中国梦,世界给予了高度关注。世界关注我们,我们不禁要自问 :为什么要有中国梦 ?中国梦到底是什么 ?中国梦如何实现 ? 一 、 为什么要有中国梦 (一 )

41、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不缺梦想的民族。 2000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理想,让人动容。礼记 礼运中描绘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样一种理想社会。我们党提出的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的要求不正是 2000 年来的中国人梦想的实现吗 ?这 “五有 “里面包含着无数中国人的梦想,是我们在 2020 年要实现的目标。这 “五有 “实际上包含着更远大的梦想。在 2020 年的基础上

42、,我们再用 10 到 15 年的时间做到 “五应 “:学有应教、老有应得、病有应医、老有应养、住有应居。在 “五应 “的基础上,再奋斗 10 到 15 年,到新中国建立 100 周年时做到 :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乐养、住有宜居。这 “优、多、良、乐、宜 “五个字恰恰就是我们更高一级的梦想。 (二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 有了这些可歌可泣的梦想,有了为梦想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党的十八大指出 :我们党紧紧依靠人 民,付出了最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

43、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两个不可逆转中,有着很多动人的故事 :三个百年梦想,在新中国逐一实现。 第一个故事 : 梁启超的和平梦想。 1902 年,梁启超写了一篇小说,叫新中国未来记。他在这篇小说中提出了一个宏大梦想 :公元 1962 年正月初一,南京举行维新 50 年之大祝典,其时正值万国太平会议召开,各国全权大臣在 这里签署太平条约,并向中国表示祝贺。 100 年后的中国,我们提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更为我们的发展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第二个故事 : 百年奥运的梦想

44、。 1908 年,一本名为天津青年的杂志向国 人提出三个追问 :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整整 100 年后, 2008 年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完成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履行了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史册上深深印上了红彤彤的中国印。 第三个故事 : 百年世博梦。 1910 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谔 (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 )人在新中国中虚构了 100 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又是整整 100 年, 2010 年我们成功

45、地举办了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会创造和演绎了一场精彩纷呈、美轮美奂的世界文明大展示,以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胜利载入史册。 (三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着中国人民实现幸福生活的梦想 中国人的梦想正是在国家梦、民族梦的实现中不断得以实现的。新中国建立初期,人们的梦想就是 :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一梦想在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过程中实现了。1956 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是梦想实现的制度基础。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 “大跃进 “时期,9 人们憧憬的梦想就是 :社会主义,耕地不用牛,点灯不

46、用油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到了 20 世纪80 年代,人们的梦想就是 :多打粮多种树,尽快成个万元户。这些梦想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世纪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越来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很多人的个人梦想已经或者 正在实现之中。 (四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着中国对世界所承担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一直有一种梦想,就是要对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梦想又是与中国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在 1956 年中共八大期间曾说过 :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比重的。1956 年 11

47、 月,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正式提出了 “中国梦 “。 再过四五十年,进入到 21 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加要大变,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这一想法, 毛泽东可谓是一生念念不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他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实现 “中国梦 “的最坚实基础。 1978 年 6 月 10 日,邓小平在会见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时曾说 :衡量我们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使我们自己发展起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且要能够随着自己的发展,对人类作更多的贡献。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认为,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 1997

48、年 11 月,江泽民在访问美国时指出 :“中国作为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应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所以要进行百 年不屈不挠的斗争,所以要实行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变革、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所以要加强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所以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一个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这里,江泽民把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使中国梦的实现坚实有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也十分强调中国对人类的贡献,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向世界做出了庄严承诺,指出2020 年的中国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

49、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 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 二、 要有什么样的中国梦 (一) 全面小康的中国梦 1、 在第一个百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 1979 年 12 月 6 日,邓小平会见了日本首相大 平正芳。大平正芳在和邓小平见面时,就问邓小平 :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 ?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 ?邓小平指出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 小康之家 。 “如何实现小康目标 ?邓小平提出 “三步走 “的发展战略。 1984 年 10 月,他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