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区全区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根据区人大常委会 2019 年工作安排,4 月 17 日,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组,在马家福副主任的带领下,对我区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走访了部分企业、单位和个人,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了中联水泥、徐州鸿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庄镇工业企业治污设施用电监控系统等现场,听取了区政府关于全区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汇报,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唐凯副区长作了表态发言。现将视察的情况报告如下:一、2018 年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2018 年,区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2、认真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聚焦突出环境问题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要求,聚焦“四大行业”优化升级,持续加大污染防治工作,转型升级力度大,空气质量有所向好,水环境治理扎实推进,土壤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摆上位置,固废垃圾处理设施走在全市前列,环保问题整改态度坚决,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改善,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调研组对全区环保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二、人大代表及社会各界反映的主要问题一是结构调整任务仍很艰巨。产业结构依然偏重,煤炭消耗大,钢铁、焦化、水泥、电力企业产能偏高,四大行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部分地区“散乱污”企业整治水平低、 “死灰复燃”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空气质量与上级的要求和
3、群众期盼有差距。2018 年,全区PM2.5 平均浓度下降到 56 微克每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62.1%。今年一季度,我区在全市 11 个县市区排名 PM2.5 和邳州并列第 4 名、优良天数比例排名第 6 名。空气质量纵向比有了一定进步,但与市政府下达我区年度目标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港口码头、建筑工地、206、310 国道、252 省道大货车超载撒漏、物料覆盖不到位现象仍然严重,扬尘管控措施不到位。部分黑臭河体气味难耐、农村村庄垃圾托运处理不及时等污染源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三是水污染防治存在漏洞。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老城区部分生活污水没有全部雨污分流,直排、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各乡
4、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覆盖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较低,青山泉、江庄污水处理厂尚未投入运行;河道漂浮物、农村生活垃圾存于河沟、池塘,汛期极易污染河道。四是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和土壤保护工作较薄弱。多数养殖场的环保基础设施简陋落后,粪便综合处理能力较弱,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畜禽和水产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足。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一定污染。大棚农业的普及,加剧了地膜污染。五是环保硬件作用发挥不到位。环保硬件建设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但释放功能没充分发挥到位,固废处理存在“消极待料” , “等米下锅”现象”;监控平台的视野覆盖面太窄,没有充分发挥“全天候”
5、, “无死角”的监管预期,也没有处理好政府、企业及第三方的责权利边界,多少影响了环保工作的综合效应的发挥。六是环保问题整改还有死角。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办案件整改完成率 61.5%,比率偏低,有些问题整改还不彻底,成效还不巩固,长效机制还不健全。三、工作建议(一)要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一”全新论述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区政府及有关单位要把认识迅速统一到总书记讲话的最新要求上来,要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迫在眉睫的紧迫感,聚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以过硬的工作能力、高标准的工作要求、顽强的工作作风,强化履职担当,担负起我
6、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重任。(二)要持之以恒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方位加强主要污染源管控,实施精准治污,加快重点治气工程建设,推动空气质量实现持续改善。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断面长制,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黑臭水体整治。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大污染地块的风险防控和治理修复力度,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要不折不扣将决议要求落到实处,按时间节点完成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三)要尽快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能力建设短板。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统筹推进城乡治污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城乡生活垃圾、污水、危废等环境设施的处置能力。要加快推进治
7、污项目建设,提高环境设施处理效益。要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加快重点污染源监测监控网络建设,为精准实施污染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四)要齐抓共管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合力。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务必运用法治思维,严格遵守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制轨道上把生态保护、污染防治举措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大与周边地区的沟通和协作,协同做好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监察、审判、检察机关应结合各自职能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坚决依法依规惩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行为。企业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主动治理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鼓励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绿色健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