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积累福德资粮 何谓“资粮”?资是资助,粮是粮食,修道就象古人远行,要有善根福德正法等粮食资助其身,才能到达。修持三乘佛法都必须要积累福德与智慧二资粮才能成就。积累福德资粮就是造善业。如何才能使所造善业能在将来感应果报越快越大呢?造业的大小,取决于所依身、对境、所做事、加行等多方面的因素,每一因素都有许多的差别,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就决定着此业感果的能力的大小。比如观察行持布施的善行,其福德力有多大,将来会产生多大的安乐果报,这就要分析布施的对境是谁?布施的意乐如何?布施的事物如何?布施所依的身如何?布施加行如何?每一方面对于布施所生的福德力的大小都有影响。以下分别解释决定业力大小的几个方面:
2、一、田门佛在僧伽吒经中讲:布施三千世界诸阿罗汉,不如供养一辟支佛;布施三千世界诸辟支佛,不如布施一菩萨;布施三千世界诸菩萨不如布施一如来(佛)所起的清净心。 依佛所言当布施的意乐和所施之物都相同时,布施的对境愈殊胜,布施所生的福德力也愈强大。同样是佛门中的圣人,声闻乘的罗汉,缘觉乘的辟支佛,大乘的菩萨,断证圆满的佛陀。这些对境在功德方面有巨大的差异,随着对境的功德次第增上,对布施所生的福德也依次成千上万倍地增长。 所以,决定布施福德力大小的一大因素便是对境。象阿育王过去世作小孩时,以玩游戏时用土做的粮食供佛,依此福德力,后世转生为统一古印度的一代名王,起八万佛塔,最后成道。所以虽然施物极为低贱
3、,而且施主尚是小儿,心力微薄,但因对境极为胜妙,所以感得极大的善果。 造恶业方面也是如此,对境愈尊贵则所造的恶业力也愈大。 通常我们称易生罪福的对境为田,因田能生之义,喻一切罪福可从其发生。如三宝、上师、父母尊长、病人等,即使造业的意乐不算猛厉,但只要略作损益,就会产生大福业或大罪业。念住经上说:“从佛法僧物,虽只盗取少许也成重大罪业。”因为福田极重的缘故,会堕入地狱。又说已施僧众比丘之物,即使是鲜花等,也不该自己受用或转送给在家人,而在家人也不该受用,否则得罪极为重大。 在僧众之中,以诸菩萨为最具大力的善不善田。佛经中说:“ 若有人劫夺南赡部洲一切有情的财物,又有人轻毁任何一位菩萨,后者所生
4、的暴恶,较前者所生之罪极无数量。又比起焚毁恒河沙数的诸佛塔庙,如有人对于胜解大乘菩萨,起损害心、发生嗔恚、说恶名称,也如前所说。”佛经中又讲:“如果十方有情的眼目被剜,有人以慈心令其眼目重生,及将一切有情放出牢狱,使其全部获得转轮王或梵天的安乐。又有人对诸能胜解大乘菩萨,净信瞻视或由净信乐欲瞻视、称扬赞叹,后者较前所生福德,(其超胜倍数)不可计量。”佛经又云:“如对菩萨所修善行,下至以一团之食施于旁生之善,为作障碍,此较杀南赡部洲一切有情或劫夺其一切财物,所生之罪,尤无数量。”由此推知,菩萨所作的六度万行,如对其一制造障难,定会产生无量的罪过。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知菩萨是严厉的对境、极其有力能
5、生罪福之田,我们接触菩萨,应当小心谨慎善护自心,对于菩萨的一切言行,哪怕极微小的方面,都要尽力随喜,称扬赞叹,在态度上应该谦卑恭敬、欢喜柔和。而在我们身边,哪一位是圣者菩萨或已发世俗菩提心的菩萨,以凡夫肉眼无法测知,这样就应以清静心平等观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惟有自己是凡夫,如此方能远罪获福。对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事业决不能生嗔恚心作诸障难,否则以宝贵的人身造作地狱重业,只会落得极其悲惨的下场! 由上可知,我等修行人应平时供施不断,佛前一碗水、一柱香、一盘水果、一盒糕点、一瓶香水,凡世人所喜爱的珍宝、心爱之物、世间优美的风景、美妙的音乐、享受皆可以供佛。所供之物越丰盛、越珍贵,得到回报之福也越大。
6、因密宗有集福慧资粮之殊胜大法,依照因果平衡的原理设计,故能够快速积累福德资粮成就佛道。供养法有实物供、观想供、手印供、火供、曼陀罗供、普贤七支供等。普贤七支供是根据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中的七愿而设计的。一切积累资粮之法门全都可包括在七支供中。 二、所依门(一)造业者的差别:如同铁丸虽小也会沉底,但若做成容器,则此铁器虽大也会上浮。与此相同,智者和愚者同样造罪业,但有轻重的差别。因为智者善巧,能知所依,依靠发露忏悔、防护对治,可使大罪变小,小罪变无。而愚人不知善巧,如同苍蝇为涕所沾不能脱身,如是造作小罪也难以脱离。为什么呢?因为愚人造恶业没有反悔心、不能生起善行,由于覆藏恶行的缘故,以前所造的善业也
7、被恶业所染污。又愚人不能认识罪性,所以造恶不但不悔改,反而不断增长,这就象不识毒物,任毒入腹,不但不加医治反而续服不已,这样体内之毒愈积愈多,终至身亡。相对愚者而言,虽造同一恶业,但智者其业力轻微,因为智者会忏悔已有的过失,会防护自心相续,使今后不再重犯,能不隐藏罪恶而现前发露忏悔,且精勤修持善法,对治恶法。 如果不这样修持,反自夸为智者,明知自己造恶,还认为所业小、无关紧要,如是内心轻视,明知故犯,则所造恶业尤为严重。(二)造业者有无律仪(戒律):佛经中讲:在出家众与在家众以同样的发心和对境所作的供养,在所供物的方面,出家众远远不如在家众,但前者所得的福报竟然远远胜于后者。是因为前者具足出家
8、律仪而后者不具,可见依具戒之身造业感果力大。 由上可推知,无律仪之身、与有律仪之身、同是有律仪之身,具沙弥律仪、具比丘律仪、具菩萨戒律仪及具密乘戒律仪,同样是造善业,但感果的势力后后胜于前前,所以修道时,后后进趣的速度超胜于前前。比如同样在家人修持布施等善,受持斋戒律仪而修与无律仪而修,两者所修的善根势力大小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西藏,藏人在供养拉萨三大寺时,总会提前一天受八关斋戒,就是因为具戒供养福德力大的缘故。反之,虽然同造一恶,后后所生的罪恶力大于前前,受持的戒越严果报愈重。 三、意乐门:同造一业,有情自心相续的意乐(思想动机)有无量的差别。从发心的动机来看,有求现世安乐、后世人天安乐、小乘
9、声闻缘觉果、菩萨果及至佛果的差别;从所缘的对象来看,有为自己发心与为他人发心的不同,在为人发心方面,又有为一人、一家、一国、全人类、六道众生乃至整个法界的差别;从发心的力度来看,有猛厉与松缓、恒常与短暂等的差别。而意乐愈深愈广愈强,则由其所引发的业感果之力愈大。 如是比量可知,在一切发心之中,以为利一切众生志求成佛的菩提心为最殊胜。宝蕴经说:如果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各各都兴建大如须弥山的佛塔,对于诸塔,复经微尘数的大劫,用一切可供养之物承事供养,但比起一位菩萨不离一切智心(菩提心)散一朵花,后者所得福德远胜过前者。因为凡夫与菩萨造业的意乐差异极大,单就此点,二者所造业的感果力相差悬殊,所以凡
10、夫修法一劫不如菩萨修法一日。 佛陀曾经说过:如果真实生起了行菩提心,即使是在睡眠之时、散逸的时候,福德善根也会不断地增长。因为菩提心就如同根深叶茂的大树,定能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若以菩提心来摄持,哪怕一点滴之善法亦可变成广大无边之功德海洋。是故,如果发菩提心广积众多之善,即如无尽福德之宝藏,永不枯竭。由此,每行一善法,皆应于自心观修一下菩提心,即使一刹那之观想也很重要。昔日,舍利弗以一钵饭供养佛,佛即将饭回施给狗,并问舍利弗:“你以饭施我,我以饭施狗,二者谁得福多?”舍利弗说:“佛的心意,依我所解,应是佛得福德多。” 虽然佛是福田第一,但供佛不如施狗,这其中的差别是由造业的意乐不同而造成的。因
11、舍利弗的发心千万亿倍不及佛心。因此大福从心,不在福田。因为心是内在的主因,而田为外境。心量越大,福德也越大。 又造作恶业时,如果烦恼心猛厉持久,那么造业力就很大。在诸多烦恼中,由以嗔心的业力为强。经中有云:“嗔恨能摧毁千劫所修的福德资粮。”对梵行者生嗔,比对常人为重,而对菩萨生嗔又比对同梵行者为重。 四、事物门:金刚经所说:“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在布施有情众生之中, 正法布施超胜于财物布施,而对佛的供养之中,依佛法修行的供养超胜于财物供养。
12、 在金光明经中,对法施与财施在五个方面进行比较:一者,法施能让自己和他人都得利益,财施不然;二者,法施能令众生超出三界,财施不出欲界;三者,法施利益法身,财施能长养色身;四者,法施增长无穷,财施必有穷尽;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只能伏贪心。如是二者在利生方面有深与广、暂时与究竟等差别,所以法施要胜过财施。我们如果不具备向别人说法的条件,可以出钱印送佛经、佛书与他人,财施法施兼备,是一个简单易行而效果显著的方法,功德远远超胜于财施。 五、串习门:众生造业,都是由多生累劫的习气推动,在哪一方面的串习时间长、次数多,以其深重的串习,哪方面造业感果的力量自然就会变得强大。如烟瘾大的人,就是因为经常抽烟
13、,如是日积月累地串习,就养成坚固难移的习气,抽烟的业力就很粗猛,以致一些烟瘾大的人一天一包烟都不够。这个例子可以推广到众生的一切善恶业方面,道理是同样的。 所以想要善业力大、感果迅速,就必须每日策励精勤,常行善法,由少而多,自卑而高,德不积不崇,功不累不大。象农夫渴望秋天的丰收,而早出晚归,勤作不息,精心护理庄稼,同样,我们行善也应如是坚持不懈地积功累德。佛家讲以因地芬敷万行来庄严果地万德。这都是讲要得到果地的受用,必须要有善行的积累。如果每个人都能好善如好色一般,口诵心惟,持之以恒,串习不已,向上的善业力自然会越来越强,这样就有力量突破顽固的宿业障锢,从而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 明朝人袁坤仪,
14、号了凡。曾遇到一位孔先生精通命理,为他算命说他历考名次、所得廪米,功名止于贡生,某年任知县三年半,寿五十三,无子嗣。后十年间考中名次、廪米等,果然皆如其所言,以为命定,从此十分消沉。后来见栖霞山云谷禅师,告诉他“命自我作,福由心生”的道理,并且积善可以得福的方法。从此振作,以每日自记功过为监督,为行诸善,有过辄改,积一万善行。他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都花在施舍物品救济穷人、助人急难、买物放生、打斋供僧等利益大众的事情上,并勤修准提咒。从此孔某所算之命就不准了,进士及第,官居高位,子孙兴旺,寿终七十四岁。他把自己的经历撰写成了凡四训一书教导其子。此书作为佛教因果报应行善积德能改变今生的命运活证据,在
15、近世佛教界内外广泛流传,起到了相当大的劝善作用。此书初机学佛之人都应学习。六、加行(此处略)。 加行法以上开示了造业具力之门,我们明了后就应在田、所依身、意乐、事、加行各方面主动地依理而行,使自己在善法方面具足造善业的巨大势力,这样即使行一小善也会产生很大的福德。每行一事之时,都要调正好自己的发心和身语行为,首要发菩提心,以菩提心摄持则任行一善都将成为大乘道无量福德的津梁。如果真实菩提心尚不能发起,那么相似菩提心也要勉励自己时时发起,以意念缘想我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志求佛道而行此事,仅生此一念也与不起此念在造业的福力上大不相同。行持之时,应身语专注、殷重猛厉,这样加行之力强,远胜过散心作。最后
16、要将此善根加以回向,回向给一切众生共成无上佛道。在所行事方面,则要选择对己对人能予以真实利益之事,如依教修行、转法轮等,所以应分清主次轻重,择其要者而行之,当然也并非偏废他行。在对境方面,接触三宝、上师、父母等重境之时,尤要戒慎畏敬、尽心成办,平时应主动励力常作供养。上师三宝为殊胜大福田,要懂得在大福田前勤作佛事,如此积福至为迅速。在供僧方面,如五明佛学院举行盛大法会时,以万千僧众为对境仅供一碗茶,也胜过在他处百千万倍。又行善要恒时不断,日久天长,由串习力使一小善也成大福德之因,比如每日供水七杯,常年坚持不断,则善业会逐渐累积终成巨大。所以行持之前先应明理,如果懂得创造大福德的方法,如法而行,必能一日千里,迅速高效地累积善业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