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瑞金文章老更成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发明和蒸汽机及电的发明一样,它改变了地球上人们生活的一切。 “互联网方舟”现已过而立之年,它的影响急速扩大。第四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公布的权威资料显示,中国的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每天首发的新闻达到 24000 条,大陆境内受众覆盖面平均每天超过 5000 万人次,中国大陆的网民现已达1.11 亿。 互联网的大幅度涵盖,对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同样提出了强烈的挑战。因此,在海外,一些著名记者纷纷加盟到“微软”麾下。在今日的上海,也有一批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开始顺乎这个时代潮流,参与互联网的评论写作。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便是其中一位。
2、2004 年初,东方网拟新建一支专家评论员的队伍,辟设“东方专家论坛” 。这个评论专栏发表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政论和时评,是从专家的视角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针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发表各种专业性较强的评论,开展有针对性的网上引导。这也是东方网的首倡。我们在商量时认为,专家评论员如能引进周瑞金这样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加盟,无疑可以使网络评论的地位大大提升,这也是加强上海网络宣传工作的一大幸事。时任东方网总编辑、现任东方网站主任的徐世平同志很赞成,他在和瑞金先生见面时,把互联网的战略地位和目前网上正面声音微弱的现状向他作了介绍,请他出任东方网专家评论员。瑞金先生欣然接受2了邀请。 难能可贵的是,瑞金先生
3、在不担任人民日报的领导职务之后,抓紧时间“换笔” ,重操评论写作“旧业” ,他每天上网看新闻,思考问题,抓住好题目,立即打开电脑写作。他并不因离开了新闻界的领导岗位而失去对天下大事的关注,更没有因工作方式的变动而放弃评论的写作。他在带新闻博士生和参加各种重要社会活动之余,腾出一定的时间写文章。他乘势而上,抓住了网络评论这个现代化的锐利武器。瑞金先生告诉我,现在他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读报的时间已大为减少。这件事,可以说服许多人,可以帮助很多老年人克服对互联网的畏惧心理,也为一些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领导干部重新打开一个了解国内外大事的新窗口,如有兴趣写作,又为他们提供一个发表政见的新的平台。
4、 瑞金先生所产专论并不多,每月 2 至 3 篇,但每篇文章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动手。构思好了,一挥而就。他的第一篇网络专论如何破解三道难题 ,发表于 2004 年 3 月 1 日 11 时 15 分。我之所以要在这里标明发表时间的时和分,在于试图说明发表网络评论和传统媒体之差异。瑞金先生文章成就后,于当天 9 时 30 分给我打了电话,我当即拜读。文章就如何破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三道难题:“三农”问题、持续快速增长问题、应对全球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收到这篇文章后,即为它编发了一则新闻,并在显著地位刊出专论。一个多小时后,我打电话告诉瑞金先生:大作和新闻已发表,请
5、上网阅看。他又高兴地来电说,我做了几十年报纸工作,当了 6 年的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写了文章送出后,能享受到如此迅速发表的快3感,还是头一回。 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脱下官袍,依然是一位战士。官可以届满不做,文章则不可不写。写就要写心里想说的话,决不写四平八稳官样文章,决不写言不由衷的东西,当然更不为几斗米而折腰。他动手写网络评论,是自己植字、自己传稿(做到这两点特别不容易) ,担任过高级新闻官的职务以及自己的年龄,并没有成为拒绝接受互联网的一个借口。他写的许多网络评论,依旧保持了上世纪 90 年代初“皇甫平”系列文章的风格尖锐有力,观点独特而深刻。做到这一点,更是十分难得。有些担任过新闻工作的
6、领导干部在离职后,或因高不成低不就等种种原因而不再动笔,或因多年的职务约束,作文往往左顾右盼,棱角已经磨光,文章没有多少光彩。瑞金先生则不然。他写的网络专论,被全国网友们公认为“东方网上最有见解、最尖锐的评论” 。 姚文元死了感言从姚文元的病亡联想到张春桥的病亡和结束“文革”的 30 周年:“同张春桥病亡后三周才公布消息不同的是,姚文元却是在病亡后两周便宣布了,恰好是四人帮上台为文革呼风唤雨、制造动乱的 40 周年,也是他们垮台,身陷囹圄,结束文革的 30 周年。这不能不引人一番感慨!”感慨是联系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文革”中被残酷折磨而去世。文章尖锐地指出:“36 年前的刘少奇之死,与 36 年
7、后的姚文元之死,一为国家主席,一为文革主犯,一含奇冤惨不忍睹而逝,一获自由正常患病而亡,两相强烈对照,今天善良的人们难道不深深受到人治之罪恶与法治之人道的强烈震撼吗?”这样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说出了许多人的心里话,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文章发表后引起了高层4和各方面的关注,颇获好评。 M?麦克卢汉曾预言,通过电子传播媒体的整合,地球将逐渐“部落化” ,世界将变成一个村落。瑞金先生发表于 2004 年 10 月 10 日的知识发展战略至上 ,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论点:“如果说发展是硬道理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知识发展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知识发展战略,应成为我国各项发展战略中头等重要的战略。
8、让我们叫响:知识发展战略至上!”此文发表后,经人民网等多家网站的转载,在海外留学人员中,特别是旅美的专家学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副会长兼工程学会会长陈立强等 18 位华裔工程技术专家教授说:“广大海外留学人员真诚地感谢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提出的知识发展战略至上的观点。 ”后来,这些专家学者又结合中国的国情,用他们多年的研究成果,用系统、综合、长远的战略目光,再次联合撰写了给中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建议信,就 21 世纪知识竞争时代中国如何实施知识强国战略,知识中国发展战略总体框架,中国知识型城市群、知识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执政党和政府知识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很有
9、价值的建议。瑞金先生的一篇网评在海内外激起如此巨大的反响,是网络评论传受互动性的一个典范。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评论的优势通过这篇评论的传播,充分地显现出来。网络评论使传者和受者之间乃至受者与受者之间的跨国互动传播又一次成为现实。 由此可见,网络评论方兴未艾,大有用武之地。网络评论欢迎更多的专家学者加盟。这决不仅仅是青年人的“玩意儿” ,专家学者也可以在这里一显身手。瑞金先生写的其他许多出色的专家评论,还引起了中央5和上海高层领导同志的关注。他的这种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使平均年龄为 25 岁的东方网编辑敬佩不已,许多人伸出大拇指说:互联网不仅是年轻人的天下,网络评论并不是青年人的写作专利,姜,到
10、底还是老的辣! 还值得一提的是,瑞金先生重视互联网、支持网络宣传工作,不仅在于认真写好每篇专论,他还热情地向青年记者编辑介绍他参与网络宣传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他在去年 4 月为上海三大新闻传媒集团 150 多位青年网络评论爱好者作报告时,用的题目是:“我当网络评论员的几点体会” 。他用自己的行动说服和带动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记者编辑加盟网络宣传工作。 瑞金先生曾戏称,他和江曾培、吴兴人是上世纪 60 年代初涉足杂文、评论,至今仍活跃在评论写作舞台上的“三剑客” 。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瑞金先生手里这把剑是最锋利的,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宝剑锋从磨砺出,瑞金文章老更成。我一直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和新闻工作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退休的。如今,他的 40 篇网络专论由文汇出版社结集出版,标志着他从事新闻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是上海市加强网络宣传工作的一个新成果。我祝愿他在互联网这个新天地里,继续驰骋,有更多华章问世。 (醒世微言周瑞金网络评论集已由文汇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