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发钗和发型.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153522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女子发钗和发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代女子发钗和发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代女子发钗和发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代女子发钗和发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代女子发钗和发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代妇女头饰简介 1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 ”郑玄注:“笄,今之簪。 ”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 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 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

2、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 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 ”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 ”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 ”唐颜师古注;“胜

3、,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 2. 步摇 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 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

4、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

5、的。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 kempe 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 (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 28 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 18 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 ”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

6、 ”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 8.8 厘米,宽均 5.9 厘米,梳 20齿,篦 47 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7、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 ,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 ,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元

8、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 ”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4结语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

9、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璫绕,以翡翠为华云。 ”“公,卿,列侯,中两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 ”旧唐书?舆服志中也有记载:“武德令,皇后服有纬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纬衣,首 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十二钿;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细钗礼衣,九钿;内外命妇服花钗,翟衣青质,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

10、,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五等。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 ”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头发。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发式是妇女头部的重要装饰,能增加其仪容的俊美。古代妇女发式造型的变化,极为富丽而

11、多姿,历代相承,不断变化,从简至繁, ,又从繁复简,往返交替,有关记载甚多,仅就髻鬟品记载就不下百余种。这些发名皆是由发型与首饰寓意而命名,绰号虽多,按其编法与发式可概括为几种基本类型,简述于下: 1结鬟式 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 ,首饰,巍峨华丽。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

12、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2拧旋式 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据记载为甄后所刨,后相互崇向而流行。这种发式的编法是将头发分成几股,象拧麻花似地把发蟠曲扭转而缠盘在头上。据记载甄后入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为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 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这种发式变化的

13、形式很多,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舒美,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3盘叠式 这种发式在唐代的绘画、雕塑与墓壁画皆可见到,唐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画中,有很多盘叠的螺髻。据记载;唐长安的妇女好梳盘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耸而不走落,号为螺髻。在长安风靡一时,这种“螺髻”主要以盘叠形式作成,其法是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然后采用编、盘、叠等手法,把发髻盘叠成螺状,放置在头顶或两侧或前额与脑后,也可随意盘叠各种形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在王渔洋之诗赞有“青螺如髻秀堪餐” ,按盘叠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样的螺謦。在造型中可灵活运用。 4反绾式 这类

14、发式据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记有魏武帝宫中的宫妃梳反绾臀的记载,隋唐这种发式也甚为流行,在妆台记中记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绾髻,分髫臀” 。反绾是将头发拢高翻绾而成,也属于高髻的发式,其制法是将头发往后拢结,用丝线结扎,再分若干股,翻绾出各种式样。有的梳编成惊鸟双翼欲展的样子,称为“警鹄髻” ,也有梳编成单刀或双刀的样子,称为“翻刀髻” ,也有将多股的头发翻绾成花式,称为“百花” 。其形式与手法甚多,皆靠拢结翻绾或反绾而成。 这种发型多为宫妃、名贵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绾的髻下留一发尾,使之垂在肩后,称为“燕尾,亦称“分髫髻” 。历代的称呼虽不相同,但其基本发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时,可灵活变

15、化与参考。 5结椎式 这类发式在古代妇女的发型中,最为普遍,采用最广,历代都有采用,延续最长,从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皆沿用。只是发型的高、平,低,及结椎在前、中、左右、后等变化不同而已。这种发式的梳编法,是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或前额与脑后,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耸竖于头顶或两侧。据记载:梁翼之妻孙寿将结椎置于头侧,并使其下堕,称为“堕马髻” ,亦称梁氏新妆 ,曾风行一时,赵合德入宫时将发卷高为椎,称为“新兴髻” 。梁鸿之妻孟光好梳“椎臀” 。这些发式皆是结椎式的变化,掌握其梳编法,就可变化或创制各式各样的椎髻,在造型时可灵活运 用。

16、各式椎髻多为已婚少妇所用。 6对称式 这类发式从秦汉一直沿用下来,历代皆有采用,其典型的发式是“双丫髻”与“卯发” ,“双丫髻”主要是宫廷侍女、侍婢丫环的发式,据传秦始皇令宫廷侍女梳双丫髻,穿背子与衫,历代沿继袭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变。这种发式是将头发从顶中分两大股,往两侧乎梳,并系结于两侧,再挽结成两大髻,使其对称放置在两侧。也可对称结鬟,使之垂下,为民间少女所好用。 “丱发” 这是一种童发,男女皆可通用,因其形似“丱” ,故称丱发” ,其形制是将发分成两大股,对称系结成二椎,放置在左右两侧的头顶上,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尾发使其自然垂下,最长可至肩,为历代童发的主要发型。 蝉鬓、博鬓,这两种不

17、是发型,但是各种发型必需配备的两种鬓式。 蝉鬓,据记载是魏文帝曹丕的宫人莫琼树所制,它是两鬓的装饰,将两鬓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蝉翼,故称“蝉鬓 ,古诗中形容妇女经常有“云鬟雾鬓”之句,薄而透明的蝉鬓与厚而高实的发式结合与对比,使妇女的发型富于变化而别致。 博鬓,历代僻 L 仪典 0, 舆服志皆规定宫中的后妃要博鬓,品贵夫人也须博鬓,博鬓即以鬓掩耳,或往后拢掩半耳,是一种礼仪的鬓式。 妇女最常见的发型,按其梳编规律分为以上六大类,在造型时,可依据各类的梳编法,采用髻、鬟,盘,绾、叠,拧,结等等手法,梳编出更多的发式,并根据朝代、身分、年龄,个性崇好等结合而运用,就能创制较好的妇女发式。 唐代妇女

18、发式多姿多态。唐段成式在髻鬟品中写道:“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明皇帝宫中,双环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有归顺髻,又有闹扫妆髻。长安城中有盘桓髻、惊鹄髻,又抛家髻及倭堕髻” 。另外在妆台记 ,以及新唐书 、中华古今注等书中,也有对唐代妇女发髻式样的记述。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分别在唐代墓葬出土的陶俑,以及石椁线雕、壁画中见到一些如古籍中描述的发髻式样,但都没有我发现的西安东郊唐长安平康坊、西郊醴泉坊三彩窑出土陶俑发式实物这么集中和多样。现将我发现和收藏的唐长安三彩窑陶仕女俑及其发式分别予以介绍,以便从唐代妇女多姿的发式这一侧面窥探唐代社会的兴旺和开放程度。 公元 1368 年,

19、名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立国号明。明朝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讲求实效的措施,以利恢复生产。由于生产力获得了提高,市场进一步扩大,新型工业不断涌现,一些工业城于是随之形成,统一后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从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夺取政权后,注重对不符合汉族习俗的礼仪进行了整治,多采用和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和习俗。从所收集的资料看,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样,但也具有其本时代的一些特色。 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 “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 “桃花髻”

20、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 、“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双螺髻: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 ,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假髻:又称鬏髻,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仲爱。当时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此类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制法为先用铁丝编圈,再盘织上头发即成为一种待用的妆饰物。明末清初特别时兴,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现成的假髻出售。 头箍:又名“额帕” 。明代无论老妇、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说头箍是从原“包头”演变而来,最初以粽丝编结而成为网住头发而已,初时尚宽而后行窄,其实

21、用性为束发用,并兼之装饰性,取窄小一条扎在额眉之上。此装饰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头:高髻的一种,苏州流行此式,后逐渐传到北方。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 ”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发式高大,实际约七寸,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此种发式,一般均充假发加以衬垫。 明代宫女髻发式、戴莲花冠、簪花 清朝发型解析 清代的祖先,为原先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满族。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满族贵族乘虚而入,于 1644 年在北京建立清王朝,自此至 1911 年清灭,这 237 年间,清王朝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获得了巩固,中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22、末期步入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和瓦解。 清统治者在关内建立政权以后,强令汉族遵循满族习俗,剃发留辫是其中之一。清初妇女发式及妆饰还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点,以后逐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髻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这是崇祯年间的特点。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式,是将头发均分成两把,谓“叉子头” ,在脑后垂下的一绺发尾,修剪成两个尖角,称“燕尾” 。此后又流行平头,谓之“平三套”或“苏州撅” 。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风俗。头发装饰亦有特色, “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妇女多好之。还有“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如

23、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即属此类。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脑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层盘状,并以簪或钗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状,钵盂头则形如覆盂,因此类髻发梳理繁杂,故待到清末剪发风盛行时,就逐渐趋于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 ,是清代满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发式造型与妆饰于一体的著名发式。其梳理方式特别繁复,是受汉族妇女“如意头”影响而演变而成的,为清宫廷贵妇所钟爱。 冠子、纂:清代老年妇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纸和黑色绸缎制成的饰物,绣以吉祥纹样、寿字等,用簪扦于髻上。中年妇女则多戴用鬃麻编成、再裱以绸缎的 “纂” ,然后饰以鲜花等,更显其秀美与华丽之色。纂的形状象一只鞋帮,仅有二壁,以后又演变为不直接用纂,谓之“真纂” ,实际就是在头上盘一元髻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建筑建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