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相关课件 教学要求 1.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西两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学会在中国地图上查阅中国的四至,量算我国领土南北端之间、东西端之间的距离;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及有关统计资料,比较中国和其他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优劣。3.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学会在中国政区图上熟悉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位置及行政中心,并能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填充图上准确找出 3
2、4 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并填注其名称。 4.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领土和优越的位置,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兴国之志,增强改革开放的意识;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使学生树立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念,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神圣责任感。 【课时安排】23 课时。 【位置优越】 1.引入新课 (1)由于学生已学过世界地理,因此教材对如何教学我国的地理位置提出了系列的读图要求。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充分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例如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插图,在图上辨认我国的半球位置;联系五带划分与北温带范围的知识,在图上辨认我国的五带位置;联系大洲与
3、大洋位置的知识,在图上辨认我国的海陆位置,进而分析我国位置在气候、农业、国际交往上的优越性。 (2)直接通过活动教材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评价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一些纬度较高的国家(例如俄罗斯和加拿大等)或纬度较低的国家(例如巴西等),由于其所属的温度带,限制了农业的多种经营;一些内陆国(例如蒙古等),由于不临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一些岛国(例如日本等),由于四面环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的领土范围,但沿海多港湾、海上交通便利,为这些国家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位置条件。通过与世界上一些著名国家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
4、” 的理解,并为今后教学对外贸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作好必要的铺垫。 (3)评价“位置优越 ”时,还可以将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等进行综合分析或讨论:如果我国不具备东临大洋的海陆位置,而是深居内陆,就会对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和现在十分不同的影响。展示我国地形图,启发学生,在相同的海陆位置条件下,我国地势如果东高西低,会对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分析、评价问题的方法。 2.转折深入 采用分组讨论这种常见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分析和评价地理位置的方法:启发学生从半球图中分析我国在全球的位置;巩固用经纬度来确定一个地区经纬度位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我国所处的温
5、度带,就容易得出来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海陆位置的分布特点,学生从图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海陆位置不仅影响一个地区的降水,还对开发海洋资源、海上交通事业等方面有一定影响。这样不仅讲清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而且也教给学生分析地理位置和评价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 3.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活动 讨论是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讨论可以鼓励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叙述事实),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观点是充分还是不足的认识,并且懂得对同一事情,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有助于知识概念的学习。而且,互相讨论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在新的领域中运用它们,有助于学生在运用这些观点的同时获得自信。 一个成功的讨论需
6、要有技巧、积极性和机敏,以及对以上这些要素很好地组织运用。 (1)分工合作学习常常是开展小组讨论的最有效的方法,每个小组人数不要超过 4 人。一个有用的技巧就是:一开始就讨论本次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有时是教师布置)。 (2)然后推荐组长、主要发言人、讨论记录人,每个组员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主动承担一部分任务。 (3)座位安排是很重要的。讨论小组应安排得使任何人都能看见小组的其他人。最好是安排成一个圆形,便于学生与学生两两之间的交流。 (4)讨论开始时,要求学生写出他们对一个或两个特殊问题的观点可能是有帮助的,这样可以给2他们时间去思考,并且对那些腼腆和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有帮助。 (5)使讨论直
7、接从抽象的概括开始是很难的。开始要用特殊的、简单的、具体的观点,然后再扩展到更一般的观点。 (6)讨论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时,可以先从课本 “活动”题入手,让学生把“答案” 记录在课本上。 【国土辽阔】 1.引入新课 (1)初一的学生已经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大国,但中国究竟有多大,不一定有比较完整而概括的了解。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掌握我国陆地面积的数值及其在世界各国中所居的位次。通过课本的图像与资料,要求学生从中国与亚洲、世界陆地面积的比较,中国和欧洲面积的比较,中国和世界几个面积较大的国家(例如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陆地面积及其占世界陆地总面积比重的比较中,直观形象地
8、了解到中国之“大” 。 (2)通过引导阅读“中国疆域示意图”,由学生在地图上查阅中国四至的经纬度位置,量算南北端、东西端的距离,再结合课本“ 中国领土的四端” 形象化的图解,以及课本里中国陆疆和海岸线长度与赤道长度的比较,多侧面地加深对我国之“大” 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2.关于邻国部分,可在学生已学过世界地理知识的基础上,从读图着手,重点掌握各邻国与我国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教学时,可按逆时针方向从各方位上辨认我国的陆上邻国,例如东部是朝鲜,东北(俄罗斯南部也有一小部分与我国新疆接界)是俄罗斯,北部是蒙古,西北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自西部至南部依次是阿富汗、巴基
9、斯坦(与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接界)、印度(其东部也有一部分与我国西藏东南部接界)、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隔海相望的海上邻国自北向南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与文莱,以及印度尼西亚。 带领学生阅读“世界政治地图 ”和“中国疆域示意图” 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读图方法。在地图上辨认邻国时,一般从朝鲜开始,在图上按逆时针方向找出 15 个陆上邻国,以及东部和东南部隔海相望的6 个国家。读图时,较难区别的是西邻的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四国。它们与我国相邻的国界较短,国名也容易混淆。克什米尔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有争议的地区,两国各控制一部分。我国与巴基斯坦控
10、制区已划定正式边界。 如此众多的陆上与海上邻国,一方面有利于对外交往与合作,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利益争端而导致领土纠纷。 3.关于我国的临海,教材主要有三层含义。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临海的名称和位置。在教学时要分清临海与领海的不同含义,渤海、琼州海峡是我国的“ 内海”,与世界地理所讲的一些“内海” 两者的含义不同。 (2)使学生了解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广大,约 300 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3)使学生了解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 【34 个省级行政区】 1.“34 个省级行政区”这一部分,既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还要辨认 34 个省
11、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间分布,在教学上是个难点,其难不在于“深” 而在于“多”。必须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研究教学设计。把教学重点放在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上。 2.在引入新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各自的户口所在地。接着教师再举例介绍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并说明三级的关系(例如北京市、大兴县、长子营乡)。 也可从我国辽阔国土的地理事实谈起,说明我国疆域辽阔,地区差异显著,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经济建设,我国设置了各级行政区划,最高一级是省级行政区。 在介绍我国省级行政区的构成后,还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本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民族团结
12、,有利于巩固国防,对省级行政区以及各级行政区可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变更,例如海南省的设置,重庆(直辖)市的设置等。 3.教学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必须充分运用“中国政区图”或“ 中国政区”投影片或教学挂图,进行反复读图、填图或拼图练习,使课本插图与投影片等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组合、讲与练有机结合,以练为主,达到“ 心中有图”的效果。 (1)可联系上一节邻国的教学内容,辨认陆上边界省区、沿海省级行政区进行教学;还可以直接利用活动教材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熟悉我国 34 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其分布。 (2)可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分片或串线制成复合投影片,让学生对照着有注记的课本插图与无注记的投影
13、片,进行分组练习,熟悉它们的相对位置,并增强记忆。 可将全国省级行政单位分成 7 部分,例如东北部的黑、吉、辽;北部的陕、甘、宁和内蒙古;西部的新、青、藏;西南的云、贵、川;带有方向的 8 个省,即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3广东、广西;直辖市京、津、沪、渝;最后 7 省为苏、浙、闽、台、琼、皖和赣。此外,还有香港、澳门 2 个特别行政区。分片方法很多,目的是便于学生在图上记忆。 还可以大陆沿海为线索记忆:辽、冀、津、鲁、苏、沪、浙、闽、粤、桂;以北回归线穿过的台、粤、桂、滇为线索熟悉位置;以长江、黄河干流为线索查找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等等,反复巩固练习,为以后的教学作必要铺垫。 (3)
14、用“中国政区拼图 ”作拼图游戏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一种活动。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对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形状和位置的观察能力,拼图图板可由学生自己制作。游戏前让学生在家反复练习,游戏时可以拼全图,也可以抽出几个省区,辨认它们的名称,熟悉它们周围的省区。 举行小组或个人识图、拼图竞赛,也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识记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名称、简称和分布的好办法,例如拼图比赛、填图比赛、各种抢答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尽快形成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概念。 4.在省级行政区名称的教学中,一要注意内蒙古自治区的简称是内蒙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名称中不要多加个“族”字;二要注意有
15、两种简称的省区;三要注意一些学生容易写错的地名,例如秦、浙、赣、琼、黔、藏、疆,及安徽省的“徽” 字等。至于省级行政中心,在这里只要求初步熟悉一下,待以后的工业、城市、交通等地理教学中进一步熟悉掌握,一下子全部到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5.教材中没有特意将台湾、香港、澳门的内容提出来学习,学生如果提问,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开展思想教育:台湾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实现与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神圣职责。香港、澳门是我国两个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教师特色、学校条件、课时安排,选用教学参考资料中的一些素材,采取灵活多样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16、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网络学习、计算机游戏等),以及活动式、范例式、情境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进行富有创新的教改实验。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 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
17、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课时安排】12 课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 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
18、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 1 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 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 1578 年后和 1949 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 1949 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
19、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 1970 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59(特别是 19601970 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 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 2 000 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 1 875 万);我国 1999 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88,每年新增人口 1 200 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 1 570 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 1 000 万左4右的欧洲国家),近 30 年少生 2.5 亿人(接
20、近美国总人口数 2.78 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 3 万多亿元。说明 70 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 “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
21、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 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 ”“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 10 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 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 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 ”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
22、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人口东多西少】 1.仍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先让学生复习人口密度的概念,再指导学生计算中国人口的平均密度,与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人口密度相比较,说明我国人口密度大的特点。 2.在讲我国人口分布时,重点应放在如何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图”和“ 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上,让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来识别人口分布情况和分布特点。这些内容不要单凭教师讲授,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我国大约每平方千米多少人?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样就复习了人
23、口密度这个概念。还可以选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情况(例如完成活动教材),训练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在“我国人口密度分布” 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状况的印象。 3.在指导学生阅读“ 我国人口密度分布” 图时,要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观察。例如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 400 人平方千米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 10 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密度不足 1 人平方千米的是什么颜色图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黑河和腾冲,列表分析“黑河腾冲 ”这条 “人口分界线” 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认识。4.要使学生
24、认识到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要仅限于自然条件的好坏,要启发学生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等方面去思考。用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内地人口流向沿海和工矿地区的事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 5.在人口国情教育中,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在教学时间又可容纳的条件下,可以对我国人口增长、分布、结构、年龄构成、文化素质现状做一些补充说明,并分析这方面的地区差异。例如,通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表,指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一方面后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到 20 世纪末,我国面临又一个新的生育高峰;通过“中国人口增长及自然
25、变动情况”图表,补充指出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的人口国情。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课时安排】12 课时。 【总体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
26、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情感。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分成两个部分:(1)拓展辅助活动部分,(2)课堂教学部分。 5【拓展辅助教学设计】 拓展辅助活动部分。教师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 设计 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华民族园、民族风俗展览、民族文艺演出。 设计 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书籍)收集一些有关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景观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带、生产生活实物等,搞一次成果展览交流会。 设计 3:设计一张民族基本情况调查表,让学生在同学、家长、亲戚、朋友等范围内进行相关内容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民族情况。 设计 4:组织学生
27、举办一场少数民族文艺演出联欢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部分。主要进行理论学习、把握思路、总结提高。 【56 个民族】 1.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第 15 页的景观图片:图 1.14“多民族的大家庭 ”。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饰是不同的。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有 56 个民族。 2.让学生拿出一张人民币(纸币),提出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可以提示学生观察课本第 16 页的图 1.15“几种民族文字”作为参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28、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老师在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3.让学生完成第 17 页活动 2 和活动 3。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资料作一些补充,使学生了解到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信仰。同时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祖国丰富璀璨的文化是由 56 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4.完成了以上几项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了民族的概念,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居民具有不
29、同的语言(文字)、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5.讲解少数民族的概念。首先列出汉族的人口数和全国人口总数,其次让学生计算出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第 19 页的少数民族数据表,找出人口超过 1 500 万和400 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计算出 55 个民族的人口之和以及它们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最后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 55 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 55 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民族的分布】 1.读课本图 1.17“我国民族的分布”。学习该图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总结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
30、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 3.请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分布图:(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 4.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全国没有一个省、市、自治区是单一民族的。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进一步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5.指导学生开展课本第 20 页活动 3。讨论: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的好处。 【民族政策】 1.先思考有关问题,例如:(1)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2 )因汉族的人口多,是否可以要求其他 55 个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
31、民族的文化信仰而遵从汉族? 2.教师最后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并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的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尊重人权,各民族一律平等) (2)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6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相关课件 教学要求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
32、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内容点析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现状、人口问题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政策等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主要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完成。关于我国人口的国情,教材主要说明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人
33、口东多西少,并联系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既是本节学习的重点知识,又是今后学习我国自然资源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为突出教学重点,本节教材未涉及“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农村人口比重大”等方面的人口内容。2.我国人口总数为 12.95 亿(2000 年),占世界人口 1/5 以上,形象地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增长快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与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差异密切相关。如何运用“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
34、度”分布图、“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是学生在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在基本训练要求方面,主要是:(1)学会阅读和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增长的特点。(2)学会计算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定量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稠密或稀疏状况。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平衡性。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根据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与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而定。)(3)学会阅读“我国人口密度” 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
35、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数据,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3.本节教材中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突出的国情。我们有的产品产量已列入世界第一位(如煤),但用人口总数一平均,指标却非常低。中国人口形势现在已经很严重,如再不严加控制,问题会更加严重。人口如果控制不住,即使经济上去了,也会产生各种困难和问题”。本节教材通过正文、图表和活动教材的讨论,突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人口国情的理解,增强执行、宣传我国人口国策的自觉性。4.总之,本节没有明显的
36、难点,但是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数据比上一节要多很多,特别是学会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就成为本节突出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再补充一些“鲜活”的材料,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课本插图、数字和文字材料的基本技能,教会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并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国情主要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当前人口基数大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我国人口东多西少。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本节需要理
37、解的人口观点和原理是: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的分布要与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提高人口素质。本节需要掌握的地理数据是:我国有 12.95 亿人口(2000 年),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1/5,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 1 200 万左右;我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 134 人8(2000 年)。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节安排 12 课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引入新课(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
38、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 1 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2.转折深入(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 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
39、我国在 1578 年后和 1949 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 1949 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 1970 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59(特别是 19601970 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 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 2 000 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 1 875 万);我国 1999 年的
4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88,每年新增人口 1 200 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 1 570 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 1 000 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 30 年少生 2.5 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 2.78 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 3 万多亿元。说明 70 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
41、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 10 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42、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人口东多西少】1.仍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先让学生复习人口密度的概念,再指导学生计算中国人口的平均密度,与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人口密度相比较,说明我国人口密度大的特点。2.在讲我国人口分布时,重点应放在如何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图”和“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
43、人口与面积柱状图”上,让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来识别人口分布情况和分布特点。这些内容不要单凭教师讲授,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我国大约每平方千米多少人?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样就复习了人口密度这个概念。还可以选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情况(例如完成活动教材),训练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在“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状况的印象。3.在指导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时,要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观察。例如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 400 人平方千米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 10 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密度不足 1人平方千
44、米的是什么颜色图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黑河和腾冲,列表分析“黑河腾冲”这条“人口分界线”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特9点的认识。4.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要仅限于自然条件的好坏,要启发学生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等方面去思考。用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内地人口流向沿海和工矿地区的事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5.在人口国情教育中,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在教学时间又可容纳的条件下,可以对我国人口增长、分布、结构、年龄构成、文化素质现状做一些补充说明,并分析
45、这方面的地区差异。例如,通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表,指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一方面后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到 20 世纪末,我国面临又一个新的生育高峰;通过“中国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图表,补充指出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的人口国情。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内容点析1.民族民族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
46、成的,同一民族的居民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文化(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等)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准和依据。我国有 56个民族。2.景观图片:图 1.14“多民族的大家庭”这张图片的内容是:在国庆节期间,我国 56 个民族的代表,各自身穿本民族的服装欢聚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欢呼的景象。这张照片充分展示了本节内容的主题多民族的大家庭,形象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睦的、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许多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3.少数民族在我国的 56 个民族当中,汉族的人口数量最多,达到 11.85 亿(1990 年),占全国
47、总人口的91.6;另外 55 个民族的人口都比较少,55 个民族的人口总数为 1.08 亿,只占全国总人口的 8.4。相对于汉族而言,这 55 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 55 个民族为少数民族。这个概念只是表明这些民族的人数少,并没有其他的含义。4.第 16 页活动 1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不同国家的民族构成是不同的。既复习了日本和美国的民族特点,又反映出我国独特的民族构成,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民族特点的理解,同时也为下面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埋下伏笔。本活动可以按两种方式展开,教师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种。方式一: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代表)三个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陈述自己的民
48、族现状,就此可以进行一场小辩论,讨论出不同的民族构成对各自国家有何种影响?方式二:列一张三国民族状况对比表,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并完成该表,了解中、日、美三国的民族构成特点。5.第 17 页活动 2 和活动 3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提前查找一些相关的民族文化活动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或者教师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拓展一些内容。最终要达到以下目的:(1)进一步理解民族的划分及其他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信仰的不同;(2)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璀璨的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通过学习文化差异性,为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奠定基础。6.图
49、1.17“我国民族的分布”在学习该图时,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地区,进一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通过对这张分布图的学习和阅读,让学生掌握读该类图的方法、步骤和技巧,培养学生具备阅读民族(人种)分布图等专题地图的技能。同时在学习本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相关的几点知识:(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3)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实际上,读图的过程就是分析民族分布特点的过程。107.少数民族政策民族政策的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是我国繁荣和稳定的重要保证之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理解掌握。首先,通过一些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加强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政策内容不要涉及太多,只抓住最关键、最主要的几条即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第三,要理解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民族政策主要条款。教学过程中民族政策的内容可以先不讲,最好先由学生反思前面的相关内容(中国民族各方面的特点),从全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讨论,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相关内容。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节安排 12 课时。【总体教学设计】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