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的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实践产生了数学知识,数学为生活实践服务。因此,数学教学,讲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一、整合教材内容,让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1、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把静态的知识转为动态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如教学“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采取先出示动物图,再看图说一句完整的话,这样展现应用题的两个已知条件,最后再通过比一比,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虽然这样逐一呈
2、现例题的方式所花时间较多,但它直观、新颖、容易理解,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激趣、迁移的新理念。2、联系实际,突出教学的实用性。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删繁就简,突出教学的实用性。例如四则运算的教学,就可避免大数目的繁杂计算,引进“计算器的使用”这一教学内容,加强了实用性,和
3、现代接轨。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修路、做零件”等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合理补充教材,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却未能进入课本,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如何学”为着眼点,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中布置学生课前调查各式各样的百分数,然后在课堂上汇报并说明它的含义。有人说:“某种药品的有效率为 95%,意思是 100 人服了有 95 人会痊愈,效果很好”,有人说:“
4、衣服上标有 100%棉,说明这衣服是全棉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些 “小悟空”采回的 “野果子 ”也就绚丽多姿,学生自己教自己,大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二、结合实际,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捕捉“生活现象”良好的开端如同纽带,联系着学生的认知与新问题,恰当地运用生活现象引入新课堂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含义时,可运用生活实际这样引入:妈妈买来 8 个梨,要平均分给 4 个人:爸爸、妈妈、姐姐和我,可以怎么分?由于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的事例,所以学生对这道题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二)还原“生
5、活画面”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编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在教学“求总数应用题” 时,根据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画面(课件出示):草地上有 5 只白羊在吃草,又走来了 4 只黑羊;有 4 只花蝴蝶在花丛中( 4 朵黄花,5 朵红花)飞舞,又有2 只白蝴蝶停在红花上 由于画面生动,内容丰富,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被激活,他们能在现有的知识起点上进行探索
6、,组合条件和问题编出“求总数”的应用题。通过教师对内容创设整理和及时的引导,不仅让学生理解掌握“求总数”应用题和“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站在整体的角度把握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孕育了“相差关系”应用题的内容,为后继知识的学习作了准备。三、在课堂中学,在课堂中用,学以致用1、注重实践,给予学生体验、感悟的机会。例如:1 时、 1 分的时间观念的建立,通过让学生静静地看着秒针走 1 圈和用 1 分时间做不同的事情(写 1 分钟字、读 1 分钟课文等),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 1 分的长短,同时恰到好处地进行惜时的教育。再如:教学长、正方形的春风吹又生时,就可以
7、让学生在课堂上去测量书本、教室的长和宽计算它们的面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所学到的知识,从而达到内化,根深蒂固。2、拓展“生活时空”,让数学回归生活。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简便运算后,走进市场,了解商人的口算技能;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组织学生在校门口记录来往车辆,然后加以统计,并发现规律
8、等。学生兴趣很高,知识也在娱乐中得到巩固和应用。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自我发展过程,这既是学生认识与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须要求,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知识,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实验方案一、问题的提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
9、。”数学课程标准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了精辟的描述,现在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数学课程标准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的基本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恰当地组织教学,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达到学以
10、致用的目的。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1、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数学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学生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储存了许多生活知识。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主动探索生活中的数学。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问题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课改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关
11、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用生活中的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更多的是配置生活原型,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当然,有些情景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生活情景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能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内容,使他们感到自然、亲切、易懂。3、参与实践活动探究数学规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版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知识来源于人
12、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一个大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将推动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为此,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学地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去处理数学问题或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5、改善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
13、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 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课程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指出了数学教学必须与自来水笔建立紧密的联系,因为数学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都会真正认识到本学科的实用价值;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肯定学生的差异性,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培养他们能力的多样性。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和“探究性教学”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现代心理学基础上的,注重让学生获得生活体验及生活实践能力并以此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观。总结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杜威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发
14、展,指出现代教育应当改变传统的与自来水笔实践相脱离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3、建构主义理论。数学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数学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加以建构,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学习数学就是做数学,只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才有可能理解数学,学会数学。因为任何数学知识的获得都必须经历“建构” 这样一个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现创造性的“做”,才有可能是有效的学习。老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由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个体知识建构的帮助
15、者、促进者,不再是灌输着而成为学生的合作者。这为学生学习个化特征的形成创造了很大的空间,使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倒塌的个人经验的内化。4、多元智能理论。传统的智力理论都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事实上智力并非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而是彼此独立的、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置于一个动态的、体验、发现、探究以及操作等多种学习活动方式来开发自身的多元智能因素,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本课题正是半促进每一个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其所具有的开发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智能理论为数学课题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六、本课题的保障措施1、课题组每学期召开一次校课题负责人工作会议,结合当前研究的实际情况分析布置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以利于各实验校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修正研究方向。2、及时组织各实验校及实验员参加上级课题组织的各项课题研讨活动,积极于外地实验校联系,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交流。3、每年组织一次课题研讨会或课题研究优质课评选活动,鼓励实验员参预研究,对好的实验员和实验校进行表彰。4、每年组织一次课题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对实验的过程性资料、基础性资料进行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