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异之说有否“底线”.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69113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异之说有否“底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异之说有否“底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异之说有否“底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新异之说有否“底线”如今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有利益格局的多元、生活方式的多元、价值标准的多元等等。媒体对于有争议的新闻往往会采取一种“平衡”的报道手法,即为不同的意见提供表达的机会。然而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媒体报道的具体文本,仍然可以感觉它的倾向。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则新闻,说的是某地有一个班级的小学生,九成有“官衔” ,诸如“英语班长” 、 “语文课代表” 、 “体育班长” 、 “卫生委员”等等。该班的班主任认为, “让孩子们做班干部其实是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在责任心的驱使下,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合作与沟通。同时也在学生中形成了良好的民主意识” 。因此事在家长和教师中引起了不同的看法,新闻也作

2、了报道。我们看其新闻提要:“有家长担心孩子形成官本位意识,但广州某小学的班主任却认为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文中的小标题则分别为“缘起学生缺乏集体精神” 、 “改革试行人人当官” 、 “争论正确引导为官意识” 。显然,媒体是赞同这种做法的。 为人师表的班主任倡导孩子们当“官” ,身负风教之重的大众媒体也赞而同之。这对那些争要官做的孩子来说,不啻是一个鼓舞;对那些旁观的孩子来说,当然也是一个引导与示范。不过,许多孩子提出要当“官”的真实动机是什么?这个最要紧的问题在这新闻中却无反映,老师的良好用意未免有些“隔膜” 。 2其实,一些家长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有论者谈到了当代中国社会已具有的特色

3、:“我们已由一个传统的德性社会向知识化社会转移,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追求财富已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人们更倾向用急功好利的功利主义标准来衡量事物与行为” , “甚至教育的发展与教育机构的发展也蒙受此一经济权势化的影响。至于一般社会上的人事交往上已呈现权势化的风气,则是有目共睹的” 。 (见 2004 年 10 月 27 日文汇报:不但丧失德性,也丧失知识 )我以为这个议论是如实的,也是切中时弊的。在现实生活中,做官客观确有许多实际的好处。功利主义的世风如斯,而孩子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日常的耳闻目濡必然会在其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阴影。 孩子的心智尚未健全,缺少辨别的能力,容易受各种各样思想的影响。值

4、此关键的塑型期,培养孩子真诚、正直、友爱、互助的品德,恐怕要比让他们竞争当“官”更为重要。古今中外,任何社会,当官的永远总是少数人。让孩子有这样那样的“官衔” ,难道就能培养出优良的品性?实行市场经济、民主与法治,正要努力淡化乃至消除“官本位”的传统意识,现在我们居然在幼小的心灵中去培植它,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一旦有了一官半职,会是什么样子? 我想,媒体的推波助澜也许有一种潜意识在作祟:现在不是多元的社会么?标新立异、崇尚新说总是一种时尚,况且新异之说往往容易耸人耳目,吸引人,也有诸多实利可图。前些日子,我在报纸上还看到过“某地的治安由个人承包”的新闻,感到触目惊心,而媒体好象也没有批评之

5、意。我不知道如今价值标准的多元,是否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底线?3我们一直在强调“导向” ,但导向并不是抽象的,而是由无数一个个具体事例(如新闻的、政策的等等)的不断示范而逐步形成的。上面这条小学生九成有“官衔”的新闻,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导向例子。 易云, “履霜,坚冰至” ,社会风气之不尽如人意,由来久矣!对风习有很大影响的大众媒体如果常常缺乏冷静的审视眼光,一味以“新异” 、 “前卫”为尚,欲望风气之改善,诚难以乐观也。 (附记:此文作于 10 月 29 日,不料文中的忧虑应验竟如此之快,如响之应声。请看 11 月 2 日上海新闻晨报的教育版。新闻报道称:学校初衷变味,求“官”之风蔚然,小学生急着谋“仕途” 。文中说,孩子争着做“官”是因为“当官就有了权,除了威风还可以谋实惠” 。不幸而言中,真可一发浩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