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材解析一、分析教材:1、教材简析: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语言流畅,清新活泼;构思精巧,首尾呼应;情感饱满,充满激情。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情趣。在诗歌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并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这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召唤贯穿始终,极富感染力,非常适合朗读。全诗共有 6 小节。诗人从祖国的召唤起笔,又以祖国的召唤收束全诗,首尾呼应,构思精巧。都是写可爱的祖国号召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二、三、四、五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诗人紧紧围绕“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
2、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驰骋想象,探索大自然神奇的秘密,感受大自然绚丽的景色。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比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孙友田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形象的选择和诗节的布局上,诗人随着对大自然探索和发现的深入,次第、有序地展示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文 5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3)大体理解诗意,想象诗
3、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3、教学重点和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二、文本解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诗歌。标题十分新颖,将“大自然”比喻为“绿色的课本”,给人深刻的启迪,而“去打开”的召唤,读者触题即生感应,真可谓独出心裁。具体从两个方面理解:“课本”一般指教科书,即课本。“绿色的课本”实际上指的是“大自然”。“绿色”通常指颜色,但“绿色的课本”并非指颜色碧
4、绿的课本,而是特指“大自然”,蕴含着大自然这一课本神奇、美妙、生机蓬勃、充满活力的意思。作者将“大自然”与“课本”连成一体,用意是大自然需要我们去感受、去学习、去理解,把“大自然”当作自己的“课本”。既然“大自然”是我们的“绿色的课本”,里边充满了神奇、美妙,就不能让它一直合在哪儿,我们要 “去打开”这一课本,有所接触,有所认识,有所探索。“去打开”是祖国向我们广大青少年发出的深情号召,号召我们投入到绿色大自然黎、里,挖掘隐藏的秘密,获取丰富的收获。】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诗歌的第一部分。置于开头,揭示题旨
5、、点明题意。写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绿色的大门”、“清凉的绿荫”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可爱,“敞开”、“给”则运用了拟人手法,表明大自然热情欢迎、接纳孩子们投入它的怀抱,显得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亲切感人。两个“去吧“表达了祖国已经发出号召,号召孩子们投身到大自然中去,召唤他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满含深情,具有点明题意的作用。】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这一部分主要描绘了大自然的动人画面:翠竹挺拔、松柏苍劲、果园丰收、沃野耕耘。这两句中的“发现”和“描绘”虽然极其普通,但在整体上却含义深刻:大自然翠竹挺拔,松柏苍劲
6、,这是客观存在,如果我们不去接触,不去感受,不去想象,只会视而不见;相反,如果睁开明亮的眼睛,去观察,去联想,去体会,必将有所发现-这“发现”里隐含着观察、感受、喜悦,它与“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密切相关。这里,诗人启发读者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从而产生愉悦的情感。】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这一部分描绘了大自然的友好情态:鸣禽友好、野花绽放,落脚在欢乐、温馨;青山点头、绿水歌唱,涌动着盼望相聚、召唤朋友的心声。句中的“温馨”指温和芳香。一个“鸣”字,不仅让我们仿佛听见了禽鸟的鸣叫,声声悦耳,而且还和后面
7、的“要和你们联欢”联系起来,这个“鸣”字就是亲鸟的招呼。一个 “野”字就与人工培植的花圃、花盆里的鲜花有了区别,它是大自然里野生自长的,富有更多鲜活气息,同时也与“打开大自然了彩色的课本”挂起钩来,“联欢” 才更有风味,“鸣”和“野”是作者精心提炼的。】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这一部分展现了青山风光、绿水浩瀚的大自然的山水特点。启示读者去认识,去探索,享受自然的赐予。这两句采用拟人手法,将青山、绿水人格化,它们在召唤少年朋友“攀登”、“前进”,因为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去勇敢地攀登,才能饱览巍巍青山的无限风光,从而显示出少年
8、朋友的所向无前的豪迈之情。同样,只有排除一切险阻障碍,毫不迟疑地前进,才能奔向浩瀚大海,以搏击险风恶浪来显示少年朋友的阔大胸襟,从而实现美好的抱负。这两句是激情的召唤,意蕴丰富。】去吧,天空会撒开片片云锦,给你们送去明媚的早晨。去吧,大地会吹来阵阵微风,给你们留下愉快的黄昏。【这个部分展现了天空明媚之晨景和大地怡人之黄昏,字里行间透露出大自然敞开胸怀,要我们去无畏探索,尽情享受。】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部分呼应开头,激发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召唤贯穿始终,饱蕴着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激情,
9、富有感召力,造成了思想感情上的进一步升华了。】三、设计思路: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 。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比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教学时,先安排学生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诗歌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然后再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最后朗诵并背诵课文。四、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课文特色和课标精神,教学时,我会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
10、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将贯穿于全过程,我会时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采取朗读感悟、启发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力求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五、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以“创设情境,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朗读感悟”为主。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学习、积累、感悟语言。教学时,指导学生运用“自主读、分角色读、个人美读、师生合作读、分组读、pk 读、配乐读、整体诵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积
11、累语言,想象情境,正确全面地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六、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我采用了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朗读感悟、启发想象的教学方式,以读为本,以读促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力求达到本文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一)激趣引题,质疑探究兴趣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更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教学伊始,我就通过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唤起学生已有经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情趣。我又从质疑入手,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积累
12、、好奇和探究之心走向文本。(二)自学诗文,整体感知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我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一遍,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结构,在细细地去品读文本内容。这首现代诗语言比较浅显,内容不深奥,学生初读后对诗意会有所领悟。但由于文本容量较大,又有些“形散”,因此,我把导入时学生的质疑问题由浅而深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三)美读诗文,感悟诗意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学中我就安排了充分的读,让学生采用“自主读、分角色读、个人美读、师生合作读、分组
13、读、pk 读、配乐读、整体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从读中感受和体会诗意。如引导学生想象绿色大自然向我们徐徐展开,两个 “去吧”充满了对少年儿童热切的召唤。又如教学时,调动经验,引导交流,抓取景物,寻找特点,想象画面,引领学生在读中不知不觉身临其境。通过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使学生从读中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到言中之情,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朗读后我又及时和学生进行评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在教学时,我还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让文字返回到原本真实的状态,让诗歌所描绘的形象、声音、情感,逼真地再现出来,使
14、学生欣赏着最美的画面,逐步进入诗歌的境界之中。再如指导学生朗读第六小节时,我引导学生注意对比,体会在诗的意境和情感上的变化,让学生初步认识诗句反复的特点和作用。(四)合作探究,深化主题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我把学生质疑的内容进行有效选择,并一一罗列,作为一个个学习交流的板块,与学生一起细读品味。如诗中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组织学生分组交流体会。引导学生紧扣诗句去体会大自然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绿色的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洋溢着欢乐和温馨”。在合作探究中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
15、作探究后,问题基本明朗化,学生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五)升华感情,拓展延伸1、课内拓展:引发学生思考,“在我们的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绿色的课本等待我们去打开,我们将如何打开更多的自然的课本?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写出心中对大自然的理解!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但加强了诗歌的仿写、创作能力,同时更加深了对诗歌理解,对诗情的领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立足文本,超越课堂,回归自然,多渠道、多途径地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绘自然,赞美自然,从而更加热爱自然。2、 课外拓展:通过阅读、绘画、观赏、描写等途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感受自然
16、的美丽,获取丰富的知识。课后将在语文活动课中进行反馈和交流,主题是:你在“绿色的课本”中收获了什么?(表现形式不限)这种教学的延伸,不仅巩固了课文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去更广泛地了解大自然,多渠道、多途径地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绘自然,赞美自然。(六)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思路、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融为一体,能为教学更好地服务。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发现 翠竹 松柏描绘 果园 沃野联欢 鸣禽 野花相聚 青山 绿水( 热爱、探索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