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体制完整版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51196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行政体制完整版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行政体制完整版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行政体制完整版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行政体制完整版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行政体制完整版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是指一种政治统治或政治权力被相信是正当的、合乎道义的,从而获得社会成员自愿服从或认可的能力与属性。2.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渊源于魏晋之行台。元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其中央行政中枢,即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为了与中央机构有所区别,其正式名称改为某处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中书省的设置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的一个显著变化,也是我国省制的开端。3.三司(明代):三司是明代省级地方行政机构设置的基本方式。洪武九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制度,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 ,共同组成省级政权机构,分别执掌行政、司法和军事。三司的设立,

2、实际上是将一省的地方军政权力一分为三,一省之内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或官员可以单独裁断全局性的大政,由此强化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4.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又称“世官制”或“世卿制” ,即世世代代为官,世世代代食禄的意思。其表现形式之一是官位由贵族世代相继,只有在立国之初才有选和任的性质,且一经任用,世代不变;其表现形式之二是诸侯、卿、大夫的继承逐步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9.帅漕宪仓:帅漕宪仓是宋代在地方机构设置的方式。宋代为了防止地方长官权力独揽,把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的路分置为四个机关:经略安抚使司,又称“帅司” ,主管军政,监理民政;转运使司,又称“漕司” ,主管财赋;提点刑狱司,

3、又称“宪司” ,主管司法和监察;提举常平司,又称“仓司” ,主管赈灾和专卖事务。四个机关互不统属,互相监督,都直接对皇帝负责。10.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由陈群首创。其主要做法是由中央政府挑选各地有名望、品行端正的官员为大小中正,由中正们负责推荐人才,加品评后分成九个等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和下上下中下下。在此基础上按等级择“上”录用的原则选拔任用官吏。九品中正制初行时有选贤的用意,后来成为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11.政事堂:政事堂是唐宋时期宰相的总办公处,三省长官议事的地方,唐初始有此名。一般而言,唐制遇下诏敕,先由门下省和中书

4、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 。政事堂经历了门下政事堂和中书政事堂两个阶段,到唐玄宗十一年,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12.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嫡长子继承制是专制国家皇位继承制度的基本形式。嫡长子继承制的基本精神是要在君主多妻制的情况下,根据母亲身份的贵贱尊卑将王子区分出嫡子和庶子,以确立王位继承人的资格,并依照先嫡后庶、先长后幼的顺序,把王位继承人的资格限制、压缩在一个人的范围之内,来保证国家最高权力在一家一姓内部和平过渡。13.官僚制度的自主性:官僚制度的自主性是指官僚机构在其实际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的特性。具体表现为:官僚组织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和所持的基本治

5、国原则与专制君主之间存在差异和错位;官僚制度一旦发育形成,会产生“制度化”的成分,并形成相对独立、稳定的运行规范、程序和方式,表现出对君主个人意志的张力和排斥倾向。14.君主专制政体:君主专制政体属于君主制政体的一种。相对于其它的政体,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君主职位的终身制和世袭制,即君主没有任期的限制,君位在一家一姓内世代相传;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特殊的尊荣,甚至有的被赋予某种超人的神性和神格;君主独揽国家权力,君权超越任何其他权力和法律之上,是不受制约的、绝对的权力。15.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特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6、。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至隋朝正式确立,唐代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实现了机构与部门权力的分散和相互牵制,以此来加强皇权。16.察举制: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三公、九卿、列侯、刺史、郡守、国相等将本人发现或乡闾评议的出众人才向朝廷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核,授予官职。察举的科目繁多,主要有四种形式,即察孝廉、举茂才、特科特举和太学博士子弟。5.试比较汉唐相权的设置 :(1 )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会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5 分)

7、(2 )汉代宰相下有副宰相,即御史大夫。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监察权。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相当于汉朝宰相的职权,而监察权不包括在内。 (5 分)8.简述中国专制制度的典型特征。(1 )历史悠久,时间跨度大。 (1 分)(2 )集权程度高: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同时实行文化和思想的霸政。 (2 分)(3 )伦理政治:君主的政治权威和长老式权威合一。 (2 分)(4 )发达、早熟的官僚制度。 (2 分)(5 )国家机会主义倾向:国家行为根据功利需要而变化。 (1 分)(6 )宗法农业社会:以家族为中心的生产、生活方式。 ( 2 分)17.简述中

8、国传统社会专制国家控制地方的主要方式。(1 )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使中央集权的垂直控制最大限度到个人。 (2 分)(2 )在地方政权机构的设置上,有意虚化行政首长负责制。 (2 分)(3 )纵横交错的监察网络。 ( 2 分)(4 )中央控制财权、兵权。 ( 2 分)(5 )地方层级、行政区划: 层级不断增多。距离中央核心控制区越近,层级越往上,对政治的影响越大,越不稳定。 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有意打乱了自然地理单位(山川形势)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乃至经济、人文单位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以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政治控制。 (2 分)18.简要评述科举考试的政治功能及其局限。(1 )科举考试的政治功能: 科

9、举制度的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在于开放政权。它增强了政治体系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对生活的凝聚力,有助于维护政治体系的稳定性。 (2 分) 科举考试有助于儒家思想的体制化和日常生活化,使统治者建构出其所需要的政治主体,保证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同一性。 (2 分) 科举考试体现了对事不对人的普遍主义原则,在这一点上它和现代精神是相通的,蕴涵着值得借鉴的现代性资源。 (2 分)(2 )科举制度的局限: 读书人充斥仕途,造成政治上的臃肿病。 科举考试所传递的是“一元知识论” ,可能会使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统治控制社会思想的工具。 科举制度所考察的主要是道德知识、求善的知识,而求真的知识则不受重视,因而难以发展出西方

10、的自然科学。 科举制也体现了知识和权力的高度结合。 (4 分)19.简述专制政体下后妃干政的条件及其与所谓“女祸”之间的关系。(1 )后妃干政的条件:后妃干政的条件源自于帝制中国的文化和制度本身暗含着某种肯定母权、肯定后妃干政的因素: 后妃在君主制政体中的角色定位(“后” 、 “小君” )意味着君权有可能衍生为后妃之权; 后妃干政可以从传统文化的“孝道”观念中得到支持:帝制中国“家天下”的政治属性也是后妃干政的一个诱因;君主政体中的制度缺陷也容易为后妃干政提供机会与条件。 (6 分)(2 )后妃干政的条件及其与所谓“女祸”之间的关系 后妃干政之祸或所谓“女祸”是君主专制之祸的一种必然表现形式,

11、其病灶仍在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固有弊端与矛盾。即君主专制制度因其形式简单、权力无制约,而最易腐败堕落。 (2 分) 后妃干政由于制度层面上的合法性资源不足,使得后妃一旦走向政治舞台,势必面临更大的阻力,产生统治合法性危机问题,使政治斗争升级,统治更趋腐朽黑暗,因而更易造成政治祸乱。 (2 分)20.简要评述皇位嫡长子继承制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及其弊端。(1 )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就皇位嫡长子继承制的具体实行情况看,由于条件不具备或人为的因素,嫡长制在实际操作上不得不大打折扣: 生理原因:皇后无子或嫡子早夭; 君主个人好恶:夺嫡另立; 宦官、外戚、后妃干政。 (6 分)(2 )皇位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无论

12、是“立嫡” ,还是“立长” ,都公开放弃了才德方面的要求。它是一种典型的非智能型的皇位继承方式,势必在嫡长制的“产出”与君主专制政体的需求之间造成严重的脱节,即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其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4 分)21.试述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的内在冲突及其对帝制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1 )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的冲突 儒家思想和中国君主制度所奉行的基本理念、基本目标取向有很大差异:君主制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延续个人或家族“私天下”的统治,而儒家则追求“天下为公”的目标。 (4 分) 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君主专制制度肯定君主的意志高于一切,而儒家思想则主张“天地之间,至尊者

13、道” ,坚持道高于势的立场。 (4 分) 双方在具体政治过程中的冲突:儒家知识分子倡导以儒家思想为“正君之法”去“格君心之非” ,其治国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 “委任守成” ,都是对君主行为和权力的限制与约束。 (4 分)(2 )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的内在冲突对帝制中国政治生活变迁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存在,使专制制度能够造成某种政治生态,发育出一定的批评监督机制和遏制力量。 (2 分) 儒家思想的存在,也使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具备了一定的超越性和创造性。 (2 分) 儒家与专制制度的结合与冲突导致了君主制的儒家化和儒家的制度化,造成了君主专制政体下官僚系统的某种自主性,使得缺乏外在制度约束的专制制

14、度有了一定的内在制约与调节机制。 (2 分) 君主本人生活在以儒家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之下,完成了其社会化的过程。 (2 分)23.试述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官僚机构自主性的表现、成因及其对君主专(1 )官僚机构自主性的表现:官僚制度在其实际运行过程中,具有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的自主性: 活动目标:在其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取向和所持的基本治国原则方面,官僚组织和专制君主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和错位。 (4 分) 制度层面:官僚制度一旦发育形成,必然会产生“制度化”的成分,形成相对独立和相对稳定的运行规范、运行程序和运行方式,表现出对君主个人意志的张力和排斥倾向。 (4分)(2 )君主专制条

15、件下官僚制度的自主性成因: 官僚制度的一般特点:典型的官僚制度是对事不对人、非人格化的,具有和一切以人治为特点的专制制度相对立的倾向。 (2 分) 中国官僚制度的政治文化基础:儒家思想超越现实君主私欲私利的目标、道德理想和规范注入官僚制度,使官僚制度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思想源头。中国官僚制度的自主性正是儒家思想自主性的必然反映与折射。 (2 分)官僚制度的自主性也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内在矛盾的反映。 (2 分) 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所解立的各项制度和法规即“祖宗之法” ,也为官僚制度的自主性提供了类似于宪法性的支持。 (2 分)(3 )官僚制度自主性的影响: 这种自主性的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君权与官僚组织的

16、不断摩擦。 (2 分) 官僚制度的这种自主性的存在及其与皇权的不断摩擦,又使专制皇权获得了某种“体制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机制,造成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复杂和多重性。 (2 分)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政治体制:是指政权结构的组织形式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简称政体政治体制的范畴要比行政体制大,政治体制通常可以包括行政体制、立法体制和司法体制等等。为何中国的专制制度为何如此稳定?生命力为何如此之强?(1)相对独立、封闭的自然环境: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发展过程中,中国虽然总是受到北方游牧文明的侵袭,却没有受到其他更加高级别的文化和文

17、明的侵袭,因此封建制度得以继续的发展(2)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3)小农经济基础:中国拥有强大而深厚的封建专制制度存在的基础和土壤:中华文明是世界农耕文明发展的一个巅峰,农耕文明在中国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得到了一个及其完整和稳固的生存基础(4)君权的强化力量与约束调节力量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则是这种内在基本矛盾的现实表现。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的作用下,使得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了某种自我调节机制,减弱了其狭隘性、封闭性与非理性因素,降低和减缓了政治动荡的频率与政治衰败的速度,从而使它能够在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维护统治秩序方面发挥出基本的效能。(5)从体制外权力中心和体制外异己力量不存在的角

18、度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中国的封建制度下缺少可以取代这一制度的政治力量。一个社会中,最担心的应是出现一批绝望者。绝望者不仅仅对当前处境的改善感到绝望,更重要的是感到今后前途渺茫,无论自己怎样努力,在现存体制之下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而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弹性体制下,在一般人面前仍有读书进入仕途,从军可以谋生甚至升官、经商可以致富等可供选择的途径,绝望者的数量就会减少。当然,饱受官府赋税劳役压榨和地主残酷剥削的贫苦农民也常被迫得无路可走而聚众起事,或投奔到起义军或地方割据者的队伍中。元朝末年和明朝末年,这种情况十分突出。但农民起义的成功只是使皇朝换一个统治者,这种方式的改朝换代不会使封建制度不存在,因为

19、农民起义军和封建地方割据势力都不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体制外异己力量。如果这些贫苦农民逃进了城市,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城市无论在刚性体制下还是在弹性体制下,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体制外的权力中心,所以逃进了城市的贫苦农民在那里也不可能成为体制外的异己力量。(6)儒家思想的影响:唐以后,尤其是宋以后,中央集权日益加强,皇权迫切需要一种能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和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服务的精神力量。儒家关于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关系的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君权、父权、夫权,这正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需要的。于是合一的思潮中,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中心位置。同时, “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它必须接受封建宗法传统思想,即纲常名教思想

20、,才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除了它的宗教修养以外,它也是以维护纲常名教为基本内容的,不得不与儒教合流”。在这种情况下,宋以后人们的思想大受禁锢,即使社会上存在种种矛盾,但维护社会秩序,也就是维护既定传统的思想使得各种不满现实的力量在心灵上受到束缚,正如“一个人长期囚禁在幽室,必然苍白失色,一株树生在大石缝中,其根枝必定盘结扭曲。儒教压制了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抬头”。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弹性体制下不曾出现体制外异己力量的原因之一。(7)从封建制度再生产的规律性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中国的封建制度在任何一种动荡与危机的条件下都有可能重现或再生。(8)中国封建社会基层组织

21、的构造和运作中国封建社会弹性体制下的基层组织是什么?从宋朝以后直到清朝的情况看,家族是基层的社会组织。尤其是在农村,家族的作用更显得突出。中国封建社会弹性体制下由家族所构成的基层社会组织,对于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换言之,中国古代思想传统最值得注意的重要社会根基,就是“氏族宗法血亲传统遗风的强固力量和长期延续。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中国社会及其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征”。对这一特征的理解将有助于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持久性。君主专制权力与官僚常规权力之间的矛盾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问题, 因为权力都有向外扩张的倾向, 不同权力之间必然会产生碰撞, 发生矛盾。然而, 这里有个前提, 即当权

22、力之间发生矛盾时需要有一种规范机制对矛盾双方或多方进行规范,但是帝制中国缺乏这么一种规范机制( 规范一词只具有中性意义, 并不必然有限制甚至宪政之意, 而只表示法理上和观念上的明确化) 。这种机制应包括:1) 对权力的范围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2) 在进行清晰的界定之后,当两种权力产生矛盾时可以进行公正的裁决, 受到侵犯的权力可以通过制度化的途径得到维护。为什么会缺少这种规范机制呢? 这和帝国的统治伦理有关, 一方面, 在儒家理念中, 君主应该为政以德, 官僚应该以道事君, 而天道体现于民心当中, 所以君主统治必须爱民如子, 达到理想的善。另一方面, 君主一旦登基之后, 自认为自己得天命, 将整

23、个帝国看作是自己的私产。这样, 帝国的统治伦理就显得含糊而矛盾, 究竟哪一个方面居于最高层次, 在君主和官僚的认识中常常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就使得君主和官僚在行使各自权力时各自有其凭借的信条。含糊而矛盾的统治伦理, 各执一词的信条, 这种思想深层次的不一致妨碍着作为制度层面的规范机制, 也就是一种具有硬性约束力量的界定标准和裁决依据的生成于是, 当两种权力出现矛盾时, 由于现存的具有硬约束力量的制度化、常规化和程序化的途径不够,双方权力, 尤其是君主权力就尽一切可能在常规制度外寻找某种力量来支援自己, 这样就给宦官政治提供了可乘之机。宦官彻底改变了其原有的社会身份, 由一个最卑贱, 压根不具

24、备政治资格的家奴变为国家权力网络上的一个重要结点。论述专制国家地方政治体制的特点及其所存在的问题。(1)专制国家地方政治体制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大一统。 (2 分)该特点是建立在专制国家控制地方的诸多方式的基础之上的,如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使中央集权的垂直性控制最大限度到个人;在地方政权机构的设置上,有意虚化行政首长负责制;纵横交错的监察网络;中央控制财权、兵权;地方层级不断增多,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有意打乱了自然地理单位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乃至经济、人文单位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以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政治控制。 (12 分)(2)专制国家地方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自上而下的控制体制:在自上而下的集权压力

25、体制下,以象征性治理为代价,可维持最低要求的政治统治和控制,但造成了低效率的治理。 (2 分) 权力配置积轻积重:内重外轻或内轻外重。 (2 分) 导致胥吏专政问题:胥吏控制了实际政治运转。 (2 分)请简要评述中国传统社会乡村治理结构的功能。(1)乡村社会可抑制国家权力的扩张,它构成了对抗专制皇权的第二道屏障,由此平衡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3 分)(2)乡村社会的存在,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的重要土壤。 (3 分)(3)乡村社会承担了自救功能,如义田、族田、义仓、义社、学田等。 (2 分)(4)乡村社会通过自治,消化、转移了国家治理的负担和职能,如治安、教化、纠纷等。(2 分)如何理

26、解儒家思想既“入世”又“出世”的双重属性?(1)儒家的基本性善论、乐观自信的知识论和道为本体、天人合一的宇宙论是儒家思想的双重属性形成的逻辑起点。 (2 分)(2)儒家思想“入世”的性格:儒家思想对人与人的社会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它坚信“道”具有可践履性,并执着地要在“此世” 、在人的内心寻求实践之道。这种肯定现实、注重实践的精神,使其不可能破坏政治现实格局而创造新制度,只能是循着体制内的路线来实现理想。这是其与现实政治权威相结合、拥抱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原因。 (3 分)(3)儒家思想“出世”的性格:儒家思想具有某种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的和乌托邦的成分。从整个思想体系看,儒家自信完成了对宇宙和人

27、类社会的终极解释,最终找到了对自然、人类社会秩序的最佳安排;儒家的理性人格、圣人是真理的化身或载体。 (3 分) 导 论 (一)制度的基本内涵1、制度的概念 (1)狭义.制度是一种模式化的规则体系,具有正式性、合法性的特点。 (2)广义.随着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行为主义革命的兴起,开始把非正式规则也纳入制度范畴,尤其是引入了意识形态这一变量。 2、制度的起源 (1)理性经济人假设(2)有限理性(3)克服机会主义行为3、制度形成的路径(1)演化生成的秩序(2)人为设计的制度4、制度的评价(标准)(1)规范意义:好的制度应当具有合法性。 (2)工具性角度:好的制度应当是有效的,能够达成和环境的均衡状

28、态,实现特定政治秩序的政治目标。 2.亨廷顿的政治制度化的四大标准:( 一) 政治制度化定义亨廷顿认为: 制度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周期发生的行为模式。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他认为, 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体系在组织上和程度上获得价值和稳定性的过程, 它代表着社会组织和政治秩序的力量。( 二) 衡量政治制度化水平高低的标准亨廷顿认为, 任何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都可根据其组织和程序所具备的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凝聚性四个指标来衡量。具体表现在: (1)适应性。一个组织或程序的适应性越强, 其制度化的层次就越高。适应性是环境挑战与时间考验的产物,一个组织承受的环境挑战越多, 经

29、受的时间考验越久, 就越有适应性。(2)复杂性。组织越是复杂, 其制度化水平越高。复杂的政治体系能够对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自我更新、自我调适的能力, 从而比较具有稳定性和活力。他在总结复杂政体思想后, 提出了形式简单的政治容易衰败退化, 复杂性才会产生稳定性。 这一著名论断。(3)自主性。 它是和从属性相对的自主性, 是指政治体系的组织和程度获得了自己独立的生存和活动的领域, 因而不会因为某一社会集团的特殊利益和特殊要求而改变其活动宗旨、活动程度, 而一个沦为某一种社会集团( 家庭、利益集团、阶级) 工具的政治组织则不具备自主性, 也没有制度化。(4)凝聚性。它与分离性是相对的。!凝聚性

30、指的是一个组织应该具有共识和独立的精神形态以保持内部的统一性, 凝聚性越强, 制度化水平就越高. (二)行政的基本概念1、西方学者的主要观点(1)从“三权分立”的角度来解释行政,认为“行政”是指与立法、司法并立的“三权”之一的部分。 (2)从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角度来解释行政,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 “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3)从管理功能的角度来解释行政,认为国家管理机关协调众人、努力达成一定目标的一切管理都是行政。 2、中国学者的若干看法(1)狭义政府管理观:行政就是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对国家政务和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2)广义政府管理观:行政是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 (3)广义行政

31、管理观:我国的行政管理既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又包括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 3、我们的界定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狭义的政府)为实现国家目标和统治阶级利益,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组织和管理国家政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自身内部事务的执行性活动。张立荣:中外行政制度比较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 (三)行政体制的主要意蕴1、行政制度与行政体制 (1) 行政制度就是国家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决策制度,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政府制度。 (俞可平)(2) 行政制度是由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所确定的国家各级各类行政机关的地位、职能、权限、相互关系以及活动原则的总称。 (张永桃)(3) 行

32、政制度是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规范。 (浦兴祖)(4) 行政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行政权力体制的法定性规则。 (2)行政体制是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其核心问题是行政权的划分和行政组织设置,以及对政府系统的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 (齐明山)狭义的行政体制特指政府体制,广义上的行政体制包括执政党在内的一切国家机关的体制。就中国政治发展的现状而言,行政体制改革应取其狭义。(胡伟) 思考:体制与制度二者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2、行政体制与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是一个关于整个国家权力体系和制度的范畴,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

33、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体制是比行政体制更为根本的制度设计,是行政体制的“母制度” 。 3、公共行政体制 公共行政体制指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政府管理制度与组织体系,其实质在于其公共性、公正性与服务性。 4、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职能的配置、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制度和关系的总和。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表示政府的控制、管理、计划特征的概念。这一概念只揭示了政府管理的“管理属性” ,而没有揭示政府管理的公共属性。 (四)行政体制的类型1、中央政府体制 (1)内阁制:英国(2)总统制:美

34、国(3)半总统半议会制:法国 (4)委员会制:瑞士(5)国务院制:中国2、地方政府体制 (1)自治体地方政府:英国、美国 (2)行政体地方政府:德国 (3)民主集中制地方政府:中国 3、行政区划体制 (1)传统型行政区划 (2)发展型行政区划 (3)特殊型行政区划 (五)行政体制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行政体制由于一方面同企业体制一样是整个传统经济体制的核心构件,另一方面在上层建筑和整个政治体制中又扮演了关键的实施者的角色,因而行政体制改革就成了联结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双料” 工程。 傅小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9 年版, 三、研究方法(一)具体

35、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方法 2、历史分析方法 3、系统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二)方法服务于问题(问题导向) 1、怀疑精神与问题意识 2、柯林伍德的问答逻辑 3、看问题的高度(三)学者人格 1、对知识的追求不可太功利 2、对知识的敬畏感 3、学术鉴赏力 课后思考题 1、请阐述你对行政体制的理解,并分析说明它与行政制度、政治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行政体制等相关概念的内在区别与联系。 2、除课堂所介绍的研究方法外,还有哪些方法可帮助我们加深对行政体制相关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3.行政体制与政治体制有什么关联? 行政体制是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36、。其核心问题是行政权的划分和行政组织设置,以及对政府系统的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 政治体制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简称政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政体包括了一个国家纵向的权力安排方式,这也叫做国家结构形式;它还包括了各个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这通常称作政权组织形式(在中国大陆,政体往往等同于政权组织形式)。 政治体制是一个关于整个国家权力体系和制度的范畴,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体制是比行政体制更为根本的制度设计,是行政体制的“母制度”。 第一章 专制国家的起源与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典型特征 一、先秦在中国政治

37、制度史上的地位 先秦:秦统一六国之前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发端期。 政治:中国政治国家、专制国家的形成期。 1、先秦时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开始形成。 西方学者:先秦时期是中国文明的轴心期。 先秦的精神遗产:以认识对象的自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法; 重伦理道德、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 “和而不同” 、 “有容乃大”的文化包容机制 2、先秦时期,专制国家得以发育成长,专制制度的原则得以确立。 (1)关于国家起源路径的讨论 冲突说:卢梭、马克思、恩格斯 契约说:霍布斯、洛克、休谟 水利灌溉说: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 塞尔维斯:群团氏族联盟酋邦早期国家 张光直:以破裂(断裂)和

38、连续两种方式解释东西方文明的起源 其他:贸易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 (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 国家的起源有三条交互并行的脉络: 经济:氏族成员内部分化生产发展贫富分化。 政治:宗法制权力世袭化权力金字塔 军事:频繁自卫扩张战争军事贵族和宗教贵族的地位突出 (3)先秦专制政体的原则 家族式的君主专制制度; 强调君主至高无上、神圣的地位,权力世袭; 国家治理 :德、礼为主,法为辅; 官僚机构初步发育,官职开始有明确分工,官僚组织初具规模。 西 周 官 制 辅弼重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太史寮:太史、史、太祝、司卜 卿事寮:司徒、司空、司马 二、中国专制国家的开端秦汉 1、君主专制 (1)君位的终身制和世袭制 (2)君主独揽国家权力 (3)君主地位至高无上 2、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形式(郡县制)和官僚组织制度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建筑建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