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hapter 5 线粒体和叶绿体Mitochondrion 历史1890,Altaman 首次发现,命名为 bioblast;1900,Michaelis 发现线粒体具有氧化作用;1948,Green,1949,Kennedy 和 Lehninger 分别发现三羧酸循环和脂肪酸氧化是在线粒体内完成的。化学组成:蛋白质(线粒体干重 6570%) ,脂类(干重 25%30%)膜成分: 脂和蛋白比值 内膜 0.3:1 外膜:1:1形态结构:杆状或粒状 胰外分泌细胞中:巨线粒体(很长) ;肝细胞中 1300 个;人类红细胞无线粒体在心肌和精子尾部,线粒体分布在 ATP 消耗高的区域附近功能区域:内膜
2、 外膜 膜间隙 基质1.内膜:心磷脂 cardiolipin (双磷脂酰甘油 PG )含量高(20%), 缺乏胆固醇,通透性低。内膜的标志酶为细胞色素 C 氧化酶。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 (cristae),能扩大表面积分两种:板层状、管状;嵴上有基粒。(图见 PPT P10)2.外膜: 具有孔蛋白(porin)构成的亲水通道,通透性高,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标志酶为单胺氧化酶。3.膜间隙 :是内外膜之间的腔隙。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催化 ATP 末端磷酸基转移至 AMP从而生成 ADP)。 4.基质(matrix)- 内膜所包围的空间 1)含三羧酸循环、脂肪酸、丙酮酸和氨基酸氧化的酶类;mtDNA、
3、RNA、蛋白合成体系;纤维丝和致密颗粒状物质,内含Ca2+、Mg2+、Zn2+等离子 2.)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动物细胞 80%的 ATP 来源于线粒体。(一)电子载体 1、NAD (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 :连接 Kreb 循环和呼吸链,将氢交给黄素蛋白。 2、黄素蛋白:由一条多肽与黄素腺嘌呤单核苷酸 FMN 或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AD 组成,(结构式 P17)可接受 2 个电子 2 个质子。主要有两种:NADH 脱氢酶(FMN);琥珀酸脱氢酶( FAD)。3.细胞色素:含血红素铁,通过 Fe3+/ Fe2+变化递电子,包括细胞色素 a、a3、b、c、c1 ,其中
4、 a、a3 含有铜原子。 4、铁硫蛋白:分子结构中每个铁原子和 4 个硫原子结合,通过 Fe3+/Fe2+互变进行电子传递,有 2Fe-2S 和 4Fe-4S 两种类型。 5、辅酶 Q:脂溶性小分子醌类化合物,有 3 种形式,即:氧化型醌 Q,还原型氢醌 QH2和自由基半醌 QH。 (二)呼吸链的复合物 呼吸链组分按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向高排列。 用脱氧胆酸处理 mt 内膜、分离出 4 种呼吸链复合物。1、复合物 I (complex I):NADH 脱氢酶。 组成:含一个 FMN 和至少 6 个铁硫蛋白,以二聚体形式存在。 作用:催化 NADH 的 2 个电子至辅酶 Q,同时由基质(M)侧转移
5、4 个质子至膜间隙(I)。 NADHFMN Fe-S Q NADH + 5H+M + QNAD + + QH2 + 4H+I 2、复合物 II (Complex II):琥珀酸脱氢酶 组成:含 1 个 FAD,2 个铁硫蛋白。作用:催化琥珀酸的低能电子至辅酶 Q,不转移质子。 琥珀酸FADFe-S Q。 琥珀酸+Q 延胡索酸+QH 2 3、复合物 III (Complex III):细胞色素还原酶。 组成:二聚体,含细胞色素 b566 、 b562、1 个铁硫蛋白和 1 个细胞色素 c1 。作用:催化电子从辅酶 Q 传给细胞色素 c,每转移 1 对电子转移 4 个 H至膜间隙。 4、复合物 I
6、V (Complex IV):细胞色素氧化酶组成:二聚体,4 个氧化还原中心:Cyta, Cyta3,CuA 和 CuB 作用:将从细胞色素 c 接受的电子传给氧,每转移一对电子从基质中摄取 4 个质子:在基质侧消耗 2 个质子形成水,同时转移 2 个质子至膜间隙。 cyt cCuA aa 3- CuBO 2 (三)两条主要的呼吸链 复合物 I-III-IV 组成,催化 NADH 的脱氢氧化。 对应于每个复合物,约需 3 个复合物,7 个复合物,两个复合物之间由辅酶 Q 或细胞色素 C 这样的可扩散性分子连接。 复合物 II-III-IV 组成,催化琥珀酸的脱氢氧化 (图:PPT29 ,30)
7、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理 (一)质子动力势 Mitchell(1961)提出“化学渗透假说” 。认为:电子沿呼吸链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质子从基质(M 侧)泵至膜间隙(I 侧) ,形成质子动力势(二)ATP 合酶(ATP synthase) F 型质子泵;分为球形的 F1 头部(基粒)和嵌入膜中的 F0 基部。 F1: 3 3 复合体,具有 3 个 ATP 合成的催化位点(每个 亚基为 1 个) 。 F0:ab2c12 复合体,嵌入内膜,12 个 c 亚基组成一个环形结构, 具有质子通道。构象耦联假说: 1ATP 酶利用质子动力势,催化 ATP 合成。 2F1 有 3 个催化位点,催化位点有 3
8、种构象。 3质子通过 F0 时,引起 c 亚基构成的环旋转,带动 亚基旋转, 亚基端部高度不对称, 引起 亚基 3 个催化位点构象的周期性变化,不断将 ADP 和 Pi 加合在一起,形成ATP。(3)P/O 值 指一对电子传至氧所产生的 ATP 分子数,它表示氧化磷酸化的效率。 通常认为 NADH 为电子供体 P/O=3,FADH2 为电子供体 P/O=2。 (也有人认为 2.5,1.5)(四)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1电子传递抑制剂 复合物 I 抑制剂:阿米妥、鱼藤酮复合物 II 抑制剂:2-噻吩甲酰三氟丙酮和萎锈灵。复合物 III 抑制剂:抗霉素 A复合物 IV 抑制剂: CO、CN、NaN3
9、、H2S电子传递抑制剂可用来研究呼吸链各组分的排列顺序,当呼吸链某一特定部位被抑制后,一侧为还原状态,一侧均为氧化态2磷酸化抑制剂 与 F0 结合,阻断 H+通道:寡霉素。 -我是氧化磷酸化的分界线()/-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指其生长增殖受 核基因组及其自身基因组的双重控制- 半自主性 环形 DNA; 70S 核糖体,对氯霉素敏感,对放线菌酮不敏感; RNA 聚合酶可被利福平、链霉素等抑制 ;tRNA 和氨酰基-tRNA 合成酶不同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氨基酸为 N-甲酰甲硫氨酸。 线粒体的增殖 新线粒体来源于线粒体的分裂。叶绿体:由外被、类囊体和基质 3 部分组成。 含 3 种不同的
10、膜:外膜、内膜、类囊体膜; 3 种彼此分开的腔:膜间隙、基质和类囊体腔。膜:外膜的通透性大;内膜通透性低;ADP、ATP 、 NADP+、葡萄糖和焦磷酸等需要特殊的转运体才能通过内膜。类囊体 类囊体膜:流动性高,内在蛋白有:细胞色素 b6f 复合体、集光复合体、质体醌(PQ) 、质体蓝素(PC)、铁氧化还原蛋白(FD)、黄素蛋白、光系统 I、II 复合物 基粒:扁平小囊堆叠而成。 基质类囊体:连接基粒的没有堆叠的类囊体。基质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空间,主要成分包括: 1. 碳同化相关的酶类:如 RuBP 羧化酶。 2. 叶绿体 DNA、蛋白质合成体系。 3. 一些颗粒成分:如淀粉粒、质体小球和植物
11、铁蛋白等。光合磷酸化作用机理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 光反应: 需要光,涉及水的光解和光合磷酸化 暗反应: 不需要光,涉及 CO2 的固定(一)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 1光合色素 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例约 3:1 叶绿素分为 a、b,比例约 3:1 2集光复合体 约 200 个叶绿素分子和一些肽链构成 3光系统(PS):P680 位于基粒与基质非接触区域的类囊体膜上。包括一个集光复合体、一个反应中心和一个含锰原子的放氧复合体。 4细胞色素 b6/f 复合体 以二聚体形式存在,每个单体含有四个不同的亚基。 5光系统(PSI):P700 位于基粒与基质接触区和基质类囊体膜中,由集光
12、复合体 I 和作用中心构成。(二)光合磷酸化 一对电子从 P680 经 P700 传至 NADP+,在类囊体腔增加 4 个 H+,使类囊体腔有较高的H+(pH 5) ,形成 质子动力势。 H+经 ATP 合酶( F1-F0 偶联因子)渗入基质、推动 ATP 合成。 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线粒体与叶绿体结构的相似性: 两层膜包被,内外膜结构和性质不同 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叶绿体的发生:在个体发育中叶绿体由原质体发育而来。幼小叶绿体能靠分裂而增殖,成熟叶绿体一般不再分裂-我是叶绿体的分割线()/-线粒体蛋白质的转运:人 mtDNA 编码 13 条多肽线粒体含 1000 多种蛋白,绝大多数由核基因编码,在
13、细胞质中合成,定向转运至线粒体 。前体蛋白在运输前,以未折叠形式存在,N 端的一段信号序列称为导肽或引肽,完成转运后被酶切除,成为成熟蛋白。蛋白质的转运涉及转位因子1. TOM 复合体 (Translocase of Outer Membrane):通过外膜,进入膜间隙 2. TIM 复合体(Translocase of Inner Membrane) :进入基质(TIM23)或内膜(TIM22) 3. OXA 复合体(oxidase assembly complex) :将线粒体合成的蛋白和某些进入基质的蛋白插到内膜上 线粒体内外膜之间存在接触点,蛋白通过此处的 TOM 和 TIM 复合体,一步进入基质 蛋白质输入过程(耗能过程)1. 在线粒体外解除与前体蛋白质结合的分子伴侣,需要通过水解 ATP 获得能量 2. 在通过 TIM 复合体时利用质子动力势作为动力 3. 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基质后,线粒体 hsp70 依次结合在蛋白质线性分子上,将蛋白质“铰进”基质,需要消耗 ATP,然后 hsp70 将蛋白质交给 hsp60,完成折叠 叶绿体蛋白转运与线粒体的相似。 如: 膜上有特定的转位因子; 内外膜具有接触点; 需要能量,利用 ATP 和质子动力势; 前体蛋白 N 端有信号序列,使用后被信号肽酶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