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华侨的贡献梅州的华侨,在华侨历史发展中,继承和发扬了爱国、爱乡、热心公益等优良传统,为祖国、家乡,为侨居国的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广大华侨在侨居国遵规守法,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当地人民团结友爱,同甘苦、共命运,共同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甚至和当地人民一起为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不怕流血牺牲,并对侨居国的各项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侨居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梅州华侨身在异乡,心系祖国,对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鼎力支持。不论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还是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他们都作出了无私的奉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一、支持和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2、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得到了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和拥护。1905 年 7 月底,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年冬,孙中山派他的老战友、梅州籍华侨谢逸桥、温靖侯、姚雨平返国,在潮州、嘉应州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06 年春,谢逸桥等回到梅县松口,与嘉应属各县有声望的人士如五华县的张谷山、李济民,兴宁县的肖惠长,平远县的林鲁传,蕉岭县的丘逢甲等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在各县建立同盟会,会员达几千人。还在松口创办了以培养军事人才为目的的“体育会”。1911 年 3 月 29 日广州黄花岗起义时,梅州各县参加起义的同盟会员有 30 多人,其中大部分是体育会结业的师生。蕉岭归侨林修明、梅县归侨郭
3、典三等在起义中壮烈牺牲。武昌起义后,梅县归侨温种远、李思堂等同盟会员组织 300 余人的武装,于 11 月 10 日光复梅州。 在辛亥革命中,不少梅州旅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裔慷慨捐资。平远县旅马来亚侨领姚德胜捐巨款资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特颁发一等“嘉禾勋章”以资奖励。梅县旅印尼侨领张榕轩、张耀轩昆仲及张映堂、梁密庵,马来亚侨领谢梦池等,均献巨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梁密庵在广州起义急需用款时,毅然将其父所存巨款捐献出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持给梁颁发“旌义状”嘉奖。大埔县旅印尼侨领张振勋捐资 30 万两白银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梅州籍华侨不仅在经济上支持孙中山的革
4、命活动,不少人还弃商从戎,回国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的甚至献出生命。梅县华侨谢良牧,平远县归侨姚雨平,参加了1907 年的饶平黄岗起义。兴宁籍华侨罗立志等 10 多人还在武昌起义以后,于1916 年 4 月组织广东华侨敢死队参加光复汕头的战斗。辛亥革命期间,献出生命的归侨、侨眷有旅新加坡华侨温生才,马来亚华侨陈敬岳、林修明、钟明光、陈文褒,印尼华侨罗福星、陈文友、郭典三,以及梅县侨眷周增、饶辅廷等。 二、参加和援助抗日战争 在抗日战争中,梅州华侨和祖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一如既往,在经济上、人力上慷慨无私地支持祖国抗战,直到胜利。 在侨居地大造舆论和抵制日货。梅州籍华侨在各侨居地华文报纸
5、撰文痛斥日寇的侵略罪行,号召侨胞从各方面支持祖国抗战,并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在经济上的损失,纷纷参加抵制日货运动。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梅县旅印尼雅加达侨领、中华总商会会长丘元荣,派员回国与上海工商界联系,选送国货至雅加达展览,号召华侨使用和出售国货。旅印尼侨领张鹏高,召集旅雅加达华侨开会,作出不运输日货,不与日本银行及保险业往来,不为日本人开设的工厂、商店服务,不搭乘日轮,华侨报纸不刊登日方广告,不输送日本军用品等抵制日本的决议。 抗战爆发后,东南亚各地纷纷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华侨救国总会”、“华侨援助抗战委员会”、“华侨救灾总会”等爱国抗日团体。梅州籍华侨加入抗日救亡团
6、体,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和募捐抗日经费活动。大埔旅新加坡华侨林师万,担任新加坡华侨筹赈会客属分会主任,带头慷慨捐资,并积极倡导筹集资金支援祖国抗战,赈济难民。1937 年,五华县旅马来亚华侨李桂和,为抗日和救济难民捐国币 10 万元,获国民政府奖“积善余庆”横匾一块。1938 年,丰顺县旅居越南、泰国、马来亚等国华侨捐款 80余万元,交给广东各界募款赠机委员会。从抗战开始至 1940 年,梅县旅外华侨共捐国币 734350 元,大米 2000 包以及枪弹一批。梅州华侨、新加坡救乡会主席杨益麟捐款 5 万元。旅南非年已 75 岁的华侨刘孚初,将自己积蓄 40 年的养老金 900 英镑价值国币 5 万
7、元,全部捐献给祖国。旅居印尼雅加达的中华总商会丘元荣捐款 10 万元,连同其母亲 71 寿辰仪金 20 万元也捐给祖国,受到国民政府的赐匾表彰。旅大霹雳华侨钟成才,捐款 4 万元及金器 21 件(10 余两)。旅南非华侨梁懋尹捐款 20 万元,旅泰国华侨伊璜捐款 10 万元资助祖国抗战。 此外,不少华侨还返国从戎,赴前线参加抗日。原梅县地区侨联主席刘水,1938 年与结婚不久的夫人朱惠利弃商返国,回到延安参加抗日。从侨居国回祖国前线抗日较知名的还有五华县的印尼华侨曾庆崇,大埔县旅新加坡华侨陈文德、陈树强、陈阮,兴宁旅印尼华侨罗亚耀,梅县旅印尼华侨张棣昌(曾任广东省音协主席,著名电影作曲家)、李
8、介夫(曾任湖南省侨联主席)、刘复之(曾任全国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等等。梅县归侨周辉甫,1931 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在上海组织华侨义勇军大刀队,活动于淞沪一带奋勇杀敌,建功良多。梅州各地返国抗战的华侨,不怕艰难,不怕牺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如归侨曾天耸就是在江西上高会战中牺牲的。 三、支持和援助抗美援朝战争 建国初期,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政府出兵支援朝鲜。梅州籍的华侨体谅祖国新生,百废待兴,财政困难,便纷纷捐款支持抗美援朝。梅县水客公会成员捐 855 万元(旧币)购买飞机,并认购公债款 3180 万元(旧币);华侨吴伯诚汇回港币 474 元,支
9、援抗美援朝购买武器。 四、支援家乡的各项事业 建国前,梅州侨乡山多田少,地瘠民贫,许多侨眷都得依赖侨汇来维持家庭生活。据梅县要览记载:梅县在 30 年代的10 年间,每年从海外汇入的侨汇达 15002000 万元(指旧币),最高的 1940 年达,3000 万元。由于海外侨汇源源不断地汇入侨乡的各家各户,所以广大侨眷的生活比较稳定。 建国后,侨汇仍是侨乡经济的重要生活来源。1952 年梅州侨汇达 485 万美元,1957 年达 563 万元。海外梅州籍的华侨、华人除汇款赡养自己亲人和资助亲友外,还发扬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一贯积极资助国内建设事业和公益事业。 (一)赈灾方面 建国前,国内各地及梅
10、州经常发生各种自然灾害,梅州籍旅外侨胞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汇回祖国各地及家乡救济灾区同胞或亲友。1895 年,马来亚的李步南捐款数千银元给家乡松口赈济灾荒。光绪二十六年(1900),姚德胜捐资在平远县 15 个乡设太平仓,赈济灾民,并储粮数千石谷给家乡大柘备荒;同年,黄河决堤,他又慷慨捐巨款救济受灾同胞。同年,张振勋往南洋募银百万两,其中他本人捐银一万两汇回祖国,赈济黄河水灾灾民。民国 29 年(1940),梅州几个县发生粮荒,印尼、新加坡、毛里求斯等国梅州籍华侨纷纷解囊,筹集巨款汇回梅州赈济粮荒。梅县松口旅印尼侨胞廖藻明与李秋娇节约结婚费用及贺仪款共 2600 元给家乡赈济灾荒。民国 33 年(
11、1944),印尼华侨捐款 45 万元给梅县赈济粮荒。旅马华侨梁树龄亦捐巨款汇回国内赈灾。1948 年,泰国客属总会购买暹罗米运回梅县赈济灾民。 (二)兴办实业方面 建国以前,梅州各地就有侨贤为了改变祖国经济落后状况,自己投资或发动侨胞集资,在祖国或家乡兴办工厂。光绪十八年(1892),华侨殷商张振勋投资 300万元在烟台独资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开我国华侨在祖国投资办实业之先河。1906 年,张榕轩昆仲投巨资修建了潮汕铁路。民国 30 年(1941),丘元荣独资创办了梅县华侨玻璃厂,其它如梅县的正中机械修理厂、光耀电灯公司、火柴厂、印刷厂等也是华侨投资兴建的。 新中国成立后,资助故乡发展工业的梅州
12、华侨和华裔更多。50 年代初期,梅县有华侨投资兴办的黄石轮电厂、玻璃厂、松香厂、造纸厂、墨水厂等。兴宁华侨集资兴办了华联机械厂。1959 年,大埔县华侨投资 16 万多元,兴建大埔华侨瓷厂。1957 年,湖寮华侨兴办小型水力发电站。至 1959 年,大埔全县由华侨投资或捐资兴建的小水电站有 3 个。1958年,五华旅菲华侨曾庆梅、曾庆祥、曾庆活也在家乡投资兴建粮食加工厂,方便群众加工。 进入 80 年代后,梅州地区华侨、华裔支持桑梓工业建设方面有如下各项: 独资办厂。70 年代末,梅县籍华侨罗桂祥在深圳办起了光明畜牧场,陈云康投巨资在新会县办起了涤纶丝厂。马来西亚华人姚美良,先后投资1 亿多元
13、,在大埔办起了“南源矿泉水公司”、陶瓷厂、化工厂、包装厂等。 合资办企业。梅县泰国归侨、旅港同胞、现任香港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宪梓,1984 年春与梅州地区对外贸易服务公司双方共投资 370 万元,兴办“中国银利来有限公司”生产银利来领带。是年从西德引进 4 条具有 80 年代先进设备的生产线,1985 年 9 月试产。梅州市的合资企业较大的还有广通电路板厂、鸿华针织厂等 25 家,投资金额 400 多万美元。 引进先进设备。梅州地区的华侨、华裔,在资助家乡发展工业时,积极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装备和改造原来落后的工艺流程,提高国产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如梅县的松南大理石板厂、梅州市
14、磁性材料厂、卷烟厂、印刷厂、眼装厂、鞋厂、电子厂等,都由华侨支持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 (三)修路筑桥方面 辛亥革命前,梅县张榕轩昆仲投资 300 万大洋兴办潮汕铁路。民国 5 年,南洋华侨杨浚如和萧林秋(大埔人)等人总投资 22.5 万元建成汕(头)漳(林)轻便铁路。民国 20 年(1931),蕉岭县旅居马来亚华侨罗寿环自己捐资 1 万元光洋。并向侨胞集资 6 万元光洋,回国亲自督建了蕉岭县至福建武平 55 公里的公路。 梅县境内的梅江桥、锦江桥和梅东桥也是本世纪 30、40 年代由华侨集资建成的。 梅江桥除三座桥墩由本地商号认捐外,其余由建桥经理曾汉南到东南亚筹募。印尼侨领刘宜应、刘家祺、丘
15、元荣以及丘安镇、丘伯秋、李惕君、丘兰秀等,均慷慨解囊。华侨殷商侯火生及其母亲侯广伯姆,不仅自己热心认捐,还不辞劳累四出奔走协助募捐。第二期工程则由南口华侨潘直我捐建。 丙村的锦江桥由华侨范小石、丘秀平、丘元荣、丘公治昆仲等热心捐助。丘元荣兄弟三人各认捐一个桥柱与桥面的费用。丘元荣任建桥委员会名誉董事长。锦江桥于 1948 年竣工。 松口梅东桥主要由华侨丘素民、叶鸿基,叶荣基、叶炎基、伍鹄君、陈练君、丘元荣、丘汉宾、李卓凡、李金妹、梁锡佑等捐建,中途辍工。1945 年夏,华侨丘逊美、丘元荣、丘仰陶各认捐桥面一孔,不敷之数由丘逊美向华侨募捐,于 1950 年初建成。 建国后,特别是 1980 年以
16、来,海外侨胞资助交通运输建设的热情更高。梅县丙村旅印尼华侨李湘生,1982 年捐资 13.5 万元,开通了丙村至白宫的乡道。由于城乡经济繁荣,运输业发展迅速,华侨、港澳同胞捐赠的汽车也逐年增多。从 19801985 年 6 年间,梅县接到华侨、港澳同胞捐赠的各种小车、救护车、农用载重汽车 252 辆。兴宁县在 19781985 年 8 年时间,接受捐赠各种汽车 246 辆。其他县籍侨胞捐建道路、桥梁和捐赠汽车的事例也不少。 (四)农田水利方面 梅州各地华侨、华裔资助故乡发展农业方面,有水利水电、购置农业机械、发展种养业等项。 兴办水利水电。50 年代初期,梅县华侨投资建成了黄石轮、松口水电站。
17、50 年代中期,蕉岭县华侨罗丙兴、徐晋志、林银英等,资助兴建蕉岭长潭水电站和径子陂水利设施。1957 年大埔县华侨兴建了枫朗华侨水电厂等 3 个小水电站。建国初期,兴宁华侨陈仁楷在故乡永和兴建了水电站。 赠送农业机械。梅州地区不少侨胞为了帮助乡亲解决劳力困难,提高劳动工效,给家乡购买抽水机、喷灌机、手扶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梅县从19711985 年的 15 年间,华侨、华裔捐赠的抽水机有 500600 台,手扶拖拉机 100 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2000 多台。 支持办果园。为了支持家乡摆脱贫困,70 年代,梅县南口旅日华侨三番先生开始捐资支持家乡人民开发荒山,兴办果园。梅县旅印尼华侨邓光衡
18、1984 年投资在城东办起了书坑乡幸福果园和潮塘幸福果园。幸福果园的三华李、柑桔、荔枝已开花结果。大埔县华侨肖先生于 1985 年无偿投资 7 万多元给家乡办果园。梅县隆文镇华侨筹集 20 万港元给家乡,在隆文镇南山坝围堤种果。许多侨眷也把侨汇用来耕山种果,开发农业,兴办实业。1990 年全市归侨、侨眷用侨汇兴办各种实业的共有 1.2 万户,其中梅县 6367 户。归侨吴柏贤用侨汇办小庄园,当年收入 4.5 万元。松北乡饶然新由印尼亲人资助 88 万元兴办起造纸厂,月产值达 4 万元。石扇镇郑维胜在其印尼的叔叔支持下,承包 90 亩果园,1990 年收入达 21 万元。 (五)乡镇建设方面 建
19、国以前,梅州地区的不少城镇和农村的集镇,都是依靠侨资建设起来的。梅县松口镇有 1000 多间店宇,其中 60%是华侨投资兴建的。五华县华城镇有104 间店铺,是旅马来亚华侨李桂和独资兴建的。 建国后,华侨、华裔、归侨和侨眷在集镇和城镇建设住宅的日益增多,到 1990 年,梅城建有公园华侨新村、五洲城华侨新村和东山富乐花园等华侨住宅区。 六、大力资助桑梓教育事业 梅州华侨素有关心和极力赞助桑梓教育的良好传统。光绪二十七年(1901),梅县籍华侨梁建勋在程江独资兴办“建勋学校”。光绪二十八年(1902),梅县南口潘姓华侨集资创办了安仁小学,建筑费、教学设备及常年经费,全部由华侨负担,开梅州华侨捐资
20、办学之先河。光绪三十一年(1905),梅县雁洋旅印尼华侨丘燮亭捐大洋 1.3 万元兴建丙村三堡学堂(现在丙村中学的前身)。此外,本市较早捐资办学的还有:宣统二年(1910)丰顺县旅泰华侨徐明楷在故乡黎山村创办私塾学校“振东学堂”。平远县旅马来亚华侨姚德胜于民国 24 年(19131915)捐 10 万银元兴建平远中学。20 年代初,蕉岭华侨吴德馨捐巨款兴建三圳公学(40 年代初扩建为晋元中学)。 民国 13 年(1924)创立的嘉应大学,40 年代创办的南华学院,都是在华侨熊幼霖、丘元荣、杨溢券、李其珪、龚子宏、林师万、陈南康、潘敬亭、罗运延、李秀英等乡贤赞助下兴办起来的。 据记载,建国以前,
21、梅县 80%以上的中小学都是华侨捐资兴建或资助维持。如驰誉海内外的东山中学,从 1913 年创办至 1949 年,侨胞捐资兴建的教学设施就有华侨楼、西新楼、石牌楼校友会所、挹程楼、礼堂、旭升楼、20 周年纪念堂、南康图书馆、30 周年纪念楼、二宿舍、老科学馆、松山堂等。 建国后,特别是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华侨、港澳台同胞独资捐赠或集资捐赠办学范围更广,项目、人数及金额更多。梅县旅港实业家曾宪梓、黄丽群伉俪先后捐资为母校东山中学建造宪梓教学大楼和图书馆大楼,又会同饶先生、刘锦庆、李信章等 44 人捐资兴建东山中学 70 周年纪念大楼,又为迎接东山中学建校 80 周年独
22、资兴建宪梓大礼堂,还捐资兴建梅州中学雪麟楼、乐育中学丽群教学楼、丽群礼堂、扶大中学宪梓教学大楼、梅县华侨中学宪梓艺术宫等,捐资金额共 2000 余万元;此外,又捐资 1000 万元在梅州市城区创建曾宪梓中学。梅县实业家黄华先生先后在东山中学和梅县、梅江区、平远、五华等中小学捐资兴建校舍、建立奖教奖学基金、资助勤工俭学等,共捐资 300 多万元。大埔老华侨萧畹香先后捐资 450 万元,把几年前独资创办的进光初级中学扩建为完全中学,建筑面积达 1.3 万平方米。大埔旅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在家乡兴建银滩小学、玉湖中学、谦家小学、田家炳小学、田家炳第一中学、田家炳第二中学、田家炳第三中学、大埔机关幼儿园
23、、大埔职业中学、大埔电视大学教学楼、嘉应教育学院田家炳教学大楼、嘉应大学田家炳科学馆、兴宁田家炳中学等,捐资金额共达 2000 多万元。大埔姚美良先生,几年来先后捐资大埔华侨中学、银江中学、湖寮永芳学校、东山中学、市盲童学校、梅县高级中学永芳楼、平远梅青中学永芳楼等项目,共捐资 2000 多万元。香港嘉应商会会长刘宇新为母校兴宁坭陂中学建造字新教学大楼、庭芳图书馆、庭芳教师住宅院、宇新读书亭、校友楼等,捐资达 440 万港元。香港嘉应商会永远名誉会长李济平在家乡兴宁独资创办济平中学,耗资 440 万港元,建筑面积共 7000 平方米。平远旅港教育界名流何冬青,独资创建冬青实验中学和冬青小学。丰
24、顺县自改革开放以来,旅外乡亲先后捐资 5780 万元,新建、重建、扩建中小学 162 所,建筑面积共 14 万平方米,占全县校舍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如旅泰国同胞罗名等、徐思华等倡议重建华侨中学,海外乡亲热烈响应,150 余人共捐资 410 万元,新建面积达 1.8 万平方米。又如旅泰国、香港乡亲捐资 460 余万元,为东海中学建起占地百余亩、校舍面积 1.4 万平方米的新校园。 从 19781990 年的 13年间,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接受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资建校共 1.23 亿元。 此外,嘉应大学的复办,也靠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曾宪梓、熊德龙、萧畹香、田家炳、刘宇新等乡贤的积极支持。1985199
25、0 年,华侨、港澳同咆捐资建设嘉应大学的金额共 2500 万元,建筑面积达 3.3 万平方米。 梅州的华侨、华裔和港澳台同胞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梅州成为“文化之乡”,与三胞和海外乡亲鼎力支持家乡文化教育是分不开的。 七、回国传授科学技术 梅州许多学有所成的华侨后裔,已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学者或科学家,他们不忘故土,热爱祖辈的家乡,经常回中国讲学,传授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祖国人民的赞誉。 梅县华侨潘立斋后裔,现任美国波士顿学院终身教授、化学家、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潘毓刚,从19731990 年,已经 10 多次回国作义务讲学,还受聘为吉林大学、兰州大
26、学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名誉教授。1986 年,他在全国 10 所大学义务讲学后,又风尘仆仆到嘉应大学讲学,并接受嘉应大学名誉教授的聘书。 祖籍蕉岭县、荣获国际数学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的丘成桐博士,是国际上知名的数学家,他多次回中国,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上海复旦大学讲学。他极为关心祖国的数学研究,对祖国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名誉教授。 祖籍平远县、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大学图书馆高级编目主任沈己尧教授,来华参加中国图书馆和华侨吏的学术交流达 20 多次,并被聘为广东省华侨历史学会名誉理事。他为中国图书工作现代化问题提出
27、了富有创见的建议,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他还给北京大学寄书,并把随身带来的大批有关图书馆的书籍、资料和幻灯片等赠送给有关部门。1984 年,他又专程前来我国郑州,就海外人士集资与河南合作筹办黄河大学一事进行磋商,他是积极支持和参与这所大学的筹办者之一。 祖籍梅县的美国农业专家黄伟文,1984 年以后,多次回到祖国的新疆、宁夏、湖南、山东、河北等地,对水果和农产品加工进行技术指导,有效地提高了这些地方的水果管理和农产品的加工水平。 八、资助各项公益事业 (一)创建医院 建国前,梅州地区的广大华侨、华裔就捐资在家乡兴建医院,为家乡人民防病治病。清末,梅县的育婴堂就是华侨捐资兴办的。建国后,广大华侨
28、、华裔(包括港澳同胞)更加热心捐款兴办医院、捐赠先进的医疗设备,赠送救护车等。市黄塘医院由华侨、华裔(包括港澳同胞)捐资 120 多万元建了两座门诊大楼,其中有旅美华侨张宽粦、李婉琴伉俪捐资人民币 42 万元兴建的第二门诊大楼(名为宽婉医院)。该院接受捐赠的医疗设备有救护车 3 辆、B 型超声波两台、纤维胃镜 1 台、脑电图机 1 台等,折款人民币 70 多万元。梅县松口人民医院,也是由海外乡亲集资 100 多万港元建起的门诊大楼,购置了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还有大埔百侯医院、兴宁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名为清林楼)、玉英楼、梅县白宫华侨医院、梅县松口医院、丰顺县人民医院“华侨健民楼”等,都是由华侨或
29、华裔捐资兴建的。 (二)兴建影剧院 建国后,梅县先后由华侨投资兴建了 3 间影剧院。梅县华侨戏院,由华侨投资人民币 17 万多元,于 1957年建成开业,建筑面积 1 万平方米,2000 多个座位,剧院院名由知名人士何香凝题写。梅县松口影剧院,由华侨投资人民币 7 万多元,加上贷款两万多元,于 1958 年建成开业,占地面积 2000 多平方米,1300 多个座位。梅县丙村影剧院,由华侨投资 5 万多元,1962 年建成使用,占地面积 2000 多平方米,1300多个座位。还有蕉岭县的蕉岭戏院、高思戏院、新铺戏院,五华县的华侨戏院等,都是由华侨捐资或投资兴建的。 (三)捐建体育场所 建国前,梅县华侨集资在梅城东较场开辟了大型体育场,成为足球健儿训练和比赛的场地,但未有看台。1985 年,港澳同胞曾宪梓、刘锦庆、刘宇新、罗焕昌,华侨陈云康、李达文、熊德龙等捐资 200 万港元,兴建了梅县人民体育场 13 级看台,可容纳 1.7万多观众。此后,又捐资 230 万港元兴建了各可容纳 1.2 万人的兴宁县人民体育场和五华县人民体育场的看台。 19781990 年,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资公益事业的金额共达 3.64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