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今文物收藏热俗语云:“盛世收藏乱世金。 ”当前,我国艺术品市场、古玩市场、收藏市场空前繁荣,引发了一股收藏热,人们开始大规模地涉足艺术品收藏、投资。我国民间收藏市场持续火爆,中央电视台的“鉴宝” 、江苏电视台的“家有宝物”等栏目居高不下的收视率和观众积极参与的热情度,明显呈现了国内愈见庞大的收藏队伍和“盛世收藏”的蓬勃发展趋势。收藏不仅仅是个人爱好,更成为一种事业,一项产业。这个目前已浮出水面但尚未完全见阳光的民间收藏文物活动日益成为热点。新中国成立 50 多年来,我国的民间收藏也是从热到冷,从冷到热,从传统到现代,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后的 17 年,我国民间收藏步入稳定、健
2、康发展的轨道,并取得较大成就;第二阶段是文革时期,民间收藏遭到了空前未有的一场浩劫,大量珍贵文物、收藏品遭到破坏、丢失。许多著名的收藏家被查抄,他们的珍贵收藏品有的被破坏,有的流失到了“造反派”手中;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的 20 多年至今,这一阶段是中国民间收藏的新的灿烂春天,是前所未有的“收藏热” ,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收藏事业的大发展。其中 2002 年后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更是为“收藏热”加了一把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新增的“民间收藏文物”一章的具体内容既与中国几千年持续保存着的古董收藏、藏宝于民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又极大地适应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收藏事业方兴未艾、勃勃生机的时代要求。今
3、日的民间收藏形势大好,其表现是:全国的民间收藏组织和收藏队伍仍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 民间收藏活动的场所、渠道、方式多种多样,在文化产业市场上独领风骚,如潮奔涌,一浪高过一浪;民间收藏品数量之多、品种之全、质量之好,十分惊人。不过,冷静下来这背后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一方面,我国经济高速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储备,而媒体作为普通民众涉足艺术品市场架起了普及知识的桥梁,这些都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投资形态。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必要反思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收藏热。当今民众对各种投资心里上有一种不安全感,不放心。投资股票、基金吧,不赚钱,反而要赔。于是乎,在媒体的炒作下,不少人干脆跟风
4、投资收藏品。收藏热的形成,必须要具备几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官方的提倡和默许。比如北宋末期宣和年间,伟大而窝囊的皇帝宋徽宗非常提倡收藏,他首先成立了国家画院,自己任画院院长。他网罗天下所有顶级画家聚集到他的门下,为他作画,编辑宣和画谱 。官方的提倡是收藏热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今天,官方也提倡。比如央视有鉴宝栏目,每个博物馆都不停地推出各种各样的文物展览。再有就是国家对文物的收购。这些年,国家用重金买下很多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文物,收归国有。比如故宫博物院在 1995 年,斥资将近 2000 万元人民币,买了一张北宋的画,张先十咏图 。这张画早年从故宫流出去,现又收归故宫。2002 年,财政部又斥
5、资将近 3000 万元人民币,买了米芾著名的研山铭 ,收归国有。这些都表明国家的许可或者说提倡的态度。第三个特征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就是摹古和作赝成风。摹古是君子坦荡荡:我模仿前朝的成就。我以我现实的力量,来达到古人曾经达到的一个高度。比如乾隆皇帝,他最愿意做的就是这件事。乾隆很多瓷器的落款就写着“大清乾隆仿古” ,他写得很清楚:仿古。当然,也有一部分不写,他就要以自己的能力达到古人的高度,让你真假莫辨。作赝的出发点就不一样了,它是为了欺世。今天很多搞收藏的人都被作赝,简单说就是作伪、作假,给苦恼着。同时当今收藏热中迷信与跟风普遍存在。美丽的故事总是让人着迷。于是,但凡露面的古董基本都是祖
6、传的,或是战争年代偷出来的,或是哪年老宅子里掏出来的。人们喜欢听这样的故事,却忽视了文物本身的价值而事实上,动人的故事大多都是瞎编的。信了故事,买回家仔细一瞧,上网一搜,或许你会发现,这物件在哪儿哪儿都能批发。在北京,经常看见衣衫褴褛的“民工” ,在路边摆着一件沾满泥土的各种模样的物件。一般自称在老家挖的,或是工地上不小心踩到一个模样古怪的物件,现在只想换点路费回老家。这些都是骗人的把戏,许多对收藏疯狂的人就很容易被欺骗。除了迷信故事,在文物收藏热中,跟风也是普遍现象。当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火了。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它拍出了超过 1500 万英镑的天价!于是乎,全民上下共赏元青花。炒作者、
7、收藏者、评论者,甚至造假者谈论的,只有元青花这一个话题。仿佛偌大一个中国,值得收藏的古董却只有元青花,而无其他了。紧接着,全国上下冒出不知多少真真假假的元青花,也不知道多少人因之而倾家荡产。盲目的跟风蒙上了藏家的慧眼,也使得部分文物蒙上尘埃。我们除了必须拥有冷静的头脑,不对故事偏听偏信,不跟风外,还需要以渊博的学识、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做为基础。面临火热的市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理性,不应盲从,不应盲目跟风、不要奢想高回报,不应抱着投机心里去投身收藏市场。目前我国民间收藏方兴未艾,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产业。民间收藏在交流中不断提高和发展,进而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人们收藏兴趣的高涨,说明人们关注艺
8、术,需要艺术,有文化的需求,藏友在交流中相互尊重、认同,互相切磋、提高,享受收藏的乐趣,这无疑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历代先民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文物散失在民间的数量非常大。事实上,国家在用于文物保护和收藏上的资金明显不足,仅仅依靠国家有限的博物馆和文博部门工作人员,要把传世文物和出土文物全部存入博物馆中陈列,是无法实现的,国有博物馆受种种因素限制,所收藏的只能是浩如烟海的文物中的一小部分,需要国藏与民藏并重来加强我们的收藏实力。正因为此,通过文物艺术品的市场化、大众化,使民间收藏文物艺术品有效填充文博部门收藏的空隙,是防止文物艺术品外流,保护我国历
9、史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民间收藏热潮,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其拾遗补阙的作用不可替代。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收藏文化需求,该如何对待民间收藏品交流、促进藏品市场健康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笔者认为,首先,作为国家法律,理应规范、帮助和引导民间收藏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现行的文物法是规范涉及文物行为的法律总称,对文物的收藏不可能规定得很详尽,也不能涵盖所有的收藏品,因此需要尽快出台专门的收藏法,明确民间收藏文物的流通与“倒卖文物”、“有偿转让”与“非法倒卖”、“文物”与“旧工艺品”的概念区别,保护收藏者的合法权益。其次,重新审视以往文物高度集中收藏的局面,充分发挥各地各类
10、型博物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国家收藏和民间收藏等多种渠道的积极作用已是文物保护工作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之一。国有博物馆有义务鼓励民间收藏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财力进行收藏,有义务培养民间收藏队伍,要用国家的文物政策法规去教育、感化民间收藏家,引导民间收藏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由此,一方面国家可以掌握民间文物收藏的状况,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民间收藏和我国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第三,鼓励“藏宝于民”,对文物经营者依法征税,应与依法打击盗窃、走私文物同时进行。加强对文物市场的管理,加大整顿与处罚力度,严格把住两道关卡:一是地下文物不能流入市场,二是国家珍贵文物不能出境。 中国的民间收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的收藏热潮正是太平盛世的重要标志。“盛世收藏兴”,民间收藏在我国是一个巨大而活跃的市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收藏事业,正在成为亿万群众的精神追求,我们的民间收藏事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的收藏组织、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