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弘杨杨善洲生态精神 推进桥头堡人居环境建设 美学家曾繁仁说:对于生态美学的界定应该提到存在观的高度。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上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实际上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消除了污染,达到资源的再生。这是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也是一种“绿色的人生 ”。而其深刻内涵却是包含着新的时代内容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类当下“非美的” 生存状态的一种改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更是对人类永久发展、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刻关怀,也是对人类得以美好生存的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的一种重建。 杨善洲是新时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杨善洲
2、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大公无私的胸怀去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精神。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担任领导职务时,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 20 多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 7 万多亩,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林场。他的一生正是“新时代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 ;是“对人类永久发展、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刻关怀”,他用一生的行为在如今物欲横流、生态破坏的时代为我们守护着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一种生态观和是一种人生观,杨善洲选择在
3、退休后 22 年如一日“植树扶贫、造福后人” 的行为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精神的彰显。一、杨善洲生态精神的内涵(一)强烈的生态意识人类在获取丰富的物质资源的同时,又保持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如何做到这一点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无论是改革三十多年来我国的飞速发展与自然生态问题日益尖锐的鲜明对比,还是环境问题转化为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政治经济息息相关,都体现了这一点。在我们提倡生态文明,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之前,早在 1988 年杨善洲就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并用 22年的时间去践行,这正是他难能可贵之处,是他强烈的生态意识的表现。杨善洲在退休后选择“植树扶贫” 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
4、方面是他目光的准确和超前。为家乡做事的途径有很多,比如选择建学校、修路、办厂等,但是他却选择了任重而道远的造林工作。这样的选择必然是有一种坚定的理念的引导。他在长期的工作和实地调研中认识到家乡生态环境破坏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高的关键因素。经过调研,杨善洲坚定了改变大亮山面貌的决心,选择通过“种树扶贫”来改变家乡人民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状态。意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这种强烈的生态意识是在长期的工作中对社会发展、社会矛盾准确把握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他在众多表象中抓住了改变家乡面貌的关键因素,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这种生态意识的准确和超前绝非是偶然的,而是因为其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且将这种
5、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人生道路的一点一滴中去践行,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这个“草帽书记”也才能够听到群众真实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切身利益所在,从而能够真正找准了解决当地经济和生态问题的方向。(二)勇于改善大自然,造福子孙的精神人类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果。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人类文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人类在改造大自然的口号下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由此却带来了自然界的报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物种消亡等一系列的问题。人们越来越感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不可持续的。迫切地需要对过去走过的发展道路重新进行评价和
6、反思。面对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环境问题,需要在价值观、文化和文明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更广泛、更深刻地变革,寻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转变发展方式、改变生态意识、改善现有的自然环境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程,许多人也都意识到改善大自然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去身体力行。杨善洲当时看到的大亮山已经是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 ”的贫困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
7、民只有进一步开荒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面对这种情况,杨善洲迎难而上,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把周围的几万亩的荒山便成了绿洲,然后无偿的移交给了国家。移交林场时,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 3 亿元。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林场一根草,为子孙后代留下的是可观的绿色存款,留下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三)艰苦奋斗,为改善环境不计得失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人类在改善生存条件、改造客观世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长期过程中铸就的社会精神,以此立身创业,是人的希望所在,也是民族的希望所在。杨善洲同志担任地位书记期间为群众办好事,退下领导岗位后仍然不忘造福后人
8、,承诺“帮家乡办点实事” ,绿化大亮山,立志改变家乡的生态面貌。他与群众一起,爬高山,住窝棚,搭油毛毡,脚穿草鞋,手拿砍刀,肩扛锄头,挖山育苗,艰苦创业。曾经捡果核造林,曾经为植树摔折左腿,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历经 20 多年的奋斗,使山秃水枯的大亮山旧貌换新颜。不仅不要钱,杨善洲还经常要给林场贴钱。林场在山下办了一个水里基地,招了一些临时工,碰上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杨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用于发工资。无论下乡还是出差,都是自掏腰包,从来不拿林场的半分半厘,也不占公家的便宜。23 年来从未在林场报过一张发票和单子,也没有报过一分钱出差费。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
9、出的是奶,输出的是血!”杨善洲说: “在林场捞油水的机会还是有的,办林场这么多年,引进资金 300 多万元,按当时规定,引进资金可以提成 5%10%,能得 30 万,买幢房子不成问题。但我没有要。来造林是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是我应尽的义务,我分文不取。我既不是林场场长,也不是支书,就是义务植树人。 ”我们认为,在如今的环境保护问题上缺乏的正是这种不计得失的精神。在如今很多环境治理中一个难题就是既得利益者和承担环境后果者相分离,往往是开发商获得了大部分的利益,而当地群众要承担因此带来的环境、生态代价,导致很多地方在开发之后经济没有发展起来,资源却已枯竭,或者是不同的利益者相争而导致环境治理不能有效
10、推进,由此引发了众多的矛盾甚至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杨善洲的这种不计得失的生态精神提供了一种发展模式、一种精神丰碑。学习杨善洲的这种艰苦奋斗、为改善环境不计得失的精神,就要求在开发过程中开不同的利益者要担更多的生态责任、有更长远的发展目光,使开发开放真正成为当地人的福音。(四)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的精神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这个简单的道理,从古到今,人人都懂,但绝非人人能做到。因为,从小事做起,并非易事,矢志不移坚持不凡的实践,更是于身于心的困苦之事。杨善洲超越常人做到了这一点。在讲到回家乡植树造林的打算是,杨善洲讲的非常朴实,他说:“我是
11、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 他为了实现口中的 “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 ”,放弃了安逸的退休生活,在大亮山植树造林。没有资金来买树苗,便每天和职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甚至把原来摆放在家里的几十盆雪松、白梅、银杏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每年的端阳花市,带领全场职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林场修公路时,为了省钱,杨
12、善洲找来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长 14 公里的山路。保护生态环境的具有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特征。讲到保护环境总是联系到巨大工程、巨额投入,这些似乎是环保部门、公益人士的事情,与我们日常生活太远。杨善洲老人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繁杂的项目规划设计、没有具有资金、没有丰厚报酬,一个退休老人带着十几个林场工人,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个果核、一颗树苗做起,经过 23 年的坚持不懈,造成了覆盖 7 万多亩、价值超过 3 亿元的林场,从根本上改善了周边村寨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杨善洲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只要坚持不懈,便是一项巨大的绿化工程。(五)坚持不
13、懈、将革命理想转化为生态精神杨善洲同志的最为可贵之处就在于“一辈子” 坚守党性,最为可敬之处就在于“一辈子 ”坚持做好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 60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把坚定的革命理想贯彻到工作中、实践中,不管困难再大、任务再重、矛盾再多,都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敢抓敢管敢负责,亲历亲为抓落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为了兑现自己当初“我一定会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 的承诺,在大亮山一呆就是 22 年,在油毛毡窝棚里面一住就是 9 年。正是凭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工程。在绿化大亮山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
14、困难重重,没有树苗、没有资金;住的棚子被风掀翻、茶树被老鼠咬死、松树被毒草侵扰面对这挫折,有的人畏缩了,但杨善洲却没有被困难压垮。他鼓励大家,茶园毁了可以重新种植,人的精神垮了,事业就真正完了。种树造林没有肥料,他和工人们就提着粪箕到村寨道路上捡牛马猪粪作底肥。为了节约资金,他还到集贸市场上捡过果核。他说:“不花钱又能发展生产,何乐而不为呢?”见到的人说,你一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捡果核,多不光彩。杨善洲则告诉他们,我弯弯腰,林场就有树苗了,有什么不光彩,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他这份淡定从容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够做得到;他这种坚持不懈的干事创业精神又怎么不让人为之动容。衡量大亮山所获得的价值,并非
15、仅仅只是数据和资源,这其中还包含着一种精神象征:杨善洲所获得的成功正是靠他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一点一滴的行动积累而成的,只有内心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才能在重重困难中坚持下来,才能淡定从容的到大街上检果核在人们日益丧失信仰,片面追求 GDP 增长,追求物质利益而造成精神贫脊之时,杨善洲的生态精神不仅守护着我们的生态家园也守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在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或者是因为认识不够,目光短浅,总是环保为经济发展让路;或者是因为资金、人力、物力缺乏杨善州这样具有超前意识、坚持实干、无私奉献的生态精神为执政者、为环保工作者、为广大民众都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16、弘扬杨善洲的生态精神,首先要深刻认识杨善洲生态精神的内涵,使之内化为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来指导我们工作和行为。二、弘扬杨善洲生态精神,推进云南人居环境建设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杨善洲的生态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居环境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在云南省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过程中,提出了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的目标。把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作为建设云南人居环境的重要目标,是非常
17、符合云南实际的。它考虑了云南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和云南人居环境的基本需要。云南具有地理环境多样、生物多样性、人文多样性的特征,同时,这三个多样性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生态环境的良好是自古以来云南人居环境的根本保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将使云南各族人民丧失自己的生存家园,也就不可能保持个民族的文化,实现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因此,云南的人居环境必须围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目标来展开。(一)尊重人类与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但如今是人异化了自然,所以,要反对这种异化,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的,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压力,
18、如何保护好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成为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人类发展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尊重人类和尊重自然并非必然相矛盾的,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恰恰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人类不能以破坏自然为前提,同样,尊重自然也不能以牺牲人类的发展为代价。 ” 杨善洲“种树扶贫”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是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大亮山的生态修复,使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存。现在,林场珍稀动物有黑熊、豹子、猕猴、凤头鸟、野鸡等,植物有桫椤、银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现象消失,风调雨顺,周边居民修枝打杈就能解决烧柴问题,通过合理采收干巴菌
19、等山珍实现增收。2009 年 9 月至 2010 年 5 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养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间仍然充足。杨善洲同志的“种树扶贫” 正是一种既尊重自然又尊重人类的做法,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类与自然是可以双翼发展。敬畏自然意味着人性在自然面前的自我划界,意味着对自然的主体价值的确认。敬畏自然并不意味着自然面前的消极被动,对于那些具有生态人格的人往往具有更为不屈的生命意志,他们也要征服自然,不过征服的不是自然的生命力量,而是自然的破坏力量。在“发展优先还是环保优先”的争论中,深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找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模式显得至关重要,杨善洲的造林实践和生态精神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生态精神与人居环境人类在历史发展中,不断选择和利用自己的周围环境,形成适合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文化和精神生活。而思想观念的改变也会影响到自然环境。一方面,人类总是在追求更高的品质、更适合于人类居住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人类的居住环境也并不总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由于人类过度地开发和利用资源,祸害生存环境可能导致自己的居住家园被毁坏,甚至丧失居住环境。例如历史上兴盛一时的新疆地区古代楼兰王国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消亡。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多样、少数民族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