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 一、 七律长征课 型 新授课 主 备 人 孙良武审 核 人 八年级备课组 课时数 1 课时教 学 目 标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 学 重 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 学 难 点 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教 学 方法 诵读赏析、合作探究。教 学 内 容 和 过 程 教学改进 措施一、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1935 年 10 月,红一、二、四方面
2、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订正读音。 2、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3、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 1、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1)、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2)、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理解: (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读诗句说方法说
3、意思谈理解。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靠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 12 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练习朗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还记得巧渡金沙江和飞
4、夺泸定桥的故事吗?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展示葬身与滚滚的大渡河中。你能结合故事和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两句吗?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习朗读。 3、再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一起在来读一读。 2、播放歌曲七律长征,继续感受,配乐朗诵。 让我们记住这首
5、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板书设计七律 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 乐观 教学反思课 题 二、 长征组歌两首课 型 新授课 主 备 人 孙良武审 核 人 八年级备课组 课时数 2 课时教 学 目 标1了解长征组歌的写作背景;品评歌词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和用词准确生动;了解清新动人的优美曲调;学习和掌握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学习,了解歌词融会长征途中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的发展。教 学 重 点 熟读、背诵,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再现诗歌的画面。感悟通过歌词的表现形式,来表达长征历史事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 学 难 点 从歌词中领悟
6、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长征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教 学 方法 诵读赏析、合作探究。教 学 内 容 和 过 程 教学改进 措施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1播放“四渡赤水出奇兵”。 2背景资料: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二. 学习过程 1. 作者简介 萧华(19161985),江西兴国人。1930 年参加红军并
7、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65 年,他抱病写作完成了 12 首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2. 解题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 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30 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1)告别,(2)突破封锁线,(3)遵义会议放光辉,(4)四渡赤水出奇兵,(5)飞渡大渡河,(6)过雪山草地,(7)到吴起镇,(8)祝捷,(9)报喜,(10)大会师。3. 词语 () 敌重兵(zhng) () 压黔境(qin)
8、() 雪皑皑(i) () 草毯泥毡(zhn)4. 歌词内容分析: (一)思考问题: 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5 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 617 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这一部分分两层。 第一层(69 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 第二层(1017 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
9、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二)品味语言 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例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三)小结中心意思: 这首歌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
10、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四、 小结 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 ,语言高度概括,巧用“解”“压”“逼”“袭”等动词,富有气势,饱含深情,充分表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红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 1、播放过雪山草地。 2、学生课后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资料,描绘精彩片段,要求同学尊重原作,尊历史真实。 二. 学习过程 1. 作者简介:同前文(略)。 2. 背景资料 (l)翻越夹金山 (2)过草地 3. 题目解说 这首诗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飞越大渡河后爬雪山,过草地的两个艰难困苦的时期,表现了红军战士们不
11、怕困难的精神。 4. 词语 () 雪皑皑(i) (2) 草毯泥毡(zhn) 5. 探究: (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 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 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
12、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3)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三、小结中心意思: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
13、歌 板书设计长征组歌两首 一、四渡赤水出奇兵四渡赤水强渡乌江佯攻昆明 巧渡金沙二、过雪山草地(钢铁汉) (骨更硬)坚强 追求 过雪山草地 (千锤百炼) (志越坚)教学反思课 题 三、 老山界课 型 新授课 主 备 人 孙良武审 核 人 八年级备课组 课时数 2 课时教 学 目 标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 学 重 点 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教 学 难 点 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教 学 方法 诵读赏析、合作探究。教 学
14、内 容 和 过 程 教学改进 措施第一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惊惶 jnhun 欺侮 w 呜咽 y 咀嚼 jju 酣然入梦 hn 矗立 ch 蜷 qun 陡 du 落得很远 l 苛捐杂税 k 缀 zhu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
15、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难”体现在: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走路难 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 睡觉难 饥饿 吃饭难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处境难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
16、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五、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第二课时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1) 第 13-19 节 (2) 第 23 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 仰望 山路难行 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星星 视觉 山峰 由远及近 比喻 山谷 4、作
17、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细切而极近的不可捉摸的声响 像山泉在呜咽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洪大而极远的像波涛在澎湃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
18、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 2、20 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 29 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
19、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布置作业 背诵第 22 节。 板书设计老山界 陆定一 行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奋勇登山。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毫不畏惧、嘲笑敌机。教学反思课 题 四、 草课 型 新授课 主 备 人 孙良武审 核 人 八年级备课组 课时数 2 课时教 学 目 标1、让学生理解人物刻画(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清情节,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教 学 重 点 理清课文的线索,品味故事情节,揣摩并且
20、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教 学 难 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人格。教 学 方法 诵读赏析、合作探究。教 学 内 容 和 过 程 教学改进 措施第一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刚刚老师放的是什么歌吗?(映山红)歌曲歌唱的是谁啊?(红军)说起红军长征啊,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艰苦)的确啊,从 1934年 10 月到 1936 年 10 月,整整两年,红军战士历经艰辛,最终取得了胜利。在长征途中,当大家面临饥饿时,他们唯一的选择是吃草,之前我们是不是学过一篇文章叫柳叶儿啊?回想一下,作者儿时吃柳叶儿的情形与滋味,那是一种苦涩的味道!那战士们吃的草的味道是不是也和柳叶儿一样仅仅
21、是苦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愿坚的草这篇课文,一探究竟!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本文是作者从 1976 年底到1977 年 7 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 2.检查预习 焦灼(zhu) 飒飒( s ) 蔫巴(nin) 抽噎(y) 绽(zhn)开 火燎(lio) 愠怒(yn) 霎那(sh) 湿漉漉(l l) 踉踉跄跄(ling qing) 端详(dun xing) 三、研习文本 老师在前面介绍作者时已经说过这是一篇小说,同学们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小说,想想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包
22、括哪几个阶段?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理清课文结构 我们先来看看情节,小说是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安排的。给同学们分钟,思考一下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写的是什么?再尝试着用 3,4 个字的短语进行概括。 开端:(15)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误食毒草) 发展:(616)五次谈到“担架”,为人物的出场设下了悬念。(求解毒草) 高潮:(1736)周副主席询问、仔细观察野草、咀嚼野草的全过程,也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辨尝毒草) 结局:(37 至结尾)从“吃草”的议论中悟出道理。(议吃草) 既然是小说,就一定有线索,有没有同学知道这篇课文的线索
23、?(文章的标题:草)结合板书 2、感悟人物形象 (1)小说塑造了哪些主要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了周副主席和以杨光为代表的红军战士等人物形象 (2)分为三小组,品析人物形象特点。(用笔进行圈画)片断一(8-16 节):杨光:“狂喜”、“横倒身躯滚”、“紧紧抓住”、“焦急地叫起来”、“伸开手拦住了路口”勇于承担责任,救人心切。 片断二(18-20 节):杨光:“立时惊住”、“惶惑”、“不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
24、情。 片断三(31-32 节):周副主席:“举起”、“慢慢放进嘴里”、“闭住” 、“不停地抖动着”、“浓眉皱紧”、“嚼一阵”以身试毒草,直面风险,不怕困难。 四、小结本文赞颂了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五、作业分角色朗读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选择你感触比较深的句子说说。 (1)我们要建一座糖厂,这里是最甜的地方。 最甜指: 糖甜 我们要继续革命传统(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甜美的生活。 (2)“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为全军换来了经验。也记住这些草!” 两个“感谢”句表明周副主席对中毒红军战士的关怀,对全军战士生命和健康的关注之情。 (3)“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两个“就会”强调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