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全套.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148167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 页数:82 大小: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全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2017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全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2017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全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2017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全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2017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全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全套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2 芦花荡(孙犁)3* 蜡烛(西蒙诺夫)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5* 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芩)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 1949 年4 月 22 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

2、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

3、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 ,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四 、教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电视机, 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六 、说教学过程: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

4、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

5、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3学生与教师对话: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4 师生与作品对话: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

6、员进行朗读比赛。(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2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第 二 课 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设计: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

7、解提升。1、找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 年 4 月 22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 年11 月 5 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

8、;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 “均是” “占领”“控制” “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 35 名,(其它同学可

9、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合作探究: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2、互动释疑

10、: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2、课外延伸: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 (200 字左右)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1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后记: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2、 芦花荡说课稿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 ,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闻,一篇书信,一篇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来

12、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 。学生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国无尊严,以此引出梁启超说的“小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目的。芦花荡是中学语

13、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 (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 ,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 “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过文艺界的注意”。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近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 ,英雄“像是一种志向,

14、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 ”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内,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来完成。我们可以试问一下,维系整个苇塘内抗日队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个老头子负责(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不觉得奇怪吗?

15、但我们从老头子那双“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赋予了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智与勇的执着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找寻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本单元编者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认知能力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取向目标。1)认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

16、的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2)动作技能目标:揣摩“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字数 300 左右。 3)情感取向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二说学情及学法 1.说学情:“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 。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

17、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虽然班级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应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2.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2)探究学习法:本文是一篇必修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通过摘要性的预习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与故事情节,但“老头子”的核心性格

18、“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传奇色彩是他功与过产生的渊源,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与探究。如,对“丢人现眼” 、 “没脸见人”等词语就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自责,愧疚得无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应引导学生好好的品味,进行重锤敲打,细细琢磨。这是释惑的重点,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最易出彩的环节。3)合作学习法: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 三.说教法:1学生中心法:此课文由于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以合作小组为单

19、位当堂用纸条的形式把问题告诉老师,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就再去引导他们生成知识与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的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许反映不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敏锐感知有没有补充问题的必要。如,学生往往会忽略的“老头子为什么一个人能承担内外的交通重任?从老头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来。2对话教学法: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

20、“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 ”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简单操作过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与融合、是愉悦氛围的分享与共处、是精神陶醉的呈现与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格的平等与沟通!如,也许有学生会问: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杀灭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这个问题在现有的任何参考书里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学生提到这样的类似问题,表明学生真的读出了个性、读出自我对老头子的看法,在此老师就必须说明这篇文章的体裁归属,是作者在宣扬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战争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旺盛的民族斗志。以此来贴近与学生的对话。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展示背景图片,

21、理清故事概况: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及芦花荡的图片,教师作适当的解说,让学生感知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时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形象倾注的情感(哪儿是对大菱二菱的爱,哪儿是对敌人的恨)并口述故事情节。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 (约 3 分钟,34 个学生) 第二步:速读,勾画性格写照,呈报疑难问题:哪些地方是老头子性格的具体写照呢? 这里要说的是人物的性格写照都散落在课文中,请学生圈点出并用“从这一句看出了 ”或“这一句表现 ”的句式独自举手发言。例如,从“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自信。完了后学生还需把

22、要解决的问题写在字条上呈报上来,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学生自己找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浅显,这些问题在书里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教师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补充,以完善文本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检查学生从自主预习到效果反馈过程(约 6 分钟,全体学生参与)第三步:研读,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形象的描写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这篇小说中的老头子对大、小菱的拳拳爱心与对侵略者的切齿憎恨、在同敌周旋中的智慧与以少胜多的勇敢都

23、寄存在这个形象中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于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课文再次研读相关语段:(注:由于教师对学生当堂呈报的问题有不可预知性,所以只能暂时用文本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来表述教学过程,不过后面还留有机动的时间可作调整)1.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组讨论。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越俎代疱。如果只有教师的侃侃而谈或者只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陷入罔然而一无所得,在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创设学生对话氛围,激扬学生阅读思维,让智慧在碰撞中产生,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让能力

24、在互惠中提升,这是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在此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征的作用爱国抗日的勇毅,爱憎分明的正气,自信自尊的严苛,智勇双全的写照;或者按教参的说法贯穿全文的线索;甚至还有可能会说到是对二个小姑娘对老头子抱怀疑态度的反衬等等,在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以相应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 (约 5 分钟,8-10个学生) 2.全体学生朗读“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怎么张嘴说话?我这老脸呀!”问题:此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现力?此题让学生独自思考回答,以了解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天赋,为课后的面批面改、分层教学提供事实依据;如果学生

25、回答不理想,教师可以适时扮演起课堂中首席的角色。 (约 3 分钟,3-4 个学生) 3.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本题将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学习,先由同学自己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和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由组内派代表讲出所选句段喜欢的原因并把该句段朗读出来;教师可就学生的语气、语速、音准、句逗、轻重等阅读问题进行评价并作适当的调整,提高学生对自己所选语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 “过于” “毒蛇”即要读得重又要读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该词在语段中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保个性化阅读的时间;培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为终生学习

26、打下坚实的基础,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化解本课的难点。 (约 8 分钟,6-8 个学生) 4读语段练笔:“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 问题: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来,字数 300 左右。 (写作加交流约 10 分钟,全体学生写作,4-5 个学生交流)设置这两个问题就是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老头子爱与憎、智与勇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练笔中发现自己,融入作品创设的环境,从而达到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反馈,鼓励学

27、生提问,创设对话环境 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我在前面讲到的问题,那就是:“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灭杀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此我们就有必要进行预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设置这样的环节为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拥有了真正平等对话的机会。 (约2 分钟,3-4 个学生) 第五步:延伸,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平的意识。 (约

28、3 分钟,教师读材料,2-3 个学生回答问题) 第六步:小结,教师适时煽情,引发学生共鸣:用一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一事实。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约 2 分钟,教师准备小结稿约 300 字左右)以上共 42 分钟,留约 3 分钟时间作机动处理 五说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提供芦花荡相关的资料及简略的作者介绍;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时代氛围;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关的研读内容时,多媒体同步显

29、示教学内容,外带穿插些中国人民抗敌斗争的图片或者编辑的视频材料,与课文主题相扣;3拓展材料打印成课件随时调用。运用多媒体,可以扣紧课文与课堂的环节,勾连课内与课外的脉络,提高课堂结构的密度,保证课堂前后进程的流畅。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随课堂进度而同步呈现(用手写在黑板上) 芦花荡 “老头子” 一切保险 (自信) 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 过失(大菱负伤) 民族 X k b 1 . c o m与自尊) 我没脸见人 (自尊) 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双全3、 蜡烛说课稿我今天要说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蜡烛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一教材及学

30、生分析: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因此,根据

31、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1)知识技能:A 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 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过程方法:A 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 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二设计说明:总体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2)做到三

32、个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设计思路:课前热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人物赏析质疑研讨情感升华三教学流程:(一)课前热身:学生交流 1)通讯的相关知识;2)课前搜集到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的了解。设计说明:两项交流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从文章背景、文体知识两个方面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二)情境导入:多媒体投示阴暗背景下的燃烧着的留泪的蜡烛,同时播放充满悲凉氛围的音乐,师导入:往事如烟,岁月如梭,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二战的炮声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情感的东西能常驻人们心中。这枚燃烧的蜡烛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

33、感受那战场上感人的一幕。(设计说明: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注意体现记叙的六要素) ;文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调动学生初次读文的探询心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题目设计上注重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中来。 )(四)人物赏析:1老妇人为红军战士都做那些事?学生:援助安葬悼念(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在于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从内容上理解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对通讯的特点也有

34、所了解)2赏析文中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语句,进行朗读交流。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为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服务,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达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总之,让学生在品读与赏析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3训练拓展;出示老妇人的头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而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口头表达。 (设计说明:此环节仍是对人物的进一步分析,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层,同时强化对写作的训练,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4小结:老妇人的形象(?)(五)质疑研讨:你对文章中的哪些问题还有疑问?请提出来。 (设计说明:学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两句话的含义;黑围巾在文章中

35、多次出现的作用;文章中“蜡烛”的含义。学生如果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从而体现师生互动。估计在解决这三个疑难中学生会有困难,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老师的指导则应注意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六)拓展升华:投示“铸剑为犁”的雕塑。学生观察,理解雕塑的含义。进行小诗的创作。 (设计说明:此项设计在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并且通过创作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从而使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升华)教师结语:二战的枪炮声早已成为历史的回音,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仍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让我们默默祈祷:和平永驻!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