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入菩萨行论 第 5 品.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149278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入菩萨行论 第 5 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3-入菩萨行论 第 5 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3-入菩萨行论 第 5 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3-入菩萨行论 第 5 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3-入菩萨行论 第 5 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入菩薩行論 十一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2005/2/20 我們依於第四品當中所說的不放逸,主要就是指不要浪費我們的時間,心中要生起想要去行善行的心,這就是第四品不放逸品主要講到的。再來講到,我們既然依於不放逸,就應該要來學所有的學處。要學學處,你必須要將護自己的心(就是保護你自己的心),要護心的方法又可以分為正知和正念,既然要依著正知正念來護心,我們就要來學習第五品守護正知品。 既然我們要來學這些學處,學習學處的時候,就必須具足智慧和方便,這兩分要具足,也要依著次第來學習。如何依著次第來學習呢?也就是像這裡面所說的,看第八十五頁的第二段,就引了毗盧現淨經,毗盧現淨經云:秘密主一切智智,從

2、悲心根本生,從菩提心因生,是依方便而到彼岸。這邊所說的,也就是我們必須要來學習所有學處的次第。下面又引了經莊嚴論,如經莊嚴論說,攝於六度,觀待增上生,觀待二利成就。利他一切種圓滿成就,攝一切大乘,依一切種道或方便增上,觀待三學,六度之數決定。這邊主要是講到也要來學習三學和六度。 這裡講到,依於布施還有持戒,我們可以獲得人身,而且又可以受用圓滿,沒有窮困。依於忍辱度,我們可以獲得賢善的人身我們的五根俱全。也就是依於布施、持戒、忍辱,我們可以得到增上生。依於精進和禪定(靜慮),我們可以得到決定勝。 我們要怎麼來成辦自利以及利他?就是要透過這六度來成辦自利和利他:透過布施還有忍辱,我們可以去達到利他

3、,持戒可以說是一個利他的根本,我們首先要停止去傷害他人,就是在持戒,停止傷害他人之上更進一步的來修忍辱、布施來行利他。至於六度當中的精進度,它主要呢,就涵蓋有你可以成辦自利和利他。至於靜慮還有智慧,這兩度主要是成辦自利。所以經莊嚴論才說:利他一切種圓滿成就,攝一切大乘,依一切種道或方便增上,觀待三學,六度之數決定。所以從這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你要去學習六度好像有三種次第的樣子,就像經莊嚴論(這裡面沒有引),經莊嚴論在其它的詞句裡面就有講到:依於前者生起後者,依於劣者生起勝者(,依於粗者生起細者)依於粗者而生起細者。在六度當中,前前者好像是比較劣的,後後者好像是比較殊勝的;然後說依於粗的而生起細的

4、,就是在六度當中,前面的布施、持戒是屬於比較粗的,然後到後面的靜慮還有智慧度是屬於比較細的,所以看起來好像有這三個次第,就是有前後、勝劣以及粗細的次第。所以要學習六度,我們必須要從布施度慢慢再往上學,學到靜慮還有智慧度。 第四品和第五品,應該是屬於六度當中的持戒度。我們要來持戒的話,也就是我們要來守持戒的話,必須要護心,要來守護自己的心,你如果守護自己的心,遠離種種的惡行的話,那等於守護一切了。那要守護你的心,就必須要來學習這個三增上學。 接著我們看八十六頁的科判,這邊就講到壬一、釋論文, 初中分二,癸一、廣釋修行之理,癸二、結歸應須實修非唯空言。初中分四,子一、守護學處之方便為守護心,子二、

5、守護心之方便為守護正念知,子三、以正念知守護心學行之理,子四、學處完全圓滿之支分。初中分三,丑一、由守護心即能守護一切,丑二、明其故,丑三、勵力守護其心。初中分三,寅一、總明應守護心, 寅二、失壞心之罪過,寅三、守護心之利益功德。今初。接著講到偈頌: 諸欲守護學處者,首須謹畏護其心,若於自心不防護,必不能護其學處。 所以,我們如果要護心的話,就必須要學習三增上學。 再來就講到失壞心之罪過,如果我們不守護自己的心,可能這個心就成為我們將來投生無間地獄的因,這個心也會變成出生一切煩惱之處、一切過患之處。 這邊就做一個比喻(寅二、失壞心之罪過): 由於放縱心象故,能作無間大損惱,雖有狂象未調馴,所作

6、損害猶遜此。 由於放縱心象故把心比喻成大象一樣,能作無間大損惱,雖有狂象未調馴,所作損害猶遜此。我們剛才將心比喻成大象,心象跟外在的大象兩者比較起來,是我們心的這一頭大象比較可怕,外在的大象不論牠造怎麼樣子大的傷害,牠終究無法讓我們墮入到地獄裡面去,可是我們心的這頭大象呢,如果生起煩惱或生起瞋恚的話,由於它力量很強的關係,就會導致我們墮入地獄裡面去,所以才說它很可怕。 相反的,如果我們去守護心的話,有什麼功德呢?就講到(寅三卯一、總明): 若人常持正念繩,繫自心象不暫捨,一切怖畏悉不生,一切眾善在掌握。 我們要以正念來約束自己的心,我們要去憶念起自己曾經許諾過的戒律、誓言,還有依著經典裡面所說

7、的何者該做及何者不該做,由生起這樣子的正念來約束自己的心,不要放任自己的心象、自己心的這頭大象,不要讓它狂亂、不要讓它發狂,這樣子就不會導致我們投生到地獄裡面去,那也等於你這一切的怖畏悉不生(都不會生起來),眾善也當在握。 再來是透過比喻來詮釋(卯一、廣釋):(銛: 利也) 虎狼獅象爪牙銛,蚖蛇怨敵心懷毒,泥犁守者面猙獰,魔女空行夜叉等。但能繫執於此心,彼等悉皆受拘繫,但能調伏於此心,彼等悉皆受調伏。 會對我們造成傷害的,有人或者野獸等等,甚至地獄的獄卒或羅剎、妖魔等等,都會來傷害我們。可是,如果能夠調伏我們的心、守護我們的心,他們終將不能造成任何的傷害。所以這邊才說但能調伏於此心,彼等悉皆受

8、調伏。 這邊是用比喻來解說,所以從這邊我們可以了解到兩點:一個就是,如果這些其他的人或者野獸,他們自我調伏自己心的話,我們就不會受到傷害,他們也不會去傷害別人。另外一個就是,如果我們自我調伏自己心的話,他們就無法來傷害到我們。所以有兩種了解。 所以說,如果守護你的心,等於是守護一切,這就是丑一的科判:丑一、由守護心即能守護一切,因為守護你的心,你就可以遮止掉來世投生到地獄的因,而且,也可以遮止掉此世不會受到其它的傷害。所以,我們一定要下定決心一定要來守護自己的心。 接著丑二、明其故就是更進一步來說明它的原因,分二 ,寅一、過失依心轉起,寅二、功德依心轉起。也就是你來世甚至你所有的一切過患都觀待

9、於你現在的心,所以,我們必須要去守護自己的心。 仁波切:這個好像跟我們在攝類學的前遍跟後遍有一點點像,有的時候我們從心的角度看(因的角度),我們保護心的話,會有什麼什麼好處; 有的時候我們就看(果的角度),好處有什麼什麼,那些功德都從保護心而來的,有的時候先從它的果上面看,就一直看一直看,心裡很有興趣得時候,哦!那些都靠保護心,就生起要守護心。 有的時候從心的角度看,所以剛剛講的,好像從心的角度看,要守護心的話就很好,沒有守護心的話有什麼過患。剛剛講的角度是從心上面講的;這裡講的是從結果,從果上面講出來,這些我們也會學得到。有的時候,我們自己調心是從果的角度去看,就抓那個因;有的時候從因的角度

10、,就看(果),是這樣子。 (卯一、引經) 是故世尊正宣示,謂言一切諸怖畏,一切痛苦不可量,皆由此心而出生。 所有的一切痛苦及恐怖,甚至中陰恐怖的情形,冷熱的地獄,餓鬼道的飢渴,或者畜生道的種種痛苦,不論是身的痛苦或者是心的種種恐怖,這無量無邊內外所有一切的煎熬,沒有一個是外在的造作者,完全都是我們的自心。就如同佛在寶雲經裡面講到:心自在故,則一切法皆自在。 再來釋理,就是用這些道理來解釋(卯二、釋理): 有情地獄諸刀劍,誰為主宰而製作?熱鐵地基誰鑄造? 眾多女鬼從何出?如是一切出生因,佛說皆由造罪心。 這些地獄裡面的所有情形,到底是由誰來造成的呢?或者說熱地獄的熱地基是誰來鑄造?甚至這些眾多的

11、女鬼是從何而出?一切都是從我們的心出來的,我們用這種理由來成立。比如說,這個房子裡面如果只有仁波切在,出了一個聲音,有聲音產生的話,那一定只有仁波切而已,沒有其他的人嘛。聲音從哪裡來?只有他嘛!如果是這樣子的話。用這個比喻,就說所有地獄裡面的刀劍、熱地基等等,這些都是由誰而造的?由我們的心而造的,除了心之外沒有其它的造作者。 仁波切:這是安立理由的一個方法,有的時候安立就是這樣子用,不是一定要安立另外一個東西。他決定是我們的心,為什麼沒有其它?這種也是一個安立(安立理由的方法)。這裡是誰做出來的?就是誰做的?它的意思也是一種安立。這裡有三個安立(安立能立的因): 有情地獄諸刀劍,誰為主宰而製作

12、?是第一個,熱鐵地基誰鑄造?是第二個,眾多女鬼從何出?是第三個。有這三個安立的理由。這裡說皆由造罪心,是因為無其它造罪者之故。前面三個是能立的因,而造罪心則是所立。這裡講的女鬼應該是眾多火焰,這裡的翻譯有錯。如果硬寫成女鬼或女人的話,可能會被批評佛教輕視女性。 再來講到(卯三、攝義): 是故於此三界中,可怖無過於心者 雖然地獄當中的種種痛苦都是值得我們去害怕的,可是我們應該要了解它的因,這些因就是來自於我們的自心,因為我們現在的心,已經圓俱了將來投生到地獄裡面受那些苦的因,已經圓俱這些因了。所以,真正應該要害怕的,就是害怕自己不去守護的這一顆心。 剛才是就過患的這一點來做思惟,再來是就功德的這

13、一點來做思惟。講到六度,我們要來廣修六度,也不是觀待於你外在的所作所為才成為廣修六度,那完全要觀待於你內在的所作所為。所以,六度的功德能不能圓滿,完全是觀待於你內在的所作所為。 比如說布施,這邊就講到(寅二辰一、非必悉免有情匱乏布施波羅蜜多方為圓滿 廣論 P .263+6): 若須盡救眾生貧,方名布施波羅蜜,現前今尚有貧人,諸佛云何到彼岸? 布施度的圓滿,也不是觀待於你外在的布施行為有沒有圓滿,不是觀待於在這邊。如果說是要觀待於外在的這些布施行為圓滿的話,那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得到,還有很多、眾多的乞丐、貧者,那往昔的佛又怎麼去圓滿祂們的布施度呢? 所以,布施波羅密能不能圓滿,完全是看我們的內心,

14、我們內心如果生起非常猛利強烈的願意給予的心,那才能夠稱為圓滿了布施度。這種願意給、願意施予的心,是你願意將你所使用的財富等等這些物質施予,然後又願意將你所積聚的這些功德、這些善根給予。不是說只有財富而已,而且還要將這個善根給予這種圓具了想要給予、想要布施的這種心,才能夠圓滿你的布施度,只有靠此而已,並不是靠你去除外在窮人的貧困才能夠圓滿你的布施度。所以這邊才說(辰二、 由修捨心施到彼岸 廣論 P .263+7): 一切所有及其果,盡施於人捨心生,說名布施波羅蜜,是故彼唯心體性。 你要圓滿布施波羅密,完全就要看你的心。西藏人說我們的心,它小小的,好像可以抓在手裡面。雖然這麼小的一顆心,小到可以抓

15、在手裡面,可是它卻可以蘊含廣大的布施波羅密。 再來講持戒度,就讓我們了解到,所有的六度,每一度都不是觀待於外在的圓滿,而是觀待於我們內在的圓滿,才能圓滿各度。講到持戒度,持戒度也是依心轉起,也非要觀待無所殺之有情,而戒波羅密方為圓滿:(卯二辰一、非要待無所殺之有情戒波羅蜜多方為圓滿 廣論 P.281- 5): 盡驅魚鳥至何方,令彼悉免遭殺害。 持戒度就是你要去約束自己身語的行為,不要去造作傷害他人的惡行。所以,持戒度要圓滿,也不是觀待於所有世界上的有情都不被傷害、不被殺害,持戒才算圓滿,而是觀待於你自己的心有沒有調伏,有沒有傷害他們的心,完全觀待於你這一顆心有沒有圓滿,觀待我們自己的意樂有沒有

16、斷捨掉去傷害他人的心。 (辰二、由修斷離心戒度成圓滿 廣論 P.281- 5): 由其成就斷離心,說名持戒波羅蜜。 就剛才說的,再來講忍辱波羅密:(卯三辰一、法 廣論 P.281+3): 悖逆有情等虛空,何能一一皆折伏,但能摧自忿恚心,一切怨敵皆調伏。 如果受到他人的傷害,我們不要生起瞋恚的心,這就是修忍辱。剛才講到持戒,持戒波羅密是你自己去約束自己不要去傷害他人,那忍辱不是,是他人來傷害我們的時候,我們自己不會生起反而想要去報復或者是去傷害的心,我們要忍受下來的這種心。所以,忍辱波羅密圓不圓滿,也不是觀待於他人傷不傷害我們,而是觀待於你自己內心有沒有生起不瞋的心。這種忍辱的心、不瞋恚的心,這

17、種意樂如果圓滿的話,那你忍辱波羅密就能夠圓滿,所以這邊才說:(辰二、喻 廣論 P.281+4): 欲持廣皮覆大地,爾許皮革何可得?但敷皮革襯富羅,大地無處不普覆。 這是用比喻來詮釋,如果大地佈滿了荊刺,而我們要等待所有荊刺都被剷平之後我們才不會受到傷害,才去圓滿所謂的忍辱度的話,那是不可能的。 唯一的方式就是你在腳上穿上厚厚的皮革,也就是在你的內心穿上忍辱的皮革,那就不在乎他人的傷害了。所以,忍辱度圓不圓滿,是不觀待於外在有沒有剷平他人的傷害。 我們會聽到有一些人說:我到哪個中心,會覺得好像不太適合,然後又到哪個中心去,我也覺得那邊也不太適合。這個就可以看得出來,他自己個人就是稜稜角角的關係,

18、所以到哪邊都不適合。你如果把自己這些稜稜角角,把它削平了,你到哪邊都會很順。 剛才是比喻,用腳上穿皮革就可以剷平所有外在的荊刺,用這個為比喻。再來是法喻,就是意義和比喻做結合來講:(辰三、法喻合 廣論 P.281+5): 如是外境一切法,非我力能可遮止,但須遮止於自心,何須更復遮餘法? 用前面這個比喻,我們可以了解到,事實上,所有一切的所知,你不需要全部都去學,因為外在太多的知識了,不需要全部都去學,你只要把你的心弄乾淨,先淨化你的心之後,你就自然可以了知一切所知,甚至遍智也是這樣來的。眼睛也是一樣,你不需要把外面都打掃的很乾淨,才指望看得清楚,你只要把眼睛治療好,沒有毛病,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19、外面。 再來講精進度也是一樣,精進度也是要觀待於我們的心:(卯四、精進依心轉起): 一念淨心所生果,能生梵淨諸天等,唯由身語所起行,得果微劣不如是。 你若起了精進,來修禪定初禪等處,這禪定的話,那你可能將來就會投生到梵天這些地方去。說“起精進”是起心的精進,而不是單指透過身語的精進就能夠圓滿精進度,不是那個意思。所以這邊才說:若不依有力之心,與身語俱之心所得果,味著微劣喜受,不能如是生於初禪等處,故唯依有力之心隨轉也。 我們來修“初禪等至”,修這個等至,力量會增長,修等至的力量增長會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所以看我你的力量小中大、力量的大小,可以得到不同的禪天。初禪、二禪、三禪各有三

20、凡夫處(凡夫天),在第四禪天的時候,有三個凡夫處之外,還有五個聖者處,就是五個聖者所安住之處(按:五淨居天)。現在講到初禪,你要登上初禪的這三處(三天),只要你透過努力修禪定,禪定增長的力量又可分小、中、大,就可以使你登上初禪的第一、第二第三天。 【按:初禪分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分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分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禪分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 (無想天在其中);(五淨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就竟天。】 我們說,能夠投生到梵、淨天(按:從梵眾天直至淨居天),可以說是很大的改變,梵天的處所完全跟我們不一樣,那你要怎麼成辦能夠投生到梵、淨天那個地方去

21、,不是靠我們的身語,而是靠我們的心才能夠成辦的,我們的心只要發起精進,就是可以透過我們的心來成辦投生到梵、淨天去的,我們的心是有這個能力的,我們的心如果發起精進的話,那果報是會有很大不同的。精進是要在哪邊來安立它呢?在我們心上來安立的,由我們的心來成辦精進的波羅密。 在這世界上所看到的人,不論他們多麼的努力透過身語去創造環境,把這個環境打掃的多好、用得多好,比如房子,蓋得無論有多漂亮,花園的花種得有多漂亮,甚至房內也用金、琉璃等等去裝潢,總之無法跟梵(眾)天初禪天的境界來相比較,沒辦法比較。那你要成辦初禪天的這種境界,靠內心,我們的內心是有那種的能力在,只要透過精進的話。所以真正的精進,是我們

22、的內心,靠我們的內心,從我們內心發起來的這個力量、這個能力。 再來(卯五、靜慮依心轉起 廣論 P.156+3 342-2): 佛言縱於長時中,念誦勤修諸苦行,心於餘境而馳散,雖持明咒終無益。 講到靜慮,一般我們都以為,你身體就端坐在那邊,好好的坐得很端正,然後你口中就持著咒語,透過這種苦行,就樣的苦行叫做在修禪定。事實上,這還有待觀察,你所修的苦行是不是真正成為靜慮、真正成為禪定,還有待觀察。所以,並不是說你嘴巴不說話,然後持個咒,你身體不到外面去,你固定待在某一個地方,這樣長時間的做就稱為靜慮、就稱為禪定,並不是這個樣子,靜慮完全觀待於你的心。 再來講到卯五、般若依心轉起,也就是你這個慧,也

23、是觀待於你的心,這邊的慧特別是指證空慧而言。 若人於此勝法要,心之秘密不了知,欲求安樂除諸苦,唐勞漂流無義淵。 如果我們沒有具足證空慧的話,那我們所具足的智慧不能稱為真正的智慧,如果具足了證空慧的話,你所具足的慧才稱為真正的慧。即使你有其它的智慧,而且你一副好像很有智慧的樣子,可是也不算具足真正的智慧。 就像昨天所舉的例子,如果要破除執對境為由它自己方面存在的執實,要靠我們的智慧,這樣子你才能夠破除這種繫縛,就是斷除這種繫縛,如果能夠將它破除,具有這種智慧的話,那我們心的力量就能夠展現出來。 仁波切:破除執對境為由它自己方面存在的這種執實,我們需要空正見,空正見會斷除這種執實,才會打開智慧,心

24、的力量才能夠展現出來。 所以我們說證空慧,你如果證得了空性,你就有智慧,你沒有證得空性,就沒有智慧。 你要去圓滿六度的功德,完全由我們的心才能夠圓滿,也就是要觀待我們的心,才能夠圓滿六度的功德。那你要去除所有這些痛苦、所有這些恐懼、所有這些過患,也是要靠我們的心才能夠將它去除。所以,不論你所要獲得的功德或者說你所要去除的這些過患、這些過失,完全觀待你的心,所以我們要努力於守護自己的心。 (丑三寅一、總明): 是故我今於此心,應善執持善防護,若除防心真懺悔,別餘懺法多何益? 若除防心真懺悔,別餘懺法多何益?這裡翻“懺悔”就不對了,應該改為禁行或禁戒,也就是改為:若除防心真禁行(禁行是一種修行),

25、別餘禁行多何益?禁行或者是禁戒,比如閉關,有什麼規矩,要怎麼打坐,那些都是禁行。禁行也有一點苦行的意思。 如石法師翻的是:除此護心戒,何勞戒其餘?這邊的戒,就是禁行或禁戒的意思。 這邊並不是指說你就不需要去做課誦了,不是那個意思,而是說你如果不將護你自己的心,就等於不需要去做這些課誦,因為沒有用嘛。 仁波切:印度的瓦拉那西大學有一位滿有名的老師,他叫已歇塔皆,現在大概七十幾歲了,他寫了辨了不了義的解釋,非常厚的一本書,他寫了很多的論典,就一直寫。以前我的老師在那邊當老師的時候,他們就是在一起。我的老師說那個老師修行滿好的,但是,他完全不會作功課,沒有唸誦什麼,就這種的人。(而是)一直照顧自己的

26、心,就像入行論裡面這個行者一樣,他通常就是一直觀察自己的心,沒有什麼功課的。他一直反對做功課這種,哈!哈!。他也一直聽收音機哦,印度廣播電台就一直聽,他也是看是輪迴或是世界的問題,他心地很廣,講話時就一直觀察自己的心,聽廣播電台也是一樣,不會被環境干擾到,他就看那些是怎麼樣一回事,就看、就會跟別人講,以後在講經時就會講這些事情。法王也是跟他很親近,他寫的那本書辨了不了義的解釋,滿有名的,現代來說流傳最廣的就是那本書。他的個性就像這樣子,完全不作功課的。所以很多修行者,他們也有各個的一些不同的方法。 我們來做這些唸誦、課誦等等,主要是來改變我們的心,你如果做了這些課誦,心沒有改變的話,那你的課誦

27、所做為何?所以一邊做,做的時候(一邊思惟)它內涵的意思,心裡一直要想一想,慢慢(改變我們的心)。 再來就講到防護心的方法(寅二卯一、防心之法): 如於取暖群居處,應須謹畏護創傷,如是居於惡人群,亦應常護自心瘡。 比如說,當我們跟他人相處的時候,或者說我們與他人講話的時候,要特別的來將護我們自己的心。就比如說我們身上有一個瘡、有一個傷口,那你身上有了這個傷口,碰到一定會很痛,偏偏又跟你相處的這個人,他如果是一個好動兒,一直動來動去,你如果不小心被他碰到了,那一定會很痛。所以,在這種環境之下,你一定要好好的保護你自己的傷口。所以這邊才說:與掉舉不慎之眾共住,常謹畏慎護其瘡。 如果你身上有一個小的傷

28、口,你不去保護的話,可能就會因為被碰觸而感到痛苦。你如果不去保護你的心,任由你的心所做的話,可能將來你就會投生到地獄裡面去。因為你不保護你的心,會投生到地獄以面去,甚至投生到熱地獄裡面去,所以說(卯一、應須防護之理): 若畏身瘡輕微苦,尚須謹慎而將護,眾合山壓諸怖畏,如是心瘡能不護? 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子來做串習,來將護我們自己的心,那到最後會怎樣?即使你遇到那些讓你一見到馬上心不舒服,讓你起瞋的對象;或者說,你見到那些非常貌美的美女,讓你起貪的對象,在這個時候,你因為串習前面將護心的關係,你的心就有所改變,你就不會隨之而轉了,你就不會被煩惱所轉,你的心就會變成很堅固,所以這邊才說(卯三、防護之

29、功德):若能安住如是行,任處惡人眾會中,或復居於婦女內,堅勤護戒無壞失。 這邊惡人眾會中就是會讓生起瞋恚的惡人,或復居於婦女內或者是你處在會讓你起貪的美女當中,堅勤護戒無壞失在這個時候,你的心就不會隨之而轉,心會變成非常的堅定、堅固。 以上就是我們去將護心的功德利益,這就可以遮止掉我們生起的貪還有瞋。所以,我們應該要勵力於這樣子的修行。 再來說(卯四、為護心故誓存正知): 寧失利養及恭敬,乃至身命亦可捨,亦甯失壞餘善法,唯此勝心勿失壞。 外在的衣、食或者可以養活我們生命的事物,甚至身語的善業等等,這些我們都尚可捨之,唯有這個心我們不可以輕捨。 問題:仁波切在一開始的時候有講到布施、持戒和忍辱,

30、這些是利他,靜慮跟智慧部分是屬於自利,可是,我們現在聽的部分,講的都是由自心方面的圓滿,那這個分類跟一開始的分類有什麼不一樣?我們現在講的,應該是以自利的部分為主,可是一開頭的時候,仁波切講的是利他,然後後面二度是屬於自利的部份,那在略論上以六度的角度來談的話,都是以自利的角度為出發,我不曉得剛剛開始仁波切講的分法是什麼樣方式的分法? 回答:一般而言,如果是照著菩提道次第的論著裡面,都會講到四攝法主要是利他的,對不對?那現在六度呢,都是自利的的方面。你如果用這種角度來講的話,那就會很明顯的看出,四攝就是利他,六度是自利。可是,並不是說四攝一定要在六度之外,並不是那個意思,四攝也可以歸納入六度裡

31、面。所以變成,你如果單就六度來作區分的話,六度也可以區分成自利和利他這兩個部分。所以,這裡雖然說布施、忍辱是利他,可是,也並不是說它們沒有含有自利的成分,所以當你在做這種歸類、區分的時候,並不是它很死板的。 問題:因為今天剛上課的時候,仁波切不是有分,自利跟利他以六度以來分嘛!那現在好像上到這一些內容來講,它是以自利的,就是以內心圓滿的角度去說的,那這樣子的話,我們現在談的這個部份,就有包含自利跟利他嗎?是有包含兩個嗎? 回答:可能解釋的角度不同的關係。就比如說悲心,有一些是站在利他的角度在說的,也可以站在自利(自己自利的功德)的角度來說的。所以,自利和利他兩者都有可能存在。 仁波切:剛剛前面

32、講的是經莊嚴論裡面的講法。甲曹杰的科判是以現觀莊嚴論來說明為什麼六波羅蜜只有六個,他一直講,前面的科判就是六度的次第他要解釋出來。次第上面講的時候,他就提出來現觀莊嚴論裡面講的什麼什麼,為什麼需要六度,然後六度的次第為什麼這樣子排,那是按照現觀莊嚴論講的內容提出來而已。 問題:所以剛開始仁波切有講到布施、持戒可以得人身,那也只有在現觀莊嚴論還是經莊嚴論? 仁波切:經莊嚴論裡面講的,布施、持戒然後忍辱,這三個會圓滿一個人身。 問題:這不是增上生嗎?這一個人身是屬於暇滿人身的部份嗎? 仁波切:她講對了,她講的就是暇滿人身,我們持戒很好的話,(可以獲得)暇滿難得的人身,那這上面還需要八因三緣,(再加

33、上)忍辱和布施, 這三個一起的話,就會獲得八因三緣這種的暇滿難得人身,這是為了現前的果位(一個是究竟的果位嘛!),現前增上生。 問題:剛剛仁波切講到,西藏人說小小的心可以握在手上,那是指我們心臟的部分還是另外有所指? 仁波切:心臟! 問題:我們器官的那個心臟嗎? 仁波切:對!對!我們一般人的想法,好像心是在這(胸腔)裡。我們會說:你的心是很小的。我們一般人,心是很小,就給他笑一下,他也會慢慢接受啊。怎麼說,人家生氣,那這種心是馬上可以改變的,所以,心是很小也有這樣的說法。但是,它裡面圓滿六波羅度的力量也可以裝得下,它裡面都在。所以,好像看起來很小,但是它裡面也可以裝得下很多東西。 問題:請問仁

34、波切,我很笨的問題,什麼是造作菩提心、願菩提心、行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這幾個菩提心在修行上是否有它的次第?什麼程度的時候才是達到這幾個菩提心?謝謝! 回答:如果在你心中生起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欲求圓滿菩提的心,就稱為造作菩提心。這種欲利益一切有情,欲求圓滿菩提的這個心,如果你是很任運的生起來,不需要經過一番的作做、造作,任運生起來的話,就稱為菩提心。 在你造作的階段,就不能稱為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我們才稱為它是造作的。這樣子的意樂,就是想要利益一切有情求證圓滿菩提的這個意樂、這個心,如果不配合起你實際的行為、行持,就稱為願心。如果你用這種意樂去受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之後,你的所做所為又

35、不違犯菩薩戒,也就是你的菩薩戒沒有退轉,那你依著這個意樂,配合起好的行持,這個心就稱為行心。那即使你有受菩薩戒,那你也有先前的意樂,那你也有在行菩薩行,可是,你這個菩薩戒有退轉的 話,那你所行的這菩薩行呢,你在行菩薩行這個時候的心,不能稱為是行心,因為你的菩薩戒已經退轉了嘛,所以只能是屬於願心的範圍而已。 仁波切:所以,願心的範圍不一定是離開行持,這不一定。行菩提心的行是怎麼樣的行?是要受菩薩戒,(而且)菩薩戒一點都沒有退轉,在很清淨的當中修行行持,那種的菩提心,才稱行菩提心。所以,行菩提心的行不是一般的行,要受菩薩戒沒有退轉,(而且在)清淨當中的行持,才算是行菩提心的行。 所以,願菩提心先還

36、是行菩提心先?一定是先有願菩提心,然後才能受行菩提心。可是,有時候我們會行了菩提心之後,又退到願菩提心。然後又進入行菩提心,又退回到願菩提心。 也可以說,我們打坐的時候,(緣)空性上面我們打坐,這個時候有沒有菩提心呢?這時候我們心裡有沒有菩提心?我們會說這個時候有菩提心,但是,它沒有現起,它有菩提心。那種菩提心,永遠不會是行菩提心,行菩提心的話,一定是需要現起的,好像行持當中,行者跟菩提心一起的,菩提心現起,然後也有做行持,所以這種一起才稱行菩提心。 在空性上面打坐的時候,這上面有沒有菩提心?有菩提心,那種菩提心是什麼?那種菩提心永遠都是願菩提心。願菩提心它也會變行菩提心哦!比如說見道,見道以

37、上的話,菩薩戒完全不會退的。資糧道跟加行道的話,就不一定。從中品資糧道(開始)不會破菩薩戒,但是會退,退跟破不一樣,見道以上完全不會退。 空性的根本定當中,有沒有菩提心?有菩提心。有沒有行菩提心?行菩提心沒有。比如說見道的修行者,他們在空性上面打坐的時候,他們的行菩提心就變成願菩提心;那他們下座,出來修行的時候,他們的菩提心就變成行菩提心。所以行菩提心跟願菩提心會變,有時候會變行菩提心,有時候會變願菩提心,等到成佛的時候,就只有行菩提心,沒有願菩提心,即使在根本定當中也是如此。 一般在經論裡面所說的菩提心,大部分都是指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也就是指證空慧,在現證空慧的心當中,它已經不再以圓滿菩提為它的對境, 它是以空性為它的對境。所以,我們也會說勝義菩提心不是菩提心,(菩提心一定是世俗菩提心,)它為了成佛所以才稱菩提心,就這樣子而已,它不是真正的菩提心。它真正的是為了成佛,勝義菩提心才會斷除煩惱嘛,所以給它一個名子就叫菩提心。我們不會稱它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不是菩提心。 問題:請問仁波切,好像我們現在的程度,應該都是只有起造作的菩提心、只能生起造作的菩提心。那比如說,我們每次上課都會唸皈依發心:以我布施等福德,為利眾生願成佛,那我也也很用心的在這邊想為利眾生願成佛。那像這種造作的菩提心,它有沒有像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建筑建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