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辽宁省就业总体情况.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148794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辽宁省就业总体情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年辽宁省就业总体情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年辽宁省就业总体情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3年辽宁省就业总体情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3年辽宁省就业总体情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3 年辽宁省就业总体情况2013 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我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扩大就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有效促进了就业总量的增长和就业质量的提高,保持了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一、2013 年我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根据年报统计结果显示,2013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 2518.9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95.1 万人,增长 3.9%。其中,城镇从业人员 1301.8 万人,增加 95.8 万人,增长 7.9%。(一)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增加,失业率稳中有降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2013 年,全省城镇全年实名制就业102.2 万

2、人,新增就业 72.9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39.6 万人,失业率为3.4%,与上年相比,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 0.2 个百分点,控制在年度计划之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据省统计局劳动力抽样调查推算,2013 年全省城镇1659 岁人口中,就业率 67.2%,失业率 5.43%,劳动参与率 71.08%。与上年相比,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 0.2 个百分点,保持在基本稳定的状态。(二)城镇各种经济类型单位从业人员均有所增长,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增加最多2013 年末,全省城镇各种经济类型单位从业人员 1026.1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08.6 万人,增长 11.8%。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

3、人员 689.1 万人(201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增加较多,系将原属于乡镇企业的规模以上法人单位纳入劳动工资统计范围所致),比上年末增加 90.3 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 337.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8.3 万人。在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中,在岗职工 648.1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75.8 万人。(三)城镇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吸纳就业的作用明显2013 年末,全省城镇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 972.6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1.9 万人,增长 13.08%,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 74.7%,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其中,城镇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 612.

4、7 万人,增加 5.4万人,增长 0.89%;城镇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内资、外商投资等)从业人员 359.8万人,增加 106.5 万人,增长 42.05%。(四)就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化,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13 年与 2012 年相比,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由 694.7 万人减少到 683.8 万人,减少 10.9 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 28.7%降低到 27.1%;第二产业由 651.1 万人增加到 724.2 万人,增加 73.1 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 26.9%提高到 28.8%;第三产业由 1078.0 万人增加到 1110.9 万人,增加 3

5、2.9 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 44.5%降低到 44.1%。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五)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2013 年,全省共有高校毕业生 24.1 万人(其中,本科生 14.7 万人,高职专科生 9.4 万人),较上年增加 0.5 万人,增长 2.1%。研究生 2.9 万人,较上年增加 0.2 万人,增长 7.4%。2013 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 90%以上。二、当前我省城镇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一)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对就业影响加大2013 年,我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现了经济稳步发展。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8.7%,高于全国水平

6、1 个百分点,经济的稳步发展为扩大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应看到,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我省经济增速放缓势头明显,当前城镇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从国际上看,2014 年,世界经济总体上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受大国货币政策、贸易投资格局、大宗商品价格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美欧长期以来依靠资产泡沫和过度负债拉动需求的增长模式,支撑我国制造业的外需增长将明显回落,而制造业是辽宁的主体产业,辽宁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全省从业人员的近六分之一,国际经济的走势将直接或间接对我省就业产生影响。从国内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在总体平稳的同时,仍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矛盾。当前,宏观调控

7、的重点是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动力,向惠民生要动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以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由此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以量换质”的阶段,格局的变化对扩大就业带来相对的难度。从我省看,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工业经济运行持续下行,重化工业结构需要加大转型升级,而服务业发展短期内还难以补充经济下行的空间。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和结构的调整,客观上会对劳动者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对劳动者就业产生影响。(二)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较大,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从人力资源市场看,2013 年度,用人单位通过各级人力资

8、源市场招聘各类人员 19.3 万人,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者为 19.7 万人,求人倍率约为 0.98,与上年相比,2013 年全省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需求人数减少了 11.6 万人,减幅 5.66%;供给人数减少 8.6 万人,减幅 4.17%,求人倍率比上年降低 0.02。从劳动力供给总量看,2014 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含研究生,不含技工学校)41 万人,复转军人 2 万人,城镇失业人口 90 万人。上述人员叠加在一起,我省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总量将达 133 万人左右,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总量仍然较大。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我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镇,城镇劳动力供应大于需求

9、,导致城镇就业矛盾仍比较突出。二是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目前,我省人力资源市场不仅存在供应大于需求问题,而且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一方面,低端岗位吸引力有限,收入不高,劳动强度大,招工难。2013 年省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数据显示,求人倍率高于 4 的有 3 个岗位,分别为大连的裁减缝纫工岗位,求人倍率为 5.01;抚顺的营销员岗位,求人倍率为 4.32;丹东的缝纫工和机械加工,求人倍率分别为 4.29 和 5.30。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对员工的技能、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有所加剧。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具有技术等级资格或职称的求职者供求状况较好,求人倍率

10、均大于 1,其中,高级技师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求人倍率分别达到 1.93 和 1.68。无技术等级或职称的求职者供求状况相对较差,求人倍率仅为 0.51。三是“招工难”现象依然存在。在目前企业招工愿望不强的同时,企业仍然存在结构性用工紧缺。2013 年下半年企业用工调查显示,企业最需缺人员分别为高级技工和普通技工,分别占 25.87%和 29.33%。从外因看,一是企业不能提供求职者期望的薪酬;二是目前普通高校的部分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还未能完全与市场需求相衔接。从内因上看,求职者对企业提供岗位的工作条件、环境等不满意,主观上不愿意从事此类工作,或者求职者不具有相应劳动技能,不能胜任工

11、作。(三)裁员、减员成为企业摆脱困境或减少成本的首选途径一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时刻面临着自身经济性和结构性调整问题。当企业出现生产形势不够乐观,企业经营困难,业绩持续下滑时,减少人力资源成本便成为企业生存下去的首要选择,为进一步消解成本压力,裁员、减员频繁,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2013 年下半年企业用工调查数据显示,由于生产任务不足、生产成本上升,经营困难原因造成企业从业人员减少的企业占到近 20%。二是企业裁员、减员时不合法、合规。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比较欠缺,长期沿袭“需要就招工、不需要就

12、解雇走人”的用工模式,企业对国家劳动政策法规的执行力有所欠缺,部分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不能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损害了就业人员的切身利益,造成员工忠诚度低、流失率高,影响社会稳定。三、关于促进我省城镇扩大就业的几点建议(一)继续坚持就业优先的战略,创造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宏观经济环境。就业始终是民生领域的重大问题,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路径。各级政府要以就业增长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坚持就业优先论。积极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总需求,促进就业。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从而带动就业。同时,鉴于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

13、力成本低的竞争优势,应优先大力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有选择地发展第三产业中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要在财政支出、税收减免和补贴、金融体系和投融资政策等方面加大向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倾斜,降低其进入成本和创业风险。(二)适应扩大就业需要,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一是以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为出发点,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加快就业制度改革,逐步打破城乡分割和地域分割,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二是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加快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广覆盖、多层次发布的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积极扩大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覆盖面,推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

14、制和劳动条件改善机制。三是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公开发布系统。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公告栏等多种形式发布就业信息,消除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信息的人为分割和封锁。四是健全管理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重点是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严格依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积极扩大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覆盖面,推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劳动条件改善机制。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三)群策群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工作。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落实和完善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多渠道拓展高校毕业

15、生就业领域。广泛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加强对离校就业毕业生的实名制就业服务。继续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辽西北地区就业。针对农民工就业前、就业中和就业后不同阶段的需求和市场特点,逐渐规范和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从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录用备案、合同签订、代办社会保险等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做好化解产能过剩、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企业职工的就业服务工作。(四)创新扶持创业的体制机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就业之源,具有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要完善政府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通过税费减免为创业者减轻负担;对创业开业资金缺乏的,给与小额担保贷款扶持;鼓励发挥各

16、方资源优势,为创业者提供场地便利、创业孵化和跟踪服务。要继续推进创业示范城市建设,健全评估机制,发挥创业引领作用。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的创业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要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坚持教育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加快教育改革,从整体上提高劳动力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人力资源深度开发的能力和水平。特别要注重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要创新发展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核心,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高等教育要以第二产业中的装备制造、重要原材料等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等科类为重心,满足相应行业所需的专业对口、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需求。要增加对初级劳动力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尤其是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加强新生代劳动力的就业引导,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就业观,引导企业创新企业文化,积极改进有利于青年一代学习、培训的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引导新生代劳动力就业或创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建筑建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